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成败_第1页
细微之处见成败_第2页
细微之处见成败_第3页
细微之处见成败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细微之处见成败 浅谈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的语言艺术 湖北省崇阳县第一中学 夏刘芳 内容摘要:语言和说话方式中包含了一个人的人生阅历和智慧以及其行为和处事方式,是难以改变的,而细节中的语言艺术又能够影响其一生的命运,甚至可以见其人生的成败。在鸿门宴这场著名的政治斗争中,刘邦的语言呈现出谨慎、机智,有城府,对下属的信任和依赖等特点,项羽的语言却显得生硬、仓促、简单、自负、没有张力。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所谓,细微之处见成败,我认为,这直接可以看出刘邦和项羽的人生成败。关键词:刘邦  项羽  语言艺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第六课鸿门宴讲述了刘邦和项羽在一次宴

2、会上的政治斗争。文章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故事扣人心弦,跌宕起伏,最后以刘邦的化险为夷而结束,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关于刘邦、项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前人已经有很多论述,其中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刘邦善于运用人才,听取下属意见,胸有城府,而项羽则是刚愎自用,暴躁、简单等。在刘邦已经取得天下之后,曾对自己帝业的成功作了一个总结:“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1在鸿门宴这次斗争中,刘邦和项羽的个性区别已

3、经表现得非常明显。文章写刘邦和项羽的正面交锋并不多,主要是他们的部下所表现出来的交锋,甚至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从张良、樊哙、范增的行为和论断中就可以看出来。此处不再一一赘述。本文主要是从鸿门宴中刘邦项羽的语言和说话方式的角度切入,联系前人的观点来分析其与二人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因为一个人语言和说话方式中包含了他的阅历和智慧以及其行为和处事方式,是难以改变的,而细节中的语言艺术又能够改变其一生的命运,甚至决定其人生的成败。 在刘邦的语言中“为之奈何”出现了三次,都是向张良询问。第一次是张良告诉了项羽要攻打他的消息,“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2第二次是知道敌我双方实力悬殊时,“沛公默然,曰:

4、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3第三次是刘邦对自己的不辞而别感到不安,“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4作为一支部队的统帅,刘邦遇到困难时的“为之奈何”并非完全是束手无策,而是另有深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在处理曹无伤告密的事件:“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5迅速、果断、明了。“为之奈何”的询问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首先,“为之奈何”体现出了他对自己部下的充分信任和依赖,用人不疑。在最为危急的时刻,他将希望寄托在属下身上,也给予了部下充分的行动自由。这样,部下就会感受到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和重视,同时也能更大程度的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所作为。对自己的领导就会更为忠诚,更加心甘情愿地为之出谋划策,这是很多士

5、人一生的追求。几百年后同样为了汉家王朝而奔走的诸葛亮对既能“尽其才”又极度信任他的刘备的情感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而在本文中,张良的表现也是极为出色的。他先通过项伯使项羽平息了怒火,又在关键时刻招樊哙进帐,并妥善处理了宴后的一些事情。一次次为刘邦出谋划策,使之在鸿门宴上化险为夷。 其次,“为之奈何”既是询问计策,同时也是君臣交流的一种姿态。是一种询问商量的语气,这就把被自己的下属摆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居高临下固然能增加领导的威仪,但不利于君臣之间的团结。这句话则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减少了隔膜,从而能听到更多有价值的见解。尤其是在打江山的过程中,这显得尤为重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项羽的刚愎自用

6、和自负,使之失去人心。在宴席上,他的重要谋士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6武断地否定了范增的提议。并因此而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放虎归山,自掘坟墓。而从后来事情的发展状况来看,范增当时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从刘邦的其它话语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他作为一个统帅的胸有城府,谨慎、机智、甚至是油滑、无赖。他始终把握着话语的主动权,使自己在言说中能进能退,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这也是其能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回答张良“谁为大王此计者?”7的询问时,他说:“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8用无知来掩盖自己的野心,而将所有的责任推给他人。在知道张良与项伯的关系后马上

7、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9可见其机智。在对项王和项伯的话中:“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10语言谨慎,机智、油滑,胸有城府。他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却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更把责任推给“小人”,以屈求伸,使自己在理论上占据有利位置。 与之相比,项羽的语言则显得过于简单,生硬,仓促,而没有张力。并常常使自己处于被动的位置,对自己极为不利

8、。从下面的几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听到曹无伤的消息后,他没经任何思考地“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11语言过于简单,急躁,没有城府。在刘邦一番虚情假意地道歉后,他竟然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将告密者推向前台,这也是非常不理智的,断了自己的后路,以后无人敢做他的内应。而在樊哙闯帐后的一番质问中,他只能疲于应付,显得十分仓促,最后“未有以应”,自讨没趣。 四年之后,项羽兵败,被困于垓下。极度悲怆的项羽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语言用“歌”的形式表述出来。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12认为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失败的原

9、因是“骓不逝”“时不利”,却没有注意到自己对下属的才能的忽视,对自己的缺点的认识,仍然是在用一种极度自负的语言在言说自己失败的理由。认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而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13中,已经取得天下的刘邦想到巩固国家的仍然是自己的下属“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显得更为理智,其语言在得意之中,还有一定的谦逊的认识。 本文即是从刘邦与项羽的语言及说话方式入手,分析其与二人的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语言和说话方式中包含了他的阅历和智慧以及其行为和处事方式,是难以改变的。虽然鸿门宴只是楚汉之争的开始,但从他们在鸿门宴中的语言和说话方式我们其实可以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