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大气压强_第1页
第三节大气压强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 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 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 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 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 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 物理知识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T思考T分析T探究T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 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 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 验就让

2、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 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大气有压强;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2过程与方法: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用具】矿泉水瓶、玻璃杯、玻璃管、烧杯、水槽、量筒、 吸盘、乒乓球、硬纸片、水适量、弹簧测力计、注射 器、橡皮碗、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水,多 媒体。【教学重点】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

3、难点】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教学方法】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两个小魔术引入课题(1)两根内径差不多大的试管,它们重叠起来倒 置后,如果不用手托住, 你们猜猜会不会掉?在大试 管里注入大半试管的水,将小试管慢慢插入大试管中,这时把两管同时倒立过来,注意了,奇怪的事情发生 了,(请学生回答:小试管不但不往下掉,还往上升 呢。)(2)我桌上有一个鹌鹑蛋,大家看好了,现在我 要让小烧瓶把蛋整个吞下去。看我变变变,瞧,进去 了!刚刚的两个小魔术是不是老师施了魔法呢?不是 的,学完“大气压强”这

4、一节内容后,同学就知道为什么了,引入课题(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 用直观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 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1、授课活动活动一、探究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1、演示:覆杯实验,师生分析讨论强调: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 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学生选择器材,仿照演示实验和课本图动手实 验思考:主要器材实验现象说明塑料瓶塑料瓶、乒 乓球注射器滴管3、学生演示,师生分析实验:(1) 组织学生演示, 讨论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 象及其原因。(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 教师补充。(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

5、学 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模拟“马德堡半 球”实验。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强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 强的存在,同时又告诉了我们大气压很大,大气压究 竟有多大呢?活动二、测量大气压1、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 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 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 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经过讨论之后, 使学生认识到: 水充满的原因是由 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 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 满整个管子了,

6、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归纳测量大气压的思路: 可以利用液体压强 间接 测 量大气压。 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 要求玻璃管太长, 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 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2、学生阅读课本:托里拆利实验(投影)。讨论回答:(1)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管子倒转时,管内水银面会下降?(3)为什么降到一定程度后又不继续下降?(4)实验中通过观察什么来显示大气压的大小?如 何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 值F0= p汞gh=13.6x103kg/m3x9.8N/kgx0.76m=1.013x105Pa思考:

7、(1)管子直径加粗,管内外水银柱高度差怎样变化? _(2)若玻璃管向上提不露出水银面,管内外水银柱 高度差怎样变化?_(3)若向水银槽中再加入一些水银,管内外水银柱 高度差怎样变化?(4)如果实验中的玻璃管长50cm用手指堵住管口, 倒转放入水银槽中,放手后玻璃管上方是否会出现真空? _(5)如果在上述玻璃管顶端凿个洞,水银柱是否会喷出? _(6)如果用水代替水银来做实验, 水柱高多少?(视 频)三、本节小结。 (投影)四、板书设计一、大气压强的存在1、 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2、 方向:各个方向3、马德堡半球实验 二、托里拆利实验p=1.013x105PA105Pa.五、课后

8、作业1、用矿泉水瓶、吸管自制喷泉实验2、拓展:请你利用下列器材设计粗略测量大气压强的 方法橡皮碗、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六、达标训练(完成学案)【课后感想】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 学习物理知识, 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 使得学习富有 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 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 是不是被水 “粘”住了? 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 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 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 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 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 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 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 在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活动中,一开始,可以不给任何 器材,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和确定器材,激发他们的学 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两组由学生动手实验, 这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 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 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 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 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