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1.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特点 .21.1 病原多重感染与继发感染十分普遍 .21.2 猪呼吸道疾病是养猪生产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21.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的再度肆虐 .21.4 猪圆环病毒是我国养猪业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31.5 猪瘟的控制难度加大发病率高 .31.6 关注猪流感和一些还不为我们所认识的疫病 .31.7 免疫抑制性疾病对养猪业生产的危害和对疫病控制的影响继续加重 .31.8 病原多重感染仍是目前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 .31.9 猪群的细菌性疾病十分普遍 .42.防控措施 .42.1 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治 .42.2 改善猪场的环境条件,提升猪场的
2、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效性 .42.3 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 .42.4 科学合理使用疫苗,建立猪场科学的免疫程序。 .42.5 改变药物治疗的观念,实施药物预防与保健体系 .52.6 加强疫病诊断与监测 .52.7 实施种猪场免疫净化,建立健康的种猪群。 .5小结 .5参考文献: .5致谢 .5当前猪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控当前猪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指导教师:邓华学 班级:2009 级畜牧兽医 1 班 姓名:彭钟摘要:正消费行业永远是朝阳行业,而养猪行业作为关乎民生的朝阳行业,在 2011 年显得格外地生机勃勃。一方面多方面力量都向养猪行业进军,行业人士分析,未来 35 年将出现数家年出栏量 50万100
3、万头生猪的大规模公司,中大型养猪企业可占市场的 30%。在养猪规模关键词:流行特点 蓝耳病 猪圆环病毒 猪瘟 病原多重感染 猪群的细菌性疾病 仔猪黄白痢 伪狂犬 猪流感 防控1.疫病流行特点1.1 病原多重感染与继发感染十分普遍近几年来猪病以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为主要流行形式,猪群发病往往不是由单一病原所致,而是以两种以上病原体相互协同作用(又称共感染)所造成的,常常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危害极其严重,而且控制难度大。多重感染包括病毒的多重感染,细菌的多重感染以及病毒与细菌的多重感染。在病毒的多重感染中,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 2 型、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以及伪狂犬病
4、病毒之间的多重感染最为严重,由此造成猪群的双重免疫抑制,抵抗力下降。细菌的多重感染主要涉及猪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链球菌、附红细胞体等。病原的继发感染在规模化猪场十分普遍,特别是在猪群存在原发性(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 2 型、猪肺炎支原体)情况下,一旦出现应激因素和营养不良,就很容易发生细菌性的继发感染。1.2 猪呼吸道疾病是养猪生产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猪呼吸道疾病已成为我国养猪生产中危害严重的疫病,规模化猪场无一不存在,发病率通常在30%60%,死亡率 5%30%,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预防和控制十分棘手。从母猪、
5、哺乳仔猪、保育猪到育肥猪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往往不是单一病因所致,而是多病原所造成的(即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 。引发 PRDC 的病原可分为两类,一是原发性感染病原,主要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 2 型、猪肺炎支原体、猪流感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二是继发性感染病原,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链球菌、猪沙门氏菌等。1.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的再度肆虐2006 年始发于我国南方数省,并以无法阻挡之势,波及我国主要养猪地区的所谓“高热病”疫情,使我国养猪业再度经受了一次沉重打击,损失巨大,一些疫情严重的
6、地区猪存栏量减少 60%以上,不少中小型猪场因此而倒闭,此次疫情造成的损失要远大于 1996 年暴发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和 2002 年暴发的猪圆环病毒 2 型感染所致的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目前已认定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新变异流行毒株是此次疫情的原发性病原(或之一) 。农业部兽医局已公布“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 。至今在不少规模化猪场因此次疫情所产生的影响仍在持续。2006 年以来,我国流行的蓝耳病主要由高致病性毒株引起,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使我国养猪业经受了一次沉重打击,损失巨大,而且该病在我国还有继续肆虐的趋势。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毒株仍是目前的优势流行毒株
7、,其主要呈现出广泛的组织侵害性,造成呼吸、生殖、免疫、消化、神经系统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新发病猪场和猪群呈现出与前两年发病猪一致的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很高,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仍是发烧(因此人们称之为“无名高热”,但是目前该病的病原已经非常明确,所以不提倡再叫“高热病”)。除此之外,猪只还会出现呼吸道、消化道(腹泻)、神经症状以及母猪繁殖障碍等症状。该病的发病率在 50%100%,病死率在 20%100%,母猪和后备种猪也呈现高感染率的特点;哺乳仔猪、保育猪、生长育肥猪往往反复感染和发病,不同的猪场发病情况有所差异。1.4 猪圆环病毒是我国养猪业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我国养猪生产经历前几
8、年的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之后,圆环病毒病(PCVD)似乎变得平稳下来,但实际上由圆环病毒 2 型感染引起的诸多问题,如断奶后消瘦、呼吸道疾病、皮炎与肾病综合征、繁殖障碍等,仍十分严重。猪圆环病毒 2 型的感染越益加重,特别是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双重感染,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如何有效控制猪圆环病毒 2 型的感染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随着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毒株的广泛流行,猪圆环病毒 2 型的感染率在我国也呈上升趋势,从临床样本中的检出率甚至高于猪蓝耳病病毒,成为与猪蓝耳病合并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自 2006 年以来,流行的猪病疫情中,蓝耳病是元凶,而猪圆环病毒病扮演的是帮凶的
9、角色,如果没有圆环病毒的合并感染,猪蓝耳病也不会出现如此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由于消毒剂对猪圆环病毒 2 型无效,所以圆环病毒的感染更是不可忽视。 目前猪圆环病毒 2 型(PVC2)在我国已呈现出感染日龄早(产房哺乳仔猪即可感染)、感染率高(血清阳性率高、病死猪组织样本 PCV2 检出率高,几乎达 100%)、与蓝耳病病毒的双重感染率高的特点。 1.5 猪瘟的控制难度加大发病率高近年来,猪瘟疫情十分不稳定,发生猪瘟的猪场增多,而且都是典型的猪瘟。猪场种猪的猪瘟带毒和持续感染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对猪瘟的控制不能松懈,种猪场猪瘟带毒的净化势在必行。猪瘟和猪蓝耳病不同,其毒株变异不快,使用
10、疫苗免疫效果很好,目前该病虽然散发,但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和免疫失败有关,如猪蓝耳病与猪圆环病毒 2 型感染,加之饲料霉菌毒素的污染,从而影响猪瘟的免疫接种效果,使猪群出现免疫失败。除此之外,受到猪场环境中猪瘟野毒感染、猪瘟疫苗更换以及猪瘟疫苗质量等影响,也可导致猪群免疫失败。另外,目前不少猪场仍存在猪瘟隐性带毒猪,特别是带毒母猪,使猪瘟的疫源难以清除,造成母-仔传播,在哺乳仔猪保育猪的阶段就可能出现散发性疫情。1.6 关注猪流感和一些还不为我们所认识的疫病近年来暴发猪流感的猪场很多,猪流感已成为我国养猪生产中的主要疫病之一;猪增生性肠炎可能是腹泻性疾病的病因之一;脑心肌炎病毒感染在我国
11、猪群中较为普遍,对哺乳仔猪的致病性和繁殖母猪的危害值得关注。1.7 免疫抑制性疾病对养猪业生产的危害和对疫病控制的影响继续加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型感染两大免疫抑制性疾病对养猪生产的危害很大。目前我国蓝耳病阴性场屈指可数,圆环病毒型阴性场几乎不存在。由此导致猪群免疫功能和健康水平下降,猪群对疫病的易感性增强,成为近年来猪越来越难养、病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是潜在的杀手。在此情况下一旦风吹草动,猪群就会发病。另外,饲料来源的真菌毒素中毒引起的免疫抑制也应加以重视。1.8 病原多重感染仍是目前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 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是近几年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常常导致猪群的高
12、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危害极其严重,其病原不外乎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 2 型、猪肺炎支原体、猪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其中以蓝耳病或圆环病毒病的双重感染最为严重,由此造成猪群产生双重免疫抑制,抵抗力下降。 在这些病原中,猪肺炎支原体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猪场,但是只要没有蓝耳病或圆环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的混合感染,其造成的损失并不严重。目前虽然猪流感的危害并不严重,但是该病却呈现发病猪群增多、流感病毒种类增多、复杂性加剧的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1.9 猪群的细菌性疾病十分普遍猪场细菌性疾病主要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而继发性是猪场细菌性疾病的主要表现形式,如目前对于猪蓝耳病从临床症状和剖检变
13、化上已很难做出诊断,因为该病往往是已经继发多种感染,对于这种情况,在治疗时必须分清哪些是原发病,哪些是继发病,只有这样才能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外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的原因之一是存在于环境中的病原菌,如不注重环境消毒,一旦相邻的猪场发病就会造成外源性感染,有人可能会认为别人的猪发病我控制不了,大环境也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控制猪场及其周围的小环境,比如定期对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母猪-仔猪之间的传播也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原因之一,比如刚出生几天的小猪就出现副猪嗜血杆菌或链球菌的感染,这种情况一定是在产房感染的,所以一定要注重产房的消毒措施,切断母-仔之间的传播途径。另外就是猪只之间的相互传播所引发
14、的外源性感染,所以对于发病的猪只一定要及时隔离。内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往往是由动物带菌引起猪只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如在没有蓝耳病之前,副猪嗜血杆菌病只是以一种正常菌存在,不会引起发病,但在发生了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以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率比以前升高了很多,其原因和病毒病没有控制好有很大的关系。在国外,细菌病的发生就比较少,原因之一就是国外没有猪瘟。有的专家认为副猪嗜血杆菌也存在致病性,原因是人工感染也会发病,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细菌感染不可能有人工感染那么大的量,所以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2.防控措施2.1 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治重视环境养猪场环境条件是决定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15、集约化养猪场必须高度重视养猪场环境。不但场址选择要合理,养殖场内的布局结构也应符合防疫要求和管理要求。猪场消毒的方法上也常见一些失误,表现在:消毒操作不规范,效果打折。因为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受到有机物、酸碱度、温度、浓度和作用时间等影响,应按消毒规程进行。紫外灯消毒的效果受到紫外灯的强度、距离、室温、尘埃、照射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有些猪场达不到此要求,起不到应有的消毒效果;有些消毒剂对人畜有副作用,对环境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一个猪场要购置多种消毒剂,不同的消毒对象使用不同的消毒剂,而且猪场消毒的次数并非越多越好。要求合理消毒。2.2 改善猪场的环境条件,提升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效性良好的
16、卫生环境和严格、规范的消毒措施,可有效防止场外疫病传入猪场。降低猪场原发性感染疫病的感染率,杜绝或减少继发性感染的几率。2.3 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产房与保育的全进全出,减少和杜绝应急因素,做好通风与保温等措施,避免降低猪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用好料,保证猪群充足的营养,改善猪群的健康状况,保证和提高猪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使用一些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营养素,如黄芪多糖。加强对饲料来源(如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粉等)污染的生物因子的检测力度。2.4 科学合理使用疫苗,建立猪场科学的免疫程序。猪瘟:哺乳仔猪断乳后实施经产母猪的猪瘟免疫接种,可用猪瘟细胞活疫苗或猪瘟、丹毒活疫苗4 头份,用生理盐水或 0.2
17、亚硒酸钠 2 毫升稀释后肌注,这是注射活疫苗最适时期。现已不采用春秋二季免疫接种法,因为怀孕期注射猪瘟后,弱毒猪瘟病毒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导致胎儿带毒,发生新生仔猪猪瘟或向外界排毒,污染环境。猪丹毒:每年接种二次,临床上常与猪瘟同时接种,可用丹毒活疫苗免疫接种。猪肺疫:应用猪肺疫活疫苗 1 头份,20氢氧化铝胶液 1 毫升稀释后肌肉或皮下注射,免疫期为6 个月。也可用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 5 毫升皮下注射。临床上也有用猪瘟、丹毒、肺活疫苗免疫,使猪瘟、丹毒、肺疫三病同时得到免疫,减少免疫注射的应激。仔猪黄、白痢:应用猪大肠杆菌 K88、K99、987B、F41 四联苗 2 毫升或大肠
18、杆菌 K88、K99 工程苗 1 头份,用生理盐水 2 毫升稀释后,给分娩前 21 天左右的怀孕母猪肌注,如发病严重的猪场,可在分娩前 21 天和 14 天各注射 1 头份,能有效地防止新生仔猪黄痢的发生。虽不能完全控制白痢的发生,但有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情的效果。仔猪红痢病(又称 C 型魏氏梭菌病):应用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给怀孕母猪肌注。初产母猪注射二次,第一次在分娩前 45 天,第二次在分娩前 15 天,剂量为 5 毫升。经产母猪如在前 1、2 胎已二次注射过此菌苗,那只要在分娩前 15 天注射一次即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猪链球菌病:应用猪链球菌活疫苗 4 头份,临用时用生理盐水 2 毫升稀
19、释后给怀孕母猪肌注,注射时间为产前一个月,注射后 7 天产生免疫力,可持续 9 个月,能有效地预防哺乳仔猪发病,也可防止母猪由链球菌引起关节炎等的发生。猪伪狂犬病:应用伪狂犬病活疫苗 2 头份,用生理盐水 2 毫升稀释后肌注。注射时间为配种前或怀孕早期,可防止怀孕母猪由感染伪狂犬病毒引起的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的发生。如为了防止哺乳仔猪发病,可在产前一个月时再肌注一次,仔猪可由乳汁中得到抗伪狂犬病免疫抗体,持续 34周。猪萎缩性鼻炎:应用猪败血性波氏杆菌D 型巴氏杆菌佐剂灭活苗 1 毫升皮下注射,注射时间为产前 2 个月和 1 个月各皮下注射一次。以后每年注射一次。在发病场每年必须注射二次。
20、猪病毒性腹泻症传染性胃肠炎:应用猪病毒性腹泻传染性胃炎油佐剂活苗 3 毫升于交巢穴给产前一个月猪注射(又名后海穴,位于肛门与尾巴之间的凹陷处) 。注射时间为每年 12 月份至次年3 月份气候寒冷季节。可有效地防止母猪和哺乳仔猪发病(乳汁中有免疫抗体) 。 猪口蹄疫病:应用猪“”型口蹄疫灭活苗 3 毫升肌注,每年 2 次。注射时间为断乳后的空怀期。2.5 改变药物治疗的观念,实施药物预防与保健体系通过制定猪场完善合理、科学的用药方案,预防性用药,有效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群体保健在健康检测的基础上,还应该树立群体保健的观点,既不但让猪只迅速提高生产力,而且还要让猪只健康生长发育。群体保健的重点是妊
21、娠期、哺乳期、保育期和高生产期的猪群,要通过全面掌握猪只生产状态,经常巡视猪群的体况、毛色、粪便、姿势、饮食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日粮营养水平,改善环境气候条件,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使猪只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减少任何患病的危险。2.6 加强疫病诊断与监测对发病猪群要及时诊断,做好平常的监测与检测,摸清猪场多重感染的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疾病的种类,建立猪场完善、合理的监测方案。2.7 实施种猪场免疫净化,建立健康的种猪群。 控制病原进入关键措施是做到自繁自养,执行全进全出;消灭病原关键措施是做到定期消毒;加强猪抗病力的关键措施是做到科学免疫,科学饲养;最后控制死亡率是做到及时治疗。
22、不过,治疗多种疾病混合感染用药量大、治疗周期较长,在有耐心有信心的基础上,注意掌握药物剂量很关键,乱投医,乱投药往往加速发病猪群高死亡,从而出现“倒群”现象。小结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流行性猪病的发生一直呈上升趋势,除常见的一些流行性疾病以外,也有一些新的病原不断出现,引起养殖业的巨大损失,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段,也可以有效预防及治疗,在养殖的过程中我们更应重视防疫工作,认真做好免疫接种。参考文献:【1】高林.常吉秋.王国华.金石.朱天勇. 浅析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J今日畜牧兽医2008 年 12 期【2】王国华.邢迪.徐斌龙.白志超.王福喜.魏风明. 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J】养猪 2010 第 1 期【3】尹国平.张召兴.李京林. 当前猪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 【J】 中国科技博览 2010 第 29期【4】杨汉春.当前猪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J 中国畜牧杂志 2008 年 12 期【5】张宏伟.董永森.动物疫病.【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525【6】洪厚成.猪病的防控措施。 【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营养保健饮料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腈纶纤维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维生素口嚼片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科研仪器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碑石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矿山磁选设备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管理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眼镜行业风险投资发展分析及运作模式与投融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液化气运输车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海洋油气开发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民办教育学校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完整版)《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规范》
- 新制经济学学习教案
- 铁皮石斛集约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 系统生物学(课堂PPT)
- GB∕T 31838.7-2021 固体绝缘材料 介电和电阻特性 第7部分:电阻特性(DC方法) 高温下测量体积电阻和体积电阻率
- 变频器变频altivar71说明书
- 石灰窑生产工艺流程图
- 车门玻璃升降器的设计与运动仿真设计
- 全国二调地类分类表
- 新员工试用转正考核表
- v带2级传动设计计算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