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简本)前言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主要江河中下游地区一般地 势低平、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普遍存在洪水峰高量大,河道渲泄 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在修建水库拦蓄洪水、加固江河堤防、扩大 河道排泄洪水能力构建江河防洪减灾体系的同时,设置一定数量的 蓄滞洪区,适时分蓄超额洪水,削减洪峰,是合理处理局部与全局 关系,最大程度地减轻洪水灾害总体损失的重要措施。因此,蓄滞 洪区是江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务院分别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和关于预防黄河异常洪水的决定,确定在淮河和黄河上建设蓄滞 洪区以分蓄超额洪水。此后,在制定主要江河流域综合规划、
2、特大 洪水防御方案时,根据构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的需要,在主要江河安排了一批蓄滞洪区,这些蓄滞洪区在防御历次大洪水中发挥了不 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削减洪峰、蓄滞超额洪水,确保了中下游 重要城市和重要防洪地区的安全,为流域防洪减灾作曲了巨大贡献。我国主要的蓄滞洪区大多位于七大江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历史 上大都是洪水的自然滞蓄场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 快速发展,对这些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天然湖泊洼 地逐渐被无序围垦和侵占,致使调蓄洪水能力大大降低。蓄滞洪区 既要承担蓄滞超额洪水的防洪任务,同时又是区内居民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基地。但长期以来蓄滞洪区建设严重滞后,工程设施不全、
3、安全设施不足,区内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社会 管理较为薄弱,风险意识不强,许多蓄滞洪区不断被无序开发利用, 使得调蓄洪水的能力逐渐降低;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和引导措施, 蓄滞洪区内居民的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分蓄洪水与经济社 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江河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和管理中最 薄弱的环节。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长期困扰蓄滞 洪区发展的民生问题将无法得到解决;一旦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将 难以有效运用蓄滞洪区,流域防洪能力将大大降低;同时,由于蓄 滞洪区内人口众多,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补偿救助等保障体系 不完善,一但分洪运用,不仅损失和影响巨大,甚至可能影响社会
4、 稳定。蓄滞洪区的洪水灾害与一般地区洪水灾害相比具有不同的性质 和特点,蓄滞洪区分蓄洪水是为了维护流域全局和重点地区的利益, 是一种社会公益性行为,洪水造成的损失是局部地区作曲的一种牺 牲。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了更加 关注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切实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 工作,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运用蓄滞洪区,确保流域整体防洪安全, 为区内居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针对蓄滞洪区存在的 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2005年9月,水利部以水规计:2005 425号文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蓄滞
5、洪区建 设与管理规划的通知组织开展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编制 工作,在国务院已批复的七大江河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蓄滞洪区布局基础上,遵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 45号)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给洪水以由路,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防洪 保安与改善民生的理念;按照保障蓄滞洪区有效启用、保障居民生 命和主要财产安全、改善民生状况、促进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我国主要江河蓄滞洪区的建设与管理作由 总体部署,制定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方案。全国蓄滞洪区建设 与管理规划工作由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
6、部办公 室组织,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为技术总负责单位,相关流 域机构按照总体安排负责完成本流域蓄滞洪区规划编制工作,相关 省、直辖市有关部门配合提供相关资料成果并参与涉及本省范围内 蓄滞洪区的规划工作。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全面调查、 分析、总结了蓄滞洪区的新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江河流域 防洪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蓄滞洪区的调整方案;按照分类指导蓄滞 洪区建设与管理的需要,对蓄滞洪区进行了分类,以利于根据不同类型蓄滞洪区的特点制定适宜的管理政策、措施和采用不同的建设 模式和标准,有针对性地指导蓄滞洪区的分类建设和分类管理;根 据蓄滞洪区的洪水特点,对蓄滞洪区进行
7、了洪水风险评价,根据洪 水风险程度划分了洪水风险分区,为制定不同洪水风险区域居民避 洪安置策略、确定安全建设模式和标准提供依据;针对分类蓄滞洪 区的特点和分区洪水风险特性,研究制定了分类蓄滞洪区工程建设 的目标和任务,根据蓄滞洪区内洪水风险研究提由了分区安全建设 模式、措施和标准等;经多方案比选,反复协调平衡,提生了蓄滞 洪区工程建设、居民避洪安置和安全设施建设规划成果;按照加强 蓄滞洪区管理,促进区内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由了加强 蓄滞洪区风险管理的思路,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制度的建议。全 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是在反复协调平衡和综合集成有关流 域、省区规划成果,开展有关蓄滞洪区安全
8、建设模式、经济发展模 式和管理制度等专题研究,系统评价蓄滞洪区洪水风险,比较各种 建设与管理方案的基础上,多次征求了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后形成的。规划成果包括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各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50第一章蓄滞洪区概况第一节蓄滞洪区基本情况一、设置情况根据国务院已批复的七大江河防洪规划,调整完成后各流域设 置的蓄滞洪区共94处,分布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和 珠江等6个流域,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 东、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和广东等13个省(直辖市)流域蓄滞洪区设置见表 1-1 o表1-1流域防洪规划调整后蓄滞洪区名单流域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
9、花江珠江名录荆江分洪区、说市扩大区、虎 西备蓄区、人民大垸、围堤湖、 /、角山、九垸、西目垸、安澧 院、澧南垸、安昌垸、安化垸、 南顶垸、和康垸、南汉垸、民 主垸、共双茶、城西垸、屈原 农场、义和垸、北湖垸、集成 安合、钱粮湖、建设垸、建新 农场、君山农场、大通湖东、 江南陆城、洪湖分洪区、杜家 台、西凉湖、东西湖、武湖、 张渡湖、白潭湖、康山坪、珠 湖坪、黄湖坪、方洲斜塘、华 阳河北金堤 东平湖濠洼、南润段、城 西湖、城东湖、瓦 埠湖、老汪湖、泥 河洼、老王坡、蛟 停湖、黄墩湖、邱 家湖、姜唐湖、寿 西湖、董峰湖、汤 渔湖、荆山湖、花 园湖、杨庄、大逍 遥、南四湖湖东滞 洪区、洪泽湖周边 坪
10、区(含鲍集坪)永定河泛区、小清河 分洪区、东淀、文安 洼、贾口洼、兰沟洼、 宁晋泊、大陆泽、良 相坡、长虹渠、柳围 坡、白寺坡、大名泛 区、恩县洼、盛庄洼、 青甸洼、黄庄洼、大 黄堡洼、三角淀、白 洋淀、小摊坡、任固 坡、共渠西、广润坡、 团泊洼、永年洼、献 县泛区、崔家桥胖头泡 月亮泡潘江处数402212821二、基本情况94处蓄滞洪区总面积 3.37万km2 ,总蓄洪容积1073亿m3,区 内现状总人口 1656万、耕地2590万亩、GDP总量1090亿元。规划 调整后的蓄滞洪区基本情况统计见表 1-2 o长期以来,我国蓄滞洪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分洪蓄水的限制,区内现状人均 GDP远低于全
11、国人均12300元的水平,区内居民人均年收入普遍低于周边地区平均水平。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流域蓄滞洪区人均 GDP只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 35%左右。表1-2规划调整后的94处蓄滞洪区现状基本情况统计表流域蓄滞洪区 (处数)面积(km)容积(亿 m3)人口(万人)耕地 面积 (力由)GDP(亿元)工业 产值 (亿元)农业 产值 (亿元)粮食(万t)固定 资产 (亿元)合计9433716.51073.51656.22589.91089.81407.2524.01271.72055.6长江4012036.0589.7632.5711.8278.5367.7210.9358.1811.3黄河22
12、943.051.2211.8286.893.776.959.9134.5170.8淮河215283.8165.8268.6448.6121.565.978.7301.3255.1海河2810693.4197.9521.21026.0584.6887.8167.2448.2747.9松花江22680.064.816.4110.07.05.35.926.068.5珠江180.34.15.96.74.63.61.63.62.0三、分洪运用情况据不完全统计,19502004年期间,规划范围内的蓄滞洪区共运用了近395次,蓄滞洪水总量近 1400亿m3。19502004年期间各流域蓄滞洪区运用情况及损失
13、统计见表1-3表1-3 19502004年各流域蓄滞洪区运用情况统计表流域分蓄洪水次数 (次)蓄滞洪总量(亿 m3)平均历时 (天/次)平均 伤亡人数 (人/次)平均 财产损失 (亿元/次)合计3951355.225794.92长江58512.22512313.09黄河14.0722.60淮河200311.018450.35海河128450.1331460.77松花江277.97011.87珠江6202.80.84第二节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状况一、建设现状目前,规划的94处蓄滞洪区共修建围堤和隔堤7617km,穿堤建筑物3020座,建有进退洪控制设施的蓄滞洪区46处,共建有进退水闸105座,修建
14、口门36处;现状共建有安全台(村台、顺堤台) 7409万m2,安全区(围村塔) 29175万m2,救生台273万m2,避 水楼和避水房153万m2,已建撤退转移道路 4504km。区内1656万 总人口中受分洪蓄水直接影响的居民有1492万人,占区内总人口的90%,现状已安置人口仅有 344万人。蓄滞洪区工程建设、 安全设施 建设和居民现状安置情况分别见表1-4、表1-5和表1-6。表1-4蓄滞洪区现状工程建设情况统计表流域堤防工程进退洪控制工程堤防处数堤坊长度(km)穿堤建筑物 (座)有进退洪设施 的蓄滞洪区 (处)进退水闸 (座)口门 (处)合计4057617.030204610536长江
15、1022764.196068黄河9447.633210淮河1101451.67331323海河1412656.61234246036松花江26241.62214珠江1755.538表1-5蓄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现状情况统计表流域安全台(村台、顺堤台)(万m)安全区(围村场)(万 m2)救生台 (万m)避水平房(万m)避水楼(万 m2)撤退道路(km)合计7409.229175.4273.359.493.94504.0长江411.42824.762.81882.7黄河301.8152.4476.3淮河487.121315.113.71.91079.6海河6208.95035.6120.945.72
16、9.21065.4表1-6规划94处蓄滞洪区居民现状安置情况统计表流域人口(万人)已安置居民(万人)总数自然岗地 同地淹没区安置总数达标安置合计1656.3164.31491.9344.1144.8长江632.5632.539.2329.4黄河211.885.5126.350.810.02淮河268.63.3265.384.941.2海河521.269.1452.1169.174.2松花江16.46.310.1珠江5.90.35.6注:安置总人数为安全设施内现有人数;达标安置人数指按规划标准统计现有各类安全设施能达标安置的人员数量二、管理状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
17、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为主框架的我国水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先后 由台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管理规定等 法规、政策和行政规章,对蓄滞洪区的建设、管理、维护、运用、 补偿等作由了相关规定。天津、安徽、河北等省市也针对蓄滞洪区 颁布了一些地方性法规,如天津市蓄滞洪区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现行管理体制的基本架构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与各 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按职责、分工行使相应管理职能。 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蓄滞洪工程设施、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以及防洪运用和补偿;蓄滞洪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由政府其他相 关部门承担。现行蓄滞洪区管
18、理模式主要有综合管理、专门管理模 式和职能分管等三种模式。综合管理模式为蓄滞洪区当地政府设有 综合管理委员会,对蓄滞洪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对 工程设施和安全设施的建设进行协调与管理。专门管理模式是由当 地政府设有专门的蓄滞洪区管理机构,对蓄滞洪区工程设施和安全 设施进行专业管理,经济社会管理主要由当地政府其他职能部门负 责。职能分管模式,当地政府不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蓄滞洪区的 各类管理职能分别由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以 及各级防汛机构承担。目前,绝大多数蓄滞洪区采取职能分管模式 进行管理。三、主要存在问题蓄滞洪区既是蓄滞流域超额洪水的场所,又是区内群众赖以生 存和
19、发展的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防洪安全与 区内发展的矛盾日益突生。目前,蓄滞洪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 问题:1 .功能单一布局不尽合理,不适应形势的变化。我国现有的蓄 滞洪区大多划定于 20世纪5060年代,是为满足防洪要求设置的 长期以来,重视和强调了单一的防洪功能,忽视了蓄滞洪区也是当 地群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以及生态环境功能。同时,随着我 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江河防洪形势的变化,许多蓄滞洪区的地位和 作用有了相应的改变,已不适应新形势要求。2 .工程建设不到位,工程体系不完善。长期以来,由于蓄滞洪 区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蓄滞洪区的现有围堤高程不够、断面 不足,近半数蓄
20、滞洪区未建设进退洪控制设施或口门等工程,难以按规划要求适时适量启用,不仅影响分洪效果,甚至会打乱防汛抗 洪的部署,致使流域防洪体系的整体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3 .安全建设严重不足,区内居民缺乏安全保障。 规划的94处蓄 滞洪区的分洪影响区内,有安全保障或临时安全措施保障的人口只 占分洪蓄水影响总人数的 23% ,若按规划的安全建设标准统计达标 安置的人数仅占分洪蓄水影响总人数的9.7%,而且一些传统安全避险方式也已不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旦分洪运用,必将 涉及转移大量人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4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贫困。由于分洪蓄水的影 响和多年来一直没有处理好蓄滞洪区防洪
21、安全与区内经济社会发展 的关系,区内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生 产、生活条件较差,居民生活仍很贫困,人均纯收入仅为附近周边 其他居民的50%60%,区内治贫、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生。5 .政策法规不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对蓄滞洪区经济 社会活动调节的各类法规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缺乏对社会经济行 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具体规定,所在地各级政府缺少具体的配套法规 和制度。对蓄滞洪区具体范围的划定及其风险评估等基础工作尚未 开展,不同类型蓄滞洪区土地利用的风险管理制度尚未建立。6 .社会管理薄弱,不适应综合管理的要求。由于多年来对蓄滞 洪区地位、作用认识不一,对蓄滞洪区建设与
22、管理重视不够,缺少 相应的政策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手段;存在多 部门管理存在事权不明、责任不清的种种弊端,大部分蓄滞洪区都 存在工程维护和社会管理资金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缺乏管理手段、管理技术水平低等问题。7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救助扶持机制。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仅对区内常住居民蓄滞洪损失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对区内水毁的公共设施如机关、学校、 医院及基础设施没有相应的补偿规定。由于忽视了蓄滞洪区是当地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还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救助补偿机 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扶持机制和政策。第二章指导思想与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及基本原
23、则一、指导思想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 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流域防洪减灾能力整体提高,坚持设 置科学、功能合理,要遵循自然、社会和经济规律,按照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采取法律、经济、行 政、工程、科技等综合措施,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使蓄滞洪 区安全设施齐全、调度运行规范、补偿扶持及时、经济发展协调, 确保蓄滞洪区内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防洪保安功能实现,保障流域 防洪安全,合理利用蓄滞洪区内土地资源。在切实提高流域整体防 洪减灾能力的同时,促进蓄滞洪区社会经济发展,使蓄滞洪区的经 济发展水平与蓄滞洪区特殊地位相适应、与地区社会经济
24、发展水平 相协调。二、基本原则1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保障流域和区域防洪安全的要求,全面规划蓄 滞洪区的工程建设、安全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根据各类蓄滞洪区 特点和不同洪水风险分布情况,合理布局蓄滞洪区的工程和安全建 设,妥善安置不同风险区的人口。蓄滞洪区工程和安全设施规划建 设方案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衔接。2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根据流域防洪形势的变化,做好蓄滞洪区调整;统筹流域和区域洪水由路安排,合理设置蓄滞洪区,科学进行分类分区;统筹分洪和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分蓄洪水、保障 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民生状况和区内
25、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3 .因地制宜,突生重点。根据蓄滞洪区的风险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蓄滞洪区防洪工程、安全设施建设方案和管 理制度与政策建议;以江河流域防洪体系中作用突生、使用较为频 繁的蓄滞洪区、洪水风险较大的区域为重点,加强蓄滞洪区建设。4 .建管并重,分级负责。在加强蓄滞洪区建设的同时,加强蓄滞洪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建立和健全 管理机构,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对蓄滞洪区建设、管理和设施维护 的职责,切实加强蓄滞洪区管理,确保蓄滞洪区能适时、有效运用。第二节目标与任务一、建设与管理目标按照构建江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的需要,利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较完备
26、的防洪工程和较齐全的安全设施,能够保障防洪安全和 蓄滞洪区居民生命安全;建立较为完善的蓄滞洪区管理制度,健全 蓄滞洪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能有效规范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 既合理利用资源,也能主动规避风险,有效减免损失;结合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形成适应蓄滞洪区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 体系,提高区内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民生状况,促进生态文明建 设。通过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逐步实现有效分蓄洪水,提高 流域整体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使用频繁、洪水风险较高、在 流域防洪中作用突生的蓄滞洪区的建设任务,确保能够适时适量运用,
27、可及时、有效地发挥其蓄滞洪水的功能;蓄滞洪区内重度风险 区的居民能够得到妥善安置,居民安全基本有保障,区内居民的生 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蓄滞洪区管理体制、管 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防洪管理向风险管理、从专业管理向 社会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转变,改善区内民生状况,促进经 济社会发展;使蓄滞洪区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得到缓解, 使蓄滞洪区内的经济社会活动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二、基本任务1 .建立完备可靠的蓄洪控制工程体系。重点加强蓄滞洪区围堤、分区隔堤和进退洪设施为主的分蓄洪控制设施,逐步形成体系完善、 设施齐全、分区合理、调控灵活、运用自如的蓄滞洪控制工程体系, 保
28、障蓄滞洪区能适时适量运用。2 .建立有效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体系。根据分类蓄滞洪区和不同区域的洪水风险状况,因地制宜地分别采取区外安置、区内安置 或临时避洪等安全建设模式,进行安全设施建设,逐步将居住在高 风险区的居民转到较为安全的区域,确保居民的生命安全、改善民 生、保障正常生活,避免经常性、大范围的群众撤退转移。3 .建立较为完善的蓄滞洪区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蓄滞洪区洪水风险管理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蓄滞洪区社会管理的法 律法规体系。完善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有效管理蓄滞洪工程和防洪安全设施。正确评估蓄滞洪区在各 种运用条件下的洪水灾害风险,对人口、土地、经济
29、发展等社会活 动,实施分类与分区相结合的风险管理。4 .提由符合蓄滞洪区特点的产业体系调整建议。研究确定与蓄 滞洪区洪水风险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利用区内土地资源, 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提由引导调整区内经济结构、产业 结构和生产布局的相关建议;研究制定蓄滞洪区扶贫和补偿等方面 的政策,建立社会化保障体系和洪涝灾害损失保险体系。第三章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总体思路第一节蓄滞洪区分类一、分类原则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若 干意见的有关原则,综合考虑蓄滞洪区在防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 用、所处的地理位置、管理调度权限等将蓄滞洪区分为重要蓄滞洪 区、一般蓄滞洪区、蓄滞洪保
30、留区 3类。重要蓄滞洪区: 在保障流域和区域整体防洪安全中地位和作用 十分突生,涉及省际间防洪安全,对保护重要城市、地区和重要设 施极为重要,由国务院、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或流域防汛抗旱总 指挥部调度,运用几率较高的蓄滞洪区。一般蓄滞洪区:对保护重要支流、局部地区或一般地区的防洪 安全有重要作用,由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或省级防汛指挥机构调 度,运用几率相对较低的蓄滞洪区。蓄滞洪保留区: 为防御流域超标准洪水而设置的蓄滞洪区,以 及运用几率低、但暂时还不能取消仍需要保留的蓄滞洪区。二、分类方案按照蓄滞洪区分类原则,在规划的94处蓄滞洪区中划定为重要蓄滞洪区的有33处,一般蓄滞洪区41处,蓄滞洪保
31、留区20处,分 别占蓄滞洪区总处数的 35%、44%和21%。重要蓄滞洪区总面积 1.43 万km2,占全国蓄滞洪区总面积的42%;相应设计滞洪水位的蓄洪容积506亿m3,占总容积的47% o区内现状人口 672万,耕地1199 万亩,GDP 565亿元,分别占全国蓄滞洪区总量的41%, 46%, 52%。一般蓄滞洪区总面积 1.33万km2 ,占全国蓄滞洪区总面积的39%;蓄洪容积385亿m3,约占总容积的36%;区内人口 603万人,占全 国蓄滞洪区总人口的 36%,耕地和GDP分别占蓄滞洪区总量的 34% 和30%。蓄滞洪保留区面积、容积占全国蓄滞洪区总量的 18%、17%, 区内人口、
32、耕地、GDP分别占全国蓄滞洪区总量的 23%、19%、18%。 各流域蓄滞洪区分类情况和基本情况统计分别见表3-1 o表3-1各流域蓄滞洪区分类情况表流域蓄滞洪重要蓄滞洪区一般蓄滞洪区蓄滞洪保留区区处数名录处名录处名录处长江40荆江分洪区、洪湖、钱 粮湖、共双茶、大通湖 东、民主、西官、围堤 湖、城西、澧南、杜家 台、康山、建设13建新、九垸、屈原、江南 陆城、西凉湖、武湖、张 渡湖、白潭湖、华阳河、 珠湖、黄湖、方州斜塘12汐口巾犷大区、人民大 垸、虎西备蓄区、君山、 集成安合、南汉、和康、 安澧、安昌、安化、南 顶、六角山、义合、北 湖、东西湖15黄河2东平湖1北金堤1淮河21蒙洼、城西湖
33、、城东湖、 邱家湖、姜唐湖、寿西 湖、荆山湖、汤渔湖、 花园湖9南润段、董峰湖、瓦埠湖、 泥河洼、杨庄、老王坡、 蛟停湖、老汪湖、黄墩湖、 大逍遥、南四湖湖东滞洪 区、洪泽湖周边坪区(含 鲍集坪)12海河28永定河泛区、小清河分 洪区、白洋淀、东淀、 大陆泽、宁晋泊、献县 泛区、恩县洼、文安洼、 贾口洼10兰沟洼、大名泛区、白寺 坡、青甸洼、大黄堡洼、 黄庄洼、盛庄洼、永年洼、 柳围坡、广润坡、良相坡、 长虹渠、共渠西、崔家桥14小滩坡、任固坡、三角 淀、团泊洼4松花江2月亮泡、胖头泡2珠江1潘江1合计94334120第二节蓄滞洪区风险评价为有针对性地指导不同风险地区安全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本
34、 次规划根据蓄滞洪区洪水特性、地形地貌,在调查区内人口、财产 分布的基础上,对94处蓄滞洪区的洪水风险进行了统一分析、评价,并划定了风险分区。一、评价方法与风险评判标准综合考虑蓄滞洪区运用标准和蓄洪淹没水深,同时考虑蓄洪淹 没历时的长短、启用标准与运用标准之间的差异等因素,分析确定 洪水风险度(R)o并将洪水风险程度分为重度风险( R> 1.5、中度 风险(0.5 Wk 1.5 =和轻度风险(R<0.5 = ) 3个风险等级。基本风 险度见表3-2。表3-2基本风险度表运用标准(重现期,年)蓄洪淹没水深(的0.511.522.53.03.544.55100.501.001.502.
35、002.503.003.504.004.505.00200.250.500.751.001.251.501.752.002.252.50300.170.330.500.670.831.001.171.331.501.67400.120.250.380.500.630.750.881.001.131.255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1.00100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注:基本风险度为不考虑淹没历时、启用标准与运用标准不同等因素影响的风险标准。表中深灰色为重度风险区,浅灰色为中度风险区,白色为
36、轻度风险区二、现状风险状况按上述风险分析方法和拟定的风险度标准,对受分洪淹没影响 的风险区洪水风险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整个分洪淹 没影响范围内(94处蓄滞洪区中受分洪淹没影响的风险区面积为 3.09万km2),重度风险区面积有 1.01万km2,内有人口 452万人, 分别占风险区总面积、总人口的33%、30%;中度风险区面积1.10万km2、人口 586万人,占风险区总面积的36%、总人口的40%;轻度风险区面积0.97万km2,占风险区总面积的 31%,轻度风险区 的人口 454万人,占风险区总人口的30% o风险分析成果统计见表 3-3 o表3-3全国蓄滞洪区现状风险分析成果
37、统计表流域风险区回积(km)风险区人口(万人)轻度中度重度小计轻度中度重度小计合计97471101610118308804545864521492长江895.64255.06885.41203656.5250.3325.7633黄河1306.4425.19.51741100.024.81.5126淮河1518.41524.22213.65256103.782.379.4265海河3915.34631.0945.19491181.8226.843.5452松花江2106.1169.622769.90.210珠江5.110.564.2801.62.02.06蓄滞洪区最为集中的长江、淮河与海河流域,
38、蓄滞洪区内大部 分为重度和中度风险区。从全国蓄滞洪区范围来看,运用标准在20年一遇及以下蓄滞洪区的风险区总人口有 496万人,其中,位于重度风险区内的有253万人,约占风险区总人口51%;运用标准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蓄滞洪区内有199万人处于重度风险区, 约占其风险区总人口的 43%o 不同标准蓄滞洪区风险分析成果见表3-4 o表3-4全国蓄滞洪区不同运用标准蓄滞洪区风险分析成果统计表运用标准 (年一遇)风险区回积(km)风险区人口(万人)轻度中度重度小计轻度中度重度小计P< 201867.42776.06291.11093588.5154.8252.749620<P< 5
39、01357.63433.93826.7861887.4179.4199.3466P> 506521.74805.611327277.7252.1530合计97471101510118308804545864521492不同类型蓄滞洪区的风险状况显示,总体上重要蓄滞洪区的风 险相对较大。33处重要蓄滞洪区在设计滞洪水位以下受分洪淹没影 响的风险区面积1.32万km2,内有人口 622万人。在重要蓄滞洪区 风险区范围内存在有较高的洪水风险,具重度风险区面积所占比例 达42.1%,重度风险区有人口 227万,所占比例达36.5%;中度风险 区面积所占比例为 37.4%,中度风险区内人口 269
40、万,所占比例为 43.2%;轻度风险区的面积和人口均只占20.5%和20.3%。分类蓄滞洪区风险分析成果见表 3-5 o从风险评价的角度看,重要和一般蓄滞 洪区中1.0万km2重度风险区内的452万人、重要蓄滞洪区的0.50万km2中度风险区内的269万人是安全建设的关注对象。表3-5分类蓄滞洪区现状风险分析成果统计表分类处风险区面积(km)风险区人口(万人)轻度中度重度小计轻度中度重度小计重要3327104953558113244126269227622一般4141803903453712619152192225569保留20285721605017176125301合计9497471101
41、510118308804545864521492第四节 规划思路与对策一、总体思路根据流域防洪安全对蓄滞洪区分洪的要求,除规划保留的蓄滞 洪区外,均需要在流域防御目标洪水时承担分蓄洪水的任务,部分 蓄滞洪区甚至在常遇洪水时也要承担分蓄洪水的任务。因此,蓄滞 洪区将是我国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必须要采取的牺牲局部利益、保 障全局安全的防洪措施。蓄滞洪区一要安全分蓄洪水,二要发展区 域经济,三要综合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随着蓄滞洪区内人口 逐渐增加和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分洪蓄水和居民安居、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日渐尖锐。在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中,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以人为本,人
42、与自然和谐的思路进 行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要在充分认识蓄滞洪区特殊性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类型蓄滞洪区以及不同区域的洪水风险特点,分类分区提 由蓄滞洪区工程建设、安全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 思路与对策,重点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流域整体与蓄滞 洪区局部的关系,统筹协调流域整体防洪安全与蓄滞洪区建设。二 是要以人为本,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三是要根据蓄滞洪区在流域防洪中的整体风险和蓄滞洪区内的具体 风险分布状况,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和土地利 用方式。二、工程建设要按照蓄滞洪区的运用标准和分蓄洪水的具体任务要求,合理 确定围堤、隔堤等工程建设
43、标准、等级,合理确定进退洪控制设施 的形式和规模;结合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的 要求,合理确定分洪口门位置和蓄滞洪区进洪与排水通道;在经济 技术比较的基础上,拟定工程建设方案,提由重要工程建设安排。 对于运用频繁的蓄滞洪区,其工程建设主要内容是按照合理的标准 加固围堤、修建隔堤,建设必要的进退洪设施或口门;对于运用几 率相对较低的蓄滞洪区,工程建设以加固临水侧围堤和隔堤为主, 必要时建设固定的进退洪控制闸和口门;对于洪水来源复杂,面积 较大、人口较多、差异较大的蓄滞洪区,其调度运用可能涉及地区 间的利益矛盾,要针对不同量级洪水蓄洪的需要,建设分区隔堤, 明确隔堤位置、确定分洪口
44、门,实行分区调度应用,避免小水大淹。对于运用标准在50年一遇以上的蓄滞洪区以及蓄滞洪保留区,原则 上只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临水侧堤坊工程进行加固建设。三、安全建设根据蓄滞洪区的运用标准和洪水风险程度、风险分区,确定居 民避洪安置方向和安全建设格局,研究制定主要安全设施、避洪设 施的建设模式和方案。对于运用标准相对较低的蓄滞洪区,对其重 度风险区居民,尽可能创造条件实施外迁或进行区内永久性避洪安 置,使居民能够得到有效的安全保障,在分蓄洪水时能较为正常、 稳定地生活;在中度、轻度风险区,综合考虑耕作距离、区内或周 边有无城镇和中心村、附近有无岗地、有无吹填土源以及洪水预见 期长短等条件进行避洪安置方
45、式的合理比选,主要采取安全区(围 村地、保庄坪)和安全台(村台、庄台)等方式实施区内永久性安 置。对于运用标准相对较高的蓄滞洪区,在其淹没水深较深的重度 风险区,以采取区内安置方式实施永久性避洪安置为主;对中度、 轻度风险区,以分洪临时撤退措施为主进行避洪安置,建设相应的 临时和应急避洪设施, 结合新农村建设 道路村村通”规划,修建撤退 道路、桥梁、码头,建设完善通信预警系统,将来结合推行洪水保 险等措施。对蓄滞洪保留区、运用标准50年一遇以上的蓄滞洪区,原则上不再规划安全建设,研究推行洪水保险,确有需要的可适当 修建部分撤退道路和配套桥梁。四、社会管理按照不同风险程度对蓄滞洪区人口、土地、产
46、业、社会经济发 展进行风险分区管理。实行最严格的人口控制和管理政策,科学合 理地利用水土资源,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豉励人口 外迁和向低风险区迁移,限制人口迁入并逐步减少高风险区的人口 数量,合理发挥土地的多种功能,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相关产业。重 度风险区严禁人员迁入,豉励外迁,严格控制建设,豉励发展耐水 作物,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蓄水作用。中度风险区继续发挥其耕 地功能,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机械化、集约化。轻度 风险区可适当放宽限制条件,大力发展农业,在符合防洪安全的情 况下,适当扶持、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可结合当地水土资源优势,积
47、极发展特色观光 旅游业等。各蓄滞洪区要在政府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科学制订基于洪 水风险的蓄滞洪区产业规划,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引导的 作用,通过建立财税、行政、金融等多种优惠扶持政策,调整区内 产业结构,使之适应蓄洪运用的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增加对安全设施、农业开发、教育、交通、卫生等方面的投入。第四章蓄滞洪区建设第一节工程建设蓄滞洪区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围堤、隔堤和进退洪控制设施的建 设等,是保障蓄滞洪区能够正常运用,及时有效地蓄滞洪水的需要。按照提高流域整体防洪能力、保障流域全局防洪安全的要求和工程 建设的思路拟定建设方案。一、工程建设规划原则及重点1 .蓄滞洪区工程建设方
48、案的拟定以蓄滞洪区承担的防洪任务和启用标准为主要依据,规划重点是启用几率较高、在流域防洪体系 中作用突生的蓄滞洪区,特别是运用标准在20年一遇以下使用较频繁的蓄滞洪区,要在现有蓄滞洪工程基础上完善工程体系,根据安 全分、蓄洪水的需要,合理规划新建、改(扩)建围堤、隔堤、进 退洪控制设施和进洪与排水通道等工程。对于蓄滞洪保留区和其他运用标准在50年一遇以上的蓄滞洪区,除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临水侧 堤防进行加固外,原则上不安排其他工程建设。2 .围堤工程的建设标准要根据其防洪、蓄滞洪任务,保护对象 的重要程度,失事后造成的危害与损失大小合理确定。3 .为使蓄滞洪区能够灵活应用,尽量减少分洪蓄水影响,减
49、轻 洪水损失,对蓄洪淹没范围、容积较大,并有条件实行分区调度运 行的蓄滞洪区要建设必要的隔堤,分区隔堤的等级参照围堤标准确 定,一般不高于蓄滞洪区围堤等级。4 .进退洪控制设施的建设形式和规模要根据蓄滞洪区的作用、运用标准和功能等合理确定。二、建设方案1 .围堤建设方案规划建设的蓄滞洪区围堤工程主要集中在重要蓄滞洪区和一般 蓄滞洪区,蓄滞洪保留区不再安排新建围堤,远期适时安排有安全 隐患的临水围堤加固。规划建设的蓄滞洪区围堤主要分布在长江和 海河。规划围堤中,运用标准在 20年一遇及以下的蓄滞洪区围堤是 近期建设的重点。2 .隔堤建设方案对长江洪湖、黄河东平湖、海河宁晋泊和文安洼、淮河城西湖
50、等蓄滞洪区拟定采取分区运用方式的蓄滞洪区规划建设隔堤。3 .进退洪设施建设方案规划建设进退洪控制闸和溢流堰、裹头等进退洪设施,根据分 洪蓄水的实际需要在部分蓄滞洪区预留临时扒口位置。规划建设的 蓄滞洪区进退洪控制工程主要集中在重要蓄滞洪区和一般蓄滞洪 区。第二节避洪安置与安全设施建设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的目的是保障蓄滞洪区内居民在分洪蓄水时 的生命安全,对区内居民进行避洪安置。依据分类分区蓄滞洪区的 洪水特点与风险分区及人口与财产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居民 避洪安置方向和安全建设模式,确定主要安全设施、避洪设施建设 的格局和规模,制定建设标准和建设方案。一、安全建设模式(一)安全模式与标准本次规
51、划对避洪安置和安全建设分别拟定了区外安置、区内安置、临时避洪及自保等 4种模式。1 .区外安置。区外安置是将区内居民外迁或后靠至蓄滞洪区以 外较为安全的地区进行安置。从人地关系看,区外安置具有离水不 离地的 单退”和人地分离的 双退”两种方式。2 .区内安置。区内安置是在蓄滞洪区内就近进行居民避洪安置, 分离居民的生活区和生产区,以保障分洪蓄水时居民的生命财产安 全,属于 离水不离地”的安置方式,主要形式有安全区、 安全台和安 全楼等。3 .临时避洪。临时避洪是指蓄滞洪水时组织居民临时撤退转移 至安全区域,或通过临时应急避险设施进行避洪的一种临时性安全 避洪方式。4 .自保安置。自保安置是指在
52、蓄洪淹没水深很浅(淹没水深一 般在0.5m以下)、受淹时间较短、居民生活受分洪影响不大、不需 转移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居民在新建房屋时有垫高房舍地基的传统, 也可起到保障安全的作用。(二)规划安全建设模式选用原则和条件1.安全建设模式选用原则考虑到我国土地资源的限制以及人口迁移的诸多影响因素,蓄 滞洪区内的居民避洪安置按照区内安置为主、区外安置为辅、临时 转移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选用原则如下。(1)重度风险区原则上以区外安置结合区内就地安置方式实施 永久性避洪安置。(2)中度风险区以区内安置为主要方式,有条件的实施部分区 外安置。(3)轻度风险区则以临时撤退转移避洪为主。(4)区内永久性安置以安
53、全区、大型安全台为主要形式拟定规 划建设方案;安全楼是在不具备区外移民条件,又难以采取其它区 内安置方式时的一种备选。对淹没水深不大、淹没历时较短,又无 其他可行安置方式时,可适当提高安全楼的建设标准,作为永久性 避洪安置方式。(5)区外安置尽量采取后靠蓄滞洪区外沿岗地方式,不改变原 有耕作、生产方式;在规划区外安置时要密切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 和村镇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拟定安置方案。2.安全建设模式选用条件安全建设模式的选用条件综合概括如下:(1)分洪淹没水深小于 0.5m的区域。一般以自保安置为主, 规划不作统一安排。(2)运用标准20年一遇以下蓄滞洪区。1)重度风险区,采取 区外安置的安全建
54、设模式,区外安置存在困难的,采用安全区和安 全台等安全设施进行区内永久性避洪安置。2)中度风险区,以区内永久性安置为主,安全建设模式主要采用安全区、大型安全台等; 区内既无城镇或岗地依靠,也无足够吹填土源条件进行建设安全台 和安全区的,而预见期又较短,原则上可以采用区外安置;在洪水预见期较长的地区, 也可以适当选用临时避洪方式。3)轻度风险区,利用已建安全区、安全台等安全设施,结合临时避洪方式为主进行 安置,按规划拟定的标准提高已建安全设施的建设标准。(3)运用标准2050年一遇蓄滞洪区。1)重度风险区,安全 建设模式主要以安全区、大型安全台为主进行区内安置,有条件的 地区可适当安排实施区外安置,受当地条件限制而难以进行永久性 安置且洪水预见期较长的地区,可以适当选用临时避洪措施方式, 建设必要的应急避洪设施。2)中度与轻度风险区,主要采取撤退转移等临时避洪措施。(4)运用标准在 50年一遇以上的蓄滞洪区和蓄滞洪保留区。 原则上不规划安全设施建设,主要采取临时避洪措施,适当修建部 分必要的撤退道路、桥梁。二、避洪安置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茶叶代理合同协议书范本
- 编程思维训练试题及答案
- 风险管理中的人际关系考题及答案
- 2025年公司战略构建中的风险评估机制试题及答案
- 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营管理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教材解析试题及答案
- 中医特色护理体系与应用
- 敏捷开发与持续集成的最佳实践试题及答案
- 校招教师笔试题目及答案
- 数据挖掘基本理论试题及答案
- 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
- 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颈部局部解剖(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 (完整word版)口腔正畸案例分析
- 二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2021年版)
- 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
- 人教鄂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 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知识模拟练习题(含答案)
- 上海市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操作指南
- 血小板血浆(PRP)课件
- 2023年义务教育历史2022版新课程标准考试测试题及部分答案(共四套)
- 互联网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