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综合配电箱二次配线工艺守则复习进程_第1页
低压综合配电箱二次配线工艺守则复习进程_第2页
低压综合配电箱二次配线工艺守则复习进程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配电箱二次配线工艺守则本标准依据 GB 50171 1992电气装置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的校核人:本标准的批准人:本标准于 2012年 3月27日首次发布。配电箱二次配线工艺守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配电箱二次配线的使用材料、设备及工具、一般要求、工艺准备、工艺过程和检验。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 0.4kV 配电箱的二次配线制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修 改单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2、适用于本标准。GB/T 7159 1987 电气技术中文字符号制订通则GB 7251.1 2005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型式试验和部分型式试验成套设备GB 50171 1992电气装置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JB/T 2436.1 1992 导线用铜压接端头第1部分:0.56.0mm2导线用铜压接端头3 使用材料3.1 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电线(简称导线) 多股导线应为洁净的圆铜绝缘导线,其线芯应无污染或腐蚀,表面允许没有覆盖层。3.2 聚氯乙烯绝缘塑料带(简称胶带)3.3 聚氯乙烯异型管(简称号码管)3.4 冷压端头冷压端头的压接部位的接缝处必须焊接(如银焊) 。3

3、.5 线卡、尼龙扎带3.6 标准紧固件3.7 塑料蛇皮软管、尼龙螺旋线管、PVC波纹管12、18、25、353.8 塑料行线槽3.9 胶垫、软垫(防震垫)橡胶圈3.10 定位片、线夹3.11 松香3.12 焊锡3.13 酒精3.14 工业凡士林4 设备及工具4.1 号码打印机4.2 活动扳手 6 寸、8 寸4.3 平头螺丝刀、十字螺丝刀: 3寸、6寸、8 寸以及电讯螺丝刀4.4 斜口钳、剥线钳、尖嘴钳4.5 电烙铁 35W 、40W4.6冷压线钳0.56 mm2 (6mm2以上的导线的压线由一次安装担任,不在此作要求) 冷压钳须经专业机构认证,压接时钳口、导线和端头必须相配,压接后的性能应符合

4、JB/T 2436.1 1992 的规定。4.7 卷尺( 3m)4.8 配线方案(接线图、原理图等资料)5 二次回路配线的一般要求5.1 按二次接线图进行施工,接线正确。5.2 配线应横平竖直、整齐、清晰、美观,不能有紊乱感,导线绝缘良好、无损伤。5.3 三相导线选用黄、绿、红色,零线选用蓝色,接地线为黄绿双色线,工程有特殊要求时则按工程 要求。5.4 电容器电流回路采用 6mm2导线,其它电流回路采用 2.5mm2导线,其他回路截面为1.5mm2,对于 电子元件回路, 弱电回路采用锡焊连接时, 在满足载流量和电压降及有足够机械强度的情况下, 可采用 不小于0.75mm2截面的导线。5.5 导

5、线与电器元件采用螺栓连接、插接、焊接等,导线的芯线应无损伤。5.6 每个接线端子一般只能接一根导线,最多不超过两根。如该端子或接线柱是为接两根导线而专门 设计的,允许接两根导线。5.7 用于连接可动部分如门上电器的导线应采用多股软导线,并留有适量的裕度。有多根导线时应捆 扎起来,见图 1。导线根数超过 35根时分两股捆扎,超过 70根时分三股捆扎,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用于连接固定不动单元上的电器元件的导线可采用单股导线或多股软导线。图1可动部分连接导线5.8配电箱里的电器元件导线应采用多股导线,并套上波纹管,当门上元件过多、二次线过粗时(二次线多于35根),可将二次线分股套两根以上波纹管,波

6、纹管两端用走线卡固定在线卡内,裕度参照5.7。波纹管长度为350mm (二次线束少于 35根)。5.9多股软导线在与电器元件接点连接时端部应绞紧,并加终端附件(冷压端头),芯线不得有松散或断股现象。a)用剥线钳剥去导线绝缘层、钳口与线径配合适当,(不松散、不断股)不得损伤芯线。b)将芯线穿上冷压端头,芯线穿过冷压端头压接部位后,芯线外露长度为0.51mm,如图2所示。用冷压钳压接,压接时,不同规格的冷压端头应用冷压钳上对应规格的钳口压接,加压至钳口完全闭合。c)OT、UT型冷压端头用冷压钳进行压接。将端头放入冷压钳相应规格的钳口处,加压至钳口完 全闭合。d)压窝方向:对于封口的冷压端头,上下均

7、可;对于开口的冷压端头,压窝应在开口处。图2芯线压接在冷压端头上e)以上两种冷压端头压接后用力拔一下冷压端头,冷压端头不允许松动或脱落(不得有芯线插在冷压端头外部的现象),见图2。5.10 单股导线用螺钉固定时,单股导线应曲圆,曲圆内径比接线螺钉直径大0.51mm。紧固螺钉时,所曲圆圈的方向应与螺母旋紧方向一致,见图3 a)。5.11所配导线的两端应有号码管,号码管的端头距曲圆端部12mm,见图3a)。号码管的编号应正确,发现有错时,不得用笔擅自涂改,应通知打字员重新打印号码。号码的视读方向在装配位置以开关板维护面为准,字的顺序自下而上,自左而右,其它方向见图3 (b )。b)视读方向a)导线

8、的曲圆及号码管图3号码管编号5.12 导线号码管长度应一致。5.13线束中导线不能有明显的交叉现象,应横平竖直,导线弯曲改变方向时,用手指弯曲,不得用尖 嘴钳等锋利工具弯曲导线。5.14 导线弯曲半径大于导线直径的两倍,见图4。5.15 线束穿越金属孔或在过门处,转角处,应在线束穿越部分套橡胶圈或缠胶带。过门处胶带要求缠23层,长度约60mm,其他位置视情况而定,保证孔的两侧胶带备留有20mm以上的裕量,见图 5。号)書60图5线束穿越金属孔部分缠胶带5.16 导线接入电器元件接点时,芯线曲圆应符合顺时针方向。同一接点接两根硬线时,硬线之间要加6b)铜制平垫,见图6a)。当两根导线有一根硬线、

9、一根软线时,软线在下,其间可不加平垫,见图a)图6导线接入电器元件的接点5.17 当悬挂线束未固定长度超过300mm时,应用下列任一形式固定导线。(如达不到表1规定距离要求时,过门转角等处间距应缩短)a)若有固定孔,用尼龙扎带将线束固定至固定孔上,见图7a)。b)若无固定孔,用线卡固定线束时,应先用螺钉、弹垫,平垫将下线卡固定于角钢适当位置后,7b)。对于固定式配电箱,在用线卡固把线束放在线卡槽内,再用螺钉把上线卡固定在下线卡上,见图 定线束时,应固定在角钢内侧,不影响并柜及后盖板安装。c)也可用定位片固定导线:首先将固定处表面用酒精认真擦拭干净,使无油污,然后撕下定位片注意其粘贴方向应与导线

10、敷设方向相一致,再用尼龙扎带将线束底部的纸,用力将其贴至固定导线处, 固定至定位片上。见图 7 c)。a)用尼龙扎带将线束固定于支架上FSb)用线卡固定线束c)用扎带将线束固定于定位片上图7线束固定办法5.18线束与带电母线、电器出线端或带电裸线间有大于表1规定的距离。表1线束与一次母线间的距离额定电压(kV)0.43610距离(mm19当二次线需用电烙铁焊接时,要用松香、焊锡,不允许用焊油、盐酸。5.20在母线上接二次线时,母线钻7的孔,用M6螺栓连接。导线与母线之间不加平垫圈。同一侧最多接两根导线,见图 &对于用螺栓连接母线和二次线不方便的地方(如断路器进

11、出、线处),母线5.21对于不使用的线头(如设计修改取消的导线)应拆除。5.22 所有螺钉紧固件,必须加弹垫、平垫、螺钉、(螺母)进行紧固。紧固后螺钉应露出25扣。5.23 各接地线连接处不得有油漆或锈斑,应将接地线连接处表面清理干净,再连接接地线。5.24 二次回路有导线连接时,应按串联回路中电器元件的最小额定电流(熔断器中的熔丝和热元件除外)选择导线截面。此截面的导线长期使用电流不得大于串联回路中电器元件的最小额定电流。表2常用导线的载流量额定电流A单芯或多芯导线截面积 mm2软导线截面积mm2最小最大最小最大60.751.50.51.5812.50.752.51012.50.752.51

12、212.50.752.5161.5414201.5614252.561.54322.5101.5663625616801035102510016501635125257025501603595357020050120509525070150701203159524095185注:1如果外接导体直接连接在内装电器上,有关规定中给岀的截面积应适用。2如需要选用表中规定值以外的导体,应由制造厂和用户签订专门的协议。6二次配线工艺准备6.1 号码管的准备与要求根据二次接线图上所绘出的回路编号,用号码打印机在号码管上打字。要求字迹清晰,间隔均匀,字不得打斜,且保证所打印回路编号与图纸相符。6.1.2 将

13、打印好的号码管按合同号、柜号进行绑扎,摆放整齐以备用。按二次接线图用打印机在标签纸上打印元件顺序号和文字符号,字体要求清晰、美观,不得打歪,出格。6.2 资料准备电气原理图、接线图、材料明细表、元件布置图及合同相关的其它技术要求资料。6.3工具及材料准备准备施工所用工具、号码管、标签、导线、辅料等。7二次配线工艺过程 7.1下线前的准备仔细查看有关说明,一次系统图上柜体结构,元件布置和材料明细表上元件型号以及对元件的要求。7.1.2 对领用的号码管应与图纸进行核对。确认以后进行施工。7.1.3 根据二次接线图上注明的元件符号正确地找出电器元件。7.2下线根据二次接线图以及元件布置图确定走线方式

14、,按电器元件接点间的实际位置量裁导线,套上号码管。7.2.2 接至电器元件或端子排上的导线在下线时应留有裕度。7.3行线(依据二次接线配线图)线束暴露在外敷设的应用尼龙扎带扎紧,在护线套或蛇皮管及行线槽内的线束可用胶带缠紧。尼龙扎带捆扎线束时间距要均匀,尼龙扎带的间距为 6070mm。分线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尼龙扎带。7.3.2 捆扎好后,将对应到电器元件相应接点上的导线进行曲弯、剥头、曲圆、压冷压端头。用剥线钳剥去导线绝缘层,钳口与线径应配合得当,不得损伤芯线。剥去的长度按表3所示,用圆嘴钳曲圆(适用于1.5mm2单股导线),对于多股导线,用冷压钳压冷压端头,所剥去的绝缘层长度应大于与冷压

15、端 头压接部分长度为 0.51.0mm。表3单股导线剥去绝缘层长度螺钉直径(mm)34568剥线长度(mm3.3 行线时,除相邻近的端子之间(且在同侧)、元件自身同侧接点之外,其他元件与元件两侧的并线不可直接相连,应同线束捆扎在一起,然后分线连接。7.3.4 对于有护线盖板的柜体应先将护线盖板拆开,穿线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刮伤导线外皮, 穿好线后及时将护线板盖上。735 行线过程中如果发现所安装的元件与二次接线图及材料明细表上的元件的型号、规格不相符时, 应即向技术员反映,进行解决。7.4 接线中注意事项7.4.1 所有电器及附件均应牢固地固定在配电箱隔板或支架上,不

16、得悬吊在其他电器的接线端子或连接线上。742内门元件接线完毕后,应及时关门,并旋紧旋钮,不得长期使内门悬挂,以免内门变形。743导线过门处紧固件应加弹簧垫。744线束不得从母线间穿越。7.4.5 定位片在线束上的跨距规定如下:a)水平布置的线束,两个定位片的中心距离不得大于300mm ;垂直布置的线束,两个定位片的中心距离不得大于 400mm。b)转角的弯弧处不得布设定位片。从线束转角的外沿到定位片中心的距离应为3090mm (视线束的大小而定)。c)线束上如有多个定位片,各定位片的间距应均匀一致。7.4.6 配线顺序从上至下,从里向外。多股线在接入元件接点时,根据导线直径及接至元件接点的形式

17、和螺钉直径来选择冷压端头。可卸螺钉接入接点时,一般用OT型冷压端头。以插接、压接形式接入元件接点的采用UT型或TG型。当元件本身带有引出线接入电器时,如果原来的引线长度不合适,应以端子进行过渡,不得悬空连接。其他电器的走线形式参见图22。'-图22三相电度表板前接线形式端子安装与接线a)根据工程所选端子型号,按二次接线图所画出的端子排列图进行端子排列。c)实验端子与一般端子之间要加挡板,以加大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端子与端子之间如有连续的连接片,相邻的不接通连接片中间一定要加挡板。d)端子排垂直布置时,排列自上而下,水平布置时,排列自左而右。其顺序是按交流电流回路,交流 电压回路,信号回

18、路,其它回路等。最后留有 1020个备用端子(或按用户要求留有指定数目的备用OKOK2端子)。不同安装单位的端子之间应用挡板隔开。7411电流互感器接线a)极性:电流互感器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端子都标 有极性符号,当一次电流 Li流向L2,二次侧电流从 同极性端子Ki流经设备回到 K2,贝U Li和Ki或L2和 K2为同极性,见示意图 26。图26电流互感器极性b)电流互感器在工作中,二次侧不允许开路。接线时,对于未被使用的二次线圈输出端要短接。注:电流互感器在工作中,二次侧不允许开路。7.4.12电压互感器接线极性电压互感器的一、二次线圈的同极性端子也有明确的标注。接线时要注意连接极性要正确。7.5 清扫清扫箱内杂物,不得有线头,标准件等。元件接线。a)元件的型号与规格应与二次接线图及材料明细表上相一致,安装牢固。b)按前述相关要求进行接线,接线可靠。c)电器元件、端子不接线的接点螺钉均应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