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术与传统缝线桥固定术在肩袖撕裂修复中的效果比较_第1页
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术与传统缝线桥固定术在肩袖撕裂修复中的效果比较_第2页
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术与传统缝线桥固定术在肩袖撕裂修复中的效果比较_第3页
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术与传统缝线桥固定术在肩袖撕裂修复中的效果比较_第4页
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术与传统缝线桥固定术在肩袖撕裂修复中的效果比较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术与传统缝线桥固定术在肩袖撕裂修复中的效果比较摘要 目的 比较传统缝线桥固定术和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术在肩袖撕裂修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 2014年2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5例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 为对照组( 33例)和研究组( 42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关节镜下缝线桥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关节镜下双滑轮 后 1 年,两组患者的肩关节 Constant 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无结缝线桥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VA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 UCLA )、美国 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

2、SES)及肩关节活动度与手术前相比均 有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关节僵硬和肩袖再撕 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术治疗肩袖撕裂相比 传统缝线桥固定术虽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相关肩关节 功能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但能明显降低术后关节僵硬和肩 袖撕裂再次发生的风险,且其操作方便简单,手术时间短, 更具有广泛适用性。关键词 肩袖撕裂;外科手术;缝线桥技术;关节镜中图分类号 R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8)2(a)-0089-04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

3、e the effect of arthroscopictraditional suture bridge fixation and arthroscopic double pulley non suture bridge fixation in rotator cuff tears repair.Methods 75 patients with rotator cuff tear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

4、pectively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33cases) and the study group ( 42 cas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arthroscopic suture bridge fixation , and the study group treated with arthroscopic double pulley suture free bridge fixation.The th

5、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shoulder joint Constant score , visual score (VA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scoreUCLA ),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oreASES ) and the activity of shoulder joint of the two groups at the 1 years after sur

6、gery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operation ( P0.05).The incidence of ankylosis and rotator cuff tear again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

7、uture bridge fixation , double pulley knotless suture bridge fixation under arthroscopy for the treatment of rotator cuff tearcan not obviously imp rove the p atients p ost op erative shoulder function scores and shoulder activity degree , bu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isk of the postoperative a

8、nkylosis and rotator cuff tear recurrence ,and it is simple and easy to operate, with short operation time , which is more widely applicable.Key wordsRotator cuff tear ; Surgery; Suture bridgetechnique; Arthroscopy肩袖撕裂是 ?R 床常见的一种肩部运动性损伤, 具体表现为肩部无力、活动受限和疼痛,其中大多数患者需要采取手 术修复治疗 1 。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肩袖撕裂修复手术已 经由

9、最初的切开修复发展到关节镜下修复,且关节镜下修复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和应用,目前已经成为肩袖撕裂 的主要手术方式在临床广泛应用 2 。关节镜下肩袖撕裂修复 术方式包括单排固定技术(SR)、双排固定技术(DR)、缝 线桥固定技术(SB、等,为了解决术后肩袖再撕裂和腱骨愈 合等问题,关节镜下缝线桥固定技术又在传统的内排锚钉基 础上出现双滑轮缝线桥固定技术、无结缝线桥固定技术等, 且有报道指出这些新的固定方式能够降低术后肩袖再撕裂 的发生率,且有利于腱骨愈合 3-4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 对传统缝线桥固定术和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术在肩袖撕裂修复中的治疗效果,旨在进一步明确新式缝线桥固定技术的

10、优势所在,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5 例肩袖撕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体格检查和MRI 检查确诊,且需手术治疗。对 75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 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传统的关节 镜下缝线桥固定术, 33 例)和研究组(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 缝线桥固定术, 42 例)。对照组男 21 例,女 12 例;年龄 32 74 岁,平均( 54.3±6.1)岁;右肩 1 0例,左肩 23例;大型撕裂 1 2例,中型撕裂 21 例;慢性劳损 1 9例,急性损伤 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20 d,

11、平均(10.4± 3.1) d。研究组男 24 例,女 18例;年龄 3275岁,平均( 53.7±6.5)岁;右肩 14 例,左肩 28例;大型撕裂 15例,中型撕裂 27 例;慢性劳损 25例,急性损伤 1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23 d,平均(11.0 ± 3.4) 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 员会批准。1.2手术方式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手术。患者行侧卧位,全麻后行常规肩关节镜入路操作,首先探查肩峰下间隙和盂肱关节,使 用刨刀清理肩峰下间隙内的炎性滑囊;之后测量并记录肩袖撕裂前后向和内

12、外向的长度;对肩袖肌腱组织的破损边缘应 用射频或刨刀进行修整,用抓钳牵拉肩袖,观察其张力大小 和复位情况,若张力过大,则同时进行松解处理。对肱骨大 结节用磨钻磨平,直至松质骨渗血;边对边对肩袖撕裂进行 缝合,使之成为 “新月形”撕裂。对照组患者在上述操作完成后将带有1 条缝合线的 2枚内排锚定置入肱骨头关节面外侧缘(肩袖止点足印区),在距离边缘 2 cm 处用过线器打孔,每枚锚钉打 2 次孔,之后 依次将缝合线穿过肌腱,然后在镜下用打结器将缝合线打结 固定在复位良好的肌腱上方,将缝合线形成缝线桥,将外排 锚钉置入固定在大结节外侧。研究组患者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将带有 2 条缝合线(蓝线和白线)的

13、2 枚内排锚定置入肱骨头关节面外侧缘,在距离 边缘 2 cm 处用过线器打孔,每枚锚钉打 2 次孔,依次将每 枚锚钉中颜色相同的缝合线穿过肌腱;由外侧切口将每枚锚 钉中颜色相同的 1 束缝线的一端牵出体外,并打结固定,之 后牵拉另一端,将在体外打结固定的缝线通过锚钉钉孔形成 的双滑轮牵拉回至肩关节内,固定在已经良好复位的肩袖组 织上,将最后的牵拉线应用打结器打结固定,将固定结以外 多余的缝合线剪断。之后将每枚锚钉中另一束缝合线采用无 结固定的方式在肌腱上方形成的缝线桥将外排锚钉置入并 固定在大结节外侧。术后两组患者均根据统一的康复方案进行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年的肩关节Cons

14、tant评分5 、视觉模拟评分( VAS)6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 UCLA )7 、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 ASES)8及肩关节前屈和体侧外旋活动度。其中Constant 肩关节评分系统包括疼痛、 功能活动、 肌力、 肩关节活动度 4 方面内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肩关节功能越好;VAS评分0 10 分,0分表示无痛, 10 分表示剧烈疼痛,分数越高表示疼 痛越剧烈; 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 MRI 检查, 比较两组患者术 后 1 年内关节僵硬和肩袖再撕裂的发生情况。 UCLA 评分系 统包括功能、疼痛、主动前屈活动度、前屈力量测试、病人 满意度,总分 35 分,评分越高表示肩

15、关节功能越好,恢复 理想; ASES 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系统包括病人评估部分 疼痛和累计日常活动两个计分部分,前者包括疼痛、日常活 动和稳定性,后者包括互动度、力量测试、体征和稳定性, 满分 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肩关节功能越好。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应用Shapiro-Wilk 检验对计量资料是否为正态分布进行判断,计 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米用X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 1 年肩关节相关评分的比手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肩关

16、节 Constant评分、VAS评分、UCLA 评分、 ASES 评分与手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 P0.05)表 1 )。2.2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1 年肩关节前屈与外旋活动度的比较术后 1 年,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前屈与外旋活动度与手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表 2)。2.3 两组患者术后1 年关节僵硬及肩袖再撕裂发生情况的比较对照组患者术后8例(24.2%)出现关节僵硬, 5例患者占 15.2%)发生肩袖再撕裂;研究组患者术后 2例患者4.8%)出现关节僵硬,无肩袖再撕裂发生。研究组患者的关节僵硬和肩袖再撕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表3)。3

17、讨论 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技术是在体外将锚钉缝线的一端徒手打结,然后利用锚钉钉孔形成的滑轮对另 端进行牵拉,使体外打结固定的缝线被牵拉回关节内,并固 定于良好复位的肩袖组织上 9 。该种技术的优点在于简化了肩关节镜下的操作, 简单易行; 体外打结的缝线结更为牢固, 有效减少了术后线结发生松动和脱落;缝线通过双滑轮固定 在肩袖组织上能够减少关节液渗入到肩袖止点足印区,增加了肌腱 -骨的接触面积和压力,对术后肌腱-骨和肩袖撕裂的愈合具有促进作用;肩袖组织通过这一方式进行固定,减少 了有结缝线桥固定中打结固定所引发的肩袖组织缺血和坏 死的发生 10-12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 1

18、年的各项肩关节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相比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提示?手术方式在肩袖撕裂的治疗中可以达到与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相当的效果。目前?R床最为常用的肩袖撕裂手术方式为关节镜下缝线桥固定术,其临床效果 明显优于以往的单排和双排固定,但术后关节僵硬和肩袖再 撕裂的发生率仍很高 13 。有报道提示 14,中型肩袖撕裂患者术后肩袖再撕裂的发生率超过10%,而大型肩袖撕裂患者则超过 18%。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肩袖再撕裂的发生率为 15.2%。分析术后关节僵硬及肩袖再撕裂的发生原因主要为肩袖组织因内排锚钉处的打结固定而发生缺血坏死,进而引 发这一部位发生再撕裂。而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技术由于

19、在内排锚钉处采用的固定方式为无结和垂直压力固定,因此 很好地解决肩袖组织发生绞窄性缺血坏死并引发关节僵硬 及肩关节再撕裂这一问题 15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 者术后 2 例发生关节僵硬,无一例发生术后肩袖再撕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术治疗肩袖撕裂相比传统缝线桥固定术虽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 相关肩关节功能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但能明显降低术后肩 袖撕裂再次发生的风险,且其操作方便简单,手术时间短, 更具有广泛适用性。1 李梦远,郑秋坚 .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撕裂的现状和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 16 (4

20、): 348-350.2 任江涛,徐丛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撕裂的缝合及固定方式研究进展 J. 中华骨科杂志, 2016, 36( 7): 443-448.3 Millett PJ ,Warth RJ, Dornan GJ, et al.Clinical andstructural outcomes after arthroscopic single row versus double row rotator cuff repai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of level I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21、Shoulder Elbow Surg , 2014,23(4):586-597.4 Kim KC ,Shin HD,Cha SM,et al.Comparisons of retearpatterns for 3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methodsJ.Am JSports Med, 2014, 42(3):558-565.5 郭红亮, 史长青, 李璐璐 .综合康复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36(7): 559-561.6 黄成龙, 潘界恩,蔡震海,等.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

22、老年创伤性肩关节脱位合并肩袖损伤的疗效评价J. 中国 内镜杂志, 2016,22( 6): 35-39.7 崔芳,王慧芳,王予彬,等 .康复训练对肩关节镜下SLAP 损伤修复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J. 中国运动 医学杂志, 2013,32( 5): 394-397.8 党鹏,尼加提 ?阿不力米提, 李纲,等 .关节镜下 Bankart修复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的疗效分析 J. 中国内镜 杂志, 2017, 23(6): 40-44.9 Klinge SA , Vopat BG , Paller D,et al.Isolating sutureslippage during cadaveric testing of knotless anchorsJ.Am JOrthop(Belle Mead NJ),2015,44(7):216-219.10 Kim SJ ,Kim SH ,Moon HS,et al.Footprint contactarea and interface pressur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kn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