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剧”与“戏曲”文学概念考辨_第1页
中国古代“戏剧”与“戏曲”文学概念考辨_第2页
中国古代“戏剧”与“戏曲”文学概念考辨_第3页
中国古代“戏剧”与“戏曲”文学概念考辨_第4页
中国古代“戏剧”与“戏曲”文学概念考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戏剧”与“戏曲”文学概念考辨“戏剧”与“戏曲”是文学和艺术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概念,要研究中国戏曲史,首先要区分这两个概念,才能确定戏曲史的研究对象,并且更好地把握中国戏曲的特征,追溯它的起源。“戏剧”与“戏曲”这两个词语古而有之,但是古人用到这两个词与我们今天理解到的含义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两个概念的流动性和历史性。一古人的“戏剧”和“戏曲”概念1 “戏”、“剧”“戏剧”一词,古人很少使用,即便使用,也与今天我们理解的“戏剧”含义不尽相同。古人广泛的使用“戏(激)”这个词语,其含义也是非常广泛、不确定的。说文解字解释“IT:“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从戈。”后来,“戏”引申为

2、动词,意为“角斗、角力”,如左僖二十八年传:“请与君之士戏。”而后发展为玩笑、嬉戏、游戏之意,如方言:“江沅之间谓戏或谓之嬉。”自汉代以来,“戏”又泛指百戏、角抵,有表演技艺之意。到唐代,表演故事的戏剧意义更加明显,如崔令钦教坊记载:“楼下戏出队”,“戏日,内伎出舞。”“剧”,古字罐广,从刀,原声。“虔”,说文解释为:“豕虎之斗不解也。司马相如说:朦,封豕之属。"即T是老虎与野猪相斗的象征,也有了格斗角力的意思。“剧”字也有嬉戏和开玩笑的意思,如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可见“HT与“激”皆有角力竞技、戏谑玩笑之意。2 “戏剧”“戏剧”一词最早见于杜牧西江怀古一诗“魏帝

3、缝囊真戏剧,在坚投堇更荒唐”。此处“戏剧”的意义与今天我们说的“戏剧”的含义并不相同,指的是游戏,笑话。“戏剧”一词在发展过程中也慢慢有了演故事的含义,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有音乐戏剧,众皆观之,定独不往。”由上述词义的演变不难窥见古人的戏剧观和观剧理念,即戏剧供人们观赏娱乐和调笑戏谑,观剧注重伎艺和形式美感,且“戏”本身要有可笑之语,令人发笑。宋元两代多不用戏剧一词,而是用“戏”、“优戏”、“杂剧”等指称戏剧,且戏剧概念大多尚未脱离散乐百戏独立出来。北宋陈场在乐书卷一八六“俗部杂乐”中,单独列出了“剧戏”一条,并加以解释:“剧戏:圣朝戏乐。鼓吹部杂剧员四十二,云韶部杂剧员二十四,钧容直杂剧员

4、四十,亦一时之制也。”陈旸已经认识到杂剧表演的独立性,但他仍然将“剧戏”与“扛鼎戏”、“吞刀戏”、“吐火戏”、“角力戏”等散乐百戏并列隶属于“俗部杂乐”。直到明代王骥德在曲律中对于戏剧有了深刻的论述:“古之优人,第以谐谑滑稽供人主喜笑,未有并曲与白而歌舞登场,如今之戏子者至元而始有剧戏,如今之所扮演者。”王骥德在这里用的是“剧戏”一词,即指的是戏剧,王骥德认为戏剧是综合歌舞、曲白而成,还要有角色扮演,因此诸宫调不是戏剧。3 “戏曲”“戏曲”一词有两种意义,一是文学概念,指中国传统戏剧的剧本;二是艺术概念,是指扮演与舞台的中国传统戏剧这门综合艺术。“戏曲”一词最初见于宋元间人刘坡水云村稿词人吴用

5、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而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然州里遗老犹歌用章词不置也。其苦心盖无负矣。”其后,夏庭芝青楼集龙楼景丹墀秀:“戏曲小令不在二美之下,且能杂剧,尤为出类拔萃云。”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院本名目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刘埙、夏庭芝、陶宗仪所说的“戏曲”都指演唱之曲,是艺术概念。明清人笔下的“戏曲”往往与“散曲”相对,以“戏曲”指剧中之曲,也指剧本,是文学概念。到晚清姚燮今乐考证缘起引用涵虚子的话:“戏曲之隋始盛。在隋谓之康衢戏,在唐谓之梨园乐,宋谓之华林戏,元谓之昇平乐。”才比较明确地把“戏曲”作为一个演出艺术的概念。综合

6、以上论述,古人多将“戏剧”用作竞技角力、戏谑调笑、游戏之意,也泛指各种表演艺术,“戏曲”则自宋元间才出现,多指演唱之曲,至明清则多指剧中之曲,即剧本,晚清亦用作演出艺术。二对王国维“戏剧”、“戏曲”概念的理解追溯古人的“戏剧”和“戏曲”概念,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戏剧”和“戏曲”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且两个词语的含义与我们今天的理解不尽相同。直至晚清,随着西方戏剧艺术和戏剧理论的译介,“戏剧”一词才被广泛使用,但界定并不明确,大多与“戏曲”混用。王国维在其对戏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宋元戏曲考中,首次提出了“真戏剧”、“真戏曲”的概念,有意识地区分戏剧和戏曲,不少研究者都曾陈述自己对于王国维“戏剧”和“戏

7、曲”概念的理解:第一,认为“戏剧”和“戏曲”有包容关系,“戏剧”是大范围,“戏曲”是小范围。在承认“戏剧”包含“戏曲”的前提下,又出现两种不同的具体认识。任中敏(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认为:“戏剧是大范围,戏曲是小范围;大可包小,小不能容大。若呼戏剧,已有歌曲在内若单呼戏曲,则所取太狭,所失太多了!”显然,任中敏认为王国维眼中的“戏曲”是“戏剧”的组成元素,是歌曲、辞章,是戏中之曲。第二,认为“戏剧”和“戏曲”是两个并列的概念。叶长海(“戏曲”辨)指出:“戏剧与戏曲二词在王氏笔下前者指表演,而后者指文学;前者是戏剧演员的艺术,后者则是戏剧作家的艺术王氏笔下的戏曲,约略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戏曲

8、剧本。”第三,认为“戏曲”是“戏剧”发展成熟的产物,由“戏剧”到“戏曲”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查全纲与冯健民(论王国维关于“戏剧”与“戏曲”二词的区分)认为:“王氏笔下的戏剧和戏曲两个概念的区别乃在于戏曲被认为是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而戏剧则被认为是戏曲的初级阶段、不成熟的戏剧形式。”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王国维对“戏剧”和“戏曲”的界定有不科学的地方,指出:“现有成熟的戏剧形式,不仅有戏曲,还有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而这些形式,均非戏曲所能代替,一般均以戏剧一词作其总称。相反戏曲却只能是这一总称之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第四,认为王国维对“戏曲”一词的运用,可能受到了日本学界的影响。李简认

9、为,在王国维笔下,“戏剧一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成熟的戏剧和多种与舞台有关的演出形式。戏曲一词也并非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而是表现出复杂的内容。”李简所理解的王国维笔下的“戏剧”与“戏曲”的关系,与查、冯的理解相似,只不过对两个词语的具体界定范围,则要比查、冯理解的范围要大一些,“戏剧”包含了百戏、歌舞戏、滑稽戏等多种与舞台有关的演出形式,“戏曲”包括了西方的歌剧。在前人理解、争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王国维的“戏曲”概念不只是一个文学概念,也是一个艺术概念,其“戏剧”是一个大概念,包括了“戏曲”,“戏曲”是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具体理解如下:1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王国维在戏曲考

10、原中将“戏曲”定义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演故事者,始于唐之大面、拨头、踏摇娘等戏”,并在后面详细论述了扮演的情景。可见,在王国维眼中,“戏曲”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文学概念,而是一个综合了歌、舞、故事的艺术概念。按照这个定义,具体到我国的艺术形式,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2 把“演故事”视为“戏剧”的必备条件王国维所说的“戏剧”,包括上古至唐、五代的戏剧,称为“古剧”。并在宋元戏曲考提到:“此五剧中(注:指参军、大面、踏摇娘、拨头、樊哙排君难),固与破阵乐、庆善乐诸舞,相去不远;其所异者,在演故事一事耳。顾唐代歌舞戏之发达,虽止于此,

11、而滑稽戏则殊进步。此种戏剧,优人恒随时地而自由为之;虽不必有故事,而恒托为故事之形;惟不容合以歌舞,故与前者稍异耳。”只不过“唐、五代之戏剧,或以歌舞为主,而失其自由;或演一事,而不能被以歌舞。其视南宋、金元之戏剧,尚未可同日而语也”。可见,王国维是把“演故事”视为“戏剧”的必备条件,而以“言语为主”的滑稽戏亦可称为“戏剧”。3 “戏剧”被以歌舞,才是“真戏剧”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有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戏曲”才是“真戏剧”。宋元戏曲考“宋之滑稽戏”,称“此种滑稽剧,宋人亦谓之杂剧”,“是宋人杂剧,固纯以诙谐为主,与唐之滑稽剧无异。但其中脚色较为著明,而布置亦稍复杂;然不能被以歌舞,其去真正

12、戏剧尚远”。第四章“宋之乐曲”提出:“然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可见,“演故事”被以歌舞是成为“真戏剧”(即“戏曲”)的必备条件。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更加证明了这一点。4 “真戏剧”使用代言体才能称为“真正之戏曲”宋元戏曲考“古剧之结构”提出:“唐代仅有歌舞剧及滑稽剧,至宋金二代,而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故虽谓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无不可也。然宋金演剧之结构,虽略如上,而其本则无一存。故当日已有代言体之戏曲否,已不可知。而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王国维认为戏剧发展到宋金两代,从其表现形

13、式上来说,已经可以称为“戏曲”,只是苦于宋金戏剧“其本则无一存”,因此对宋金戏剧是否使用代言体,无法证明,若直接称其为“戏曲”,没有材料支撑,又不能称为“戏剧”,这样就不能与前面的“戏剧”加以区别,因此称其为“真正之戏剧”。而元杂剧是有剧本可考的“代言体”,故可以称其为“真正之戏曲”。此处,王国维并不是暗示,没有剧本就不是“戏剧”。王国维对于“戏剧”逐步发展为“戏曲”的过程,可以表示为:戏剧(包含了百戏、歌舞戏、滑稽戏等多种与舞台有关的演出形式)-真戏剧(“戏剧”被以歌舞)、戏曲-真正之戏曲(“真戏剧”使用代言体)。尽管后人对王国维的“戏剧”和“戏曲”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但不能就因此认为王国维对这两个概念未加区分。王国维是站在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在继承传统意义的基础上,从历史性的角度来考察“戏剧”这一概念和戏剧史的,他对历史的共时性尚缺乏认识,戏曲是中国戏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但是在中国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戏剧形态,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