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14 简单机械和机械效率_第1页
课时训练14 简单机械和机械效率_第2页
课时训练14 简单机械和机械效率_第3页
课时训练14 简单机械和机械效率_第4页
课时训练14 简单机械和机械效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时训练十四简单机械和机械效率限时:60分钟|根底过关|一、选择题1.2019·河南 以下工具中,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图K14-12.2019·邵阳 某校操场上正在举行升旗仪式,同学们看着国旗冉冉升起,暗暗立志要更加努力学习。在国旗上升的过程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国旗是运动的B.国旗由静止到运动是由于受到了力的作用C.旗杆上端的滑轮是一个定滑轮D.地面相对于国旗是静止的3.2019·广西北部湾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杠杆在弹簧测力计拉力F作用下程度平衡,如图K14-2所示;现将弹簧测力计绕B点从a位置转动到b位置过程中,杠杆始终保

2、持程度平衡,那么拉力F与其力臂的乘积变化情况是图K14-2A.一直变小B.一直变大C.一直不变D.先变小后变大4.用如图K14-3所示的杠杆提升重物,假设作用在A端的力F始终竖直向下,在将重物渐渐提升到一定高度的过程中,F的大小将图K14-3A.保持不变B.逐渐变小C.逐渐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5.2019·临沂 图K14-4a所示的杠杆是程度平衡的。假如在支点两侧的钩码下方分别加挂一个等重的物体,如图b所示,那么杠杆图K14-4A.右端下沉B.左端下沉C.要保持平衡应将左端的物体向右挪动D.要保持平衡应在右端再加挂一个物体6.2019·福建B卷 ?墨经?最早记述了秤的杠杆

3、原理。图K14-5中“标“本表示力臂,“权“重表示力。以下说法符合杠杆平衡原理的是图K14-5A.“权小于“重时,A端一定上扬B.“权小于“重时,“标一定小于“本C.增大“重时,应把“权向A端移D.增大“重时,应换用更小的“权7.2019·福建B卷 如图K14-6,用同一滑轮组分别将物体A和物体B匀速提升一样的高度。与提升B相比,提升A的过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较大。假设不计绳重与摩擦的影响,那么提升A的过程图K14-6A.额外功较小B.额外功较大C.总功较小D.总功较大8.2019·重庆B卷 部分农户在新建住房时,常利用如图K14-7所示的简易滑轮提升建材。在一次提升建材的过

4、程中,建筑工人用400 N的拉力,将重600 N的建材在10 s内匀速进步3 m。那么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图K14-7A.滑轮所做的有用功为1200 JB.滑轮受到的重力为100 NC.该滑轮的机械效率=75%D.绳子自由端挪动的速度大小为0.3 m/s9.2019·自贡 如图K14-8所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400 N的物体在10 s内匀速上升了1 m。拉绳子的力F为250 N,那么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图K14-8A.做的总功是400 JB.拉力F的功率是25 WC.绳子自由端被拉下1 m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10.2019·常州 用如图K14-9所示的滑轮组提升3

5、00 N重物,在绳子自由端施加的拉力为125 N,4 s内重物匀速上升2 m,不计绳重和轮、轴间摩擦。那么图K14-9A.绳子自由端挪动的间隔 为4 mB.动滑轮重50 NC.拉力做功的功率为150 WD.此过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二、填空题11.2019·昆明 如图K14-10所示,轻质杠杆OA可绕O点无摩擦转动,A点处挂一个重为20 N的物体,B点处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杠杆在程度位置平衡,且OBAB=21,那么F=N,它是杠杆。 图K14-1012.2019·齐齐哈尔 如图K14-11所示的杠杆自重和摩擦不计,O是支点,A处挂一重为50 N的物体,为保证

6、杠杆在程度位置平衡,在中点B处沿选填“F1“F2或“F3方向施加的力最小,为N。 图K14-1113.2019·广安 如图K14-12所示,AB是能绕B点转动的轻质杠杆,在中点C处用绳子悬挂重为100 N的物体不计绳重,在A端施加竖直向上的拉力F使杠杆在程度位置平衡,那么拉力F=N。假设保持拉力方向始终垂直于杠杆,将A端缓慢向上提升一小段间隔 ,在提升的过程中,拉力F将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图K14-1214.2019·枣庄 如图K14-13所示,用一样的滑轮安装成甲、乙两种装置,分别用FA、FB匀速提升重力为GA、GB的A、B两物体,不计绳重和摩

7、擦。假设GA>GB,那么甲乙;假设FA=FB,那么GAGB。均选填“>“<或“= 图K14-1315.2019·云南 如图K14-14所示,用滑轮组把质量为80 kg的物体匀速提升3 m,假设拉力F=500 N,那么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假设不计绳重和摩擦,那么动滑轮的重力为N。g取10 N/kg 图K14-1416.2019·德阳 如图K14-15所示,沿斜面把质量为12 kg的一个物体由底端匀速拉到最高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100 N,斜面长2 m、高1 m。那么其机械效率是%,物体所受摩擦力是N。g取10 N/kg 图K

8、14-15三、作图题17.2019·宜昌 如图K14-16甲所示,钢丝钳可以看成是两个杠杆的组合,图乙是其中的一个杠杆。用钢丝钳剪铁丝时,将铁丝放在A处还是B处更省力呢?请在图乙中你认为更省力的位置处画出阻力F2的示意图和动力F1的力臂l1。图K14-1618.2019·山西 如图K14-17所示,用一根细绳将杠杆AOB在O点悬挂起来,B处挂一重物G,在杠杆上施加最小动力F,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请你在图中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图K14-17四、实验探究题19.2019·滨州 小明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均匀的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9、、细线和质量一样的0.5 N重的钩码假设干个。1如图K14-18所示,实验前,杠杆左端下沉,那么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量。支点选在杠杆的中点是为了消除杠杆对实验的影响。 图K14-182小明同学所在实验小组完成某次操作后,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他们记录的数值为动力F1=1.5 N,动力臂l1=0.1 m,阻力F2=1 N,那么阻力臂l2=m。 3甲同学测出了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 4丙同学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

10、;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间隔 =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间隔 。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丙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此实验选填“能或“不能说明该结论是错误的。图实验中,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为5 cm,每个钩码重0.5 N,当弹簧测力计在A点斜向上拉与程度方向成30°角杠杆,使杠杆在程度位置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选填“等于或“不等于阻力×阻力臂。 20.2019·泰安 图K14-19甲是某学习小组“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示意图。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匀速拉动绳子自由端,将重为4.5 N的物体从A位置提升到A'位置,

11、同时弹簧测力计从图中的B位置上升到B'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请你根据他们做的实验完成以下问题:图K14-191物体提升的高度是cm,拉力是N,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假设在图甲装置的根底上,增加一个动滑轮,改为图丙所示的装置,提升同一物体,那么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五、综合题21.2019·潍坊 如图K14-20所示,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400 N的货物,所用拉力恒为240 N,货物被匀速提升10 m。求:1工人做的功。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结果写成百分数形式,保存三位有效数字图K14-2022.2019&#

12、183;淄博 骨骼、肌肉和关节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最根本的运动都是肌肉牵引骨骼绕关节转动产生的,其模型就是杠杆。如图K14-21甲所示是踮脚时的示意图,人体的重力为阻力,小腿肌肉施加的拉力为动力。重600 N的小明在1 min内完成50个双脚同时踮起动作,每次踮脚过程中脚跟分开地面的高度是9 cm,图乙为其模型图。求:1小腿肌肉对每只脚的拉力。2小明踮脚过程中抑制重力做功的功率。图K14-21|才能培优|23.2019·昆明五华区二模 利用等重滑轮,分别采用如图K14-22所示的两种方式提升同一重物,升高一样高度。假设绳重和摩擦不计,以下分析中正确的选项是图K14-22A.乙绳自由

13、端挪动间隔 较大B.乙绳自由端作用力较小C.两种方式所做额外功相等D.增大提升高度,效率都变大24.如图K14-23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20 N的物体以0.2 m/s的速度匀速提升,拉力F=12 N,拉力的功率为W;假设不计绳重和摩擦,定滑轮的重力为N。 图K14-2325.小强利用如图K14-24所示的滑轮组拉物体,使重为2019 N的物体A在3 s内沿程度方向匀速挪动了6 m,假设A所受地面的摩擦力f=600 N,小强所用拉力F=250 N,那么拉力F的功率为W,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 图K14-2426.2019·昆明模拟 如图K14-25所示装置中,O为轻质

14、杠杆AB的支点,AOOB=32,A端用细绳连接物体M,B端用细绳悬挂物体N,物体N浸没在水中,此时杠杆恰好在程度位置平衡。物体N体积为500 cm3、密度4 g/cm3,g取10 N/kg,绳子的重力忽略不计。那么物体N所受的浮力F浮=N;物体M的重力GM=N。 图K14-2527.图K14-26是某科学小组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实验记录如表所示。图K14-26斜面的倾斜程度物块重/N斜面高/m沿斜面拉力/N斜面长/m机械效率较缓100.15.01较陡100.36.7145%最陡100.58.0162.5%1实验时应注意两点:拉动木块上行时要与斜面平行;拉动木块时要使木块做运

15、动。 2比较表中“物块重和“两栏对应的数据,可知斜面是一种选填“省力或“费力的简单机械。 3表中空缺一项数据为,从数据分析可知:斜面的机械效率和斜面的有关,该斜面越陡,其机械效率越选填“高或“低。 4由表可知,当斜面最陡时,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是N。 28.2019·聊城 考古工作者在河底发现了古代的石像,经潜水者测量它的体积约为2 m3。如图K14-27所示,在打捞石像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用动滑轮将石像匀速提升,需要竖直向上的拉力F=1.6×104 N。在没有将石像提出水面前,假设不计摩擦和绳及滑轮重力,求:水=1×103

16、 kg/m3,g取10 N/kg图K14-271石像受到的浮力。2石像的重力。3石像的密度。4假设将石像提升了3 m,石像受到水的压强减少了多少。参考答案1.B2.D3.C解析 将弹簧测力计绕B点从a位置转动到b位置过程中,钩码的重力不变,其力臂OA不变,即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不变;由于杠杆始终保持程度平衡,所以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拉力F与其力臂的乘积也是不变的。应选C。4.A5.A6.C7.D8.C解析 滑轮所做的有用功为W有=Gh=600 N×3 m=1800 J,A错误。因为F=12G轮+G,即400 N=12G轮+600 N,那么G轮=200 N,B错误。动力作用点通过的间

17、隔 s=2 h=2×3 m=6 m,总功W总=Fs=400 N×6 m=2400 J,该滑轮的机械效率=W有W总=1800J2400J=75%,C正确。绳子自由端挪动的速度v=st=6m10s=0.6 m/s,D错误。9.D解析 由题图知,n=2,那么绳子自由端挪动的间隔 s=2h=2×1 m=2 m,故C错误;拉力做的总功W总=Fs=250 N×2 m=500 J,故A错误;拉力F的功率P=W总t=500J10s=50 W,故B错误;有用功W有=Gh=400 N×1 m=400 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W有W总=400J500J=80%,故D正

18、确。10.D11.30费力解析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有F·OB=G·OA,代入数据可得F=30 N;由于F>G,所以是费力杠杆。12.F210013.50减小14.><解析 不计绳重和摩擦,抑制物体重力做的功为有用功,抑制物体重力和动滑轮重力做的功为总功,滑轮组的机械效率=W有W总=GhGh+G动h=GG+G动=11+G动G,物体的重力G越大,1+G动G越小,11+G动G越大,且动滑轮的重力相等,所以,GA>GB时,甲>乙;由图可知,n甲=2,n乙=3,由F=1nG+G动可得,提升物体的重力G=nF-G动,那么FA=FB时,提

19、升物体的重力关系为GA<GB。15.80%200解析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W有W总=GhFs=mgnF=80kg×10N/kg2×500N=80%;由F=1nG+G动可知,动滑轮的重力G动=nF-G=2×500 N-800 N=200 N。16.604017.如下图18.如下图19.1右程度力臂重力20.15老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拟。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3只做

20、一次实验,结论具有偶尔性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搜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究、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那么材料。假如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4能等于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才能,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开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

21、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才能和语言表达才能的进步。解析 1题图I中,杠杆左端下沉,那么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杠杆在程度位置平衡,此时作用点到支点的间隔 和力臂相等,便于测量力臂;支点选在杠杆的中点与杠杆的重心重合,消除杠杆重力对实验的影响。3甲同学只做一次实验,结论具有偶尔性,找不到普遍规律,做法不合理。20.15.0 275%2变小21.解:1绳子自由端挪动的间隔 s=2h=2×10 m=20 m,工人做的功W总=Fs=240 N×20 m=4800 J。2有用功W有=Gh=400 N×10 m=4000 J,机械效率=W有W总=4000J4800J8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