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互通匝道桥典型病害分析及加固设计方案探讨_第1页
高速公路互通匝道桥典型病害分析及加固设计方案探讨_第2页
高速公路互通匝道桥典型病害分析及加固设计方案探讨_第3页
高速公路互通匝道桥典型病害分析及加固设计方案探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速公路互通匝道桥典型病害分析及加固设计方案探讨来源:福建交通科技,2008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08-11-05   作者:王林燊摘要: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互通匝道桥进行典型病害检测,分析病害成因,并提出详细的加固设计方案,为该类桥型的病害分析及加固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1 概述     马尾互通C匝道桥位于马尾互通区内,全长652.50m,桥跨组合5×25m+1×20m+2×30m+2×25m+5×25m+5×25m+5×25m+1×21m

2、;上部结构为等截面预应力砼连续刚构箱梁;平曲线最小半径为127.75m。下部结构为墙式桥墩、钻孔灌注桩基础、整体式桥台、扩大基础;球型支座;桥面设80型伸缩缝。    在例行养护检查中发现,多跨箱梁腹板出现竖向裂缝,箱梁底板出现纵横向和斜向裂缝。梁端腹板出现斜向裂缝。墩柱上部出现竖向和环状裂缝,部分墩柱横向出现偏位。为此,检测单位对病害进行了专项检测,对病害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加固设计方案。     2 匝道桥病害检测情况     2.1 检测内容和检测方法  

3、0;  利用桥检车提供的平台,对匝道桥箱梁梁体底板、腹板和翼缘板等进行全面检查,并对墩柱外观和偏位,以及支座工作状况进行详细的检测。     (1) 墩柱和梁体外观检测:近距离主要以目测为主,发现问题进行详细观察。发现裂缝的位置,红笔标识并拍照,并用刻度尺、裂缝宽度仪和深度仪对裂缝长度、宽度、深度进行观测及记录。     (2) 支座工作状况检查:目测破损、异常变形等情况,有无明显的变位痕迹、垫石破损等情况。如发现支座有变形、位移等,分别用游标卡尺、垫尺等进行量测。    

4、(3) 墩柱的变位观测:该桥属于曲线桥,桥墩为墙式桥墩,同时桥墩高度均较大。为保证测量的精度,墩柱的偏位采取在每个墩柱横向和纵向的正前方架设全站仪,分别测量墩柱的横向和纵向偏位。     2.2 检测结果     通过以上检测,得到梁体、墩柱和支座病害,简要记录如下:     (1) 梁体和墩柱裂缝。梁端腹板斜向裂缝主要集中于第五跨、第十跨、第十一跨;梁体腹板竖向和底板纵向、横向和斜向裂缝主要集中于第三跨、第四跨、第十四跨、第十七跨、第十九跨、二十五跨。   

5、60; 8根墩柱距墩顶45m范围内出现横向裂缝和竖向裂缝。     (2) 14个支座出现横向滑移,最大位移量为4.0cm。大部分螺栓螺母锈蚀。其中一个支座上下螺栓卡位。     (3) 墩柱横向偏位最大为13、14号墩,倾斜度为6.1;纵向偏位最大为6号墩,但倾斜度为2.9。     3 病害原因分析     (1) 梁端腹板出现斜向裂缝,主要集中于第五跨、第十跨、第十一跨等安装伸缩缝的梁端位置。由于匝道桥平曲线半径较小,箱梁在弯矩和扭矩复合作用下,伸缩缝附近的梁端腹板可能

6、出现局部受剪过大现象,从而出现斜向裂缝。     (2) 梁体腹板竖向和底板纵向、横向和斜向裂缝主要集中于第三跨、第四跨、第十四跨、第十七跨、第十九跨、二十五跨。这些裂缝的出现,与匝道桥平曲线半径较小、箱梁的弯矩和扭矩复合作用明显有关,并由于超载车辆的通行加剧裂缝的出现。     (3) 墩柱裂缝主要产生在距顶部45m处,这是由于该桥属于连续刚构结构,桥墩在整体受力协调变形后,在距墩顶和墩底约1/3处受力最大,从而该部位易出现开裂现象。     4 结构加固方案     针对

7、该桥出现的典型病害情况,经过反复的验算,参照其它类似桥梁的加固经验,提出以下加固方案。     4.1 上部结构加固     (1) C匝道5号墩顶向4号墩侧箱梁两侧腹板、10号墩顶向9号墩侧箱梁两侧腹板、10号墩顶向11号墩侧箱梁两侧腹板,需要采用碳纤维布加固。     (2) 加固范围为靠梁端3m区段整腹板,纵向及竖向均采用30cm宽碳纤维布,间距20cm。     4.2 更换支座     (1) 需要进行支座更换的墩号为:C匝道

8、桥15号墩靠14号墩侧。将原支座更换为单、双向滑动盆式橡胶支座,纵桥向平面曲线内侧更换为GPZ(II)2.5DX,曲线外侧更换为GPZ(II)2.5SX。     (2) 在加固后墩顶设置临时顶梁支点。     4.3 下部结构加固方案     经分析考虑,对C匝道10号、15号、20号墩下部结构进行加固。下部结构加固分三个方面:     (1) 墩身的加固。     原桥墩身为花瓶式墩,墩身中下部尺寸为200cm×120cm

9、并设有25cm×15cm倒角的等截面矩形段,上半部分为410cm高的花瓶式变宽段,墩顶平面尺寸为400cm×140cm并设有10cm×6cm倒角。墩身的加固为对称加固,新老墩身竖向中心线重合。加固后的墩身中下部尺寸为360cm×180cm并设有25cm×15cm倒角的等截面矩形段,上半部分为410cm高的花瓶式变宽段,墩顶平面尺寸为560cm×180cm并设有25cm×15cm倒角。     在墩身四周各面,以40cm×40cm左右的间距植入普通剪力筋后,绑扎加固墩身钢筋,逐段浇筑墩身

10、砼。在墩身顶面以下竖向15cm间距种植两排抗拔钢筋,横向间距为30cm。植筋结束后应进行清整,方可进行加固部分的钢筋及砼的施工。     (2) 承台的加固。     原桥墩承台为纵横桥向均为320cm、厚200cm的矩形承台,加固厚的承台尺寸为:横桥向长1120cm,纵桥向宽380cm、厚250cm。新旧承台底面同标高,竖向中心线重合,为对称布置。     将原承台横桥向侧面砼凿除20cm厚,露出横桥向承台底面钢筋,并将其与加固部分钢筋双面等强焊接。将原承台顶面及纵桥向侧面充分凿毛,使新旧砼能结合紧密,

11、共同受力,并在纵桥向侧面以30cm×30cm左右的间距植入普通剪力筋。     (3) 桩基的加固。     原桥承台下桩基为单根直径180cm桩基,在原桥墩桩基中心线横桥向两侧各450cm补设两根直径120cm的桩基,与加固部分承台对应。     (4) 下部结构加固要点。     墩身及承台的施工注意事项。     a.植筋钻孔应尽量采用小的振动工艺,植入深度应大于12d,直径为25mm的钢筋钻孔直径为32mm,直径为20mm的钢筋

12、钻孔直径为28mm,钻孔时要避开原结构钢筋,若钻眼位置与原结构钢筋相碰,可适当挪动钻眼位置12cm,以保证不损伤原结构钢筋。每个钻孔结束后应尽快安排植筋工作。     b.种植锚筋前,钻孔要用刷子及清洁压缩空气清孔,并满足植筋的干燥要求,抗拔种植锚筋所用的胶剂,设计参考采用喜利得HY-150化学粘合剂固定钢筋,要求200C凝胶时间10min以内,固化时间1h以内。钻孔植筋应由专业人员操作,并对所用胶剂进行粘结抗拔试验,验证凝胶和固化时间,合格后,方可正常使用,植筋结束后,应进行清整。     c.墩身及承台原结构表面要充分凿毛,使新旧混凝土能结合紧密,共同受力。     桩基施工注意事项。     a.桩基施工要求钢护筒落入岩面,全过程采用回旋钻钻孔,反循环吸浆工艺,施工过程中避免对桩周土体产生震动。     b.桩底进入微风化岩面长度应全截面进入岩面不少于1.5倍桩径,桩底沉渣不得大于3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