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基础理论3——场域理论_第1页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3——场域理论_第2页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3——场域理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组工作基础理论 3 场域理论代表人物 : 考夫卡 库尔特考夫卡(KurtKoffka )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 人物之一。考夫卡 1886年 3月 18日生于德国柏林, 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 1903 1904 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 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10 年起,他同 M 威特海默(M Wertheimer )和 W 苛勒(W Kohler )在德国法 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 “似动”(即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 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 他本人也成

2、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 1911 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 192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 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 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 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 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 心理学公报 写 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 这篇论文题为 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 Perception , anIntroductiontoGestaltTheory ,于 1922 年发表。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 了一些基本概念。 1921 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 GrowthofMind )一书, 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

3、功之作, 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 学习起过促进作用。自 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 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 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 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 1 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 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 理( ThePrincipleofGestaltPsychology ),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 万诺维奇公司于 1935年出版。这是一部意欲集格式塔心理学之大成的著作,但 是极其难读,史界对此贬褒不一。 1941 年 11 月 22日,考夫卡卒于美国马萨诸

4、塞州北安普顿。勒温勒温(KurtLewin ,18901947),著名的完形心理学家,拓朴心理学(或位 相心理学) 的创始人。 由于其团体动力学独树一支的研究, 他被誉为“实验社会 心理学之父。 他的主要著作有: 人格的动力理论 、拓扑心理学原理 、对 心理学理论的贡献、解决社会冲突、社会科学中的场论等。勒温生于德国波森省的莫基诺(今属波兰),先后受教于弗赖堡、慕尼黑、 柏林等大学。他曾与苛勒、考夫卡同学,1914年在斯图姆夫的指导下在柏林大学获哲学博土学位。后在柏林大学任苛勒领导的心理学研究所助理,1922年任讲师, 1926年任教授。 1932年赴美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翌年,因反对纳粹

5、迫害而移居美国, 先在康乃尔大学任教两年, 后任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儿 童心理学教授。 1945年到麻省理工学院任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兼加利福 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和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勒温的心理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1)柏林时期( 19211932),着重研究和分析学习和知觉的认知历程、 个体动机和情绪的动力学等。 此时,他 根据大量有关成人与儿童的实验,提出动机理论;( 2)爱荷华大学时期 (1935 1944),此时他的理论兴趣和研究重点集中在奖惩、 冲突和社会影响 等人际交往的过程,并对一些团体现象进行研究,如领导、社会气氛、团体标准 和价值观念等。其中一项重要成果, 就是关

6、于民主和专制条件下的儿童团体的研 究;( 3)麻省理工学院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时期( 1945 1947),主要考察 技术、经济、 法律和政治对团体的社会约束, 研究工业组织中的冲突和团体间的 偏见与敌对行为等方面的问题。理论内容 :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 它起源于 19 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 发生的场域所影响, 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 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 相连的许多因素。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 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 观察者知觉现实 的观念称作心理场( psychologicalfield

7、),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 (physicalfield )。为了说明两者的关系,可用图 1 为例。这是一种人们熟知 的视错觉。不论观察者对该图观看多长时间,线条似乎都是向内盘旋直到中心。 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知觉产物, 属于心理场。然而,如果观察者从 A 点开始, 随着曲线前进360度,就又会回运到A;螺旋线原来都是圆周,这就是物理场。 由此可见, 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 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 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 同样一把老式椅子, 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 它蕴含 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而在时髦的儿子眼里,如同一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女友 面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心物场含有

8、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 )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 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 organization )。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 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 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 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 和行为环境 ( geographicalandbehaviouralenvironments )两个方面。 地理环境 就是现实的环境, 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 在考夫卡看来, 行为产生于行为的 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为此,他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 个冬日的傍晚, 于风雪交加之中, 有一男子骑马来到一家客栈。 他在铺天盖地的 大雪中奔驰了数小

9、时, 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 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 而使他格外高兴。 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 并问客从何来。 男子直指 客栈外面的方向, 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 “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 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那么,该男子的行为发生于何种环境之中呢?考夫卡认为, 在他骑马过湖时, 地理环境毫无疑问是湖泊, 而他的行为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 倘若那个男子 事先知道他要途经一个大湖, 则他的行为环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正因为他当 时的行为环境是坚硬的平地, 才在闻及他骑马穿过湖泊时大惊毙命。 所以,在考 夫卡看来,行为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但是,行

10、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 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 着,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一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 互作用的场。例如,一个动物受到某一障碍物的阻挡(地理环境),无法获得置 于障碍物后面的食物 (行为环境) ,在这样一种心物场中, 自我的张力是明显的。 当顿悟使这个场获得重新组织时, 也即当动物发现它可以绕过障碍物时, 问题就 得到了解决。 问题的解决使动物得到食物, 同时清除了这一心物场中的张力。 这 里,一个重要的内涵在于: 动物在产生一个真正的心理问题之前, 必须意识到这 一问题情境的所有因素。如果动物不知道障碍物后面有食物,即没有行为环境, 问题就不会存在

11、,因为产生不了心物场的张力; 如果动物知道障碍物后面有食物, 但它的自我没有这方面的欲望或需求, 问题也不会存在, 因为同样产生不了心物 场的张力。以此类推,地理环境也是如此。勒温在界定他的场的概念时援引了爱因斯坦的定义: “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 整体。” 2 但是勒温的场主要是人的心理和行为场。勒温所借用的是物理学场 论的观念, 也即他自己所说的把场论作为一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勒温在这 种观念和方法指导下的心理学研究和理论建构则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在勒温的心理学理论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即心理紧张系统和生活空间, 前者表明了一种动力观点, 后者则突出了整体在动力中的意义。 事实上这是两个

12、彼此相互依存的概念, 即可分而为二, 也可合而为一。 因此我们曾提出了勒温的 “整体动力观”, 它蕴含着整体与动力的统一, 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从某种程度 上说,整体动力观已是勒温场论思想的体现, 但它却不是场论的全部, 以整体动 力观为线索来理解场论, 可把动力性和整体性看作是场论的两个基点。 从勒温的 思想发展上来说, 当他开始建构起紧张系统学说时, 场论已具雏形。 勒温自己就 曾说,“用紧张系统这一概念来代表心理需求,已明确含有一种场论的意义”。 因为从概念水平上进行分析,紧张指一种系统的状态与其周围诸系统状态的关 系,已经体现了场的动力特点。随后,当勒温的生活空间理论成熟的时侯,他的

13、心理学场论也就形成了。 生活空间就是人的行为发生的心理场, 人与环境被看作 是一个共同的动力整体。 它包含三层意思: 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 而 这个环境只有在同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起环境作用,即生活空间才成立; 生活空间具有动力的作用, 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 这种动力作用驱使一个人克 服排斥力, 沿着吸引力方向, 朝着心理目标前进; 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 开的,行为者越过一个个带壁的领域, 最后实现目标。 把动力观与整体观结合起 来,或把紧张系统与生活空间结合起来,就是勒温心理学场理论的基本形式。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和勒温的生活空间论, 都把心理因素注入到客观环境的 作用过程中去,强调了主体的作用; 行为环境和生活空间都是由心理和环境两种 因素构成的主客混合环境。 从其强调主体作用的角度看, 把社会生活环境描述 成富有活力的社会空间,揭示了人类行为的进取性, 他们的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他们都忽视或否定了客观环境对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