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甾醇综述_第1页
植物甾醇综述_第2页
植物甾醇综述_第3页
植物甾醇综述_第4页
植物甾醇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副产物综合利用植物番醇的提取与功能研究进展学生姓名:学 号:年 级:授课教师:专 业:f-w .九中国大庆1植物雷醇的结构、来源与性质管醇是答族化合物中的一种,分子的基本骨架(主体管核称为环戊烷多氢菲核)有三个六元环和一个五元环组成。C-3位上连有一个羟基,C-17位连有由810个碳原子构成的侧链,多数管醇C-5位为双键。由于C-17位上的R不同和C-3位上羟基结合的物质不同,管醇的种类也不同。 常见游离番醇有胆管醇、3-谷管醇、豆番醇、菜油管醇、菜籽番醇等结构形式1,见图1-1。U | . R,isOHRM指静结构图植物管醇作为植物细胞的重要组分,在根、茎、叶、果实、中均有存在。已发现番醇在

2、植物 中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即游离管醇、管醇酯。植物油脂中以小麦胚芽油、玉米胚芽油、米糠 油等含量最高2。植物番醇与胆固醇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然而人类对于胆固醇的吸 收远远多于植物番醇30管醇通常为片状或粉末状白色固体,经溶剂结晶处理的番醇为白色鳞片状或针状晶体,其中在乙醇溶剂中结晶形成针状或菱片状,在二氯乙烷溶剂中形成针刺状或长棱晶。管醇分子中,碳原子数一般为27至31,分子量约为386至456。管醇熔点较高,都在100c以上最高达215C。 管醇的相对密度略大于水,不溶于水,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植物管醇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疏水性,但是因为其结构上带有羟基基团,因而又具有亲水性。在同一个

3、物质结构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意味着该物质具有乳化性。植物管 醇的乳化性可以通过对羟基基团进行化学改性而得到改善。植物管醇具有两性的特征使得它具有调节和控制反相膜流动性的能力4。2植物雷醇的提取从油脂下脚中去除非管醇类物质提取街醇方法很多,其原理一般基于原料理化性质及生化反应方面差异。如物质在碱存在下可皂化性,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差异;菌醇和其它物质可络合性及其络合物溶解度差异;表面活性剂存在下亲水性差异;高真空条件下物质蒸气压及分子自由程差异;及物质吸附力差异等。从油脂下脚中提取街醇通常分两步进行,先从原料中提取以幽 醇为主的不皂化物(粗管醇),然后从不皂化物中精制备醇。本文中主要介绍两种

4、提取方法,其 中溶剂结晶法属实验室制法,干湿皂化法属工业制法5。2.1 溶剂结晶法该法为现今油脂工程专业教材上所述的提取方法,可用于直接分离,操作较为简单。结晶法所用的主要溶剂有:甲醇、乙醇、异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等。使用单一溶剂,产品纯度通常不高,需进一步精制,管醇收率也偏低。其工艺流程如图 2-1所示图2-1溶剂结晶法工艺流程图此工艺缺陷在于所用溶剂比较多,回收困难,而且管醇的收率也不高,工业化生产比较困难。但其处理方法及其中一些工序在探索新工艺时仍值得参考和借鉴,用于实验室做管醇的定性、定量认识也较为适宜2.2 干式皂化法干式皂化法的工艺过程比较简单,其工艺流程如图2-2所示:图2-2干

5、式皂化法工艺流程图此工艺用熟石灰或生石灰在6090 c皂化后直接用机器粉碎膏状物,避免了一些麻烦的干燥操作程序。此外,采用乙醇作为抽提剂进行低温浸出,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乙醇,另一方面保 证生产工艺安全无毒。改善其工艺条件以提高收率的实验正在进行之中。2.3 其它方法举例日本、美国等采用此法工业化生产植物管醇,我国少量米糠管醇的工业化生产也采用此法。 脱臭储出物经提取维生素 E后,经过转酯化反应,将管醇酯转化为游离管醇,再通过氯化钙络 合法提取番醇。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产品管醇含量可达 96%±,皆醇收率可达75%上63、植物管醇的功能管醇被誉为“生命的钥匙”,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

6、如保持生物内环境稳定,控制糖原和矿物质的代谢,调解应激反应等。植物菌醇在拮抗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表现出的效果,早在50年前已被人们所认识。饱和日一谷幽醇和p一谷街烷醇阻碍胆固醇的吸收效果与摄入量密切相关7 10 o3.1 拮抗胆固醇胆固醇是机体内重要的固醇类物质,它既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之一,又可在体内转化形成类固醇激素,并且是合成维生素巧的原料及胆汁酸的前体。胆固醇是血浆的重要组成成分,血 浆中胆固醇保持适当的浓度是非常重要的,但当血胆固醇含量过高时,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引 起动脉硬化,引发冠心病11 16。3.1.1 抑制肠道胆固醇的吸收肠道吸收的胆固醇既有外源性的也有内源性的,外源

7、性来自摄入的食物,内源性来自机体胆汁分泌。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都证实植物管醇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抑制肠道这两种来源的胆固 醇吸收3.1.2 影响胆固醇运输血清胆固醇主要由LDL和HD味运输,前者承担来自内源性胆固醇的运输,血清水平受植物管醇的影响;后者承担将肝组织外胆固醇重新运回肝脏,血清水平不受植物管醇的影响117-2013.1.3 影响胆固醇合成和分泌胆固醇的合成、分解以及转化代谢主要在肝脏中由众多酶参与完成,植物管醇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与代谢酶关系密切。胆固醇合成中涉及的限速酶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磁原酶,以及相关酶乙酰基-CoA竣化酶和苹果酸酶等。植物管醇能增强HMG-CoAE

8、原酶白活性21。3.2 抗氧化作用近来,相继有报道表明,许多植物管醇具有抗氧化能力,这起因于发现橄榄油、玉米胚芽油、小麦胚芽油等能使红花籽油在煎炸条件下保护其脂肪酸不发生氧化降解。特别是燕麦番醇、a-谷管醇、斑鸠管醇被发现具有阻止不饱和脂肪酸在高温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降解的功能,在同等条件下,其他常见植物管醇,即3 -谷管醇、豆番醇和菜油管醇要么不具抗氧化活性,要么有轻微助氧化作用22 25。3.3 类激素功能由于植物管醇在化学结构上类似于胆管醇,对防治前列腺疾病和乳腺疾病有较好的作用,许多研究者认为,它在体内能表现出一定的激素活性,并且无激素的副作用。4植物雷醇的应用自从在植物油中发现谷番醇、

9、豆番醇以来,人们对植物管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特别是 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在理论研究和生产技术、应用等方面有了重大的进展,目前植物番醇在管 体药物合成、化妆品、动物生长剂、植物生长激素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管醇属于天然物质,本身无毒性,而且具有乳化性和稳定等特点,因此引起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对管醇开发 应用的重视26。4.1 医药行业在医药行业中,植物管醇不仅可直接用于消炎、降血脂、抗溃疡和防治癌症,而且是踏体药 物的主要药源。植物管醇作为一种新型功能因子,具有抗炎和退热作用。现代医学研究揭示植 物带醇具有保持生物内环境稳定、控制糖原和矿物质的代谢、调节应激反应等功能。在医药领 域作为拼体激

10、素、降胆固醇、抗炎退热及拮抗肠癌、宫颈癌、皮肤癌、肺癌、前列腺癌等被应 用,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将它们用作类固醇合成的起始物质,它们也可以用作抗炎症调剂。 植物管醇还可以减少肺癌的发生,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刺激淋巴细胞增 殖,预防肠癌27。4.2 食品工业植物管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腐败作用,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它常作为天然营养因子出现在食品营养强化剂和麦淇淋配方中以治疗高胆管醇症。2000年9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批准添加植物管醇的食品可采用“ Health Claim ”的标签。作为食品成分,植物管 醇在国外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类似的产品已经进入了消

11、费市场,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4.3 化妆品行业植物管醇常用作皮肤细胞促进剂、抗炎剂、伤口愈合剂和非离子乳化剂,常以衍生物的形式 作为乳化剂和调节剂。管烷醇酯具有持水性,被广泛用作化妆品和洗涤剂配料,可用于生产面 膜、保湿霜、浴液、洗发液、指甲油、头发保湿剂等护肤和美容制品28。5发展前景植物管醇和植物管醇衍生物由于其特有的生物学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植物管醇及其衍生物的功能在医药和化妆品上得到证实,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和天然产品市场的扩大,对植物管醇和植物管醇衍生物的研究开发将进一步深入,从油脂副产品中 提取和分离植物答醇的前景很好,从新的植物资源中提取植物管醇及其衍

12、生物有很大的商业价值 29 。我国有着丰富的油料、 木浆下脚料及中草药等植物管醇资源,具有生产植物管醇的有利条件。当前含植物管醇的功能性制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然而我国对其的研究和开发还处于早期水平局限于医药品的研制,在功能性食品基料上的研究和开发则是空白。因此,开发出简单有效的植物管醇生产工艺,研究其新的用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如此才能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0。参考文献1曹莹,谷克仁,孟冬.管醇提取方法研究进展J.粮油食品科技,2006,14(5):2527.2吴时敏.功能性油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M.2001,182 1833 Suhad S. AbuMw

13、eis, Peter J. H. Jones. Cholesterol-lowering effect of plantsterols 植物管醇的降 胆固醇作用J. Current Atherosclerosis Report最新动脉粥样硬化 报告,2000,10(6):467472.4吴英艳.植物管醇的提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5管伟举,谷克仁.植物管醇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07,15(3) :59.6杨亦文,傅小峰,魏作君.络合法从大豆油脱臭储出物中提取植物管醇的工艺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6,20(4):571575.7韩军花.植物管醇的

14、性质、功能及应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1,28(5):285291.8贾代汉,周岩民,王恬.植物管醇降胆固醇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05,30(5):5558.9陈志飞.植物管醇影响胆固醇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 册.2008,35(6):36036310吴时敏,吴谋成.植物管醇的研究进展与趋向(II )J.中国油脂,2002,27(3):606311周宝兰.植物管醇的应用J.中国油脂.1992.(4):3338.12赵昕.植物管醇乳化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6).13吴素萍,章中.植物管醇的研究现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

15、(09):2022.14胡学烟,孙冀平,王兴国.植物管醇的发展前景J.西部粮油科技,2001,26(5):3436.15杨振强,谢文磊,李海涛.植物番醇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展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6 ,(01):53 56. : 242616王恬,周岩民,顾莞婷.植物管醇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J.饲料与畜牧.2009(01): 555817张裕卿,王东青.植物管醇微生物转化制备管体药物中间体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6(02): 71018郑书香,王荣柱,谢松霖,何军邀,王普.管类药物生物脱氢技术研究新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03): 596219杨顺楷,

16、杨亚力.当前国内番醇资源开发显现的问题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9(24) : 44 4720曹立强,李丹丹,邓红,韩瑞,田子卿.文冠果油中植物管醇的提取及其抑菌特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0(02): 121721梁剑光,黄鹏,徐正军.重要管体医药中间体的微生物转化研究进展J.化工中间体.2008(11) : 48 5122刘海霞,仇农学,王峰,赵雁武,徐辉艳.苹果籽油中植物管醇含量的薄层色谱-分光光度法测定J. 中国油脂.2008(11): 788223安媛,石阶平,闫文杰.翅果油植物管醇的提取分离与结构分析 J.中国食品学报. 2006(01) : 41 4424刘婷婷,李毅丽,刘相阳,王大为.米糠超临界流体萃取物中植物管醇组分的气相色谱分析J.食品科学.2010(18): 283325胡宝祥,卢君,沈振陆,莫卫民,孙楠.植物管醇HPLC-ELS险测方法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8(05): 192326张莉华,许新德,邵斌,叶双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