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贫困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分析_第1页
当前中国贫困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分析_第2页
当前中国贫困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分析_第3页
当前中国贫困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分析_第4页
当前中国贫困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当前中国贫困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和实施一系列的扶贫政策措施,使 贫困人口大大减少,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仍然有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 由于我 国是个发展中国家, 同时又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 所以,导致 中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亦非常复杂,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条件的影响自然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及家庭收入增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我 国贫困人口分布的情况看,边远地区、山区、老革命根据地居多。这些地区都有 生产、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与世隔绝,教育文化、工农业不发达, 信息闭塞、 商业网点不健全, 粮食及其它农产品不畅

2、, 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收入来源单一而 且微薄的特点。 这些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因素, 也是 扶贫开发项目效益低下的最直接原因。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 592 个国 家重点扶贫县几乎都在山区、 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甚至恶劣的地区。 所以,中国 的贫困明显带有区域性的特点, 并且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包括其中, 这使 得占全国总人口不到 10%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却要占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 40%。 各种自然灾害是导致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 无论采取多么有效的救灾措施, 都会 有一部分人口因灾陷入困境。 因此, 自然条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 天灾更是无 法避免,它们使贫者

3、愈贫、 脱贫者返贫, 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人口陷入 贫困境地。2、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上就有很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后由 于梯度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中、东、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差距又进一步扩大。经济 发展差距扩大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富裕程度的差距拉大。 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 多,比重大, 程度深。贫困人口比例在全国约占到 80%左右。据国家统计局城调 总队抽样调查显示, 1996 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 4.2%,贫困人口为 1176万人。其 中,东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 188.16 万人,约占 16%;中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 为 658.56 万人,占 56%,西部地

4、区城镇贫困人口为 329.28万人,占 28%;东部 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 2012.98 元,其中最高是广东省,为 3291.46元,最低的是海南省为 1429 元;中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 费收入为 1545.93元,其中最高安徽省 1911.82元,最低为内蒙古的 1259.46 元; 西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 1714.85 元,最高者为云南省 2017.99 元,最低者为宁夏 1175.82 元;由此可见贫困人口的分布和区域经济发 展整体水平密切相关。3、失业率逐渐增加的影响 失业是城市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

5、烈, 在竞争中总有失败的企业和个人。 同时,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技术进步 都会导致失业。 失业意味着收入来源的中断, 个人及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失业又 有多种情况,临时性失业、半失业、长期失业、甚至从未就业等。如果是临时性 失业或家庭中个别成员失业的话还好, 而夫妻双双都失业、 长期处于失业状态或 不能就业, 其生活状况可想而知了。 另外,近年来的失业群体中又增加了大量的 大中专毕业生, 在就业之前其生活状况也不是很理想, 其中部分人还背负着沉重 的还贷负担。 进城务工人员在其年轻力壮时生活状况比较稳定, 但到年老回乡时 由于缺乏必要的积蓄和社会保障往往也会遇到贫困的问题。4、人均收入水

6、平差距的影响 个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状况、年龄、性别、家庭人口及在校生多寡等直接影 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单亲家庭,有残疾人、重疾患者、无养老保障的老年人的 家庭,往往经济负担较重, 容易陷入贫困。孤寡老人和孤儿, 残疾人,重症患者, 受教育程度低者, 通常是贫困人口的基本成员。 近几年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 一 个特殊群体即贫困生、特困生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他们有可能是家境本身就不好, 也有可能是高昂的学费使其陷入困境中。 虽然我国已总体上达到小康, 但我们的 小康是低水平的, 经济发展程度和人们的收入水平并不高, 所以,几千元的学费 及杂费,对很多家庭来讲无疑是难以承受的, 沉重的学费可能也是一

7、些家庭陷入 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农村虽然取消了农业税, 但基层政府为了保证其经费总 是借种种理由向农民伸手要钱而增加农民的负担。 另外,因病致贫、 因灾致贫也 是导致贫困的几个主要因素。5、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 这主要是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就业制度、税费制度等。比如户籍制度影响和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 决定着人们的身份与社会地位, 进而 影响人们劳动就业权利的实现及实现程度。 身份和地位不同, 获得保障的水平就 不同。一个人如果是农民工, 就很难有较高的工资及社会保障待遇, 没有社会保 障就意味着有可能因病而致贫, 或因衰老而陷入贫困。 从金融制度角度上说也存 在农村村民或低

8、收入的人很难得到金融部门的支持, 也没有可用于出质的东西而 不能获得贷款进行规模生产经营来增加收入。 从就业政策角度讲, 各部门考虑的 重点是城镇居民, 而不是农村居民。 即使城镇居民也是首先考虑健全人, 而那些 身体残疾或年龄偏大或文化程度低的人则被排斥在外。 在我国,耕地是村集体的, 是农民的生产生、 活的基本保障, 但农民对土地却只有使用权而无处置权。 农民 的土地不能自主地进入市场交易, 只能先由政府征用, 再由政府出卖, 政府征用 1亩地补偿几千、几万不等,转手就卖几万、几十万不等,期间利润空间非常之 大,但农民得到的实在是太少了。甚至那一点可怜的补偿款还经常被克扣截留。 虽然农民得

9、到一定的补偿甚至安置, 但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从长远看, 这些失 地农民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总是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因为他们不会将补偿收 入合理地用于非农生产经营 (实际上根本不够 ),即使那些被安置就业的农民也时 刻面临着被解聘的风险。因此失地农民陷入贫困也就很自然了。6、价值观的贫困和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是造成贫困地区贫困的思想根源 贫困地区瘠薄的土地人口容量小,居住分散,可及度差,外界的新文化、新 事务很难及时传入, 加上交流不便, 贫困的农民遇事只能依靠自己, 闭塞而缺乏 流通的生活沉淀了贫困的价值观,这种贫困的价值观缺乏流通意识、商品意识, 没有经营的理念、 团队精神和敢于冒险的

10、思想, 更谈不上创新, 这种价值观固化 在农民的思想里, 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中, 使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生活在自给 自足的经济惯性中的农民, 即不主动去开拓市场, 也不知道怎么去开拓市场, 形 成超稳定的低水平经济均衡。 这种固化的贫困的价值观, 是贫困的结果, 也是贫 困的原因。农民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表明: 200 年,在我 国农村劳动力人口为 4.82 亿人,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竟占 87.8%,大 专以上学历的劳动力仅为 0.5%,如此低下的劳动力知识水平难以适应农村经济 发展的需要。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农民家长和农村青年意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 不 少农

11、村孩子辍学务工, 造成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呈下降趋势。 正是由于农民受教 育程度低、不懂科学,因此重男轻女、 听神信鬼等迂腐落后的封建思想在农民头 脑中非常严重,修坟盖庙、求签问卦、拜佛求子等现象在农村也风靡一时。所有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差, 对报纸、 网络等媒体关注较少, 所以他们与外界接 触少,信息闭塞,缺乏相关的市场知识,导致农民生产活动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现在,农村中有的农民“跟风干” ,人家干什么,他也干什么;人家怎么干,他 也怎么干,往往“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散而亏” 。绝大多数农民以前专门从 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现在体力劳动已大大减少,但现

12、在农业要有技术才能搞好 “种、养、加”和“农、工、贸” 。资金运用方面,不少农民“小富即安” ,满足 于“盖房子、讨娘子、生儿子” ,缺乏“富而思进”的精神,资本运作知识也严 重不足。在农作物结构上, 我国农作物品种大多集中在小麦、 稻谷、玉米和棉花等大 田作物上,而很少有人考虑高效种植业和特种养殖业, 这就使农业发展空间狭窄, 结构落后,效率低下。7、制度性障碍是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我国城乡两制、 二元分割的分配制度体系增加了农民负担, 也影响了农民的 生活。从建国时起国家采取的一系列的政策, 优先发展城市而使农村的发展机会 不足,从制度和政策上形成了二元的社会结构。 这些政策成了农民无法逾越的障 碍,增加了农民对土地的束缚和依赖程度, 使他们宁可在家中闲着, 也不能轻易 迈出家门。这种政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保护国家安全,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限制了 农村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