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教案_第1页
课题1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教案_第2页
课题1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教案_第3页
课题1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知识与技能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的变化。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响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重点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难点对溶液形成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理解。教学课件;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一样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等,植物油、洗涤剂、试管、胶头滴管。一、知识回忆什么是溶液?溶质、溶剂和溶液三者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导入师:前面

2、我们共同学习了溶液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溶液的组成,理解了常见的溶质与溶剂的判断。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那么在这一溶解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三、新课教学板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老师演示兴趣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参加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1:可能是NaOH参加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此木块掉下来了。生2: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生3: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

3、为什么会升高?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测和疑惑来进展研究。【活动与探究1】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的、实验用品。活动目的: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实验用品: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生:我们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参加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假设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那么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4、2分别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参加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5记录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师: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一样。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师:假假设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生1: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

5、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生2: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水时放出热量。【活动与探究2】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以下问题任选一个进展探究1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2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3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吸热。讨论与交流并得出实验方案:1

6、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2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3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适宜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师: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理论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去讨论。反思与评价比较“活动与探究1中的实验方案和“活动与探究2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缺乏之处。生:“活动与探究1中用到了温度计,合适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活动与探究2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会有明确的实验

7、现象。师:只要我们擅长比较、擅长分析,说不定将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间。刚刚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1页内容。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本质:扩散吸热水合放热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如今我们来做第3个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3】配制乳浊液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根底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

8、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进步学生的写作程度,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成效。试管内加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

9、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老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那么,有目的、有方案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展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

10、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读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

11、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化,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根底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历联络起来,在开展想象力中开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观察对象。入的物质现象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水和植物油分层浑浊分层否水、植物油、洗涤剂分层浑浊浑浊但不分层是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生1:我们所做的实验现象是: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

12、干净,但参加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老师介绍:这就是乳化现象。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个现象?生2:我看到妈妈在洗碗时,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与上节课一样用实验的方法,切身体会溶液形成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乳浊液和乳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继续保持这种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假设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那么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假设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底,那么物质溶解于水时是吸收热量的扩散吸热水合放热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3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止后分层乳浊液乳化现象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核心,积极倡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猜测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的原因,设计实验方案,反思评价不同的方案,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的目的设计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