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_第1页
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_第2页
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_第3页
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_第4页
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永康市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前言伤寒、副伤寒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传染性强、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疾病负担重。我市是伤寒、副伤寒的高发区,多年来发病率一直持续在10/10万以上,局部地区常有小范围的暴发流行。由于该病存在着健康带菌及病后带菌的特点,在人口密度高、流动性大、环境卫生差、饮水卫生和粪便无害化处理未改善的条件下,很容易引起暴发流行。为提高对伤寒、副伤寒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及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技术方案。2.诊断标准见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3.疫情分级标准根据伤寒、副伤寒流行严重程度及疫情变化情况,以

2、发病范围、数量、病死率等为依据将疫情分为四级,即: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和特别重大(I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3.1一般疫情(IV级)我市范围7天内出现1个暴发点(暴发点指: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天7内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3.2较大疫情(III级)我市范围7天内出现2个暴发点,或县(市、区)范围7天内发病10-19例。3.3重大疫情(II级)我市范围7天内出现3个暴发点,或县(市、区)范围7天内发现20-49例。3.4特别重大疫情(I级)我市范围7天内出现5个以上暴发点,或县(市、区)范围7天内发现50例以上病

3、例。4.应急措施按照永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分级进行应急处置。4.1报告4.1.1接报:实行“首接负责制”,接报时详细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记录卡。4.1.2报告:按照永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内部报告”和“对外报告”的要求进行疫情报告。4.1.3网络报告医疗机构收治的确诊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由医疗机构负责网络直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确诊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由疫情发生地疾控中心负责网络直报;经现场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确认为暴发疫情后,由疫情发生地疾控中心负责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网络报告。4.2物资准备4.2.1流

4、行病学调查表:伤寒副伤寒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肠道传染病密切接触者调查登记表、腹泻病例采样登记表等;4.2.2采样检测物品:酒精棉球、一次性注射器、无菌试管、螺口试管、酒精灯、棉签、一次性手套、生理盐水、止血带、止血钳、采便盒、增菌试管、广口瓶等;4.2.3消杀物品:漂白粉、含氯消毒剂、喷雾器、塑料桶、天平称、量桶、搅拌用木棒、毛巾、电线、插座、灭苍蝇的药物和器械等。4.2.4个人防护用品:一次性手套、橡胶手套、长筒雨鞋、棉纱口罩、工作衣、工作帽、防护眼镜等;4.2.5预防用药品和疫苗: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伤寒Vi多糖菌苗;4.2.6其他:交通工具、照相机、电脑等。4.3个人防护4.3.1流调人

5、员:采用一级防护,即穿戴工作衣、工作帽、棉纱口罩。4.3.2消杀人员:一级防护加穿长筒雨靴,戴一次性乳胶手套、橡胶手套和防护眼镜。4.3.3采样检测人员:一级防护加戴一次性乳胶手套。4.4现场流行病学调查4.4.1基本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了解疫情发生的基本情况、可能波及的范围及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收集疫情发生地人口分布资料;近期自然因素资料(自然灾害、气候条件等);社会因素资料(生活环境、生活习俗、饮用水及生活用水供应、卫生服务设施等);既往流行病学资料。4.4.2个案调查对每例伤寒、副伤寒病例进行调查,填写伤寒、副伤寒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在开展个案调查的同时,应结合病人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

6、、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建立病例定义,开展应急监测和病例搜索。并对所有病例进行核实诊断和流行病学分析,查找传染源、危险因素和传播链。4.5现场采样检测主要采集血液、骨髓、粪便、水、食品等标本。采集血液、骨髓、粪便等标本时,为提高标本的阳性检出率,应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集不同的标本。具体采样方法如下:4.5.1血血清学检测标本: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应各采静脉血35ml,离心后采集血清进行相关检测。病原学检测标本:宜在病程的第12周采集,只要发热未退,两周以后仍可获得阳性结果。无菌采集静脉血标本,成人810ml,儿童35ml,将成人血标本48ml,儿童24ml立即接种于已在室温平衡的需氧培养瓶或

7、胆盐葡萄糖肉汤培养瓶中,轻摇血培养瓶,使血样与培养液均匀混合。如血样已凝固,可吸出血清,将血块捣碎后接种于血培养瓶。接种标本的培养瓶在室温条件下立即送往实验室,最迟不超过2小时。已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标本宜使用带抗生素吸附剂的培养基。4.5.2骨髓整个病程均可采集,特别适用已使用抗生素、病原培养阴性的疑似伤寒、副伤寒病人,可提高检出率。一般用骨髓穿刺针从髂骨采集骨髓标本,无菌采集骨髓13ml立即接种在室温(20)平衡的需氧血培养瓶或胆盐葡萄糖肉汤培养瓶中,运送要求与血标本相同。4.5.3粪便病人宜在病程的第34周、抗生素治疗前或停药3天后采集;带菌者应以粪便检测为主。采便方法:留便:用棉拭子采

8、取自然排出的新鲜粪便23g。肛拭或采便管采集:如病人不能自然排出大便,可使用肛拭或肛门采便管采集。用棉拭子或肛门采便管先在灭菌生理盐水中蘸湿后(棉拭子贴管壁挤出多余的液体),由肛门插入直肠内约35cm(幼儿约23cm)处采取。采集的粪便标本立即放置采样管送检,如2小时内不能送检时,将肛拭或用采样拭子沾满粪便插入运送培养基(CaryBlair)内保存,常温条件下运送至实验室。4.5.4水:使用无菌容器采集可疑水样5001000ml。4.5.5食品:采取可疑食品标本(鱼虾类、肉类、禽蛋类、蔬菜、水果等)50100g,分别置于广口瓶或无菌厚塑料袋中;可疑的鲜奶、酸奶、果汁饮料等液体标本采集50100

9、ml,瓶(袋)装样品可以直接送实验室检测。4.5.6其他标本可根据现场需要采集公共厕所粪便、媒介昆虫苍蝇等标本。媒介昆虫如苍蝇等按1015个为一组采集,放到1020mlSF增菌管中,常温送往实验室。尿:尿培养在早期常为阴性,病程第34周有时可获阳性结果,但须排除粪便污染尿液。胆汁:可通过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因其操作不便,病者不适,很少应用。但可用于带菌者的诊断。玫瑰疹吸取物:培养亦可获伤寒、副伤寒杆菌,但不作为常规。4.6应急监测4.6.1指导疫情发生地各级医疗机构对所发现不明原因具有持续高热3天以上、相对缓脉和肝脾肿大等症状和体征的病人,实行“零报告”和“日报告”制度。4.6.2发生疫情的学校

10、、幼儿园开展晨检工作,了解缺课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做好晨检工作的登记和报告工作,开展疑似病例的主动搜索。4.6.3深入发生疫情的建筑工地、企业、社区、村庄等,开展疑似病例的主动搜索。4.6.4在疫情发生地开展外环境监测。4.7控制措施4.7.1指导医疗机构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伤寒、副伤寒病例应进行隔离治疗,应严格控制陪护,防止传染源扩散和院内感染。如有必要,可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对带菌者也要进行规范治疗。患者经规范、足疗程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3天后,粪检2次阴性(2次间隔为23天),方可解除隔离或出院。基层医院不具备细菌培养条件者,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0410

11、9/L,也可以解除隔离或出院。4.7.2疫点疫区的管理疫点疫区的划分伤寒、副伤寒疫点是指发生疫情的学校或幼托机构的教室、学生宿舍,厂矿企业的车间、宿舍,村庄和社区的住户等,疫区则为发生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学校、幼托机构、厂矿、社区和村庄等。疫点疫区的处理严格消毒:要及时对患者住所、隔离治疗场所及其周围的环境(如厕所、地面等)、患者排泄物及物品(如食具、衣物、用品等)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患者大小便等排泄物用等量20漂白粉澄清液混合2h,便器用3漂白粉浸泡1h,食具首选煮沸消毒。具体方法参照现场消毒技术方案。保护水源:如水源被污染,要查清污染途径,消除污染因素的存在,杜绝继续污染;在污染途径

12、未查清、污染因素未消除之前应暂停被污染水源的供水。加强饮用水的卫生管理,并定期消毒和监测。具体方法参照现场消毒技术方案。搞好环境卫生,密闭储存垃圾粪便:垃圾、粪便是蝇的主要孳生物。要对疫区内的每一处孳生地进行调查登记,并提出改造方案。尽可能使垃圾、粪便的保存密闭化,从而减少蝇类孳生繁殖。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做好饮食服务行业、食品摊点、集体食堂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如发现从业人员带菌或患病,要及时调离岗位。被污染的食物禁止销售和食用。灭苍蝇:在紧急处理疫情时,室内外均可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超低空容量喷雾和热烟雾喷洒。超低空容量喷雾的施药量为0.52.0L/公顷,热烟雾喷洒1050L/公顷。灭蝇

13、范围为:病家及周围50米。在杀灭成蝇的同时还应开展灭蛆工作,常用药物有奋斗呐、敌百虫、倍硫磷、杀螟松、马拉硫磷等,用药量为500ml/m2。4.7.3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密切接触者的判定患者发病前1周以来的密切接触者(同食、同住、同工作场所人员)或有共同暴露史者(聚餐史、同一污染食物或水源史等)。密切接触者的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以最后接触之日起计算,伤寒23天,副伤寒15天。医学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早期症状及体温测量等。一旦出现伤寒、副伤寒早期症状,要及时隔离诊治,并进行血、粪培养,明确诊断。对发现的带菌者进行消菌治疗,定期进行随访并采集粪便送检,直到粪便检查连续两次(每次间

14、隔23天)阴性为止,并应指导其实施餐具和排泄物消毒处理。预防服药:仅限于对同一传染来源的可疑感染人员。应根据所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应急性预防服药。在无药敏试验条件时,可用复方新诺明,每天两次,或用氧氟沙星每日两次,连服57天。4.7.4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为使群众了解伤寒、副伤寒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提高防病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便后及接触食物前必须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食用不洁食物,不随地大小便,不乱倒垃圾等,劝阻群众不在疫区内举行大型聚餐活动,共同把好“病从口入”关。5.后期处

15、理5.1疫情处理终止疫情处理结束(即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服药、疫点消毒、灭蝇等现场处置措施均已落实),且在最后1例病例发病1个最长潜伏期(伤寒23天,副伤寒15天)后未再出现新发病例,预警解除,应急响应终止。5.2效果评估5.2.1现场评估在伤寒、副伤寒暴发流行控制期间,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的结果,对疫情发展的趋势和防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开展以下评估:控制效果评估:疫区在实施控制暴发流行应急预案后,新发病例显著减少,伤寒、副伤寒月病例数降至往年同期相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时,可视为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转入常规预防和监测,尤其要做好疫源检索、带菌者的消菌

16、治疗等工作,防止疫情的再传播。健教效果评估:开展健康教育前后人群的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和行为改变情况的评估。消杀效果评价:每天对饮用水消毒的覆盖率、消毒的合格率进行监测,开展对室内消毒前后的消毒效果监测等。在灭苍蝇前后开展灭蝇效果监测。5.2.2整体评估疫情结束后组织有关人员对本起疫情的处置工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等。5.3常规监测按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方案和永康市肠道传染病综合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监测。5.4调查总结报告按照永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于暴发

17、疫情应急终止后2周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报告”,分别向金华市疾控中心和永康市卫生局报告。6.附录6.1参考文献6.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6.1.2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方案6.1.3伤寒、副伤寒防治手册(2006年版)6.2工作用表:伤寒、副伤寒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6.2 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 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姓名 ,若为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 1.2性别 (1)男 (2)女口 1.3年龄(岁、月) 口口1.4职业 (1)幼托儿童 (2)散居儿童 (3)学生 (4)教师 (5)保育员及保姆(6)餐饮食

18、品业 (7)商业服务 (8)医务人员 (9)工人 (1口)民工 (11)农民(12)牧民 (13)渔(船)民 (14)干部职员 (15)离退人员 (16)家务及待业(17)其他 (18)不详 口口 1.5文化程度 (1)学龄前儿童 (2)文盲 (3)小学 (4)初中 (5)高中 (6)大学及以上 (7)不详 口 1.6现住址 1.7户口地 1.8工作(学习)单位 1.9联系人 联系电话(办公室) (住宅) (手机) 2.发病情况2.1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2发病地点 2.3首诊时间 年 月 日 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4首诊单位 2.5诊断医院 2.6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19、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7住院时间 年 月 日 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8 出院时间 年 月 日 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3.临床资料3.1临床表现3.1.1发热持续 天口口3.1.2最高体温 口口.口3.1.3热型 (1)稽留热 (2)弛张热 (3)不规则口3.1.4有无如下症状与体征3.1.5发热 (1)有 (2)无口3.1.6畏寒 (1)有 (2)无口3.1.7头痛 (1)有 (2)无口3.1.8头晕 (1)有 (2)无 口3.1.9腹痛 (1)有 (2)无口3.1.10腹胀 (1)有 (2)无口3.1.11便秘 (1)有 (2)无口3.1.12腹泻 (1)有 (2)无口3.1.13便血 (1)有

20、 (2)无 口3.1.14恶心 (1)有 (2)无口3.1.15呕吐 (1)有 (2)无口3.1.16表情淡漠 (1)有 (2)无口3.1.17谵妄 (1)有 (2)无口3.1.18昏迷 (1)有 (2)无口3.1.19相对缓脉 (1)有 (2)无口3.1.20玫瑰疹 (1)有 (2)无口3.1.21脾大 (1)有 (2)无口3.1.22肝大 (1)有 (2)无口3.2有无下列并发症口3.2.1肠出血 (1)有 (2)无口3.2.2肠穿孔 (1)有 (2)无口3.2.3其他(注明) 3.3病人转归 (1)痊愈 (2)带菌 (3)死亡口3.4诊断依据3.4.1确诊依据 (1)临床 (2)病原学

21、(3)血清学口3.4.2检验结果3.4.2.1培荞(细菌型别)日期血粪尿其他3.4.2.2肥达反应日期OHABC3.4.2.3 白细胞计数、分类日期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他4.流行病学调查4.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追溯(病前1个月)4.1.1外出史 (l)有 (2)无口 4.1.2去过何地: 4.1.3在该地有无下列活动4.1.3.1住宿 (1)有 (2)无 口4.1.3.2用餐 (1)有 (2)无 口4.1.3.3带回食品 (1)有 (2)无 口4.1.3.4食品名称 4.1.3.5该地同样疾病 (1)有 (2)无口4.1.4外人来家 (1)有 (2)无口4.1.4.1来自何地 4.1.4.2该地同样疾病 (1)有 (2)无口4.1.4.3来后有无下列活动4.1.4.3.1在家住宿 (1)有 (2)无口4.1.4.3.2在家用餐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