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细则_第1页
山东省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细则_第2页
山东省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细则_第3页
山东省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细则_第4页
山东省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细则山东省国土资源厅2002年 9 月1、总则1.1调查范围41.2调查内容41.3工作原则41.4基本要求51.5调查成果61.6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 62. 准备工作72.1资料收集72.2编写调查评价实施方案 72.3、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82.4、技术培训83. 耕地后备资源分类系统84. 外业调查 105. 内业工作 116.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 126.1评价原则 126.2评价方法126.3评价单元 126.4评价指标12146.5 评价指标分级6.6评价指数K 206.7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分级 207. 建立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208成果编制218

2、.1数据成果218.2图件成果218.3文字成果229. 检查验收2310、滩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 2510.1调查范围2510.2调查内容2510.3评价方法2510.4资料准备2710.5外业调查2710.6内业成果整理2810.7滩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281、总则为了搞好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保证调查评价的科 学性和统一性, 依据国土资源部 关于开展东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调 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东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技术规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以下简称详查规程)和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实施方案 ,制定本规定。11 调查范围本规定

3、适用范围包括全省 17 个市(地),139个县(市、区)。1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查清我省能形成国家级、 省级土地开发复 垦基地的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和分布状况并作出 客观评价。分析土地开发、复垦的可能性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提出开发利用的措施,为进一步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提供基础信息, 同时为制定各级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开发、 复垦专项规划和项目评估 提供科学依据, 不断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决策的需要。 耕地后备资源 包括集中连片面积大于 90 亩(每片面积不小于 15 亩)的可开垦荒地 和集中连片面积大于 30 亩(每片面积不小于 10 亩)的可复垦土地。13

4、 工作原则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3.1 为规划和决策服务原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的部署,即任务、质量、进度等,力求满足国家制定土地政策和 编制规划的需要, 为编制规划提供科学、 现势的基础数据和图件资料1.3.2 突出重点原则。根据建立国家级、省级耕地后备资源 基地和建立全国、 全省耕地后备资源信息系统需要, 考虑任务量、 时间、经费等因素,这次调查主要是调查能形成国家级、省级土 地开发、复垦基地的耕地后备资源情况。1.3.3 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基础原则。以土地利用现状调 查和变更调查数据、 资料为基础, 查清本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状况, 调查评价结果反过来进一步补充完善

5、土地变更调查, 二者有机结 合。1.3.4 技术创新原则。要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手段, 推动技术创新,增加科技含量,加快调查进度,降低成本,提高 成果质量。1.4 基本要求1.4.1 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下简称详查)和土地利用变更调 查(以下简称变更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与详查同等的 1: 10000 比例尺进行调查,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更大比例尺进行调查 ( 与当地 土地利用数据库比例尺统一 ) 。1.4.2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以县为单位进行。1.4.3 按照统一的表格与要求,实事求是进行填报。1.4.4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以主导因素定性评价为主, 结合专家评 判的方法。1.4.5 在县级

6、汇总的基础上进行市地级汇总, 汇总成果报省国土资源厅。1.5 调查成果1.5.1 系统成果 省、市地、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1.5.2 数据成果(1)县耕地后备资源外业调查手簿( 2)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汇总表(不含权属) (一)(3)国有土地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汇总表(4)集体土地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汇总表(5)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汇总表(表二)( 6)耕地后备资源评价表1.5.3 图件成果(1)省、市地、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2)调查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图(标准分幅图)(3)滩涂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评价图1.5.4 文字成果 (1)省、市地、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2)耕地后备

7、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报告 ( 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4)滩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1.6 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1.7 各市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 但不得与本规定相抵触,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1.8 本规定由山东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2. 准备工作2.1 资料收集2.1.1 土地详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土地利用现状面 积量算及汇总的有关表格, 1:10000 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它 土地详查图件成果。2.1.2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面积量算汇总 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图件等。2.1.3 1:10000 地形图或正射影像图、航空航天遥感资料等基

8、础 图件。2.1.4 土壤普查资料:包括土壤志、土壤图及土壤养分调查的有 关资料。2.1.5 与调查评价有关的人口、自然、经济、社会等资料。2.1.6 沿海地区收集最新海图资料、海岸带调查资料、海岸带功 能区划资料等。2.2 编写调查评价实施方案 各县在开展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之前,都要编写具体周密、切 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查批准后实施。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项目概述、工作内容、技术依据、 技术路线、任务目标(含技术指标) 、提交成果、工作进度安排、经 费预算、组织管理2.3、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县要成立调查评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

9、国土资源局; 组建调查评价技术队伍,确定技 术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报省厅备案。2.4、技术培训省厅负责培训各市地、县技术骨干,市地、县负责各县耕地后备 资源调查技术人员的培训。3、耕地后备资源分类系统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分类系统共分 2个一级类,9个二级类,各 地不得增减,不能打乱本分类系统的分类、编号、顺序及其代表的地 类。(见表1)表1耕地后备资源分类表一级类二级类含义未利用的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苇地、滩涂及其它 可开垦为耕地的土地。I可开11可开垦荒草地树木郁闭度10%,表层为土质,生长杂草,不作为放牧利用可开垦为耕地的荒早地。垦土地I 2可开垦盐碱地目前未利用,但经过改良可开垦为耕地的

10、盐碱 地。I 3可开垦沼泽地经常积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湿地植物,通过排 水措施可开垦为耕地的土地。I 4可开垦苇地生长芦苇的土地,包括滩涂上的苇地,指目前 未利用可开垦为耕地的韦地。I 5可开垦滩涂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常水位线以上到洪水位之间不影响行畜洪可开垦为耕地的滩地。I 6其它可 开垦的未 利用土地以上未包括的其匕可开垦的未利用土地。II可复垦土地指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火害而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通 过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可恢复耕种并达到较好效益的土地。I 1废弁压占土地主要指露天采矿、打井、挖沙、采石淘金、烧 制砖瓦、修建道路、工矿城镇建设等工程完毕后留 下的废弃地及压占地中可复垦为耕地的部

11、分。I 2挖掘及 塌陷破坏 地指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和地下建设挖空后,由于 地表卜沉造成破坏的土地中口复垦为耕地的部分。I 3自然灾毁土地指因地震、暴雨、山洪、泥石流、塌方、风暴、 干旱等自然灾害而损毁的土地可复垦为耕地的部 分。4. 外业调查4.1以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变更后)为工作底图,以乡镇为基本调查单位,已经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单位, 可充分利用数据库 的图形文件。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新的航空航天遥感资料。4.2 确定调查区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最新航空航天遥感资料, 按耕地后备资源 类型在野外工作底图上勾绘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区, 其中可开垦土地相 对集中连片面积大于 90 亩;可复垦土地相

12、对集中连片面积大于 30亩。 调查区命名根据地名、山、河、湖泊、水库等名称及后备资源类型予 以制定。面积为调查区内各耕地后备资源类型上图图斑面积之和。 用 虚线圈注调查区范围,标注调查区名称、编号。调查区编号采用县名 数字的方式,如:垦利县 1、垦利县 2。一个县可根据不同的地 形地貌及耕地后备资源图斑相对集中的情况划定 1 个或多个调查区 区。4.3 在室内根据土地详查底图和面积量算、汇总表格进行预判, 描绘出符合条件的后备资源图斑, 每片面积大于规定的 90 亩、30 亩。 填写可以在室内确定的野外调查手簿的有关内容。4.4 到野外核实室内预判的图斑, 并对遗漏和不能确定的图斑进 行补充调

13、查。4.5 调查各图斑的评价因素,如可开垦土地的土层厚度、土壤质 地、地下水埋深、坡度、水源条件、盐碱化程度等,废弃压占土地的 废弃物堆积量、废弃物有害物质影响程度、地面坡度、堆积地面有效 土层厚度、复垦水源保障程度;塌陷地的地面坡度、塌陷深度、积水 深度、覆土来源保障程度、地下水位等;自然损毁土地的坡度、沙石 堆积厚度、覆土来源保障程度、灌溉水源保障程度等。4.6 调绘的界线和地物位置要准确,各种注记正确无误,清晰易 读,线划符号符合规定的图例要求。4.7 调绘的明显地物界线图上位移应符合详查规程的要求。4.8 境界和权属界一般情况按土地详查、变更调查的界线;发生 变化的要进行实地调查, 并

14、由界线双方按有关法律程序签署 土地边 界协议书。4.9 以实线表示图斑界线,按图例标出地类符号,注记图斑号。4.10 图斑编号以县为单位顺序编号。4.11计算每个详查图斑的中心点座标(X Y),记录在外业手簿 上。4.12 填写外业调查手簿。外业调查应现场记录手簿,并辅以必 要的附图;记载必须字体正规、字迹清晰,发生错误时只能划改不能 涂改。4.1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规划为城镇、农村居民点的部分单 独划分图斑并加以说明,5内业工作5.1 整理外业调查成果。清绘外业调查工作底图,整理外业调查 手簿,检查底图和手簿的对应情况。5.2 面积量算 如果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图斑界线范围与详查图斑或变更调

15、查图斑一致,则采用原详查面积或变更调查面积, 如果耕地后备资源图斑 与详查图斑不一致或是新增图斑, 则采用求积仪在图上量算, 有条件 的地方可利用计算机矢量化后量算。5.3 图斑量算后按规定进行整理,由图斑面积汇总出村、乡镇面 积,自下而上汇总到县、市地、省级。5.4 对于可开垦土地面积大于 600 亩(40 公顷)、可复垦土地面 积大于 300 亩( 20 公顷)的图斑,单独进行汇总以满足建立国家级 土地开发、复垦基地的需要。5.5 面积计量单位为亩,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6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6.1 评价原则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适宜性,注重比较经 济效益,按照开发与保护

16、相结合,长期目标与近期效益兼顾,因地制 宜和可持续利用等原则, 满足建设一批国家级、 省级耕地后备资源开 发复垦基地的需要。6.2 评价方法采用主导因素定性评价为主, 结合专家评判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 适宜性评价。6.3 评价单元 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斑为评价单元。6.4 评价指标 可开垦土地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自然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 质地、地下水埋深、水源保证程度、盐碱化程度、土壤酸碱度( PH 值)等指标(见表 2)。可复垦土地评价指标包括塌陷深度、积水深度、覆土来源保障程度、地下水位、堆积有害物质影响程度等指标(见表 3、表4、表5)。 各地选取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考

17、虑对土地开发影响的重要程度确定;评价因素的选择不能超出表2、表3、表4、表5、表6的范围;每个评价因素的权重以市地为单位统一,各 评价因素权重的和必须等于1。表2 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及因素权重值表评价指标宜耕权重q自然坡度1米0.1水源保证程度良好0.2盐碱化程度中度盐化以上0.1土壤酸碱度(PH值)5.5 9.50.1表3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及因素权重值表(废弃压占土地)评价指标宜耕权重q堆积量(米3/米2)100.1堆积物有害物质影响造成减产40%0.2堆积地面坡度0.5 米0.25水源保证程度良好0.2表4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及因素权重值表(塌陷地)评价指标宜耕权重q

18、地面坡度250.3塌陷深度10米0.2积水深度1米0.2表5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及因素权重值表(自然灾害损毁地)评价指标宜耕权重q地面坡度250.3砂石堆积厚度100厘米1002级50 - 100厘米60土壤质地1级壤土1002级粘土903级砂土704级砾质土30盐碱化程度1级无盐化(表层土壤含盐量0.1%(易 溶盐以苏打为主)或0.2%(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0.3%(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1002级轻度盐化(表层土壤含盐量0.1 s0.3%(易溶盐以苏打为主)或0.2 s0.4%(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0.370表6评价因素指标分级S 0.5% (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土壤酸碱度(pH值

19、)1级6.6-7.51002级5.6-6.5,7.6-8.5903级8.6-9.080自然坡度1级21002级2-6 903级6-15 604级15-25 30水源保障程度1级充分满足1002级基本满足803级一般满足604级无灌溉条件10地表岩石露头度1级3米1002级2 3米903级0.5 2 米80水利设施抗灾、排灌能力(滩涂评价因素)1级抵抗50年一遇灾害,排灌系统完善。确保灌溉1002级抵抗30年一遇灾害,排灌系统比较完善。803级抵抗10年一遇灾害,排灌系统不太50可复垦土地(废弃压占破坏地)堆积量(米3/米2)1级31002级3-6803级6- 1050堆积物有害物质影响1级造成

20、减产10%1002级10% 25%803级25%- 40%60堆积地面坡度1级51002级5- 10803级10 1550堆积地面有效土层厚度1级大于100厘米1002级50 - 100厘米60水源保障程度1级充分满足1002级基本满足803级一般满足604级无灌溉条件10可复垦土地(塌陷地)地面坡度1级21002级2-6 903级6-15 604级15-25 30塌陷深度1级3米1002级3-6米703级6- 10 米30积水深度1级1米1002级1-2米603级2-3米30覆土来源保障程度1级覆土充足,运距3公里40地下水位1级3米1002级2-3米903级1-2米80可复垦土地(自然灾害

21、损毁地)地面坡度1级21002级2-6 903级6-15 604级15-25 30砂石堆积厚度1级10厘米1002级10-30厘米803级30 - 50厘米60覆土来源保障程度1级覆土充足,运距3公里40灌溉水源保障程度1级充分满足1002级基本满足803级般满足604级无灌溉条件106.6评价指数KK=S Ji X Q式中:J为评价指标分值Q为评价指标权重6.7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分级根据评价指数将每个耕地后备资源图斑确定为易开发土地、较易 开发和较难开发三级。评价指数大于 80 的为易开发土地, 50-80 的 为较易开发土地,小于 50 的为较难开发土地。7建立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7.1 扫描

22、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底图,形成分幅耕地后备资源图 TIF 文件,采用PHOTOSHOP件纠正TIF文件,使影像水平倾斜小于 0.1 度。7.2 采用 GIS 软件对耕地后备资源图有关内容进行矢量化, 矢量 化的内容包括各级境界、居民点、交通网、水系等地理要素及耕地后 备资源专题因素。 矢量化精度符合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7.3 输入每个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属性,包括地类、位置、权属以 及有关评价的各种因素指标。7.4 建立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并进行试运行, 已经建立土地利用 基础数据库的地方,可在基础库的基础上建立。7.5 没有条件的单位,根据东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汇 总软件进行数据汇总

23、完成,可视为数据库完成。8成果编制8.1数据成果(EXCEL格式)数据成果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表(附表 1 5)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汇总表(附表 6、7) 国有土地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汇总表 集体土地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汇总表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汇总表(附表 8 12) 乡汇总表是在耕地后备资源图斑面积的基础上汇总, 根据自下而 上的原则逐级汇总出县、市地、省级数据成果。市地、省级汇总采用 国土资源部统一配备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汇总软件。8.2图件成果(电子数据 MAPGIS格式或VCT格式)8.2.1 图件成果包括县、市地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评价图和调查区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评价图8.2.2

24、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评价图的基本要求( 1)地类图斑的定位、定性要准确,全面正确地反映耕地后备 资源面积、类型、分布等要素。( 2)图件内容的选取和表示要合理、层次分明、线划精细、清 晰易读。( 3)县以上成果图件成果要在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进 行计算机制图;没有建立基础数据库的单位,1:10000 标准分幅图可在复制的工作底图上进行着墨、清绘、上色编绘而成。8.2.2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评价图的编绘( 1)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评价图主要表示各级行政界线、居民点、 水系、交通网等地理要素和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分布、图斑界、评 价界线、评价等别等各种专题要素。图面整饰按详查规程执行。( 2)分幅图成

25、图比例尺与土地详查分幅图比例尺一致,为1:10000;县级图比例尺一般为 1:50000;市地级图一般 1:100000; 特别大或特别小的单位,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制图比例尺; 省图比例尺为 1:500000。(3)编图前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加以分析比较,确定其可利用 的程度和使用范围。(4)编制方法、步骤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市)级汇总 规程和详查规程执行。(5)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评价图图例与符号说明见附录。8.3文字成果(WOR格式)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报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调查评价报告包括前言、调查工作概况、总体技术路线和技术方 法、调

26、查评价结果、分析评价(包括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政策性建 议等内容。调查评价报告后可附上有关专题研究报告和必要的技术指 导性文件。工作报告包括项目概况、组织实施、主要成果、存在问题及建议 等内容。技术报告包括项目概况、总体技术路线、技术方法、技术创新、 成果质量和调查精度分析、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等内容。9检查验收9.1 建立县(市、区)自检、省级验收和国家级抽检制度。9.2 县级自检9.2.1 为保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质量, 对项目实行技术 目标责任制,运用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进行质量 监督和管理。9.2.2 每个县成立 10 人组成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专业队伍 负责各

27、县具体工作;9.2.3 外业调查、内业工作、成果编制等工序完成后,都要实行 作业人员自检、互检,对每道工序的作业内容进行全面检查;9.2.4 每个县有专人负责质量检查和精度评定,工序检查合格 后,检查员须签字,作业员方可转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分情况予以 补做或返工;9.2.5 项目完成后由领导及有关技术人员组成项目检查组对项 目实施过程、作业精度、成果质量进行抽查,抽查量不少于总工作量 的 20,最后提交质量检查报告。9.3 验收程序9.3.1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完成后,经自检合格,提 出书面申请,报省国土资源厅申请验收。9.3.2 省国土资源厅接到县申请报告后, 应立即组织验收组进

28、行 验收,验收组由省市两级联合组成。验收合格后,写出验收报告,报 省国土资源厅。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对市地级汇总成果进行验收。9.4 验收内容9.4.1 数据(1)全面检查提交数据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是否符合本细则要求;(2)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与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汇 总表中数据是否一致;(3)检查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是否等于不同类型的耕地后备资 源面积之和。9.4.2 图件(1)提交成果图件品种和数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2)提交的编图文件是否齐全;( 3)资料使用、作业方法、工艺流程是否合理,图面整饰是否 符合有关规定要求。9.4.3 文字报告(1)有无地方特点、专业特点、地域差异特点;(2

29、)报告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3)调查技术路线和方法是否符合技术规定和本细则要求;(4)调查成果评价分析是否合理、符合实际,经济效益比较分 析及政策性建议是否适用;(5)文章结构是否合理,文笔是否通顺,图、文、表并茂。9.5 验收评定9.5.1 评定权重( 1)外业调查 0.40( 2)数据成果 0.153)图件成果 0.204)文字成果 0.259.5.2 评定等级(1) 优秀:总合格率95%(2) 良好:总合格率90% 95%(3) 合格:总合格率85% 90%( 4)不合格:总合格率 50厘米0.2土壤质地砾石含量15%0.1盐渍化苏打0.3%;氯化物0.4%;硫酸盐0.5%0.2地下

30、水位0.5 米0.1气候条件温度和积温条件能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0.0灌溉保证率作物关键生长季节有淡水灌溉保证,保证率80%0.2水利设施堤、坝、闸、涵等设施,防灾、 抗灾能力10年一遇标准;引 水、提水和排水工程的规模齐 全,排灌系统完善,排灌能力 良好,可保证有效灌溉0.21034经济评价是对滩涂围垦效益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和边际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是指对各类围垦设施的取材条件和抗风浪能力,每亩平均投资额及各项投资比例,已围成的海涂脱盐改造的最长与最短 年限,主要改造步骤和措施,河、湖、库滩围垦条件、投资额、经济 效益与生态环境进行对比分析;边际分析是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及其经济效果进行评价。对于没有围海工程的潮间带滩涂,必须做开 发可行性论证。10.4资料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变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