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控制系统控制逻辑检查试验_第1页
协调控制系统控制逻辑检查试验_第2页
协调控制系统控制逻辑检查试验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协调控制系统控制逻辑检查试验4.1给水控制系统投入前的试验项目及质量要求1)汽包水位信号的取样汽包水位计以差压式(带压力修正回路)水位计为基准。汽包水位信号采用三选中值的方式进行优选。2)汽包水位动态特性试验汽包水位动态特性试验在必要时进行。 试验应分别在高、低负荷下进 行;每一负荷下的试验应不少于两次;动态特性试验应包括给水流量、 蒸汽流量、燃料量变化下的水位变化动态特性。3)给水旁路调节门特性试验对新投入使用的调节门都应进行特性试验,其质量要求:a)调节门全开时的最大流量应满足30%机组负荷下的流量要求,并约有10%勺裕量;b)调节门全关时,漏流量应小于调节门最大流量的10%c)调节门特性

2、曲线的线性工作段应大于全行程的70%其回程误差不大于调节门最大流量的3%d)调节门的死行程应小于全行程的 5%4)电动液偶调速给水泵特性试验新投入使用的电动液偶调速给水泵应对在不同转速(调速泵勺管位置开度)下的给水出口压力和给水流量关系特性进行试验。其质量 要求:a)液压联轴节的调速范围应达到 25%- 100%b)液压调速泵勺管位置开度和反馈电压应为线性关系,其回程误差应不大于2%c)在调速范围内,泵出口给水压力和给水流量特性应符合制造厂 的技术要求。5)汽动调速给水泵特性试验新投入使用的汽动调速给水泵应对在不同转速下的给水泵出口给水压力和给水流量关系特性进行试验。其质量要求:a)调节范围应

3、按小汽机确定的调速范围设定为 0%-100%b)给水流量与负荷指令呈线性关系,其回程误差应不大于2%c)在调速范围内,泵出口给水压力和给水流量特性应符合制造厂 的技术要求。6)给水泵最小流量再循环控制门特性试验对新投入使用的给水泵最小流量再循环控制门特性进行试验。其质量要求:a)再循环控制流量应高于给水泵最小设计流量;b)再循环阀能瞬间提升30%划门开度(可调);c)当切除再循环流量时,再循环阀能在瞬时关闭,隔绝10%的再循环流量。控制系统投入的条件1)锅炉运行正常,达到向汽轮机送汽条件;2)主给水管路为正常运行状态;3)汽包水位、蒸汽流量及给水流量等主要参数运行正常,指示准确,记录清晰;4)

4、汽包电接点水位信号运行正常,指示准确;5)汽包水位相关保护装置投入运行;6)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7)给水泵最小流量再循环控制及保护系统随对应给水泵投入运行;8)30獗荷以下应投入单冲量给水调节运行,30%负荷以上应投入 三冲量给水调节运行,系统应能自动进行单 /三冲量给水调节转 换。质量指标1)控制系统正常工作时,给水流量应随蒸汽流量迅速变化; 在汽 包水位正常时,给水流量与蒸汽流量应基本相等;2)锅炉稳定运行时,汽包水位允许偏差应为:300MW以下机组士20mm 300MV及以上机组士 25mrp3)锅炉稳定运行时,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不应频繁动作;4)内扰:当给

5、水流量扰动(额定负荷的15%-20%)时,给水流量 的恢复时间应小于30s;5)定值扰动:当水位定值改变40mm时,控制系统衰减率 =0.70.8、稳定时间(水位恢复到给定值上的允许偏差范围内的 时间)为:300MW以下机组小于1.5min , 300MW及以上机组小于 2min。水位应在2min内稳定在新的给定值(水位恢复到给定值的士 25mm范围内的时间);6)全程控制动态质量指标:在30%负荷以下单冲量方式运行时,汽包水位允许动态偏差为土 80mm在30%-70%负荷范围三冲量给 水调节运行时,汽包水位允许动态偏差为士50mm在70% 100%负荷范围三冲量给水调节运行时,汽包水位允许动

6、态偏差为士40mm7)机炉协调控制方式下的静态、动态质量指标见表1。检修验收在锅炉大修后,应提供以下试验报告:1)新投入使用的给水旁路调节门、电动液偶调速给水泵特性、汽 动调速给水泵、给水泵最小流量再循环控制门应提供试验合格报告;2)汽包水位动态特性试验报告(要求时);3)汽包水位控制静态、动态质量指标合格报告。运行维护1)每天应根据汽包水位、蒸汽流量及给水流量的记录曲线分析控 制系统的工作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消除;2)定期比较汽包水位、蒸汽流量、给水流量三重冗余变送器的输 出值,应取其中值作为控制系统的反馈信号;对超差的变送器及 时消除故障;3)定期检查取样测点、测量信号的正确性;4)定期

7、检查执行机构、调节机构的特性;5)定期检查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控制品质记录曲线,发现异常即时处理,保证系统处于完好状态。运行中试验在控制系统修改或检修后至少进行一次给水流量和汽包水位定 值扰动试验。控制系统的撤除发生以下情况可考虑撤除自动:1)给水压力低于允许最低压力;2)锅炉负荷稳定工况下,汽包水位超过报警值;3)给水自动控制系统发生故障。4.2汽温自动控制系统注: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包括过热汽温度和再热汽温度自动控制 系统。投运前的试验项目及质量要求421.1过热蒸汽温度动态特性试验1)过热蒸汽温度动态特性试验在必要时进行。2)试验应分别在70%和100%两种负荷下进行,每一负荷下的试验 不少

8、于两次;3)试验项目主要包括二级减温水扰动下主蒸汽温度、二级导前汽 温动态特性,一级减温水扰动下中间点温度、一级导前汽温动态 特性。再热蒸汽温度动态特性试验1)再热蒸汽温度动态特性试验在必要时进行。2)试验应在70%和100%两种负荷下进行,每一负荷下的试验不少 于两次;3)试验项目主要包括摆动燃烧器倾角或尾部烟道控制挡板摆动 下再热汽温度动态特性、再热器减温水扰动下的再热汽温度动态 特性。421.3减温水调节门特性试验对新投入使用的调节门均应进行本项试验,其质量要求如下:1)调节门的最大流量应满足锅炉最大负荷要求,并约有10%的裕量;2)调节门的漏流量应小于其最大流量的10%3)调节门特性曲

9、线应呈线性,工作段应大于 70%其回程误差应 小于最大流量的3%4)调节门的死行程应小于全行程的 5%摆动燃烧器特性试验在摆动燃烧器大修后应进行本项试验,其质量要求如下:1)热态下摆动燃烧器机械部分动作灵活,无卡涩;2)摆动燃烧器四角倾角误差小于士 2°。尾部烟道控制挡板摆动特性试验在锅炉尾部烟道控制挡板大修后应进行热态下尾部烟道控制挡 板试验,其机械部分动作灵活,无卡涩。控制系统投入的条件1)主蒸汽各级温度、再热汽温度指示准确,记录清晰;2)减温水调节门、燃烧器倾角或尾部烟道控制挡板有足够的调节裕量;3)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423质量指标1)锅炉稳定运

10、行时,过热蒸汽温度允许偏差为:300MV以下机组士3C, 300MV及以上机组士 4C。再热蒸汽温度允许偏差为:300MW 以下机组士 3C, 300MW及以上机组士 5C,执行器不应频繁动作;2)内扰:减温水扰动10%时,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从投入自动开始到扰动消除时的过渡过程时间应不大于2mi n;3)定值扰动: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给定值改变士4C时,控制系统衰减率 =0.751、稳定时间为:300MW以下机组小于 8min,300MV及以上机组小于12min。对于采用烟气分流挡板和摆动喷燃 器的再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应在12min内恢复稳定;4)满足机炉协调控制方式下的静态、动态质量指标。检修

11、验收在锅炉大修后,应提供以下试验报告:1)新投入使用的减温水调节门应提供特性试验合格报告;2)大修后的摆动燃烧器应提供特性试验合格报告;3)大修后的尾部烟道控制挡板应提供特性试验合格报告;4)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控制静态、动态质量指标合格报告;5)过热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动态特性试验报告(要求时)425运行维护1)每天应向运行值班人员了解并根据过热汽温及再热汽温记录曲线分析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消除;2)定期检查测量信号的正确性;3)定期检查执行机构、调节机构的特性;4)定期检查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控制品质记录曲线, 发现异常即 时处理,保证系统处于完好状态。426运行中试验1)在

12、必要时进行减温水流量扰动试验;2)在必要时进行燃烧器倾角或尾部烟道控制挡板摆动试验;3)在必要时进行过热汽温及再热汽温定值扰动试验。427控制系统的撤除发生以下情况可考虑撤除自动:1)锅炉稳定运行时,过热汽温及再热汽温超出报警值;2)减温水调节门已全开,而汽温仍继续升高,或减温水调节门已 全关,而汽温仍继续下降;3)控制系统工作不稳定,减温水流量大幅度波动,汽温出现周期 性不衰减波动;4)减温水调节门漏流量大于其最大流量的 15%5)锅炉运行不正常,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参数低于额定值。注:燃烧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炉膛压力控制、风量氧量控制(送风 机动叶风量控制/二次风门风量控制、风箱与炉膛差压控制/

13、二次风压 控制、氧量校正、燃料风控制、燃尽风控制)、一次风压控制、磨煤 机控制(直吹式制粉系统一次风量控制、出口温度控制、给煤量控制) 等自动控制系统。431炉膛压力控制系统431.1投入前的试验项目及要求炉膛压力动态特性试验锅炉大修后,必要时进行炉膛压力动态特性试验, 试验应包括送 风风量、引风风量变化下,炉膛压力变化的动态特性,并在不同负荷 段分别进行。431.2控制系统投入的条件1)锅炉运行正常,燃烧稳定,炉膛压力信号准确可靠;2)炉膛压力方向性闭锁、炉膛压力低超驰控制、MFT超驰控制等保护回路投入;3)引风机挡板在最大开度下的引风量应能满足锅炉最大负荷要求,并有足够裕量;4)M/A操作

14、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质量指标1)稳定工况下,控制系统应能保持在给定值士100Pa范围内;2)炉膛压力给定值改变士 100Pa时,控制系统衰减率 =0.750.9、稳定时间为:300MV以下机组小于1min, 300MV及以上机组小于2min3)机炉协调控制方式下的静态、动态质量指标见表14)锅炉排灰或启停磨煤机时,控制系统应能保持炉膛压力不超越 报警值。431.4检修验收在锅炉大修后,应提供以下试验报告:1)炉膛压力动态特性试验合格报告(要求时);2)炉膛压力控制系统质量指标合格报告。431.5运行维护1)炉膛压力取样管路应定期吹扫,保持畅通;2)每天比较炉膛压力三重冗余变

15、送器的输出值,应取其中值作为 炉膛负压控制系统的反馈信号。对超差的变送器及时消除故障;3)每天应向运行值班人员了解并根据炉膛压力记录曲线分析控 制系统的运行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消除。运行中试验在必要时进行炉膛压力定值扰动试验。控制系统的撤除发生以下情况可考虑撤除自动:1)锅炉燃烧不稳;2)控制系统工作不稳定,炉膛压力波动过大;3)炉膛压力保护装置退出运行。注:风量氧量控制包括:送风机动叶风量控制、二次风门风量控 制、风箱与炉膛差压控制、二次风压控制、氧量校正、燃料风控制、 燃尽风控制系统。4.321投运前的试验项目及质量要求 送引风机冷态平衡通风试验及风量标定送引风机冷态平衡通风试验及风量标

16、定在必要时进行。4.322风量控制动态持性试验风量控制动态持性试验在必要时进行。1)送风机动叶风量控制系统在投入前应进行送风机动叶风量控 制动态持性试验,试验中风箱与炉膛差压控制应投入自动;2)二次风门风量控制系统投入前应进行二次风门风量控制动态 特性试验,试验中二次风压控制应投入自动。控制系统投入的条件1)锅炉运行正常,燃烧稳定,送风机动叶/二次风门风量控制系 统投入一般负荷大于50%2)送风机动叶/二次风门在最大开度下的送风量应能满足锅炉最 大负荷要求,并约有5%裕量;3)风量、氧量信号准确可靠,记录清晰;4)炉膛压力自动控制系统投入运行;5)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

17、号;6)炉膛压力方向性闭锁、防喘振保护回路投入。1)锅炉稳定运行时,控制系统应能保持送入炉膛的氧量在给定值 的士 1%范围内;2)燃烧率指令改变时,风量应能在30s内变化,炉膛氧量应能在 1min内变化;3)风压/差压给定值改变10%寸,控制系统衰减率 =0.750.9、 稳定时间为:300MV以下机组小于30s ,300MW及以上机组小于50s4.325检修验收在锅炉大修后,应提供以下试验报告:1)送引风机冷态平衡通风试验及风量标定试验报告(要求时);2)风量控制动态持性试验(要求时);3)风量、氧量控制系统质量指标合格报告。4.326运行维护1)风量信号取样管路应定期吹扫,保持畅通;2)应

18、经常根据风量、氧量、煤量、负荷等参数记录曲线分析控制 系统的工作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消除。运行中试验必要时进行风量、氧量定值扰动试验。4.328控制系统的撤除发生以下情况可考虑撤除自动:1)锅炉运行不正常,燃烧不稳定;2)控制系统不稳定,风压波动过大;3)炉膛压力控制系统退出运行。433 次风压控制系统4.331投入前的试验项目及要求质量指标1)稳定工况下,一次风压应能保持在给定值的士100Pa范围内;2)正常运行时,控制系统应保持一次风量与负荷(主燃料量)相适 应;3)一次风门开度改变5%寸,控制系统应在30s内消除扰动;4)一次风压定值改变300Pa时,控制系统衰减率 =0.750.9、

19、稳定时间为:300MV以下机组30s, 300MV及以上机组小于50s。433.2检修验收在锅炉每次大修后,应提供以下试验报告:1)一次风压动态特性试验报告(要求时);2)一次风压控制系统质量指标合格报告。运行维护1)一次风压取压口及取样管路应定期吹扫,保证畅通;2)应经常根据一次风压记录曲线分析控制系统的工作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消除。磨煤机控制系统直吹式制粉系统的磨煤机控制包括:一次风量控制、出口温度控制、给煤量控制系统。1)正常运行时,控制系统应能将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流量保持在给 定值的士 5%范围内;2)正常运行时,控制系统应能将磨煤机出口温度保持在其给定值 士 3C范围内;3)一次风量

20、给定值改变10%寸,一次风量控制系统衰减率=0.750.9、稳定时间小于20s;4)冷风挡板开度改变10%寸控制系统应在30s内消除扰动;5)磨煤机出口温度给定值改变3 C,控制系统衰减率 =0.750.9,应在3min内将磨煤机出口温度稳定在新的给定值;6)高温风(或低温风)挡板开度改变10%时,控制系统应能在3min内消除扰动,磨煤机出口温度最大偏差应不大于5 C。4.342运行维护1)定期吹扫流量取样管路,保持畅通;2)定期检查测温元件,应防止保护套管磨穿;3)应经常根据一次风量、磨煤机出口温度、给煤量记录曲线分析 控制系统的工作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消除;4)定期检查执行机构、调节机构

21、的特性。4.4机炉协调控制系统注:本节协调控制系统包括:机组负荷指令设定、汽机主控、锅 炉主控、压力设定、频率校正、BTU校正、RUNBA(等控控制回路。投运前的试验项目及质量要求协调控制系统功能性检查及方式切换试验在控制系统软件修改后,应对协调控制系统进行功能性检查及方 式切换试验:1)机组负荷指令的手动调整(升和降)、负荷高/低限值的调整、 负荷变化率的设定功能性检查;2)锅炉跟随、汽机跟随、协调控制三种方式的切换试验;3)定压/滑压运行方式的切换试验;4)负荷增减闭锁(block Increase/block Decrease)功能性检查。441.2 RB (快速减负荷)功能模拟试验在控

22、制系统软件修改后,应对协调控制系统的RB功能进行模拟试 验,以确认RB空制回路和参数整定合理,动作正确:1)不同RB发生时,DI通道动作正确;2)RB时,协调控制系统应从协调方式切换到 TF方式运行;3)RB时,协调控制系统的减负荷速率参数设定(按不同RB设定) 正确;4)RB时,协调控制系统输出至FSSS跳磨煤机或给粉机的控制策 略正确,DO通道动作正确;5)RB时,主汽压采用的定压/滑压方式符合设计要求;滑压方式 时,滑压速率参数设定(按不同 RB设定)正确。负荷动态响应特性试验1)在机组大修后必要时进行负荷动态响应特性试验,试验应在不同负荷段分别进行;2)试验项目应包括定压运行方式负荷动

23、态响应特性试验和滑压 运行方式负荷动态响应特性试验;3)定压运行方式负荷动态响应特性试验应分别在 60% 90%负荷 段进行;滑压运行方式负荷动态响应特性试验应在 70%- 80%负荷 段进行。442控制系统投入的条件1)锅炉运行正常,炉膛燃烧稳定;2)机组功率、负荷指令、主蒸汽压力、调速级压力、总风量、总燃料量等主重要参数准确可靠,记录清晰;3)DEH系统功能正常,能转入 CCS空制方式;4)燃烧、给水、过热汽温、再热汽温、除氧器水位等主要自动控 制系统已投入运行;5)协调控制系统控制方式及各参数设置正确,汽机主控、锅炉主 控等M/A操作站工作正常,跟踪信号正确,无切手动信号。质量指标机炉协

24、调控制方式下(70%- 100%负荷范围),在负荷指令 P=1015Pe扰动下,机组主要被调参数的静态、动态品质指标应符合 表1规定:机组参与AGC空制时,负荷响应的初始纯迟延时间直吹式机组小于 2 min。检修验收在机组大修后,应提供以下试验报告:1)控制系统软件修改后应提供协调控制系统功能性检查及方式切换试验报告;2)控制系统软件修改后应提供协调控制系统的RB功能模拟试验报告;表1机组主要被调参数的静态、动态品质指标被调参数给定负荷变化速率下被调参数允许偏差稳定工况下允许偏差3%Pe/min5%Pe/min中储式机组*直吹式机组主汽压力MPa士 0.5士 0.8士 0.2士 0.3主汽温度c士 8士 10士 3士 4再热汽温度c士 10士 12士 3士 5汽包水位mm士 40士 60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