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制冷技术最新进展期末大作业_第1页
低温制冷技术最新进展期末大作业_第2页
低温制冷技术最新进展期末大作业_第3页
低温制冷技术最新进展期末大作业_第4页
低温制冷技术最新进展期末大作业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低温制冷技术最新进展作业 姓名:李科 学号:3115014002 班级:硕 5015 院系:制冷与低温工程系第一章低温制冷技术概述 1.低温制冷技术所涉及的温度范围是那些?主要的工程应用价值何在? 制冷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将物体冷却, 使其温度降低到环境温度以下,保持并利用这个温度。按照所获得的温度,通常将制冷的温度范围划分为以下几个领域:120K 以上,普冷;(1200.3)K,深冷(又称低温);0.3K 以下,极低温。 制冷和低温技术的温度范围细分的话会有很多个小范围, 每一个范围的工程应用列举如下: 300-273K,用于热泵、冷却装置、空调装置。 273-263K,苛

2、性钾结晶、冷藏运输、运动场的滑冰装置。 263-240K,冷冻运输、食品长期保鲜、燃气(丙烷等)液化装置。 240-223K,滚筒装置的光滑冻结、矿井工作面冻结。 223-200K,低温环境实验室、制取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200-150K,乙烷、乙烯液化、低温医学和低温生物学。 150-100K,天然气液化 100-50K,空气液化、分离,稀有气体分离,合成气分离、氢气极其氮气还原,液氧、夜氨、空间低温环境模拟(热沉)。 50-15K,凝气和氢气的液化,宇航员出舱空间真空环境模拟(氮低温泵)。 15-4K,超导,氮气液化。 4-10-63He 的液化、4He 超流性,Josephson 效

3、应、测量技术、物理研究。 3.低温制冷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如:液化、分离、环境、真空等)?举出两个例子说明之。 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获得低于环境温度的方法、机理以及与此对应的循环,并对循环进行热力学的分析和计算。 (2) 研究循环中使用的工质的性质, 从而为制冷机和低温装置提供合适的工作介质。因工质在循环中发生状态变化,所以工质的热物理性质是进行循环分析和计算的基础数据。止匕外,为了使这些工质能实际应用,还必须掌握它们的一般物理化学基础。 (3)研究气体的液化和分离技术。例如液化氧、氮、氢、氮等气体,将空气或天然气液化、分离,均涉及一系列的制冷和低温技术。 (4

4、)研究所需的各种机械和设备,包括它们的工作原理、性能分析、结构设计。 此外还有热绝缘问题,装置的自动化问题,等等。 上述前三个方面构成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的基本研究内容,第四方面涉及具 体的设备和装置。 天然气、石油气、焦炉气以及合成氨驰放气都是多组分混合气。实现它们的分离往往需要在若干个分离级中分阶段进行,在每一级中组分摩尔分数将发生显 著变化,如图 8-2 所示。多组分气体混合物当被冷却到某一温度水平时,进入一分离器,将已冷凝组分分离出去,然后再进入下一级冷凝器,继续降温并分凝。一个冷凝器和一个分离器组成一个冷凝级。从工艺的角度来考虑,冷凝级数主要是根据需回收组分的要求来确定的,但同时要保证

5、在分凝器中不会出现高沸点组分被冻结的现象。比如采用分凝法分离合成氨驰放气 H2-N2-Ar-CH4各组分的分凝 如图 1 所示,当压力为 3000Kpa 左右,要求回收纯度较高的甲烷,富氮储份及纯氢时,可分三级进行:第一级冷凝温度控制在 150K 左右,分离后得到纯度较高 的甲烷凝液;第二级终了温度控制在 120K 左右,分离后得到富氮凝份,第三级终了温度控制在 63K 左右,可获得较高纯度的氢气。 冷物流TT冷! I! 图 1 分离级示意图 制冷循环使用的现有工质不能满足环保要求,需要寻求替代工质。在受限制的 5 种 cFcs 制冷剂中,首当其冲的是 R12。R12 自1931 年问世以来,

6、 除了近来发现它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作用外, 一直是一种很理想的制冷剂。它具有不燃、无毒、化学性能稳定、热力学性质优良,与润滑油互溶、对金属不腐蚀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家用冰箱、食品冷藏冷冻设备,中小型冷库、冷藏运输设备及空调设备中。并且由于长期的应用和发展,已使 R12 系统中各种部件,发展到了十分完善的程度。限制 R12 的使用到最终停止使用,无疑将对制冷空调产品的生产及使用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积极开展 R12 替代工质的研究,是当前制冷空调行业中十分紧迫的任务,0 第二章低温制冷技术发展回顾 2.杜瓦技术有何作用?它的发明意义何在? 杜瓦瓶是一个双层玻璃容器, 两层玻璃胆壁都涂满银, 然后

7、把两层壁间的空气抽掉,形成真空。两层胆壁上的银可以防止辐射散热,真空能防止对流和传导散热,因此盛在瓶里的液体,温度不易发生变化。后来,伯格用锲制造外壳,保护易碎的玻璃瓶胆。杜瓦瓶的绝热保温性能良好,解决了低温液体的储藏问题。 冷物流 去下一嫌 4.查找具有标志性的国际、国内发展历史见证点(如机构的成立、重大研究进展、新技术突破) 现代的制冷技术,是 18 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人们很早已懂得冷的利用。我国古代就有人用天然冰冷藏食品和防暑降温。马可波罗在他的著 作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制冷和造冰窖的方法有详细的记述。 1755 年爱丁堡的化学教师库仑利用乙醴蒸发使水结冰。他的学生布拉克从

8、本质上解释了融化和气化现象,提出了潜热的概念,并发明了冰量热器,标志着现代制冷技术的开始。 在普冷方面,1834 年发明家波尔金斯造出了第一台以乙醴为工质的蒸气压缩式制冷机,并正式申请了英国第 6662 号专利。这是后来所有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的雏型,但使用的工质是乙醴,容易燃烧。到 1875 年卡利和林德用氨作制冷 剂,从此蒸气压缩式制冷机开始占有统治地位。 在此期间,空气绝热膨胀会显著降低空气温度的现象开始用于制冷。1844 年,医生高里用封闭循环的空气制冷机为患者建立了一座空调站,空气制冷机使 他一举成名。威廉西门斯在空气制冷机中引入了回热器,提高了制冷机的性能。1859年,卡列发明了氨水吸

9、收式制冷系统,申请了原理专利。 1910 年左右,马利斯莱兰克发明了蒸气喷射式制冷系统。 到 20 世纪,制冷技术有了更大发展。全封闭制冷压缩机的研制成功(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 米里杰发现氟里昂制冷剂并用于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以及混合制冷剂的应用;伯宁顿发明回热式除湿器循环以及热泵的出现,均推动了制冷技 术的发展。 在低温方面,1877 年卡里捷液化了氧气;1895 年林德液化了空气,建立了空气分离设备;1898 年杜瓦用液态空气预冷氢气,然后用绝热节流使氢气成为液体,温度降至20.4K;1908 年卡末林昂纳斯用液态空气和液态氢预冷氮气,再用绝热节流将氮液化,获得 4.2K 的低温。杜瓦于

10、1892 年发明的杜瓦瓶,用于贮存低温液体,为低温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 1934 年,卡皮查发明了先用膨胀机将氮气降温,再用绝热节流使其液化的氮液化器;1947 年柯林斯采用双膨胀机于氮的预冷。大部分的氮液化器现已采用膨胀机,在制冷技术的开发和实际使用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新的降低温度方法的发明,扩大了低温的范围,并进入了超低温领域。德拜和焦克分别在 1926 年和 1927 年提出了用顺磁盐绝热退磁的方法获取低温, 应用此方法获得的低温现已达到(1X10-35X10-3)K;由库提和西蒙等提出的核子绝热去磁的方法可将温度降至更低,库提用此法于 1956 年获得了 20X10-3K。 19

11、51 年伦敦提出并于 1965 年研制出的 3He-4He 混合液稀释制冷法,可达到4X103K;1950 年泡墨朗切克提出的方法,利用压缩液态 3He 的绝热固化,达到1X10-3K0 第三章低温制冷技术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交叉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2 .以材料学科为例, 说明低温制冷技术对其影响和促进作用。 在哪些方面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和进步? 陶瓷及陶瓷复合物(如熔融石英、稳定氧化培、硼化钛、氧化硅等)具有一系列优良性质:比钢轻、强度和韧性好、耐磨、导热系数小、表面光洁度高。将陶瓷用烧结法渗入溶胶体制成零件或用作零件的表面涂釉,可改善零件的性能。 聚合材料(工程塑料、合成橡胶和复合材料)用于制

12、冷产品中作为电绝缘材料、减振件和软管材料;利用聚合材料的热塑性,以新工艺通过热定型的方法制造压缩机中的复杂零件(转子、阀片等)。这些新材料的应用,带来产品性能、寿命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3 .查找与低温制冷技术相关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低温制冷技术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相辅相成。 (1)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浪潮给制冷技术以巨大推动。 基础研究方面:计算机仿真制冷循环始于 1960 年。如今,普冷和低温领域中的各种循环,如:焦汤节流制冷循环(JT 循环)、斯特林制冷循环、维勒米尔循环(VM循环)、吉福特麦克马洪循环(GM 循环)、索尔文循环(SV 循环)、逆向布雷顿循环、脉管式循

13、环、吸收式制冷循环、热电制冷循环;利用声制冷、光制冷、化学方法制冷的各种循环;以及各种新型的混合型循环,如:热声斯特林发动机驱动小型脉管制冷机的循环均广泛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于循环研究。研究制冷系统的热物理过程、系统及部件的稳态和瞬态特性以及单一工质和混合工质的性质等等,也离不开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在制冷产品的设计制造上:计算机现已广泛用于产品的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例如:结构零件设计的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以及用计算机控制精密机械加工。 计算机和微处理器对制冷技术的最大影响在于高级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这 是一项综合技术,涉及到先进的控制方法、可靠的集成块芯片及专门的控制模块、

14、精良的传感器。当前制冷系统采用电脑控制已极为普遍,控制模式正在发生变化,由简单的机械式控制发展到综合控制,为提高产品性能作出贡献。 (2)机器、设备的发展 为满足各种用冷的需要,新产品不断推出,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压缩机以高效、可靠、低振动、低噪声、结构简单、成本低为追求目标,由往复式向回转式发展。如新型螺杆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摆线式压缩机等,都具有优良特性和竞争力。 在压缩机的驱动装置上,将变频器用于空调、热泵及集中式制冷系统的变速驱动,带来了节能效果。 在低温机器和设备方面,前述各种低温循环虽早已提出,但近年来生产开发 的产品在温度,制冷量、启动速度、可靠性、能耗、体积等方面均有长足

15、的进步。现在,氮液化器多数为膨胀型, 中型的为双膨胀机组成的柯林斯机器, 大型的采用透平膨胀机。辐射制冷、 固态制冷已经实际应用。 利用 3He-4He 混合稀释制冷原理的低温制冷机已经商品化,可作为磁制冷机的预冷设备。各种气体分离设备,热交换器,低温恒温器也在高效、紧凑、可靠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 (3)工质 继氟里昂和共沸混合工质之后,由于 1970 年石油危机,节能意识提到重要地位,在开发新工质上引人注目地研究出一系列非共沸工质,收到了节能的效果和满足一些特定需要。 由于臭氧耗损和温室效应引起了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导致了 80 年代末开 始全球禁止 CFC 幽质,进而波及到 HCFCfe

16、 物质,这既是一次历史性的冲击,同时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在替代工质开发及其热物理性质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即是证明。 当工质处于很低温度时,其量子特性变得十分重要,必须考虑其量子效应,此时循环的性能系数和制冷量不同于经典表达式,而需要通过对量子热力循环的研究得出。 制冷和低温技术是充满勃勃生机的学科和工业领域。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和新技术的交叉渗透为它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第四章低温制冷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作用 3.超导技术与低温制冷技术有何关系?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分别工作在那个温区?两种超导体目前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低温制冷技术可以提供超导技术所需要的温区。 低温超导一般是在 Tcin 2

17、4MM惭14 扑压结,口增Ui/HMFH 3 院西揩化旄团公司 1KWKI/1做*。知 1 也体流限设讣、空冷系标.仆小静师化鳏.力佛塔桑轴c含制区系统,.脚胀机 2 01(M26 内北粕;ajNTa 5 天建纲就由同 2KftKl/ZKUdft-UMI 2 应体流程也ihI 冷泵标.先了才吊杷帖甄班.J?愉塔奈轴.磁服朴 2mOft15 内压物 3iWfl 7 山东阳鲁祥光崩也公司 3*OCM115000.-920 1 思体流程徒计.空冷奈统.步了临葩小标统.外甯借靠纨t曾削泣卷好八脚玄机 IDOS.0117 外体斯,riiti H-ft15MFa W q修山剂法蒙司 iDOCMl-35IJ

18、00, 1 总体/程段计,堂挣最茹,牙子蹄蛇就星细,分号塔泰统t含如.氯,氨.粗等1 2D01据1拜 内压靴 J(JMPm 7 中石此洞北化肥 1 总体淞程设计.过期器.空嗫机.瘠住机.空冷乾统,分子褥跳化素观,分怪塔票虢,眩技机 2CMJ1J204 内体相f 4SZMPJ 谷 中石化交黑石 化 4加(心JUUOtt-1220 1 总体沌哲世计.过能居.卡*m.峭JK班,空冷累的,力子阴纯化系线,力用矫系统,咪机 2001J204 内切物 4.52Mpii g 中惊大优 52WKt611。*1皿 1 总体流程设ihm渡鼎,交JKBI.墙空心系鲤.分广设坤化宾航.分帝塔系轴.X辄.敏仁仃黎曲喜岷

19、机 i(HJ4m2H 内JK端.轼 5.2MTa. 乳 KHMJ*a 10 出口席目 Mm-小帕餐切o * 总体之计,过罐器,交乐UL增雁机.空冷亲统.甘广彩甄化系统,分值塔嘉解.廊览机 2O(k51 内乐物 455MJ 石化行业对氧、氮产品的压力要求一般在 4.0MPa(G 下同)到 10.0MPa 之间,其所需的空分设备规模也多数在 30000m 处等级以上, 对空分设备的各种产品的要求繁多,往往会同时要求生产不同流量、多种压力等级的氧气和氮气。因此对于石行行业的用户来说,采用内压缩流程空分设备是较好的选择。 冶金行业一般对氧、氮产品的压力要求在 3.0MPa 左右。由于杭氧成功应用了自行

20、设计制造的氧气透平压缩机,所以常规的外压缩流程空分设备仍然是冶金行业用户的主要选择。当然,如果冶金行业的用户同时要销售液体产品,内压缩流程也是可供选择的方案。 5 .明国内外大型天然气液化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 纵观世界 LNG 技术与装备的发展,经历了装置规模由小到大、工艺技术不断进步、设备性能逐步提高、控制水平突飞猛进、成套能力日益增强的过程。从 1976 年,由原机械工业部投资组建四川深冷设备研究所开始,我国天然气液化工艺技术不断发展,尤其到 2008 年,以中海油大型 LNG 技术装备国产化项目为依托,国内关键设备制造优秀企业密切合作,于 2010 完成了大型天然气液化工艺及关键设

21、备技术包括液化工艺包、冷箱、冷剂压缩机、驱动电机、变频器、仪控系统、部分低温阀等的研发,走出了一条LNG 装备国产化之天然气液化设备 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四川空分设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波路。从 2010 年至今,包括华气安塞 200 万方/天,张家口国储 100 万方/天,山东泰安 260 万方/天,内蒙古兴圣 200 万方/天、 湖北黄冈新捷 500 万方/天等多套国产化的百万方级天然气液化装置已经调试投产。 目前,受限于当前国际油价的波动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国内管道大 然气液化需求呈下降趋势,但是作为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的新型应用设备一一海上浮式液化装置近年来受到重视并相继进行

22、了大量研制工作;为节能减排,对于化 工尾气、焦炉尾气的回收处理也是天然气液化领域的一个分支;此外随着页岩气 开采技术的成熟,都将对我国天然气的气源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新形式下,应该积极实施我国天然气“利用海外”发展战略,走出国门,开发利用海外资源,液化世界天然气,确保我国 LNG 进口战略通道建设和运行安 全,为我国能源的安全和清洁作出更大贡献。 天然气液化行业至今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液化装置的规模和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液化工艺技术日渐成熟,且工艺多样、百家争鸣,除 Lique 巾 n流程尚未得到应用外,C3MRAP-XTMMRMFC 等混合冷剂流程及优化级联流程均在大型液化

23、装置上得到成功应用。装置规模不断扩大,单线生产 能力不断提高,从建设初期不足 0.5Mt/a,发展到今天的单线产能最大 7.8Mt/a。然而,装置规模的发展并不是一味追求规模最大化,而是在朝着根据实际情况兼 顾操作灵活性、负荷调节能力及设备检维修停产等方面问题,追求项目全生产周 期的技术经济效益最大。目前在建和拟建的大型液化装置规模在 3.06.5Mt/a 较宽泛的范围内。止匕外,现今海洋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极地地区天然气资源的开发是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动向,随之刺激了液化工艺技术和装置建设的进一步。 第七章低温液体的储藏与运输技术 3 .低温容器的结构有何特点?低温传输管道有哪些主要技术?

24、对于低温压力容器首先要选用合适的材料,这些材料在使用温度下应具有良好的韧性。经细化晶粒处理的低合金钢可用到-45C,2.5%锲钢可用到-60C, 3.5%锲钢可用到-104C,9%锲钢可用到-196C。低于-196C 时可选用奥氏体不锈钢和铝合金等。为了避免在低温压力容器上产生过高的局部应力,在设计容器时应避免有过高的应力集中和附加应力;在制造容器时应严格检验,以防止容器中存在危险的缺陷。对于因焊接而引起的过大残余应力,应在焊后进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处理。绝热保温贮槽分为真空粉末绝热型和常压粉末绝热型,粉末绝热,利用低热导率的粉末、纤维或泡沫材料来减少热量传入。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大气压下应用普

25、通粉末绝热(堆积绝热),绝热层较厚,并充入干燥氮气维持正压,以防止水分进入和冷凝,最低可时适用于液氮温度以上;另一种真空粉末绝热,即对填装粉末的空间抽真空,减少了气体传热,同时粉末颗粒也削弱辐射传热,使绝热效果更好。 真空粉末贮槽为双层圆筒结构、内筒及其配管均用奥氏不锈钢制造,外壳用炭钢制造,夹层充满膨胀珍珠岩(又称珠光砂)同时设置了经过特殊处理的吸附剂,并抽成高真空度(0.56Pa),容量为 200m3 以下。工作压力较高(四车间钢包底吹量两个储槽工作压力为 2.0Mpa),槽外有气化器,既可使槽内升压便于充车,又可直接送出压力气。按用途可分为固定式和运输式两种,固定式主要用于低温液体的贮存

26、,它安装在低温液体的生产地、使用点或供应站;运输式将低温液体从生产地或供应站运往使用点,常有陆运、水运等形式,他们分别称为槽车、拖车及槽船。 低温液体在管内流动时,如果整个输送过程完全维持为单相的液体状态,那么这种流动称为平相流动”。也就是说单相流动,要求低温液体输送到用户时刚好处于饱和状态。考虑到输液管道的外热影响,因此液体在进入输液管时应当是处在过冷状态,否则满足不了这一要求。为实现较长距离的单相流动,一般采用 液体经加压预冷后再送入管道进行输送,其原理流程见图 1。先将压力为 PR温度为 TR的饱和液体从点 R 加压至 PS压力的点 H(TH),然后采用部分未经加压的液体(PR,TR)进

27、行冷却,使温度从 TH降至 TG,此时液体已被过冷,然后送入输液管道。在输送过程中由于外热及阻力降力的关系,液体的压力从自降至 PL,温 度由 TG升高至 TL并达到饱和状态。线段 GL 即为液体在输送过程的状态变化 线,最后液体从饱和状态点 L 等烙节流至 O 点进入贮液槽。 为减少低温液体在输送过程中的冷量损失,目前在工程上采用下列几种绝热方式:(1)包扎多孔绝热材料;(2)粉末真空;(3)高真空或高真空多层绝热。虽然采取了这些绝热措施,低温输液管仍存在着;金属元件引起的热传导、真空夹层中残留气休分子运动引起的热传递和内外管温差产的热辐射,这三部分 热流造成的冷损失。 第八章低温制冷机与热

28、力循环 4 .举例说明低温气体循环和液化循环的原理区别、技术特点、应用场合。 低温气体循环最典型就是逆布雷顿制冷循环。逆布雷顿循环空气制冷机是以无环境公害的空气为循环工质利用空气状态在制冷机内的循环变化实现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不断转移到高温物体的机器。基本循环包括等嫡压缩、等压冷却、等嫡膨胀和等压吸热 4 个过程。实际的空气制冷循环主要可分为开式制冷循环和闭式制冷循环,具体采用的循环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流程形式。 主要组成部件包括:压缩机、换热器、膨胀机、低温室以及连接管道等。图 7 为逆布雷顿循环空气制冷机热力过程原理图。在极限回热过程中,空气的温度经过冷凝器和回热器后可以到达 4,,是由于

29、回热效率的存在空气只能经回热器被冷却到 4,空气经过理想绝热膨胀过程后可以到达状态点 5,但是实际过程并不能完全达到可逆,因此膨胀后只能到达状态点 5,点 5 的计算需要考虑到膨胀机的等嫡效率。空气从膨胀机中出来后进入用冷装置,被用冷装置加热到状态点 6,6 点所对应的温度就是制冷温度,然后空气进入回热器中被加热至状态点 1,后进入压缩机,压缩过程不是完全的可逆过程,所以空气被压缩至状态点 2 而不 是 2,然后空气进入冷凝器被定压冷却至状态点 3,再进入回热器被定压冷却 至 4,从而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 图 7 逆布雷顿循环空气制冷机热力过程示意图 逆布雷顿循环空气制冷机采用空气作为工

30、质,通过压缩机等嫡压缩,经后冷却器冷却,回热器降温,在透平膨胀机内等嫡绝热膨胀并对外作功,获得低温气流来制取冷量。由于工质空气的多变指数较大,在相同工况下压比较大,传热温差增加,不可逆损失增大;在相同压比下消耗功多,使得逆布雷顿循环空气制冷机在常温区的效率略低。随着高速透平膨胀机特别是气体轴承透平膨胀机和高效紧凑换热器的发展,透平逆布雷顿循环空气制冷机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可获得很低的制冷温度和很宽制冷量范围,具有高的可靠性。因此近几十年来,逆布雷顿空气制冷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应用于飞机空调系统、列车空调、环境试验室、石油化工加工、食物保鲜及快速冷冻等领域。 气体的液化循环有很多种,包括节流

31、液化循环、带膨胀机的液化循环。而节流液化循环又可以分为一次节流液化循环和有预冷的一次节流液化循环。带膨胀机的液化循环又可以分为克劳特循环、柯林斯循环和卡皮查循环。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克劳特循环。 1902 年克劳德首先将活塞式膨胀机应用于制冷循环,开创了液化气体的新方法。在这循环中由于大部分高压气体经过膨胀机的绝热膨胀,使气体的内能以 功的形式排出而大大提高了制冷循环的效率。 从流程图 8 中可见, 先用压缩机将气体压缩成高压气体, 经过冷却水, 取走压缩热,形成等温压缩过程,然后进入热交换器 E1,冷却后的气体分成两部分,其中 mv部分进入膨胀机中绝热膨胀,另外(1-M)部分进入热交换器 E2

32、中。进入膨胀机的气体从高压P3 膨胀到低压 Pe,温度由 T3 变成 T&膨胀后的低温气体返回到热交换器 E2 的低压侧,与 E2 中高压侧的高压气体进行热交换,然后通过 E1 返回压缩机的吸气口。在 E2 中被冷却的(1-M)部分高压气进入热交换器 E3 高压侧,与节流后的低压气体再进行热交换,进一步降低温度,这部分气体离开 E3 后,经过节流阀节流,节流后的气体进入容器 V,然后返回E3E2、E1 的低 压侧,最后到压缩机的吸入口,这样几次循环以后在 E3 的末端积蓄起冷量,使 高压气再经过时将冷却到临界温度以下,再节流时就有部分气体被液化。 图 8 克劳特循环流程图 图 9 克劳

33、特循环 T-s 图 气体液化循环由一系列热力过程组成,其作用在于使气态工质冷却到所需的低温,并补偿系统的冷损,以获得液化气体(或称低温液体)。这不同于以制取冷量为目的的制冷循环。在制冷循环中制冷工质进行的是封闭循环过程;而对液 化循环来说,气态低温工质在循环过程中既起制冷剂的作用,本身又被液化,部分或全部地作为液态产品从低温装置中输出,应用于需要保持低温的过程(如在低温试验中作为冷却刘)或用来进行气体分离过程(如液态空气分离为氧、氮等)C 液化气体可用于低温试验、低温环境的模拟、器官移植等等。 5 .脉冲管制冷机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分析说明其主要优势和发展前景。 脉管制冷是周期性地对一端封闭

34、的管子充气压缩一放气膨胀而获得低温的 一种方法。基本脉管制冷机如图 10 所示。 脉管通常是内一根低导热率材料制成的薄壁管子(参看图 10),一端与称为层流化的冷器剁他近,并形成气体的封闭端。层流化冷却 2B 峦许多尺寸相同的通 道织收,每一通道流阻大体相同,休证从冷却器出来的气流为层流。它也可以用个目流化正件加上一一个普通换热器纪成。管子的另一瑞与层流化元件及热交换器相连,热交换器又与回热器及进、排气阀相连。层汰化正件是一种多孔物,其作用是使气流通过后消除紊乱度而成层梳。层流化元件厚度约 smm,它 hf 以是 由金属屑制成的烧结金属,也可以由粉版状非金 J6 物加工版。 脉管的工作过程如下

35、:打开进气阀,在稳定工况下由压缩机来的高压气体经回热器被冷却到制冷温度 T,,然后通过热交换器及崖坑入件进入脉管。 进入脉管的气流是一股平行于管子铀线的层流气流,它一边向右移动,一边使管内原有 气体压缩;同时自己也经受不同程度的压缩,温度依次升高,形成温度梯度。温度分布如图 10 实线所示。进入冷却器时,气流具有温度 Tmo这实质是个充气过程。接着,是静止期。气体在冷却器中被冷却,温度降到 T.随后打开徘气阀进 行放气。离开冷却器进入脉行的气流同样也是层流,在它向左运动的同时,气体膨胀,温度下降。温度分布如图 10 所示。当气体回到热交换器时,其温度 Ta 低于进气时的温图 10 基本脉管制冷

36、机 度 T0,在热交换器中向外输出冷量,然后再经回热器,冷却其填料,气体本身被加热,温度升高到接近室温,从排气阀排出。至此完成一个循环。为了减少紊乱混合和保证良好传热,要求进气和徘气期的时间尽可能短,静止期足够长。以上牙述为单级脉管。为了获得更低温度,还可做成多级。 脉管的最大优点是结构十分简单,没有运动部件。因而振动很小,寿命长,可靠性好。 而且制造、 维护部比较方便。 它的缺点是每一级的温降小。 如单级脉管只能达到 170K左右,为了达到 80K,需用三级脉管用联。要达到 20 x 的低温就需要 6 级。因此,对于20K 以下的低温,一般不推荐使用脉管。但是脉管制冷机比常规回热式空气制冷机

37、(如G-M 机,斯特林机)突出的优越之处在于简单,无低温运动部件,特别适宜在高空应用(对可靠性、寿命、振动要求高),它用以作为红外器件、低温电子器件冷源的前景日益明朗。 第九章低温制冷技术展望 1.科技进步使得学科之间交叉融合,那么低温制冷技术还可能形成哪些交叉和边缘学科? 低温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现代科学。它为许多技术部门和基础科学服务,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边缘学科,正在改变一些古典学科的面貌。如超导技术、低温 电子学、低温生物学、低温医学等都形成了新的边缘学科,又如低温的技术处理,低温粉碎等形成了一个新的工艺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小灿,邱昌明.R12 替代工质的研究及实现步骤J.制冷学报,19

38、91,01:21-25. 2薄达.低温液体输送管的技术探讨J.深冷技术,1993,06:6-9. 3郭耀君,谢晶,朱世新,王金锋,汤元睿.超低温制冷装置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食品与机械,2015,01:238-243. 4叶斌,马斌,侯予.大型氮低温制冷系统研究进展J.低温工程,2010,04:18-23. 5毛绍融,朱朔元,周智勇卢杰.大型空分设备技术现状及进展J.深冷技术,2009,S1:26-31. 6禹林涛.法液空工程制造业务的重大成功J.气体分离,2005,02:1. 7顾福民.国外大型空分设备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J.冶金动力,2003,05:31-38+41. 8毛绍融,周智勇.杭氧特

39、大型空分设备的技术现状及进展J.深冷技术,2005,03:1-6. 9谢波.天然气液化设备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气体分离,2015,03:18. 10王际强,陈杰.大型低温液体贮槽绝热系统设计J.深冷技术,2011,02:37-41. 11吴廷珊.林德公司小型空分设备简况J.深冷技术,1981,06:21-32. 12孙郁,侯予,赵红利,陈纯正.逆布雷顿循环空气制冷机的性能分析J.低温工程,2006,01:27-30+39. 13白红宇.HT-7U 超导托卡马克氨制冷系统热力学分析及设计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离子体物理 研究所),2002. 14G.Petitpas,S.M.Aceve

40、s.ModelingofsuddenhydrogenexpansionfromcryogenicpressurevesselfailureJ.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Energy,2013,3819:. 15G.Manimaran,M.Pradeepkumar,R.Venkatasamy.Influenceofcryogeniccoolingonsurfacegrindingofstainlesssteel316J.Cryogenics,2013,:. 16HuiDong,LiangZhao,SongyuanZhang,AihuaWang,JiujuCai.

41、UsingcryogenicexergyofliquefiednaturalgasforelectricityproductionwiththeStirlingcycleJ.Energy,2013,63:. 17Y.Hou,H.L.Zhao,C.Z.Chen,L.Y.Xiong.DevelopmentsinreverseBraytoncyclecryocoolerinChinaJ.Cryogenics,2005,465:. 18JaeHongPark,YongHaKwon,YoungSooKim.ThedesignandfabricationofareverseBraytoncyclecryocoolersystemforthehightemperatures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