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鱼药疾病药物学_第1页
水产鱼药疾病药物学_第2页
水产鱼药疾病药物学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产鱼药疾病药物学一、绪论1、药物 :是预防、治疗、诊断人和动植物疾病的物质,以及影响器官生理功能和/或细胞代谢的物质。水产药物 :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水生经济动物(食用和观赏)疾病的物质。属于兽药范畴。 水产药物学 :是有关水产药物各方面知识的科学。原料药 :供配制各种制剂的药物原料。制剂: 是指根据药典和其他药品标准所收录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制成具有一定规格、浓度和形式(剂型)的 药物成品。2、水产药物的特点 : 专用水产药物 群体用药,药物通常施放到水体中 稳定性、适口性、诱食性、适时性 分散性、可溶性 药效容易受种属特性的影响 药效容易受水环境中各种理化因子的影响3、规范、科学使用水产

2、药物? 我国使用水产药物面临的主要问题: 乱用和滥用水产药物现象突出,威胁着水产品和环境的安全,导致了病原体耐药性的增加。二、抗微生物渔药1、抗菌活性 antibacterial activity :抗菌药物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和机能活动(抑制作用) ,或杀灭病原菌(杀灭 作用)的能力。最低抑菌浓度 MIC (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MBC (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浓度。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

3、m :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分为广谱作用和窄谱作用。广谱作用 :不仅对细菌有作用,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窄谱作用 :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2、抗菌机制 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头孢霉素)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多粘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影响叶酸代谢(简介影响DNA合成)(磺胺类) 影响 RNA 合成(甲哌力复霉素结核杆菌) 影响蛋白质合成(氨基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红霉素)3、耐药性 :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4、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产生灭活酶(水解酶、合成酶(钝化酶) 改变靶位结构(改变靶蛋白结

4、构、增加靶蛋白数量、生成耐药靶蛋白) 降低细胞膜通透性阻碍药物进入菌体内 增加拮抗物的产量 加速药物外排I .磺胺药Sulfonamides<休药期30天 > 对氨基苯磺酰胺,广谱慢效抑菌剂。1、磺胺类药物作用机理 :磺胺药与对氨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核酸合成受阻而抑制细菌繁殖。2、耐药性? 能利用外源(宿主)叶酸的菌株对磺胺药不敏感。对磺胺敏感的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外源叶酸。 ? 敏感菌在体内外均易产生耐药性。? 常常对其他磺胺药产生交叉耐药性。? 耐药性的形成是由于细菌改变了代谢途径,生成大量对氨基苯甲酸的结果。3、 常见的磺胺药:短效磺胺药:磺胺二甲嘧啶;中效磺胺药:磺胺嘧

5、啶、磺胺甲噁唑新诺明;长效磺胺药: 磺胺间甲氧嘧啶一一制菌磺4、磺胺增效剂(抗菌增效剂)为人工合成化合物二氨基嘧啶类。单独使用很容易导致耐药性,通常与磺胺药按1 : 5的比例合用。甲氧苄啶 TMP,二甲氧嘧啶 DVD,OMP,ADP。5、 抗菌增效剂的抑菌机理: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四氢叶酸的合成,单独使用易产生耐药性。抗菌增效剂与磺胺药合用,使细菌四氢叶酸的合成受到双重阻断,使磺胺药的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 ,甚至出现杀菌作用,并延缓耐药性的产生。二氢嗽+ PABA二氢叶酸罰四氢叶酸-核謠n .喹诺酮类药 Quinolones为人工合成的一类具有 4-喹诺酮环结构的抗菌药。 静止期杀

6、菌剂。1、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与细菌DNA回旋酶Gyrase的A位亚基结合,使细菌染色体形成不可逆的损伤。影响拓扑异构酶的活性。2、耐药性产生原因基因突变:靶酶结构改变胞浆膜通透性降低,对药物摄取量减少主动排出系统加强,促抗菌药外排。DNA回旋酶与药物的亲和力下降。3、 常见喹诺酮类药:萘啶酸、噁喹酸 休药期16 d;吡哌酸、氟甲喹 休药期8 d;氟喹诺酮类 休药期7 d、 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沙拉沙星;妥舒沙星、司帕沙星。川.抗生素:是由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产生、能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天然品)1、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分类3 -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

7、类(链霉素 休药期 18d 、庆大霉素 休药期 40d 、新霉素 休药期 15d 等)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等)休药期 30d酰胺醇类(氯霉素、甲砜霉素 休药期14d 等)毒性大,抑制骨髓造血机能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其他(林可霉素、多肽类抗生素等)2、各类抗生素的抗菌谱:主要作用于G +的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先锋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多肽类等主要作用于G-的抗生素:氨基苷类、多粘菌素广谱抗生素:四环素类、氯霉素类3、3 -内酰胺类的抗菌机理:繁殖期杀菌剂通过竞争细菌的粘肽合成酶,抑制细胞壁的粘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使细菌肿胀、破裂、死亡。(粘肽合成酶:转肽酶,也

8、称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 PBPs)促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细菌耐3 -内酰胺药的机制:水解作用。“陷阱机制”或“牵制机制”。改变靶位结构。改变菌膜通透性。增加药物外排。缺乏自溶酶。4、大环内酯类的抗菌作用通常为抑菌作用,高浓度有杀菌作用。抗菌谱较窄:对 G+菌和部分G-菌有抗菌作用;对某些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及立克次体有良好效果; 对产生3 -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和耐药金葡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 50S亚基的靶位上,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细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靶位的结构改变。摄入减少,外排增多。

9、5、四环素类的抗菌机理四环素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抑制始动复合物形成,阻止aa-tRNA进入A位。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菌对四环素类的耐药性 :天然四环素耐药株较多,特别是G+球葡、肠道菌。天然四环素有完全交叉耐药性。天然与半合成四环素有部分交叉,如四环素耐药株对米诺环素、美他环素仍敏感。6、氯霉素类(酰胺醇类)的抗菌机理可逆地与细菌核蛋白体 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使P位肽链不能移向 A位,阻止肽链延伸。高浓度时或对本品高度敏感的细菌也呈杀菌作用。细菌对氯霉素类的耐药机制: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acetyltra nsferase)使氯霉素灭活。改变细胞壁通透性,使氯霉素不能进入菌体

10、而耐药。7、氨基糖苷类的抗菌作用及机理:静止期杀菌药与30S亚基上的16S rRNA结合,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起始、延伸、终止)。通过离子吸附作用,增加膜通透性。细菌对氨基苷类的耐药性 :产生钝化酶。细胞膜通透性下降。改变靶位。缺乏主动转运功能。IV .抗病毒和抗真菌药1、药敏试验: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方法: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检出耐药性,最适合常规实验室使用 倍比稀释法:检出耐药性,同时测定MIC与MBC2、常用抗病毒药:吗啉呱(病毒灵)、病毒唑、金刚烷胺、金刚乙胺3、常用抗真菌药多烯类:制霉菌素(混合链丝菌素);两性霉素B及其甲酯盐酸盐、庐山霉素非多烯类:灰黄霉

11、素;克霉唑(三苯甲咪唑,氯三苯甲咪唑)作用机理:多烯类与真菌质膜的固醇类结合,改变膜渗透性,抑制真菌生长。三、环境改良与消毒渔药1、消毒渔药:是杀灭水体中或水产动物体表病原生物的药物。2、含氯消毒剂的作用机理含氯消毒剂溶解于水中可产生次氯酸氧化作用HCIO > HCI+ O氯化作用 HCIO + R-NH-R ; R-NCI-R+H 20 Cl2 + R-NH-R -; R-NCl-R+HCl有效氯指直接与氧原子结合的氯,通常用重量百分表示含氯消毒剂的用途:漂白粉、漂粉精(次氯酸钙)、二氯异氰脲酸钠(优氯净),三氯异氰脲酸(鱼安、强氯精) 清塘;机体消毒(浸浴);水体消毒(泼洒12 mg

12、/L );食场消毒(挂篓、泼洒);饵料与工具消毒等3、二氧化氯的作用机制 活性自由基,氧化能力比H2O2、NaCIO、KMnO 4等都要强;不与水中有机物发生氯代反应CIO 2的用途消毒作用高速、高效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点位,改善水产养殖水体的水质(将硫化物如H2S迅速氧化成硫酸根离子,去除有机硫产生的臭味,将 CN-、NO2-、NH3氧化降解成无毒的 CO2、N2等物质)间接增氧4、碘制剂:碘分子有很强的氧化作用和碘化作用,使蛋白变性,杀死细菌、芽孢、霉菌和病毒。毒性较高。高碘酸钠:强氧化剂。微生物细胞表面的单糖类羟基之间的邻位C-C键断裂。快速杀灭细菌和病毒。 低温时高碘酸钠在水溶液中易结晶析

13、出,水温升至18C以上时,重新溶解,不影响消毒效果。5、表面活性剂:又称清洁剂,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阴离子型(肥皂、合成洗涤剂);阳离子型。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氯己定(洗必泰)表面活性类消毒剂的用途:杀菌作用:a.能吸附在细菌表面,降低其张力,改变胞浆膜通透性,使菌体内物质外渗。b.毒性小,刺激性弱,作用快,能杀灭多种细菌。增溶作用。乳化作用6、醛类消毒剂(甲醛,戊二醛)作用机理:醛类具有强还原性,通过烷基化使原生质蛋白变性;溶解类脂 用途:用于防治真菌病、细菌病、鲤痘疮病、原虫病,以及工具和设施的消毒7、 生石灰(良好的消毒剂和环境改良剂):干塘清塘与带水清塘;氧化钙易吸收水分

14、,水溶液呈强碱性; 快速溶解细胞膜、杀灭病原和敌害生物;提高池底通透性生石灰的其它用途:疾病流行季节,每月全池遍洒1-2次提高水体酸碱度,增加水体缓冲能力;沉淀水中悬浮的胶体颗粒,增加透明度;增加钙肥,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与铜锌铁磷结合而减轻毒性;除藻(清晨在微囊藻聚集处撒2-3次生石灰粉)四、杀虫与驱虫渔药 (部分了解)1、杀虫驱虫渔药 :又名抗虫药,是杀灭或驱除水生动物体内外寄生虫药物。(抗原虫药、驱杀蠕虫药、杀寄生甲壳动物药)外用抗虫药用于驱杀鳃、体表寄生虫。内服抗虫药用于驱杀体内腔道和实质器官内的寄生虫。I. 抗原虫药1、硫酸铜Copper sulfate: Cu2+破坏虫体氧化还原酶

15、系统阻碍虫体代谢,或与虫体蛋白结合生成蛋白盐。 杀灭鞭毛虫、纤毛虫、单殖吸虫;抑制和杀灭蓝藻、丝状绿藻。不良反应:对寄主组织,低浓度硫酸铜溶液起收敛作用,高浓度呈刺激和腐蚀作用。降低肠道中胰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水产动物摄食与生长。铜在水产动物肝脏、肾脏中有明显的累积作用。注意事项:本药药效与水温成正比,与水中有机物、悬浮物、盐度、酸碱度成反比。 本药毒性较大,测量水体体积要精确。勿使用金属容器溶解本药。充分溶解。选择晴天上午用药,投药后充气增氧。鲤、鲫对CuSO4敏感,乌鳢对FeSO4敏感。2、络合铜 :又名螯合铜( EDTA 络合铜、三乙醇胺络合铜) 性质稳定,保存时间长;缓释,持效时

16、间长;药效不易受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小。3、奎宁类Quinines:与疟原虫DNA结合,干扰复制与转录;干扰疟原虫糖代谢。 杀灭小瓜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等;杀灭寄生于皮肤的吸虫。4、 氯苯胍 :干扰内质网,阻碍蛋白代谢;使高尔基体肿胀,抑制ATP 酶及氧化磷酸化。 盐酸左旋咪唑的替代药物,防治东北银鲫孢子虫病5、硫Sulfur、碘lodine :防治艾美虫病 与氧、氢、卤素(碘除外)和大多数金属化合,产物硫化氢、五硫磺酸等溶解表皮角质而杀虫;刺激肠道缓泻。n.驱杀蠕虫药:用于消灭水生动物体内外寄生的蠕虫,包括单殖吸虫、复殖吸虫、绦虫、棘头虫、线虫等。 敌百虫、左旋咪唑、硫

17、双二氯酚、甲苯哒唑、阿苯哒唑、吡喹酮等。1 、左旋咪唑: 抑制虫体琥珀酸脱氧酶活性,阻碍无氧代谢,使虫体肌肉麻痹,失去附着力,随粪排出体外。 有提高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防治指环虫、三代虫、车轮虫等体外寄生虫病。防治肠道孢子虫病。2、 硫双二氯酚 (别丁):降低虫体的糖酵解和氧化代谢。对宿主有下泻作用(对寄主肠道有拟胆碱样作用)。3、甲苯达唑 : 使虫体肠细胞胞浆微管消失,抑制虫体利用葡萄糖,延长细胞内水解酶的存留,加速虫体皮层的溶解。4、阿苯达唑 :高效低毒驱虫药:阻碍虫体能量代谢;驱杀多种线虫、绦虫、吸虫。消化道易吸收,排泄完全5、 吡喹酮:广谱驱虫:能被绦虫和吸虫迅速吸收;破坏表皮层。首关

18、消除显著、血浆T1/2短。川.杀甲壳动物药:杀灭鳋、鲺、鱼怪的药物。外用药、毒性大(有机磷类、菊酯类、阿维菌素与伊维菌素)1、敌百虫: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虫体神经功能失常;使寄主肠胃蠕动增强。低毒,残留时间较短。 注意事项 :鳜、加州鲈、淡水白鲳对其极度敏感。酸性,腐蚀金属,勿用金属容器盛放。除面碱外,不得与其他碱性药物合用。2、菊酯类: 高效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中等毒性杀虫剂,对抗有机磷虫害效果好。对鱼刺激大。虾蟹极度敏感,禁用。遇碱迅速分解。3、阿维菌素、伊维菌素 :抗生素类抗寄生虫药;新型、广谱、高效、低毒。 对线虫和节肢动物驱杀效果好。对绦虫、吸虫及原虫无效。增加虫体 GABA

19、 释放,打开谷氨酸氯离子通道,使神经麻痹,肌肉不能收缩。五、微生态制剂1 、微生态制剂 :是通过饲喂动物,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 的活性微生物或其培养物。微生态平衡 :正常菌群通过对有限营养成分的竞争、通过对肠道粘膜上结合部位的竞争拮抗致病菌。微生态制剂 :在微生态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有益微生物经培养、复壮、发酵、包埋、干燥等工艺制成活菌制剂 (有些含有其代谢产物或添加有有益菌的促生长因子) 。维持和调节宿主或水域的微生态平衡。2、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生物夺氧;生物屏障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促进水体物质良性循环。3、主要的微生态制剂乳酸

20、菌类、酵母菌类、芽孢杆菌类、光合菌类、消化菌类、其它(双歧杆菌、光合细菌类、硝化菌类、丁酸梭菌、 沼泽红假单胞菌、粪链球菌等)4、益生菌的生产、使用和保藏微生态制剂的生产:菌种鉴定;培养工艺选择;菌体的收集、干燥、分装和包装微生态制剂的使用:? 微生态制剂是具有预防作用的活菌制剂。? 正确选用水质微生态调控剂和饲料微生态添加剂。? 水质微生态调控剂先活化,再施用。? 微生态制剂使用期间不能使用消毒剂或抗菌药物(包括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六、免疫刺激剂七、中草药1、中草药的特点:资源丰富、取材广泛;低成本、纯天然;毒副作用小、抗药性不显;多功能性:抗生素作用和杀虫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促免疫、

21、抗应激);促生长(营养、诱食、改善营养代谢);激素作用、增色作用、改善肉质作用。2、中药材crude drug:除去非药用部分并经净制处理后的药用动物、植物、矿物。中成药:将中药加工或提取后制成的可直接用于临床的中药制剂。饮片:部分原形药材、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片、段、块、瓣)或进一步切制、炮制。八、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效应动力学1、 一般原生质毒作用:药物干涉任何原生质中最基本的生化过程,使细胞中的原生质变质或蛋白质沉淀。即药 物作用于一切生活组织,又称一般原生质毒作。重金属与细胞内含巯基的酶结合,破坏其功能。酸、醛、醇、碱及含氯、碘的消毒剂等使蛋白变性。2、药物

22、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 :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是治本。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是治标,不能根除疾病。病因未明时是必要的。 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 Un toward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患病机体带来不适或痛苦的作用副作用side effect :在治疗剂量下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毒性作用toxic effect :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发生的危害性反

23、应。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即过敏反应,是异常的免疫反应。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不可预测。 与动物种属和个体状况相关。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可以是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也可以是药物中的杂质。继发效应secondary effect:药物治疗后引起的不良后果,即治疗矛盾。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导致微生态平衡的破坏,真菌继发性感染(又称二重感染)。三致反应:致癌 carcinogenesis、致畸胎 teratogenesis、致突变 mutagenesis3、量-效关系(剂量-效应关系):药物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无效量:不产生任何药物效应最小有效量(阈

24、剂量):开始出现疗效最大治疗量(最大安全量/极量)最小中毒量:开始出现中毒致死量(最小致死量):开始出现死亡安全范围:阈剂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治疗量(常用量):阈剂量,极量半数有效量或半数有效浓度(ED50或EC50):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最大效能Emax:药物的内在活性。效价potency: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所需要的剂量。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4、药物安全性试验? 药物对养殖动物或大型蚤等实验动物的一般毒性试验及药物残留检验。? 一般毒性试验分为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 内服药采用经口或注射给药方式,外用药采用半静水法或流水法

25、药浴方式。? 毒性试验结果用半数致死剂量(LD 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表示5、安全性评价指标: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距离越远越安全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 LD 50与ED50之比,化疗指数,指数愈大疗效愈高,愈安全。九、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药物代谢动力学1、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首过效应):口服药物经过胃肠粘膜和毛细血管吸收后通过肝门静脉进入 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了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离子障ion trapping :离子型药物不能自由穿透生物膜而被限制在生物膜的一侧。再分布与

26、假平衡:吸收的药物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血药浓度趋向“稳 定”,分布达到平衡。血脑屏障: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联接,基底膜外还有星状细胞层包围,仅让脂溶性物质通过,其他大 分子物质或离子难以通过,形成保护大脑的屏障。2、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又称药物代谢,指药物(外来活性物质)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通常是低极 性、脂溶性物质转变为极性、水溶性物质的过程。多数药物被灭活,少数药物被活化。所以,生物转化工解 毒过程。转化的主要部位:肝脏。药酶诱导剂与药酶抑制剂:? 使肝药酶活性增加或药酶合成加速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使肝药酶活性降低或药

27、酶合成减慢的药物称为药酶抑制剂。生物转化的第一步:又称I相反应,药物经过氧化、还原或水解,极性增强。药酶:代谢药物的酶系统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故又称微粒体酶。是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70多种。生物转化的第二步:又称n相反应,即结合。母体药物分子中的极性基团,或通过氧化、还原、水解引入的 极性基团,与体内水溶性较大的内源性物质结合后,进一步增加极性和水溶性,利于药物排出体外。主要有4种方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酯的形成、乙酰化、硫氰酸盐化。3、药物的肝肠循环:脂溶性高的药物(激素、催眠药等)经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排出,这些药物在肠道重被吸 收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肾

28、小管重吸收可导致药时曲线双峰特征。潜伏期(latent period)用药后直到开始发生疗效的一段时间。反映药物的吸收分布过程高峰期(peak period)药物达到最大浓度并呈现最强效应的时间持效期(persistent period)药物维持有效浓度或基本疗效的一段时间残留期(residual period)药物降到基本疗效浓度以下,直至药物在体内完全消除的一段时间4、消除半衰期T1/2: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临床上确定某药给药次数或给药间隔时间的主要依据。T 1/2的意义: 一次给药,血药浓度经过5个T1/2后降低96%以上 每隔1个T”2给药一次,经过5个T”2血药浓度可达到

29、稳态浓度 为维持比较稳定的有效血药浓度,给药间隔不宜超过T1/2 为避免药物蓄积中毒,给药间隔不宜短于T1/25、 表观分布容积 Vd:药物在体内达到平衡后,按血药浓度( C)推测体内药物总量(A)在理论上应占有的液 体容积。Vd ( L)=药物总量(mg) /血浆药物浓度(mg/L ) =A/CVd的意义:推算欲达有效血药浓度应给药的剂量。提示药物在血液及组织中的相对量。Vd值大,药物与组织蛋白结合多,主要分布于细胞内液和组织间液。Vd值小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多,较集中于血浆。6、 血浆清除率 CL :单位时间内(min)多少表观分布容积(ml)的药物被清除。CL仅表示药物从血中清除的 速率

30、,并不是被清除药物的具体量。意义:CL小,首关消除少,F大;CL大,首关消除多,F小。十、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论述)I. 药物方面的因素1、理化性质和化学结构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药物作用的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吸收、 分布和排泄的速率与程度, 从而影响药效。2、齐U量:决定药物作用最关键的因素。剂量的改变不仅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而且导致药物作用性质的改变。 亚甲基蓝:低剂量,作用于微生物,杀毒;高剂量,做还原剂,解毒。3、剂型:通过影响药物在动物机体内的吸收,导致体内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的差异,从而影响疗效。 气体剂型吸收最快,液体剂型次之,固体剂型吸收最慢。4、药物的储藏与保管分类保藏;低温、通风、干燥、避光、密闭;渔药大多数是化学合成物,氧化性很强,易与金属发生化学 反应,导致成分和性质的变化,降低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应选用陶瓷、木质或塑料等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容器储存和溶解渔药。n .给药方法方面的因素 1、给药途径:通过影响药物吸收速度和吸收量而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2、给药时间:决定药物作用的重要因素。许多药物在适当的时间应用,可以提高药效。3、给药次数与反复用药:为了达到治疗目的,通常需要反复用药一段时间,这样的一个用药周期称为疗程。耐药性:病原体与化疗药物连续反复接触过程中形成的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又称抗药性。剂量不足或疗程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