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对超重人群皮下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的影响_第1页
性别对超重人群皮下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的影响_第2页
性别对超重人群皮下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的影响_第3页
性别对超重人群皮下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的影响_第4页
性别对超重人群皮下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性别对超重人群皮下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的影响【摘要】 目的 探讨性别因素对超重人群皮下(SC)脂肪组织脂联素(APN)mRNA(SA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2例男性超重患者体质量指数(BMI)27 kg/m2,OBM组、26例女性超重(BMI25 kg/m2,OBF组)以及40例正常体质量者(BMI<25 kg/m2,男性为NM组,女性为NF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腹部SA mRNA的表达,同时测定血糖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胰岛素水平等生化指标。结果 在超重人群中,OBF组的SA mRNA明显高于OBM组(P<0.05);但OBF组SA mRNA仍

2、低于NM组(P<0.01)。SA mRNA与BMI、腰臀比(WHR)、TC和TG水平呈负相关(r=-0.290,r=-0.178,r=-0.247,r=-0.178,P<0.05)。逐步回归分析以SA mRNA为因变量,BMI,WHR,TC,TG以及HOMA等作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在整体人群中,BMI和TC入选(R2=0.030,P<0.05,R2=0.169,P<0.01)。在OBM组中,只有TC入选(R2=0.274,P<0.01)。结论 女性超重人群SA mRNA高于超重男性,提示SA mRNA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超重人群中,体重适中者则无此关联。 【关键词

3、】 脂联素;超重;性别因素;脂肪组织;基因表达脂肪组织不仅是一个能量储存器官,也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1,可以分泌包括脂联素(APN)在内的多种活性蛋白因子,发挥不同的生物代谢功能。研究表明,APN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胰岛素抵抗和抗炎等作用,在保护肥胖相关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中发挥重要作用2。本研究选取2004年9月至2006年2月在天津市公安医院开腹手术的超重患者,检测其皮下(SC)脂肪组织APN mRNA(SA mRNA)的表达,并测定一系列相关代谢指标的水平,进一步探讨SA mRNA表达水平与性别之间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脂肪组织来自腹部择期手术的88例患者,其

4、中,超重人群48例,女性超重(OBF组)患者26例,平均年龄(50.659.39)岁,男性超重(OBM组)患者22例,平均年龄(48.0910.77)岁;正常体质量40例,女性(NF组)22例,平均年龄(43.455.81)岁,男性(NF组)18例,平均年龄(49.786.48)岁。超重人群判断依据体质量指数(BMI),根据亚洲国家大规模临床研究的结论,男性BMI27 kg/m2或女性BMI25 kg/m2视为超重。所有研究对象均无糖尿病、高血压、甲亢、Cushing综合征及其他内分泌代谢疾病,也无恶性肿瘤、心肾功能衰竭、严重肝脏疾患及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患者;近期未曾服用减肥及其他影响脂肪代谢

5、药物。1.2 标本采集测量体重、身高、血压、腰围、臀围,并计算BMI、腰臀比(WHR)。空腹取肘正中静脉血5 ml,取血前夜禁食12 h,禁水8 h,取血后分离血清,2 h内检测血糖,同批次检测其他生化指标:血浆葡萄糖、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胰岛素,方法同前3。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5。术中取SC(剑突与脐中点的腹白线处腹壁皮下)脂肪组织约23 g,立即放置液氮中冷冻,并移至-80保存。1.3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APN基因片段提取SC脂肪组织总RNA,逆转录为cDNA,APN及管家基因actin的上下游引物及Taq酶探针的引物见表1

6、。反应体系:10 buffer 2.5 l,10 mmol/L dNTP 2 l,MgCl2 3 l(3 mmol/L),APN正义链和反义链以及actin正义链和反义链各2 l,APN和actin引物各1 l,Taq DNA 聚合酶0.75 l(3.75 IU),BSA 各0.25 l,模板1 l,灭菌双蒸水 10.5 l。反应条件(Roche公司Lightcycler热循环仪):95 预变性5 min,95 变性10 s,56 (APN)或58(actin)退火10 s,72延伸12 s,共40个循环。表1 RTPCR引物及探针(略)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据以x

7、s表示,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使用LSD法;胰岛素和HOMAIR以自然对数转换值进行分析。采用Kendalls taub秩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2 结 果2.1 各组人群间一般情况OBM组和OBF组的体质量、BMI明显高于NM组和NF组(P<0.01)。OBM组WHR较NM组、NF组明显增高(P<0.01),并且高于OBF组(P <0.05),OBF组WHR高于NM组和NF组(P<0.05)。OBF组和OBM组的TC和TG均明显高于NM组和NF组(P<0.05)。OBF组的HOMAIR明显高于NF组(P<

8、;0.05)。其他指标如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以及血肌酐和血尿酸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2 SA mRNA的性别差异NF组(1.0010.296)与NM组(1.0000.215)SA mRNA基因表达量相比略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在超重人群SC脂肪组织,OBF组SA mRNA表达量(0.1200.057)明显高于OBM组(0.0280.012)(P<0.05);OBF组的SA mRNA表达量仍低于NM组(P<0.01)。表2 各组人群间检测指标比较(略)2.3 SA mRNA的相关分析基因表达量以 CT(CT,adiNCT,a

9、ctin)的值进行统计。CT越大说明达到荧光基值所需的循环数越大,则模板量越小,所以在相关分析中采用CT的值,以保证统计量与模板量的一致性趋势。在观察对象总体中,SA mRNA的表达量与性别无相关性(r= 0.119,P>0.05),与BMI、WHR、TC和TG水平呈负相关,见表3;在超重人群中,SA mRNA与性别相关(r= 0.226,P<0.05)。表3 SA mRNA基因表达量的相关分析(略)2.4 SA mRNA的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以SA mRNA为因变量,BMI、WHR、TC、TG以及HOMA等作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在观察对象总体中,BMI和TC入选(R2=0.030

10、,P<0.05,R2=0.169,P<0.01)。在OBM组中,只有TC入选(R2=0.274,P<0.01)。总体人群的SA mRNA的回归方程为:CT=6.127-1.151 TC-0.229 BMI。OBM组的SA mRNA回归方程为:CT=0.815-1.709TC,分别对总体人群和OBM组的自变量进行假设检验。BMI的偏回归系数在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t为2.057,P<0.05),TC的偏回归系数在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246,3.111,P<0.01)。3 讨 论 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可导致肥胖及脂肪发育不良等,尤其是肥胖,

11、已日趋成为世界性的健康问题,而且是冠心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许多严重疾病的共同致病基础。APN是一种由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并在白色脂肪组织中高表达的多肽类物质,是体内唯一与体脂含量呈负相关的脂肪因子,其所在位点3q27是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易感基因位点4,研究表明,噻唑烷二酮(TZD)通过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激动剂活性来上调APN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使胰岛素增敏的作用,也因此使得APN成为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新治疗靶点。 本研究证实,超重女性SA mRNA明显高于超重男性,但均低于正常体重人群的SA mRNA,正常体重女性和男性SA mR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

12、SA mRNA的性别差异更多的表现在超重人群中,推测其可能原因:与性激素有关,在APN发现之初即被观察到其在女性体内的含量高于男性,而且雌二醇或孕酮并不影响APN水平,男性相对较低的循环APN主要归因于雄激素的影响5;与体质不铜有关,女性与男性脂肪分布存在差异。Kern等6研究显示,在同等程度的肥胖人群中尤其BMI<30 kg/m2,女性的体脂含量是男性的两倍,女性的APN基因表达比男性高65%;与性别间脂肪细胞的数量和大小差异有关,脂肪细胞的大小与胰岛素敏感性密切相关,脂肪细胞体积增大,胰岛素敏感性下降,APN分泌也不断下降。此外,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超重人群中,SA mRNA与性别相

13、关,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在观察对象总体中SA mRNA与BMI呈负相关,这与之前一些报道正好相反,推其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 研究证实,APN从脂肪细胞分泌后主要存在于外周血液中,女性血清中APN的浓度高于男性7,Degawa等8研究表明,肥胖女性血清APN降低归因于腹部SA mRNA的降低,而我们前期研究结果3却提示循环APN可能主要来源于内脏脂肪组织。Drolet等9研究显示,腹型肥胖女性的网膜脂肪细胞APN分泌下降程度明显高于SC,表明循环APN可能主要来源于内脏脂肪细胞的分泌。Hoffstedt等10认为,肥胖人群中SA mRNA下降在血清APN浓度降低环节中起的作用有限,而可能的

14、原因为肥胖人群对APN的消耗增加或是循环APN的降解增加。另外,由于血清APN浓度还存在包括翻译和(或)分泌水平等转录后水平的调节,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SC脂肪组织APN表达的性别差异是否为导致血清APN的性别差异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 1 Nedvdkov J,Smitka K,Kopsk V,et al.Adiponectin,an adipocytederived proteinJ.Physiol Res,2005;54(2):13340.2 Haluzk M,Parzkov J,Haluzk MM.Adiponectin and its role in the

15、obesity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and related complications J.Physiol Res,2004;53(2):1239.3 班东杰,赵紫琴,雒 蓉,等.超重人群皮下和网膜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基因表达的研究J.天津医药,2008;36(12):9168.4 Dez JJ,Iglesias P.The role of the novel adipocytederived hormone adiponectin in human diseaseJ.Eur J Endocrinol,2003;148(3):293300.5 Nishizawa H

16、,Shimomura I,Kishida K,et al.Androgens decrease plasma adiponectin,an insulinsensitizing adipocytederived proteinJ. Diabetes,2002;51(9):273441.6 Kern PA,Di Gregorio GB,Lu T,et al.Adiponectin expression from human adipose tissue:relation to obesity,insulin resistance,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ex

17、pressionJ.Diabetes,2003;52(7):177985.7 Garaulet M,HernndezMorante JJ,de Heredia FP,et al.Adiponectin,the controversial hormoneJ.Public Health Nutr,2007;10(10A):114550.8 DegawaYamauchi M,Moss KA,Bovenkerk JE,et al.Regulation of adiponectin expression in human adipocytes:effects of adiposity,glucocorticoids,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J.Obes Res,2005;13(4):6629.9 Drolet R,Blanger C,Fortier M,et al.Fat depotspecific impact of visceral obesity on adipocyte a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