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约公元前 207 前1600年)(1)地位: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2)特点: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1)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关系: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2)特点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商朝是神权色彩浓厚的王朝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2分封制目的:巩固周朝统治土地、物资、武装、人口等诸侯国
2、内容:朝见述职、缴纳贡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作用 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周人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周王一一诸侯一一卿大夫一一士”的等级序列3宗法制9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内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确立严格的大宗、小综体系,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特点: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意义: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4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 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3、 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权结构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秦朝的统一背景春秋时期 一些诸侯擅自进行分封,小宗不断取代大宗。 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战国时期 战国中期以后,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 为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各国纷纷变革,逐步废除旧制度。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步强大起来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2内容皇帝制度 开端: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始皇帝” 特点:皇权至上,大权独揽;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选官制度法律:秦法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
4、体制的工具。3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后世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影响深远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皇帝制度,这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权力高度集中,表现为皇权的至高无 上性,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 中央官制,即三公九卿制,分工负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对皇帝负责,由皇 帝任免。 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两对基本矛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表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系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
5、的监察制度2特点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 政权和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始终 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之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时间: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内容(略)作用 相互牵制和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分割相权,避免权臣专权,加强了皇权2演变宋代相权一分为三
6、: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政);三司(财政)元代只设中书省,长官为宰相,六部归入中书省3评价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市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自秦朝至元朝中央官制的发展演变:自秦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 秦代三公九卿制,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 汉武帝时,建立中朝 东汉时期逐渐形成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有新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略)宋朝的“二府制了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完整的相权 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度支
7、、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四的长官三司使 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行政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元朝实行一省制: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二、选官制度1战国至汉初:实行军功爵制。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原因:为适应和平年代需要设立内容 察举制是让郡国向国家推荐人才 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官僚队伍的需要 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3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社会的需要过程 隋文帝时规定每州
8、每年贡士三人,后分设不同科目推荐人才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影响 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促进了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 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分析理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世官制。世官制是官职世袭的制度,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察举制。举荐的标准,要看德行和才能。 汉武帝时代,察举制基本成为正统的政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已经得以确立。 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九 品中正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
9、左右,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 致出现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科举制。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 落于明清。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明清时代的科举 制度已经十分完备,然而日益僵化,完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三、监察制度1目的: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保障官僚队伍的连接和效率2历程秦朝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汉朝御史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刺史监督郡国长官隋唐门下省谏议、封驳宋朝谏院明清都察院,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六科给事中对六部业务进行监督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3评价积极方面: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
10、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 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消极方面: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力,也未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阶段: 先秦时代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 度未确立。 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 的监察制度。 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格的监察网。 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设立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督察员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 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统一和严密。专制集
11、权不断加强皇权的不断加强,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1表现废除丞相制度 原因a. 明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b. 明太祖吸收元朝权贵专制、内乱频仍的教训 废除:明太祖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影响:实行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设立内阁 明太祖时期:设殿阁大学士,不参与决策,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 明成祖时期: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后来阁臣获得“票拟”权,权力越来越大。明成祖设立内阁,召殿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又委任宦官,以箝制内阁。官员奏章,须由太监转呈皇帝批示,再发到内阁 内阁则桐据皇帝批示,“票拟”处理意见,请皇帝“批红”设军机处 原因a. 清初
12、,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b. 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正式设立 特点a. 最初只参与军务,后来职权扩大b.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评价a. 简化了处理政务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b. 皇帝裁决军国大事,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七国之乱 原因a. 根本原因: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度b. 直接原因:汉景帝实行削藩 概况:借口“清君侧”,吴、楚等七国叛乱,后被平定2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藩镇割据 原因a. “安史之乱”后,安史余部势力强大。b. 唐代宗封安史余部和平叛将领为节度使c. 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名为
13、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结果:导致政局动荡,加速唐朝灭亡五代十国 含义a.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b. 十国指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的十个政权 概况:政权更迭频仍、人民生活困苦。3宋朝中央集权的强化背景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收精兵。宋太祖将实力最强大的禁军分别划归互不统属的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 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这样就实现了统兵之权与调兵之权的分 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队。肖U实权。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出发,宋初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 武将的权力。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政府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在州郡长官之下 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臣 出任州郡长官,州郡不得由武官掌握,以免拥兵作乱。制钱谷。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