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号溶剂防火设计专篇_第1页
四号溶剂防火设计专篇_第2页
四号溶剂防火设计专篇_第3页
四号溶剂防火设计专篇_第4页
四号溶剂防火设计专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号溶剂浸出车间防火专篇一、 生产规模及工艺流程1.生产规模 每天35吨万寿菊颗粒2.工艺流程简述 四号溶剂是从液化石油气中提纯而来的,其主要成分为丙烷、丁烷,沸点均在0以下。浸出过程是在一定压力(0.10.7Mpa状态为液体)和室温下进行的,实现万寿菊颗粒的常温浸出。浸出后颗粒和黄色素中的溶剂是在低温、真空状态下脱除的,溶剂液化后循环使用。生产流程图及工艺流程简述(见图一)。图一:萃取工艺流程示意图E201冷凝器 P201溶剂泵 P202成品泵 P203真空泵 P204压缩机 V201浸出罐 V202混合液暂存罐 V203蒸发罐 V204溶剂罐 V205缓冲罐工艺过程为:1、万寿菊颗粒装入浸

2、出罐V201;2、溶剂泵P201将4号溶剂注入浸出罐浸泡万寿菊颗粒;3、溶剂泵P201从浸出罐抽出混合油打入蒸发罐V203;4、联通浸出罐与压缩机P204吸气口,使粕中残溶气化,进入压缩机,经压缩、冷凝器E201冷凝液化,溶剂回流到溶剂周转罐V204,再循环使用。粕排出浸出系统。5、混合油进入蒸发系统,使4号溶剂蒸发后与黄色素分离。溶剂蒸气经压缩液化后循环使用。万寿菊黄色素排出浸出系统。工艺条件:浸出温度35,浸出压力0.40.7Mpa,浸出次数56次(视含油量多少定);混合油浓度1020%,温度3035,混合油蒸发温度4560,混合油脱溶真空度-0.095 Mpa;粕脱溶温度45,脱溶压力-

3、0.085 Mpa;毛油残留溶剂<30ppm,粕残留溶剂<50ppm。二、 火灾危险性分析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火灾危险性分类”,可划分为甲,乙,丙,丁,戊等五类。甲类:闪点28液体,爆炸下限10%气体;乙类:28闪点60液体,爆炸下限10%气体,助燃气体;丙类:闪点60液体,可燃固体。本项目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丁烷和少量丙烷属于甲类。1、丙烷、丁烷及己烷部分理化性质项目 单位 丙烷 丁烷 液体比重 g/cm (30) 0.4840 0.5680 沸点 -42.17 -0.5 蒸气压 MPa(30) 1.09 0.32 危险度 2.96 4.31 爆炸下

4、限 (体积%) 2.4 1.6 爆炸上限 (体积%) 9.5 8.5 自燃点 470 365 化学式 C3H8 C4H10 分子量变 44 58 摩尔体积 m3/kmol 21.94 21.50气体常数 kg.m/kg. 19.25 14.60气体粘度 Pa.S(×10-4) 8.2 7.6气体导热系数 W/m.K 0.66 0.015气体比热 kj/kg.mol. 75.36 100.5气体密度 kg/m3(30) 22.73 6.25液体比热 kj/kg.K(30) 3.06 2.55 液体粘度 Pa.S(30) 0.010 0.016 表面张力 N/m(30)10-7 6 11

5、.2 介电常数 1.69 1.78 气化潜热 kj/kg(30) 329 358.4 豆油中扩散系数 105cm2/s 2.06 1.54 临界温度 95.7 152.8临界压力 MPa 4.4 3.6临界密度 kg/m3 226 2252、危害现状及中毒急救措施本品极易燃,其蒸汽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具有爆炸的危险,由于其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中毒症状 四号溶剂的主要成分是丁烷等低分子量的烷烃,还含有少量二氧化碳、氢、氮等气体。常用的四号溶剂含丁烷99.5以上。常因火灾、事故中漏

6、气、爆炸而中毒。中毒表现 主要为窒息,早期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出现直视、昏迷、呼吸困难、四肢强直、去大脑皮质综合征等,长时间吸入,可能引起死亡。中毒急救 迅速将病人脱离中毒现场,吸氧或新鲜空气。对有意识障碍者,以改善缺氧,解除脑血管痉挛、消除脑水肿为主。可吸氧,用氟美松、甘露醇、速尿等静滴,并用脑细胞代谢剂如细胞色素C、ATP、维生素B6和辅酶A等静滴。3、生产、储运要求与措施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贮罐、设备应有可靠的静电接地,电器设备采用防爆型电器,工房内仪表、照明、控制开关按钮、配线工程应符合整体防爆要求。对工房、贮罐区采取防雷接地措施。贮罐排气口、放空口,

7、设置干式阻火装置。生产过程中要严防跑、冒、滴、漏现象。生产现场严禁吸烟、明火作业、进食、饮水,工作毕应淋浴更衣,就业前应进行体检,长期接触的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体检。严禁穿化纤服装、带钉子鞋进入作业现场,操作人员应配戴防毒面具或口罩、防护眼镜、橡胶或塑手套,穿防静电工服。物料应贮存在阴凉通风仓内,仓温不宜超过30,贮罐应设有防火防爆措施,露天贮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4、灭火方法用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为灭火剂,周围贮罐用水冷却,直至灭火结束。三、 防火安全措施1.危险物料的安全控制:有易燃易爆危险品的装置区,易燃易爆危险物料在正常操作条件下均置于密闭的设备和容器中,各个连接处采用可靠的密

8、闭措施。2、系统的安全(1). 工艺系统部分 浸出工艺中的四号溶剂是本车间的主要不安全因素。 工艺设备内进入空气是设备本身不安全的重大隐患,如果设备内空气比例达到爆炸上下限,在设备内火花或静电打火(管道内流体的高速流动能产生很高的静电电压,形成静电放电)的作用下引起爆炸,炸裂设备后还会引起二次爆炸,造成重大生产事故。 设备内的空气来源一是浸出罐装料抽真空后残留的空气,二是真空设备密封不严漏入的空气,如浸出罐、粕罐抽真空时和脱溶塔、真空泵漏入等,工艺操作中应尽可能地减少空气的进入,同时必须经常排放设备内的空气。排出空气后,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可降低,电耗也可减少。 四号溶剂的压力一般在0.3-1.0

9、MPa,工艺管道和各设备中都充满了溶剂液体或气体,任一处的破裂都会造成溶剂的大量外泄,液体溶剂外泄时,其体积会在瞬间膨胀250倍,车间内很快就会达到爆炸下限。所以,工艺设备必须安全可靠,绝对不能在带溶剂的情况下打开设备口.松动螺栓或更换部件等。 设备的跑、冒、滴、漏是另一个不安全因素,溶剂气体可以从密封不严的法兰、阀杆、轴头外泄,形成局部高浓度区,如果车间通风不良,也会使车间内的溶剂浓度超限。应严格杜绝跑、冒、滴、漏,一经发现,立即处理。 油和粕中脱溶不干净,带有溶剂的油和粕会不断地散发出溶剂气体,在出粕、粕库、毛油箱甚至炼油车间形成爆炸气体,所以油和粕出设备前必须达到合格的残溶水平。 (2)

10、. 车间环境部分 按照国家的消防和建筑防火防爆有关规范,车间内的电气仪表及线路均采用防爆结构,并设有可靠的静电接地。进行电气维修时,必须断电后才能打开电气设备,车间环境中的溶剂气体浓度应小于1000mg/m3(劳动卫生要求)即0.08%。车间内不应有低洼处以免溶剂气聚集,车间外应设禁区,不许明火进入,不许产生火花的电器(不防爆手电筒.手电钻.录象机等).汽车进入。 车间内设有可燃气体浓度报警器,正常开车时,应打开报警器,浓度高时可开启排风扇排出车间。 (3). 浸出车间消防知识 操作工在上岗前应进行消防知识培训,掌握4号溶剂火灾的性质和灭火方法。平时以防为主,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四号溶剂的闪

11、点很低,着火后应用灭火器灭火,用水是不能扑灭的,但水可以降低被烧烤容器的温度,保护未着火的其它设备,不使火灾蔓延。 四号溶剂的爆炸下限为1.6%,上限为9.5%(取最高),空气中浓度在此区间内是最危险的,一但遇到火花,就会发生爆炸,低于此浓度较安全,高于此浓度遇火会剧烈燃烧。溶剂从设备上的孔或裂纹中喷出时,由于喷口处静电积累也可引起燃烧爆炸,发生此现象时,应及时排风降低车间浓度,并立即将破损设备中溶剂抽走。 (4). 操作过程中其它安全事项:(1) .维修浸出罐视孔灯及擦洗视镜时,应先关闭视孔灯电源。(2) .视镜片在擦洗时,应检查其完好程度,若发现有裂纹或周边破损严禁使用。(3) .打开浸出罐人孔更换过滤网时,应同时检查进出料蝶阀密封圈是否破损,若发现异常应更换,严禁带病使用。(4) .非操作台人员严禁在操作台边徘徊,打闹,嬉戏等不当活动。(5) .严禁正常工作人员酒后上岗。(6) .整个车间严禁跑、冒、滴、漏现象,若发现立即处理。(7) .各种设备及转动部位润滑油应立即补充或跟换,严禁无油开车。(8) .开启操作台前应先开鼓风机,若发现鼓风机损坏,严禁开启操作台。(9) .各种仪表失灵后,应立即更换,以免造成误操作引起事故。(10) .溶剂罐要经常排水,每24小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