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精选文档】_第1页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精选文档】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精选文档】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

2、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

3、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 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

4、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 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 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 一词, 中国人历来就有“ 尊老敬老"的传统。“ 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 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 张老、王老、李老更是尊崇有加; 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 和别人谈话时, 年龄越

5、大, 资格越老, 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姜还是老的辣”, 在我们看来, 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 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 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 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 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 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 尤其是女士, 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 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 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 而此时, 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的年龄小, 是多么地年轻。2、社交礼节用词的不同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

6、o 或Hi 如果不理解其涵义, 美国人会认为, 这种打招呼是说“: 没有吃的话, 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 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再如, 汉语中的上哪去啊?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 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 它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 以 plea“se 请”为例 ,但是在某些场所却不宜用英语please 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 不说please, 一般说: After you , 但是

7、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 go first, 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 一般用Help yourself( to sth.) , 也不用please。3、导致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既涉及文化的规约也涉及语言的规约,逾越语言规约致使语用失误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在词汇层面使用者“误将汉英词汇一对一等,认为英语词汇在文化内涵、外延上完全同于汉语,误将汉语使用习惯带入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情景”(蒲小君).例如颜色词就是如此.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共有,然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如,在西方,人们习惯用红色一词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但在中国文化中却被用来表示革命。同样,

8、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表示纯洁、天真无邪,人们在结婚时穿上白衣裙,white day 是吉祥日,但在中国白颜色被用来象征恐怖,象征死亡;在句法层面“不懂得英语的表达方式,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滥用完整句,忽视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带来的特殊意义,混淆同一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何自然)。如表示答谢的礼貌用语。当要向对方表示谢意时,人们有必要做出适当的回答。但是中国的学生经常会说“Never mind”,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母语中的“不用谢”,“没关系"在英语中正确的表达方式是“You are welcome”, “My pleasure", “Dont mention it.&qu

9、ot;等;在语篇层面,叙事顺序不符合所使用语言规约(向二兰),“会话参与者在许多英语会话活动类型不够熟悉,不恰当地将汉语会话活动类型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简单地照搬到英语会话活动中去。"(俞洞明)试看一位中国学生写的请求函: Dear Helen, How are you! A friend of my sisters, Alice, is planning to go to London for a year and looking for a job。 I would be very much obliged if you are kind enough to take the

10、 trouble to help me in that matter。 这封请求函表面看无语法错误,简洁明了,是典型的“问候-叙事-请求”式的结构。但是英语请求函叙事顺序并不和汉语一样,一般要求开门见山提出要求,在陈述情况。由此可见,该语篇用的是英语语言,行文结构却依照汉语习惯,其原因是套用母语模式。二、跨文化交流应遵循的原则1、尊重的原则( Respect)尊重是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正如上文所述,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礼貌系统。你若想与之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 你首先要尊重人家的文化。比如说, 中国人送客人喜欢送出大门口, 有时甚至送出好几条街, 以此来表明对客人的尊重。

11、而在美国, 人们一般不会把客人送出门口, 他们只是站在门里跟客人讲再见然后随手把门关上,他们认为这才是对客人尊重, 因为在他们看来客人在家里与自己相处多时, 耽搁了人家许多宝贵时间, 此时也许会有些不愿被人看到的私事需要处理, 比如剔牙、打嗝等不雅观的行为举止等。因此当有美国人到你家做客时, 你如果以中国人的送客方式来对待人家, 人家不但不会觉得被尊重, 反而会觉得很尴尬。因此我们该尊重人家的习惯, 不要把我们的习惯强加给别人。只有先尊重别人, 才有可能被人尊重。2、保持自己的个性( Identity)这里所说的个性主要指自我, 包括自己的个人形象、道德品质、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等等。在对外交往

12、中, 我们有的人只看到一些外国留学生和不拘礼仪的某些游客身上的某些表现, 错误地认为外国人的举止都很随便, 就盲目效仿, 结果犯了既不了解别人又忘了自己行为规范的大错。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就是十分看中“ 面子”或者说“ 体面”。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自己引以为豪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这种自豪感使中国人富有浓烈的民族情感、宏放的气魄和极强的爱国之心, 这对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交际中不能单纯的信奉“ 外国的月亮是圆的".上文所提到的、尊重的原则是有前提的, 即保持自己的个性。3、文化适应( Enculturation)所谓“ 文化适应”是指狭义上的社会化。当今有一种说法, 就是认为今后世界局势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世界上七、八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 今后世界的冲突是文化冲撞, 而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的冲撞则成为焦点, 甚至有人预言, 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 必定是“ 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战争”.文化适应简单来讲就是人们常说的入乡随俗( When you are in Rom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