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_第1页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_第2页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水稻纹枯病又名 “烂脚病 ”、“花秆瘟 ”。该病在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从水稻的生育周期来看,除了在秧苗生长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有发生。 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 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 而乳熟期后病势开始下降。 现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简要介绍如下:一、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1、种植制度因素: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改作旱田后,田地耕作整地困难,旱作物产量不高,

2、效益不佳,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 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 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2、气候因素: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 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

3、病流行的有利条件。3、水肥因素: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 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 “疯长 ”,从而造成封行过早、 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 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技术防治水稻纹枯病

4、,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1、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 “烂渣 ”,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方便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 灌水深一些。2、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3、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 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4、药剂防治。当水稻丛发病率达20%时,可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施药时期以抽穗前后为宜, 高肥田块应在封行前开始用药,以后视病情发展情况每隔 10-15 天再防治 1-2 次。主要药剂有 15、25%井冈霉素25-40 克/亩,或 25%丙环唑乳油 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