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内容摘要:城乡发展失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已成为制约山西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出发,运用实证分析法探讨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和扩大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最终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多元回归分析引言19782010年,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得到了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04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3倍,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4
2、.9%。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逐年拉大,1978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分别为316.0元和 133.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7:1,2010 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分别为 19109 元和5919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 3.7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非常明显。19782010年,山西省的经济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301.4元和101.6元上升到了15647.7元和4244.10元,增长了403倍。但是也应看到,在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在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比也由1978 年的2.96:1扩大到 2010 年
3、的3.30:1。本文将对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行深入分析。1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1.1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总体状况及分析1.1.1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总体状况总体来看,山西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各产业迅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并不乐观,仍然在继续扩大,本小节选取1978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表 1 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单位:元)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城乡居民收入比1978301.4101.6199.82.961980379.715
4、5.8223.92.441985595.3358.32371.6619901290.9603.5687.42.1419953301.91208.32093.62.7320004724.11905.62818.52.4820015391.01956.03435.02.7620026234.02150.04084.02.9020037005.02299.04706.03.0520047903.02590.05313.33.0520058913.92890.76023.23.08200610027.73180.96846.8303665.77899.33.152008131
5、19.14097.29021.83.20200913996.64244.19752.53.30201015647.74736.310911.43.30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图一 山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注:根据表 1 所制由表1和图一看出,19782010年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持续逐步扩大,且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较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则较为缓慢,1978年城镇和农村的收入为301.4元、101.6元,2010年则分别达到 15647.7、4736.3元。城乡居民的收入比持续上升,由1978年的2.96倍到2010年的3.3倍,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但这样一个收入差距并不能真实地反映
6、山西省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或实际福利水平上的差别,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农民收入中包括生产经营支出等因素,实际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6倍以上。19782010年的22年间,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动特征,呈现出缩小一扩大一再缩小一再扩大一趋于平缓的波动性变化的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1978一1985年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较快缩小趋势,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96下降为1985年的1.66;1985一199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急剧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5年的1.66上升为1995年的2.14;1995一2000年
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缩小,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95年的2.73下降为2000年的2.48;2000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呈现扩大趋势,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也由2000年的2.48扩大到2003年的3.05;2003一至今,城乡收入差距趋于平缓阶段,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2003年的3.05增加到2010年的3.30。1.1.2山西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析恩格尔系数是指一个社会中家庭用于食品的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一般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一个家庭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这个家庭或国家的经济越富裕。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平均超过
8、0.6属于贫困,0.50.59为温饱,0.40.49 为小康,0.30.39 属于比较富裕,0.20.29 属于富裕,0.2以下则是非常富裕了。本小节选取2000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表 2 山西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年份城镇农村城乡恩格尔系数差20000.3490.4860.13720010.3430.4760.13320020.3250.4390.11420030.3350.4310.09620040.3390.4580.11920050.3240.4420.11820060.3140.3850.07120070.3210.3850.06420080.3380.3900.05220090.
9、3280.3710.043从表 2 可以看出,20002009 年,山西省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要大于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 0.30.4之间,且相较于农村居民更靠近 0.3;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 20002005 年在 0.40.5之间,20062009 年在 0.30.4 之间。由图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山西省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逐年递减,说明山西省的城乡居民生活水准在不断提高,但是也应看到,山西省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普遍小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要高于农村居民。1.1.3 山西省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
10、较从表3可以看出,20002010 年,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与全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一样,都是逐年拉大,山西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要小于全国居民的城乡收入差,同时山西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要稍微缓和一点。这是由于山西省的经济不是很发达,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山西省城镇和农村的经济差距要小于全国的城镇和农村的经济差距。 表3 山西省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较年份山西省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收入差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收入差收入比20004724190628182.486280225340272.79200153911956343
11、52.766860236644943.1120026234215040842.907703247652273.2320037005229947063.058472262258503.2120047903259053133.059422293664863.2220058914289160233.0810493325572383.22200610028318168473.1511759358781723.28200711565366678993.1513786414096463.33200813119409790223.20157814761110203.31200913997424497533.
12、30171755153120223.332010154684736109123.71191095919131903.71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1.1.4山西省内各地城乡收入差距分析山西全省现设11个省辖市,由于各地历史、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发展基础等都有很大差别,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也受到这些条件的影响,发展情形有所不同,表5显示了2000、2009年各地市城乡居民收入现状。 表4 2000、2009年山西省各地城乡收入情况(单位:元)地区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 (2000 、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太原11386、156072643、6355大同 6083、145851491、3354
13、忻州 2847、128631207、2830晋城 6897、145722629、4856临汾 4286、141202196、4396晋中 4589、149742156、4777吕梁 2525、137951149、3200朔州 6100、152892223、4732阳泉 7646、135762596、5427长治 5472、145152202、4941运城 3592、134411901、3800注:资料来自2000年和2008年山西省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格内左排为2000年数字,右排为2008年数字。由表4可看出,2000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4.1l元,农村居
14、民人均纯收入19056元;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190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9724元。2000年,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有4个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这4个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仍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差距更大了。从2000年和2009年的具体数据比较上看,地区差距总体上在继续扩大,全省各地区的平衡发展问题并没有取得很大进展。1.2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的构成状况及分析农村居民主要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而虽然城镇居民中还包括借贷收入、出售财物收入等,但在收入来源中所占比例极小,为统一口径,这里使用与农村居民收
15、入相同的分项收入进行分析。1.2.1山西省农村居民各项收入构成表5 20002009 年山西省农村居民各项收入构成 (单位:元)年份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比重(%)比重(%)比重(%)比重(%)20001905.6726.138.11113.658.446.32.419.71.020011956.1789.840.41083.955.460.03.122.31.120022149.8866.540.31210.356.357.82.715.20.720032299.4913.439.71301.156.660.92.724.21.120042589.6987.538
16、.11497.257.869.32.735.61.420052890.71178.040.81563.554.186.53.062.72.220063180.91374.043.21622.951.0109.23.474.52.320073665.71521.041.51860.450.8148.54.1136.03.720084097.21714.041.81986.448.5244.36.0153.03.720094244.11789.942.21919.845.2329.37.8205.14.8平均2897.91186.040.61415.953.4121.23.874.82.2 资料来
17、源:20002009 年山西统计年鉴由表5可以看出,20002009 年,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十年的平均收入分别为 1415.9 和 1186,平均比重分别为 53.41%和 40.61%,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过小,分别为 3.77%和 2.21%。 20002009 年十年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了 2.47 倍,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了 1.72倍,转移性收入增长了 7.11 倍,财产性收入增长了 10.41 倍。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虽大,但增长幅度较小,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很小,但增长幅度很大。山西省农民非农
18、收入的增长幅度无论同全国水平相比还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比较大。1.2.2山西省城镇居民各项收入构成表6 20002009 年山西省城镇居民各项收入构成 (单位:元)年份家庭总收入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净 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比重(%)比重(%)比重(%)比重(%比重(%)20004727.64724.199.93300.569.8108.72.3126726.850.91.120015416.35114.094.43463.964.0159.73.0145326.837.30.720026528.56234.495.54704.472.1241.73.7149222.990.5
19、1.420037446.97005.094.15527.974.2302.44.1152920.587.21.220048428.87902.993.86338.875.2335.94.0161319.1141.21.720059538.68913.993.57103.574.5350.93.7194820.4136.41.4200610793.910028.92.97877.373.0377.03.5238022.1159.41.5200712468.41156592.89057.872.7431.13.5279222.4187.51.5200813859.01311994.79019.46
20、5.1983.27.1365426.4202.31.5200914983.21399793.49741.465.0944.46.3404527.0252.41.7平均9419.18860.394.56613.570.6423.54.1221723.0134.51.4资料来源:20002009 年山西统计年鉴从表6可以看出,山西省城镇居民的收入收入构成的特点有:a.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绝大部分。20002009 年,山西省城镇居民工薪收平均 6613.48 元,占总收入的比重 70.55%,转移性收入平均 2217 元,占总收入的比重 23%,说明城镇职工的收入以基础性工资为主,社会保
21、障机制较健全。b.经营净收入高速增长。2000 年经营净收入 108.69 元,2009 年经营净收入 944.42 元,增长了 8.69 倍,20002009 年,工薪收入增长了 2.95 倍,转移性收入增长了3.19倍,财产性收入增长了4.95倍,经营净收入虽增长倍数最多,但占总收入的比重很小,只有 4.1%。1.2.3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构成状况比较分析由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工薪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因此以城乡居民工薪收入作比较。其中,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包括城镇居民所在的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等付给雇员的劳动报酬;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包括农村居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和进城打工的农
22、民工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由表7可知,20002009 年,城镇居民的工薪收入远大于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从变化趋势看,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增长明显,相较之下,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从工资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看,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60%、70%,是城镇居民主要的收入来源,20002009 年比重略有下降,而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表7 20002009 年山西省城乡居民工薪收入比较 (单位:元) 年份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差距占总收入比重占总收入比重20003300.4669.82%726.138.10%2574.36
23、20013463.9363.95%789.840.38%2674.1320024704.4372.06%866.540.30%3837.9320035527.8974.23%913.439.72%4614.4920046338.8175.20%987.538.13%5351.3120057103.4674.47%1178.040.75%5925.4620067877.372.98%1374.043.21%6503.320079057.8172.65%1521.041.49%7536.8120089019.3565.08%1714.041.82%7305,3520099741.3865.02%1
24、789.942.17%7591.48资料来源:20002009 年山西统计年鉴占总收入的比重则只有 40%左右,是农村居民排名第二的收入,20002009 年比重略有上升。 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非常必要,一方面要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给予乡镇企业以必要的政策优惠,促进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要保障农民工权益,提高农民工收益,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一体化,实现城乡同工同酬。2 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差距方面,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要大大小于城镇居
25、民,而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纯收入是大于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的。造成这些收入存在差距的原因主要有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支农比率、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等。本文将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以作出合理对策。2.1变量选取及其理论依据(1)因变量。因变量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Y)”,以“城乡居民收入比”为代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值越大,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2)自变量。准确把握所有影响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据理论分析、经验判断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重点考虑以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索:城
26、乡二元结构系数(X1);城镇化率(X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3);财政支农比率(X4);农村金融发展水平(X5)。2.2模型构建与回归结果运用山西省1978年到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见表1)。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Y作为因变量,以X1、X2、X3、X4、X5作为解释变量,模型构建如下: (1)其中,e为随即误差项,0为常数项,j(j=1,2,5)为待估计的参数。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为了消除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的问题,用回归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所得结果见表8。方程的拟合结果显示,样本决定系数R2=0.673,且F=18.536,显著性P值0.000,
27、通过F检验,表明方程拟合优度良好。同时,由表2可知,所有系数的估计值都通过了T检验,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肯定了模型建立的有效性,最终得到回归方程如下:Y0.2740.187X10.050X20.722X5 (2)表8 SPSS软件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一系数表ModelUnstandardizedCoefficiectsStandardizedCoefficiectstSigB Std. ErrorBeta(Constant)(X1)(X2)(X5)0.2740.1870.050.7220.4790.0550.0150.3131.0420.8050.9850.5733.4023.2432.307
28、0.5710.0020.0030.0292.3实证结果与分析。根据以上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1)城乡二元结构系数(X1)。从回归模型可知,城乡二元结构系数(X1)的回归系数最大(0.274),表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乇要的因素。城乡二元结构系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平均提高0.274个百分点。因此,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理应成为破解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难题的重点。(2)城镇化率(X2)。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呈正相关关系,城镇化率每上升1%,城乡收入差距会平均提高0.50个百
29、分点。山西省的城镇化进程不但没有缩小城差距,反而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究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化模式不当,城镇化进程缓慢,而非城市化本身。在各种歧视性政策制约的城镇化进程中,结果可能造成农村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流失,进而扩大城乡收入的差距。(3)农村金融发展水平(X5)。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为棚0.722,这表明它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呈负相关关系。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提高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作用。3缩小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3.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把城市级发展与农村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把扩大农村就业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把挖掘
30、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稳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首先,山西省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努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的能力,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在城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其次,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漕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引导乡村工业向县域和集中发展区集聚,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努力形成城乡产业布局科学、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新格局。3.2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行有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按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山西省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首先,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在小城镇建设中积极发展和培植农产品加工企业,健全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服务体系,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中心、农业产业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90°刀口角尺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2-乙基己酸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高精度复膜(过胶)机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防爆塑身球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钢圈挡圈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赛鸽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腰挂式无线发射机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糖尿清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益母草流浸膏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环保型成膜氟蛋白泡沫灭火剂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人工智能基础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武汉学院
- 《广播电视概论》考试复习题库(200题)
- 配电室巡检记录表
-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概述(专业性权威性实用性)
- GB/T 30142-2013平面型电磁屏蔽材料屏蔽效能测量方法
- GB/T 29894-2013木材鉴别方法通则
- 国资进场交易工作流程讲座
- 当代法律英语翻译全
- 制冷操作证培训教材制冷与空调设备运行操作作业培训教程课件
-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烟叶烘烤调制理论考试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