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1 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课文教案 内容预览: 核舟记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总 - 分- 总”的结构方式。 2. 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 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 讲解文章 1、2 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 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 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可当即解决, 或留待串讲时解决。 三、讲解课文 1、2 段。 第1段 第 2 页
2、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 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 “以”, 用; “木”, 木头, 木材; “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 “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 wdn 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 本句谓语“贻” (y & iacute;,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 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 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 “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 的精湛超凡,并交代
3、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 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 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 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 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 ò u,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i,零数,余数。“中轩 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 状语与谓语; “望”, 通“方”, 比, 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闭之, 则右刻”, “则
4、”,连词,就(看见) 。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第 3 页 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 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 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 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 阅读 3-6 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讲解 3-6 段 2. 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3. 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
5、程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 3-6 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 毕,酌情讲评。第 4 页 、讲解 3-6 段。 第3段 讲解: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 é , 高 耸; “为”,是。 “佛印居右”, “居”, 位于。 “东坡右 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 “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 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 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 刻的,都雕刻了些
6、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 有三个特点: 一、以形显神。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 “左手抚鲁直背”, 与之“共阅一手 卷”, 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 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 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 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 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 出雕刻之工。 三、笔触细微。 “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 “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
7、都如此 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 最足以表明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 “绝”,极度;“类”,相似。 yi,靠着; “之”, 代左膝。 分明可数。 “佛印绝类弥勒”, 左臂挂念珠倚之”, “倚”, 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 第 5 页 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 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 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 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 一是“舟 尾横卧一楫”, 船桨
8、已经放下, 表明船已停了。 一是两个“舟 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 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 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 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 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 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 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 “各”,包括篛篷、 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选择;“为”, 制作。“嘻,
9、技亦灵怪矣哉”, “嘻, XI,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小结: 1. 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讲解: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 明,重点明确。 (详见“教学设想”) 第 6 页 2. 一词多义 为: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是。“文曰‘初平山人’ ”。 奇:奇异。“明有奇巧人”。ji,零
10、数,余数。“舟 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y ò 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 字共三十有四”。 端: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3. 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 “隐”后省略“于”。 “则 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 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 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 “尝贻余核舟一。 ”双 宾语是“余、第 7 页 核舟一”。 布置作业 1. 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 2.
11、 作课文后面的练习。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讲授“大道”“大同”两个概念 2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 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 早在 战国末年 礼记 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今天, 让 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 大道之行也 。 二、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第 8 页 3全班交流 探究讨论: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12、?如何理解孔子 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指导朗诵 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一、总领全文 二、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三、总结全文 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教师总结: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 但 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 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杜甫诗三首 一 .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 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把握诗的情与景、 事与情,感受 品
13、位诗歌的意境。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二 . 教学重点、难点: 第 9 页 1. 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位诗歌的意境。 3. 背诵这三首诗。 三. 教学安排: 2 课时 四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 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 们学习他的两首 望岳春望。 二 . 杜甫介绍: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 1400 多首诗。 这些诗像 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
14、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 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李唐以来, 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 “史诗”, 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 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7 127 7 0 ),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 ,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 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 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 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 0岁 以后可分 4个时期。 第 10 页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至天宝四载(74 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 和齐赵一带。 其间
15、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 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 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 代表。 望岳 一、课文导入: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俗语说“有眼不识泰 山”,可见泰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你们见 过泰山吗?如果没亲身见识过泰山也不要紧,下面来看一些 泰山的风景图,领略一下它的壮丽风光吧。 (大屏幕投影一 系列图画,教师介绍) 下面学习杜甫的望岳 ,看看古人眼里的泰山是怎样的一 番风景。 听范读, 要求边听边注意读音, 听完朗读一遍, 板书: 曾 ceng 通“层” 眦 zi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
16、逐句诠释。 问:结合照片及诗,你感觉泰山有什么特点?诗中哪里体现 出来? (板书:地域、风景、山势) “岱宗”两句。 问:“岱宗”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尊称泰山为岱之宗? (投影第最后一页泰山居五岳之首,在古代被认为是最神圣 的山。)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 (怎么样 ) 上, 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 第 11 页 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 “齐鲁”怎么理解?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形 象地用齐鲁地区代表泰山的广阔。“青”,指泰山之色, “了”,完的意思。 (板书:地域广) 翻译:泰山是怎么样的呀?它在齐鲁大地上
17、都是一片连绵无 尽的青翠。 “造化”两句。 问:“造化”指什么?(大自然)为什么说天地神秀都聚集 于泰山?说明泰山的什么特点?(山势高峻) 问:“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 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 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 故易昏。 )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提白云山作对比) 问: 你觉得“割”字用得好吗?换成“分”、 “切”行不 行?(“割”的对象比“分”或“切”的更有硬度,力度较 大。说明泰山阴阳差别明显,界线分明。 ) (板书:风景美、山势峻) 修辞特点:对偶 “荡胸”两句。 问:请调换一下语序理解这句话: 层云生荡胸, 归鸟入决眦。 (“曾”通“层”“
18、眦”即眼睑接合处。 )“决眦”是一种 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 或高或低, 故谓之“层云”; 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 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表现了诗人 怎样的心情 ?( 向往之至,亟欲一登。 )由引出下两句。 修辞特点:对偶 夸张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面对这么一座雄伟 的山,谁不想攀登上去成为勇者? 问:诗人的这句豪言壮语对你有什么启发?(泰山之颠象征 人生的理想颠峰) (背诵此句, 2 分钟抽三个同学以上背) 春望 第 12 页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 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
19、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 反而落泪心惊。 “溅”“惊”二字,在句中 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 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连三月”见战祸之长。 “抵 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 叹。 石壕吏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 介绍背景。 第 13 页 2. 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
20、质疑, 画出难懂的句子。 2. 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 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 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 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 - “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 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 三峡 郦道元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疏通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 章的意境,背诵课文。 2、方法:自读 - 讨论 - 背诵 3、感受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 、
21、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第 14 页 的瑰 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 - 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 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 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 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 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 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 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 你也 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 - 睹她在历史上的真 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
22、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 e )叠嶂(zhàng) 曦(x i )月 襄 (xi a ng)陵沿溯 sù) 素湍(tu a n)绝巘(y a n)长啸(xiào) 属(zh u )引 哀转(zhu a 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 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 1 自然段 自/ 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 /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说明江面狭窄, 两岸群峰相连,峭壁 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 第 2 自然段 第 15 页
23、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 或王命急宣,有时 / 朝发白帝 其间 /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 达得更准确 ? 第 3 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 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 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 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 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 4 自然段 每至/ 晴初霜旦 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 / 巫峡长,猿鸣三声 / 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
24、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 么特点 ?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 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 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 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 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 ?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 2 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 实则不可第 16 页 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
25、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 1、 2 难点:教学目标 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 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 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 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 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第 17 页 3、学生交流
26、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一一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 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 ,描绘山川秀美,清 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 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 五行、山川地理、 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 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 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 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 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 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 反复朗读课文 2、 以同
27、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 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第 18 页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 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 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
28、明丽。水的动势给 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 生机勃勃; 傍晚红日西沉, 山色苍茫, 飞鸟归林, 猿猴息树, 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 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 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 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
29、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 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 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 ,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 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 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 自有一股浑然天趣, 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 愉悦、第 19 页 悠然自在之情。 】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 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30、,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 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 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
31、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第 20 页 4.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5.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 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二、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 寝 (q 1 n) 藻 (z a o) 荇(xìng )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 对照投影
32、) 4. 研习课文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 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 - 积水空明 竹柏 - 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何第 21 页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33、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 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 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三、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四、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结合作者的身 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自行查阅作 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 春水向东流。 观潮 第一课时: 学习课文第 3、4 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
34、形, 理解、积累第 22 页 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 句。 第二课时: 一 . 教学目标 : 1. 小组合作 , 探究课文 3、4 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 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 分语句。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 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学会按序背诵课文。 (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三 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四.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 - 质疑问难 - 组内合作 - 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
35、出壮观 1 谈话,板题。 2 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 导入 3、 4 自然段。 二、观看钱江潮录像,感受壮观 。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 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提示: a. 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 把你喜欢第 23 页 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b. 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c. 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 组建合作小组 4 组内合作学习 5 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 引导小组感悟。 a. 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 课件展 示描述的情景
36、 ;c. 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 ( 想象和实践表 演 );d. 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 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 描写潮水的语句。 不过, 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其实, 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 ,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 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 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 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
37、。 (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 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 震得颤动起来。 第 24 页 2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 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 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 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 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 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 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 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 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 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
38、(骄傲) !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 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 老师语音刚落, 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 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 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 话,可是不完整, 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 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 我去海宁观潮。 潮来之前, 江面上 ( ) 。可潮来时, 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 尽管
39、(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渐渐的, 潮过去第 25 页 了, 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 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 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
40、: 2 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 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第 26 页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 1 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 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幻灯片出示 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 爱国情怀。 1范读: 1) 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 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
41、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 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 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 的? 投影 2) 学生活动: 4 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 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 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诗人身世, 探究诗中意境, 体味真情实感。 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 家的痛苦心情; 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 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 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 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第 27 页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 在交流中穿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公园排椅工程方案(3篇)
- 方案设计墙体工程(3篇)
- 牵引车司机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林业相关面试题库及答案
- 拉萨会计面试题及答案
- 科研基础面试题库及答案
- 新能源行业绿色制造2025年技术创新与新能源政策导向报告
- 人工智能在医疗器械诊断设备中的伦理问题与法规挑战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结构创新空间利用率提升的全球市场洞察报告
- 2025年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市场拓展:法国市场前景报告
- (完整版)贵州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 临床基本检查方法和检查程序课件
- 新疆五彩湾温泉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红金消结片对“乳腺增生”的疗效观察
- 基于Java的网上蛋糕预订销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青海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出炉:医学和法学就业率最高
-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 急救车必备药品和物品 急救车物品药品管理
- 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护理课件
- 西门子低压电器快速选型手册
- 养羊与羊病防治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