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古诗词鉴赏题专项训练教师版_第1页
2018年古诗词鉴赏题专项训练教师版_第2页
2018年古诗词鉴赏题专项训练教师版_第3页
2018年古诗词鉴赏题专项训练教师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8年古诗词鉴赏题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曲江对雨杜甫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胭脂湿,水存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注】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玄宗、杨贵妃经常来此春游。本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金钱会,唐玄宗开元时,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绘了春云遮断苑墙的景象,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覆”为全诗诗眼。B.“林花著雨胭脂

2、湿”景中含情,既描绘出桃林著雨之态,也有触景伤情之感。C.诗人不说风吹水存,却言“水存牵风”,赋予水存人格化动作,可谓用笔精妙。D.本诗先景后情,从雨前、雨中写到雨后,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曲江所见所思所感。E.本诗多处用典,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抚今追昔中有深沉的感慨。答案:AE(A项,“雨”是全诗的诗眼,前两联写曲江春雨图,紧扣标题中的“雨”字;后两联写“对雨”之思,触景生情;E项,“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理解错误,尾联写出了作者渴盼恩泽重沐,一展怀抱,令人伤感。)2 .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答案:首联颔联动静结合,移情于景,表达出了物是人

3、非的沧桑感,以景物表达出诗人那种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颈联和尾联委婉表达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的忠君忧国之心和对国家美好前景的期盼之情,颈联讲龙武禁军今日龙辇已废,芙蓉殿里殿门深锁,无人焚香,一派荒凉景象。尾联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嬉游之景。作者巧妙地用“何时”一词表现出自己的期盼。(诗歌的前三联写景,作者借景抒情,解题时首先要明确景物的特点,颈联是追忆与现实的对比,昔盛今衰的现实令人叹息,从而表现出一个爱国诗人对国家、君王的忧念之情;尾联用“何时”表达期盼,期盼的是皇上下诏赐宴,群臣聚会,歌舞升平。由此,作者的情感不言自明。)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11分)行舟忆永和

4、兄弟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3.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C.颈联视听结合,描

5、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答案:B,E(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E项,错在“至吴地烹鱼结”,作者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4

6、 .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答案: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11分)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唐)岑参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注】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

7、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其那:怎奈。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鹏空

8、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E.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答案:BD(B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不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D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6 .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答案: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

9、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1分)雁门胡人歌崔颍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这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

10、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 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 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答案:C、E(C选项中“雨里“一作雾里“,时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烧山,一处处山头上的野火在寒冷的天气里静静地燃烧着;有时秋雨绵绵,雨

11、点打在山上,溅起湿湿的烟雾,笼罩着山头。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故“雾”和“雨”具有相同的表达效果。E选项中“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境,而是真是的写照,尾联描写胡人百姓听说辽边并没有发生战事,所以,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这体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及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8 .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第一问(2分):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第二问(4分):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

12、;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11分)唐崇徽公主手痕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喟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注】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鹃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

13、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喟啾呜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C.额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 自古罕见。 议论深切痛快, 而又对仗工整, 朱熹推崇此联道: “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E.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到愤慨,戛然而止,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答案:A,E(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

14、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晚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情感分析不全面。E项,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愤慨直至无可奈何的叹息。在时间上,则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情感脉络不准确。)10.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答案:(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

15、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11分)*意夕春白居易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膏明自藏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注】藏(ru6)焚烧。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日: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日:杀不能鸣者。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

16、为“穷阴”。B.首句中的“催”字形象地写出了光阴似箭的情形,也写出诗人的感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C.“雁默线烹”引用了典故,不鸣叫者先被杀,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D.“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E.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体现了白诗一贯的风格。答案:B.C(B:“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错,C“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妒忌而先被淘汰”错,应是“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盛年不再的感叹:时光易逝,年老多病,青春不再。有才无法施展的喟叹、愤懑:

17、积极施展才能而引火烧身,不积极表现又被打压。命运无常的愁苦、无奈:面对祸福,不能掌控,只好借酒浇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11分)吴中书事杨乘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蠢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注】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翎(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

18、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B.额联“名归范鑫五湖上”指的是范暴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领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答案:CD(C项中“想象”错,许久无人路过的香幽小径,落叶层层,新叶尚小,破败的长廊只有空空的回声和清冷的明月;D项中“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错,在政事上不得志,也有对朝廷政治统治不思进取的

19、不满,寻不到志同道合的人。)1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1)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2)表现: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11分)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

20、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答案:BE(B项说法错误。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防止因声音而发生泄密事件,所以在这里是指环境的庄严肃静。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作者在自谦。)16.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九.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