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1页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2页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3页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4页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词三首选自统编版教材九上第三单元。行路难 (其一) 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李白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 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从未放弃其远大的政治理想,表现了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诗中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未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是咏中秋名作。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抒发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的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

2、如意时的豁达胸怀。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已经了解了诗歌的分类和特点。能借助于对诗歌押韵和节奏的把握,初步感知诗歌意象并进行简单赏析。学生喜欢读诗词, 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使他们对诗词的情感难于把握。九年级学段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抓重点字词句,联系诗歌创作背景,领悟作者在诗中传达的情感。三、教学目标1.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鼓励学生就其感受最深的一点谈感受或者启示。四、教学重点1 .通过对具体词语、诗句的解读和补充背景资料的拓展阅读,体会诗中作者表达

3、的情感和所蕴含的哲理。2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并能运用三首诗词。五、教学难点在情境创设中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内涵,感悟其中哲理。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李白(一) 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引导:请大家读下面一则对联,猜一猜,他是谁?出示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学生活动:看对联,回顾作者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二)环节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教师引导:古典诗歌要读出其中的味道,同学们的语速可以放慢一点儿,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可以长一点儿。分别试着用4-3 拍和 2-2-1-2 拍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学生活动:自由朗读,同学之间互评,在此基础上,尝试用不同的节

4、奏来读,比较哪种读法更适合抒发作者的情感。对比之后,大家一致认为四三节奏更贴切。教师引导:冉读诗歌,划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词和相关句子。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你读到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情感?学生活动:从“停”“投” “拔” “顾”等系列动作,读出李白的那种“茫然”。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象征人生之路的艰难, 暗含着一种悲愤。现实虽坎坷,但是理想犹在,诗人联想到吕尚和伊尹,借典故 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三)环节三:研读诗歌,体会情感教师引导:短短几行诗,诗人的情绪忽而高昂、忽而低落,跌宕起伏。请同学们 体会字里行间的情绪变化,并绘制诗人

5、李白的心路历程。学生活动:深入阅读诗歌,绘制诗人的情感曲线图。宴饮场景(欢乐)一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苦闷)一一展望未来(失望)一一神游千古(希望)一一回到现实(迷惘)一一乘风破浪(自信)炊乐宴饮场景希望2神游千古停杯投著,b拔剑四顾、/z苦闷展望未来失望自信乘风破浪1回到现实迷惘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下文背景资料,探究诗人情感变化的成因。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学生活动:结合背景材料,体味情感。当年抱着宏愿入京的诗人,两年后并没有受到重用,而是被排挤,赐金放还,诗人为之

6、努力多年的政治理想还未实现,这首诗就是写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教师引导:诗人李白是怎么实现这些情感之间的自如切换?结合想象、联想和恰当的用典来理解。学生活动:诗歌叙事开篇,进而联想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而“冰塞川,雪满山”。路虽坎坷,但梦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伊尹实现自己愿望来表明心志。回归现实,确是“多歧路,今安在?”。诗人沉郁中奋起,用典故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四)环节四:悟读诗歌,读出自我教师引导:请你从李白跌宕起伏,哀而不伤的情感中,说说对你的人生启示?学生活动:学完本课,能够在逆境中激励和劝勉自己。第二课时:水调歌头苏轼(一)环节一:激趣导入

7、教师引导: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诗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学生活动:朗读水调歌头。(二)环节二:诵读诗歌教师引导:在音乐的背景下,教师首先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反复诵读,疏通文章大意。学生活动:1 .自由诵读,划分节拍;2 .结合注释,疏通大意。(三)环节三:置身诗境教师引导:上下阕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学生活动: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教师引导:品味、感受意境,首先要“沉浸其中”,全身心地投入诗歌意境的想象世界之中。听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想象上阕部分的望月画面

8、,用优美的 语言进行描述。学生活动:诗人手持酒杯询问青天,你何时才把清辉洒向人间,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夜是哪一年。我想要乘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去怎比得上在人间!教师引导:下阕诗人望月自思,由月亮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在忠实于原文情境及情感的基础上,加以联想和想象,为上下阕分别呈现的画面,拟写标题。学生活动:拟写示例:把酒问天、望月自思(四)环节四:体会情感教师引导:出示拓展资料,再次吟诵,你从上下阕中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词当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时任密州知州。密州,即今天的山东诸城。苏轼

9、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排挤出朝廷,先后担任杭州、密州等地的地方官。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已经与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七年未见了。学生活动:有离愁别恨、失意矛盾、旷达超脱。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苏轼的生平,谈谈这首词中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把旷达放在苏轼的一生当中去理解,要深刻透彻得多。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家庭,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母亲程氏知书识礼,少年时代,因为父亲远游四方,母亲亲自教他读书,并勉励他以节气自重。嘉佑元年(1056 年)举进士时,年方二十一岁。早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属于旧党,后因诗谤之嫌,逮捕入京,终遭贬谪。他一生中虽也入京做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终以外任为多。在他的仕途中,足迹所至的地方有杭州、 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今浙江湖州)、黄州(今湖北黄岗)、汝州(今河南汝阳)、登州(今山东蓬莱)、颖州(今安徽阜阳)、定州(今河北定 县)、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今广东惠州)、僧州,最终死在常州(今江 苏常州)。学生活动:苏轼被贬一路向南,地点一次比一次荒凉,环境一次比一次恶劣,但 仍乐观豁达,其旷达思想可见一斑。(五)环节五:书写心声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月光淡淡,满满地洒遍了整个庭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