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与“窃书”孔乙己窃书.doc_第1页
《孔乙己》与“窃书”孔乙己窃书.doc_第2页
《孔乙己》与“窃书”孔乙己窃书.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孔乙己与“窃书” 孔乙己 窃书孔乙己与“窃书”浙江省绍兴县实验中学 茅娟美 312030一、 背景这是一堂阅读课,教学任务是从孔已己的细节描写中体味其性格特点。此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惑:孔已己很穷,又好吃懒做,出于生存需要,只得去偷。但他为什么不偷别的诸如衣服钱财等,而偏偏选择了偷书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话题激发了大家的兴趣。而且直觉告诉我,这是个深化挖掘文本的挈机,如何利用学生抛出的这块“砖”引出文本中更深层次的蕴涵着的那块“玉”,是老师作为引导者所必须做到的。趁着学生讨论之际,我迅速整理着思路,以期使这条线成为较流畅的“抛物线”。二、共同生成过程师: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遭社

2、会凉薄的人”,他悲凉的一生与“偷”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因穷困潦倒又好吃懒做而偷,因偷而遭打,因偷而受人嘲笑,又因偷而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失去了站立的资格。其实,作为一个多余人,窘迫的孔已己在求生存的夹缝中需要很多必须品,很多东西都可以是他偷窃的对象,我们先找找看,孔已己不偷书还能偷哪些?生:钱。这应该是毫无疑问了,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生:书。因为我想孔已己应该很喜欢读书,因为书上说“他写得一手好字”、“满嘴之乎者也”、“茴香斗的茴字有四个写法”,虽然这些书读了也没什么用。我估计孔已己家没有好书,而书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是精神粮食。生:酒。因为酒是孔已己的命根子。文中提到,他最后无法行走以致穷途末路时,

3、他生命里的最后一次挣扎是“摸出四文钱,放在我的手里”,换了酒喝完后,“便又在旁人的谈笑声中,坐着用这双手渐渐走去了”。都这样子了,还忘不了酒。生:一件长衫。孔已己显然很看重他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我们刚刚也说了,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孔已己舍不得将它脱下来洗一洗,更舍不得将它换掉。师:这么多物品都是孔已己所必须的。孔已己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忠实追随者、受害者,他一不偷钱,二不偷财,只偷书。孔乙己之所以选择偷书,绝不是偶尔的。我们能从书上为孔已己的“窃书”找到充分的理由吗?生:我想这与孔已己自欺欺人的个性是分不开的。因为当别人嘲笑孔已己“我昨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已己争辩道:“窃书

4、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孔已己认为即使是偷书,因为与读书人沾边,也算不得偷。师:确实,在世人的眼中,“贼”不是个好听的字眼儿。贼,偷窃者,世人鄙称“三只手”也。凡正人君子,都不愿自己的声名与“贼”字沾边儿,但假如是“雅贼”,那又当别论了,他和鼠窃狗盗之辈不可同口而语。孔乙己千方百计将自己划归至“雅贼”之类,以维护读书人的面子。所以面对别人的取笑,他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生:孔乙己终其一生追求不懈的是功名,但胡须花白的孔乙己最终与功名无缘,这无疑成了孔乙己心头的疤,稍有触摸,便揪心地痛。所以当大家嘲笑他“为何连半个秀才都没捞

5、到”时,孔乙己由刚刚的“不屑置辩”到“颓唐不安”、“脸色变灰”。同是读书人,凭什么丁举人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而自己却是酒客的“笑料”。既然范进50岁可以中举,中举后乡绅一反常态对他百般讨好,自己当然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读书人的身份和终极追求。但自己没钱买书,又想干体力活,只能去“窃书”,当然也顺便解决生存问题,一举两得。生:孔已己之所以将自己的行为称为“窃书”而不是“偷书”,他想通过咬文嚼字,使没有文化的取笑者犯糊涂,不使自己那么难堪。 另一生补充:古人所说的“窃书”,一般不是指偷书,而是指私自看或悄悄读别人的书。我前几天看过这样一个材料,韩愈少年好学,但家贫没有书,“乃求入集贤为书写吏,窃官书读

6、之,昼夜不出。”孔乙己所说的“窃书”,应当指这个。孔乙己之所以选择偷书,其实是想偷换概念以便事发后引经据典,将古今“窃书”混淆起来,掩饰自己不光荣的行为。师:以上理由都非常充分,但孔已己真的是如此龌龊之人吗,偷了东西还想抵赖?我们再读课文。生:其实孔已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惯偷,他的性格还是挺老实的。因为书中写道:“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已己的名字。”但是他又不想干其他粗活,为了生存,只得偷些在他看来无伤大雅的笔墨纸砚。所以他还是蛮可怜的。师:很好。孔已己还有其他好品行吗?生:他将不多的茴香豆分给

7、小孩吃,说明他很仁慈。生:他教我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说明他很热心。师:确实,孔已己这个被社会凉薄的读书人,由于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沦为了一个多余人。他老实却偷别人的书,他仁慈却好吃懒做,他热衷功名又麻木不仁。这样一个人,注定了被社会吃掉的命运。所以鲁迅对孔已己这个人物,既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那是慈父对不上进儿子的复杂感情。三、反思学生提的问题有时看似不着边际,然而加以引导,就成了燎原的星星之火。但是燎原不是天马行空,老师在引导时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是解读文本的根本。在新课程课堂上创新入魔是一种病态的课堂,不信请看由此而衍生出的诸如“创造性阅读”、“补白式阅读”、“故事新编式阅读”等新形式。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课程课堂上,老师扇情煽动,学生十八般武艺用将出来应和,语文课堂成了一调味瓶,语文课也在创新外衣的掩盖下被调成了音乐课、美术课、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