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言的特征和特点兼论用综合判断法观察归属问题_第1页
论方言的特征和特点兼论用综合判断法观察归属问题_第2页
论方言的特征和特点兼论用综合判断法观察归属问题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研究2003 年第 1 期(总第 86 期)论方言的特征和特点兼论用“综合法”观察的归属问题(山西省,山西 太原 030006)摘 要 :特征和特点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性质“: 特征”侧重于反映人或事物表象的区别性 ,特点侧重于反映人或事物内在素质的特殊性。就某一个方言区来说 ,特征侧重于同周边方言的区别 ,特点则侧重于同其他方言包括同北京话的比较。具有区别功能的方言特征一般具有单一性 ,内部的一致性 ,对周边方言的排他性等特性;反映方言内在性质的“特殊性”的特点 ,一般具有多元性 ,对内可以不具有一致性 ,对外可以不具有排他性 ,对于周边方言也可以不具有区别性。区别方言的特征和特点 ,有助于

2、汉语方言的分区 ,有助于全面认识方言的词汇系统 ,有助于完善汉语方言研究的理论体系。文章汉语方言分区中方言区的划界、“方言岛”的类型归属 ,以及方言区的层次归属 ,特别是的归属等问题 ,提出“特征法”“、特点法”和“综合法”,主张用“综合法”来观察的归属问题。文章认为从方言比较出发 ,方言词可分为特征词、特点词和特色词三个层次。:方言;特征;特点号 : H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2979 (2003) 01 - 0003 - 08一问题的提出的方言。是不是真的没有什么重要特点呢 ? 当然不“特征”和“特点”不是等,然而在不少方言研究著作中却多混用。似乎已习以为常。引起

3、我们注意的是下面这段话:另一个“官话”内涵上的问题 ,是近年来李提出来的。他认为山西部分地区及其邻近陕西部分地区、河南黄河以北地区 ,以及内蒙西部、河北与山西交界的地带等“官话”可以考是。立区时, 就曾提出, 除有入声外,还有入声多数带喉塞音 、北京 ?n :?| in :i?| u?n : u?|yn?y?四对韵母分别合并读作 ? 尾、有词缀“圪” k? 、北京话的轻声“子尾”多读 ts? ( 或 z? t? l?) 、多数地区有分音词等“共同点”。(侯精一, 1986) 后来陆续发现的特点, 比较重要的有:崇虑另立“”一区 ,从“官话”中分离出来 ,这个母平声字擦音化,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

4、音平声“”的最大特点是有入声。不送气, 蟹、止两摄部分合口字今 y , 有这里所说的“”的最大特点是有入声 ,可能异读, 指示代词三分(, 1996) ; 入声音节里有是从生给先生关于的定义引申出来的。先的构词能力很强的不表义音节, 形性下的定义是: 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入声音节两分”( 即分为表义指有词汇意义和不表的方言。仔细体会这个定义“, 有入声”是作为成区的基本条件提出来的。相对于周边的官话方言义指没有词汇意义两个部分) 的现象 (, 1996/1997) ; 通摄合口一等( 如: 族通一入屋从、速通一)来说“, 有入声”也可以看做是的一个特点;但相与合口三等精组入声字( 如:

5、 足通三入、俗通三入烛对于吴语、闽语、粤语等东南地区的汉语方言来说 , 相对于官话大区里的江淮官话 ,以及西南官话的部分地区来说 ,有入声则成不了特点。如果把“有入邪、肃通三) 今读音多有区别, 曾摄开口一等入声帮组字( 如: 北开一入) 、梗摄开一入德帮口二等入声帮组字( 如: 伯梗开二入陌帮迫梗开二入陌帮声”看做是的“最大特点”,就有可能对的认掰梗开二入麦帮麦梗开二入) 今韵母多读齐齿呼( 侯识产生误解 ,容易把看没有什么重要特点精一, 1999) 等。( 2002) 进一步论证了分音词、* 本文曾在学术研讨会(200219 太原) 上宣读过,刊出前做了一些修改。· 3 

6、3;圪头词、圪类词在特点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合口一等与合口三等精组入声字今读音多有区别,曾摄开口一等入声帮组字、梗摄开口二等入声帮组为它们“是方言共有的语言特点”“, 是立成区的重要条件”。可见 ,有入声是字今韵母多读齐齿呼, 以及有异读等,于语成区的语言条件 ,是音方面的特点; 指示代词三分, 属于语法方面的特别于周边官话方言的语言特征。它既不是的主点; 入声音节里有的构词能力很强的不表义要特点 ,更不是的“最大特点”。产生这种情况 ,音节, 形性的“入声音节两分”现象 , 以及与我们过去不注意区别方言特征和特点有关。由此 ,我们认为 ,在方言研究中混用特征和特点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需要提出

7、来讨论。二方言的特征和特点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性质“特征”和“特点”具有不同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2002 年增补本)“特征”条的解释是“: 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特点”条的解释是 : “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可见“, 特征”侧重于反映人或事物表象的区别性 ,特点侧重于反映人或事物内在素质的特殊性。就某一个方言区来说 ,特征侧重于同周边方言的区别 ,特点则侧重于同其他方言包括同北京话的比较。具有区别功能的方言特征 ,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性:一是单一性;二是对内具有一致性;三是对周边方言具有排他性。作为反映方言内在性质的“特殊性”的特点 ,不一定具有以上三个特性。一般地说 ,方

8、言特点具有多元性 ,对内可以不具有一致性 ,对外可以不具有排他性 ,对于周边方言也可以不具有区别性。下面试以 为例加以说明。统的分音词、圪头词、圪类词 , 则是既与语音有关, 又与词汇、语法有关。从分布情况和与其他方言相比较来看,经发现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已第一种类型是内部缺乏一致性, 对外没有排他性。最典型的例子是异读。的异读是成套的、有规律性的、在地域分布上是相连成片的。(, 1996) 这在北方方言里是比较突出的。从这一点上看, 可以认为是的一个特点。但的中心地区(即并州片的异读, 只是分布在和吕梁片) 及其邻近地带( 忻州市的原忻州市 、定襄、原平等区县) 。其他地区 ,异读只

9、限于少数字, 或限在特定的词语里。前者如大包片的大同市 , k?31 , ts u24 ) 、“域”( 文 ta313 , x 313 、“澄”( 文 t?i?54 ,有异读的只限 于“哥”( k54 ) “、凑”(读 y?32 , n?e313 ) “、涎”(读 t?313 , ts ?u24 , y24 ) 、“崖”( ?i?313 , t?24 、“颈”( k?54 ) 等少数字(忠等, 1986) ; 后者如上党片的长治市, p ?54 ,音只限在少数词语里, 如“八”( p ?213 叉) 、“哈”( x ?213 , ts ?535 一巴 x?213 打欠) “, 掌”( ts ?

10、535 ,) “、鹊”( t?i ?54 , t?i?213 喜) 、“哄”上面提到的的定义 ,表明立区具有两 xu?535 , xuei535 孩子) 等(个基本条件 ,一是地理条件: 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 一是语言条件:有入声。因此 ,有入声自然成为对内具有一致性 ,对周边地区方言具有排他性的唯一区别性特征。应该说 ,这是比较简单明了的。(,1985) 。山西的异读也很不丰富。可内部缺乏一致性是很明显的。见,从异读在的外部来看, 山西南部的中原官话也有比较特点的情况就要复杂得多。现已发现的的复杂的异读。至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些方言 ,特点不下 10 个 ,说明特点具有多元性。仔细分析一下 ,

11、就会发现这些特点具有层次性。特别是闽南话,异读尤为复杂, 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可见 ,缺乏“排他性”。的异读对外传统语言学认为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再以北京 ?n :?| in :i?| u?n : u?| yn : y?四对韵三大要素, 一种语言的特点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母分别合并读作 ?尾为例。在等方面, 方言的特点也是如此。上文提到的已里, 大部分地经发现的特点, 入声收喉塞尾 , 北京 ?n :?| in :i?| u?n : u?| yn : y? 四对韵母分别合并读作 ? 尾, 有词缀“圪” k? , 北京话的轻声“子尾”多读 ts? ,区这种现象, 无疑是的一个重

12、要语音特点。但仔细观察, 情况比较复杂:有些点这四对韵母分别合并后不读 ?尾, 而读作舌根浊擦音 尾, 如大同”“、”“、群穷”分别读作 ?|崇母平声字擦音化,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平市“, 根庚”“、心声不送气, 蟹、止两摄部分合口字今· 4 · y , 通摄i?| u?| y? ; 有的地区合并后, 韵尾脱落, 主要元音鼻化或不鼻化 :“根庚”、“心”、“”、“群第三种类型, 内部具有一致性, 对外加上一定限制之后具有排他性。上面提到的“入声音节里有成穷”, 山阴(大包片) 分别读作 ?| i ?| u ?| y ? , 宁武 (五台片) 分别读作 ?| i ?| u

13、?| y? 。还有一些地区上述四对韵母不合并或只是部分合并。如 :长子(上党片)“根| 庚”分别读作 ?n | ? 、“心新| 星”分别读作 in| i? “、魂| 红”分别读作 u?n | u? 、“群| 穷”分别系统的构词能力很强的不表义音节, 形性的入声音节两分的现象”, 就属于这种情况。这里关键是“”和“系统性”。如果不加这个限制 , 江淮方言和东南地区的一些方言, 也存在某些不表义入声音节, 也有个别入声音节两分的现象。笔者在读作 yn| y? (, 1995) ; 晋城( 邯新片)“根庚”、“心”分别合流读作 ? | i ?n , 但“魂”与“红”不合并, 分别读作 u ? | u

14、o? “, 群”与“穷”也不合并 , 分别读作 y ?n| yo? 。可见 , 北京 ?n : ?| in : i?| u?n : u?| yn : y?四对韵母分别合并读作 ?尾这个特点,方言和研究一文指出, 南京方言也有不表义入声音节, 分散在 t? t? t u ku ts ? ts ? t? k? ?ye t?o十个音节里 , 数量只有十几个; 扬州方言也有入声音节“两分”的现象 , 但只见于 l? k?两个音节。东南地区方言 , 则很少有这种情况。在内部也缺乏一致性。这个特点不仅在东南地因此, 加上“”和“系统性”这两个限制条件 , 说区一些方言(如吴语) 存在, 在周边的一些方言也

15、存在, 如中原官话汾河片的霍州、乡宁 , 北京 ?n :?| in : i?| u?n : u?| yn : y? 四对韵母也分别合并读作 ?| in/ i?| u?| y?/ y? 。的这个特点不仅内部具有一致性, 而且对外具有排他性, 现在看来还是可以成立的。与“入声音节两分”相种类型。分音词作为的“分音词”也属于这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除此之外,里崇母平声字擦音化,浊声内部各方言数量不等地存在着。的分区一文说 , 除邯郸、安阳等地以外 ,先生多数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平声不送气 , 蟹、止两摄部分合口字今 y , 以及指示代词三分等特点, 也区音词;先生方言比较、区域方言史与于这种情况。第二

16、种类型, 内部具有一致性, 对外不具有排他方言分区一文说“,音词最大的特点是完全覆盖区内各方言, 是周遍性的网状分布”。两文说法性。最明显的是入声收喉塞尾 。这在内部略有出入, 具体情况还有待进一步。但从总体具有公认的一致性。但这并非的独有特点, 就上看, 分音词在事实的。内部具有较大的普遍性, 是符合官话大区来说, 江淮官话的入声也收喉塞尾 , 就东南地区的方言来说, 吴语的多数方言, 闽语的大田如果我们把分音词理解为由一个单音节“字”按声韵分拆的规则分读为两个音节, 那么分音词就不片的一些方言入声也收喉塞尾 。可见晋片语的入声收喉塞尾 这个特点, 不具有排他性。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圪头词和圪类

17、词语。以“圪”是所独有。首先 ,周边的某些官话方言, 也有的分音词。据广灵方言志(忠,作为词素的圪头词( 如: 圪针名词, 枣树、酸枣树的1994) , 广灵方言的分音词有 12 个, 比较典型的, 如:刺、圪吵动词, 热烈地议论或谈论 、圪囊形容词, 形容人很窝囊,没有能力、圪绺量词, 用于线、麻、头发等丝状物聚在一起的量、圪p u l?55x ? l?u53x ? l ?213k u l y 53p u l?213·ts?·k ? l 55 ts?p?55x?u53·ts?患不 黑搂 黑辣 哭 不浪子圪览子摆罅圈噌拟声词, 形容刀刺物和圪类词语(如:墓圪堆一种

18、土炎者的坟墓、热圪瘩痱子、慢圪悠悠形容动作很慢) , 以其分布范围广、数量多、使用频率高 , 以及结构灵活多样?i ?213石头之间的缝隙t?y 53p?213k 55而成为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在内部具有高ts?ts?词(棒子秆子度的一致性, 但对周边方言却不具有排他性。山西省东北区的广灵方言(属北方官话的的大片方言(属中原官话汾河片)词和圪类词语, 在结构和意义上与) 和南区的圪头几乎一致, 只据荥阳(广武) 方言的分音词和,1994) , 广武话(属于中原官话片) 现在使用的分音词仍有 54 个,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相近或几乎相同。如 :的分音词是由于这些方言入声已经消失“, 圪”不读入声

19、, 在广灵方言里读作阴平或轻声 c k ?/ · k ? ; 在中原官话不来 p u13 lai0 曲连 t?y13 lian0骨轮 ku13 l un0 轱辘 ku42 l u0摆 pai55摆动圈 t?ya n13滚 kun55滚动汾河片, 临汾读 c k ? 、新绛读 c ki ,阳平; 运城、临猗等方言, 读音比较复杂, 有读阴平、阳ku13平或去声的, 以阳平为多。毂· 5 ·· 6 ·区分方言的特征和特点, 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认言。它的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有助于汉语方言的分区。汉语方言分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重点和

20、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的江志·方言志识(南京大学是合理的。, 1998) 也是这样处理的。这样做再从汉语方言分区的历史上看, 浙江南部温州难点是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划分不同类型的方言区, 确定它的边界;等地的方言, 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吴语的特点, 相互之间不能通话。不同于邻近 书二是确定由于人口的归属;迁移等形成的“方言岛”(1900) 把汉语方言分为十种, 温州等地的方言归入福建。国语纲(1934) 把汉语方言划三是确定划分出来的方言区的层次。汉语方言分区的实践表明, 把方言的特征和特分为十二系, 把这一地区的方言单列为“瓯海系”。任现代吴语的研究( 1928) 指出“吴语为江浙当中

21、 定群等母带音 , 或不带音而有带音气流的语言”, 正是根据这个特征, 把温州等地的方言归入点区来, 有性地运用特征法、特点法是分别解决法和包含特征、特点在内的综合以上三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吴语。这个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先说特征法。以上事实说明, 特征法对于划分方言区的运用方言特征来边界方言的归属, 确定方界线是有效的, 但是对于确定“方言岛”的归属则要慎重。确定方言岛的归属 , 一般不能采用特征言区域之间的界线, 在理论上是合理的, 在实践上是有效的。先生曾经说过“: 方言地理学揭示了法。比较有效的是特点法。试以笔者比较熟悉一个重要的语言事实, 就是每一个方言特征(不论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的)

22、 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不同的方言特征可以有或者往往有不同的分布区域, 即方言差异在空间的体现。一幅方言地图是用线条绘出一个方言特征的地理分布。”中国语言地图集在的、也是汉语方言比较复杂地区之一的浙江南部平阳、苍南、泰顺一带的方言为例。表明, 这一带有“瓯语”、“闽语”、“蛮话/ 蛮讲”、“金乡语”、“畲民语”等五种方言。(, 1991) 操这五种方言的人,相互不能通话。除了瓯语是吴语 ( 温州话) 的延伸外, 其他几种方言都是由于人口迁移形成的“方言这方面也是的范例。由于方言特征的单一性 ,画出来的边界成线状, 非常清晰。以为例, 由于岛”。由于政治等因素, 它们程度不同地以有入声作为区别性特

23、征, 清楚地画出了的边受到邻近优势方言 温州话的影响 , 在语音、词汇界。“东起太行山 ,贺兰山, 北抵阴山, 南至汾渭和语法上比较明显的温州话成分, 但它们还是河谷”(, 1995) , 与周边的官话方言可谓泾渭在不同程度上保存原来方言的特点。在这些方言岛里最值得注意的是闽语方言岛, 不仅使用人口多, 而且在地域上基本上连成片。闽语在这一带有三种类型, 当地人分别称为“福建话”、“蛮讲”“、蛮话”。其中福建话通行的地域最广 , 人口也最多。虽然已经失去了福建闽南话的一些特点 , 如入声已经消失; 鼻音韵尾, 没有2m 尾, 老派保存了2n 2?尾的区别, 新派2n 2? 合并为2? , 但从

24、分明。山西东北部的广灵方言 , 西、南、北三面都是, 由于没有入声, 划入官话。山西南部方言 , 永和、隰县、大宁、蒲县等保留入声 , 归入; 其余方言入声已经消失, 归入官话。地处吕梁片与中原官话汾河片之间的汾西, 过去认为没有入声归入官话, 后来发现有入声, 改归入。由于标准明确,的划界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由于汉语方言的复杂性, 有的方言区的界线不总体上看, 仍然保留了闽南话的特点。(,大好确定。汉语方言概要( 讲到“现代汉语方言分类等,1960/ 2001)说“: 有些地方话的性1991) 因此, 一致认为“福建话”属于闽南话 , 不存在。的是蛮讲和蛮话, 特别是蛮话。蛮讲通质不易归类,

25、 例如江苏南通话有七个声调近似吴语,浊声母变送气清音类似客家话, 从词汇和语法行于泰顺县的部分地区, 地处山区, 受温州话的影响比较小, 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闽东话的特点。属于闽东话, 大家的认识也比较一致。蛮话通行于苍南县的部分地区, 北连瓯语区, 受温州话的影响较大, 语特点看又应该当作下江官话( 江淮方言), 属于北方话系统。”南通地处江淮官话和吴语之间 , 运用特征法, 其归属问题便不难解决:南通话保留入音系统接近吴语, 塞音、塞擦音声母三分 ,浊声声与江淮官话一致;浊塞音声母清化与吴语异。母字读浊音, 与吴语趋同。但是 , 蛮话并没有完全变因此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南通话归入江淮官话。江成温州

26、话, 仍然保留着一些的特点, 如: 古非组· 7 ·字大部分 bai213 “, 飞为 b 或 p 声母, 如“肥”归属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实例。先生说“: 我 p ?44 “, 浮 p u213 ;们一向认为湘语同吴语有一个共同特征: 一套完整的浊塞音、塞擦音和塞音。”这里的湘语指的是“老湘语”。既然老湘语和吴语有共同的“特征”,为什么澄三母部分字为 t t d 声母, 如“猪 t y44 “, 抽 t ieu44 “, 沉 dai213 ; 有不少常用词接近闽语, 如“无” mau213 没有 “, 食” °ie31 吃“, ” k ?44 脚“, 犬” k a

27、i45 狗等, 其中把“狗”说作 “犬”是闽东话的重要特点; 在语法方面小称词尾用吴语可以成区 ,而老湘语只能作为湘语的一个片(次方言) 呢 ? 这表明在确定方言区层次归属时 ,除了语言条件外 ,历史人文地理条件等是重要因素。“囝 t?iE45 ”(儿说“作囝” ts?54 - 31 m45历史上的几次潮 ,使湖南地区通行的古湘语 ,受1到北方方言和赣语的“夹攻”“, 湘西南城步一no?213 - 22 t?iE45 ) 。于是 , 对于蛮话的归属就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根据蛮话在语音上符合吴语特征, 认为应当属于吴语; 一种根据蛮话的上述接近或相同于闽东话特点, 认为应当属于闽东话。上世纪

28、 80 年代, 这两种意见一直争执不下。现在看来, 这两带由于受官话和赣语两者影响较少 ,浊音还读浊音 ,形成湘语南片”(,1995) 。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分布在娄底、邵阳、城步等21 个市县的“老湘语”,称为。由于地理人文条件的因素“, 老湘语”即使具有可以用来区别大方种不同意见源于采用的法, 后者采用特点法不同, 前者采用特征法。而对于方言岛来说 ,言的“早期历史性语音标准”(声母今仍读浊音) ,也未能成方言大区。采用特点法显然比特征法有效。中国语在汉语方言分区中 ,官话尽管不具有“早期历史言地图集B12 把蛮话归入闽语闽东区片 ,采用性语音标准”,但仍然成区 ,而且是个大区 ,分布的就是特

29、点法 ,现在看来是恰当的。地域广、人口多无疑是决定性的因素。和划分方言区界、确定方言岛归属不同 ,确定方以上所说的特征法、特点法和综合判言区的层次 ,既不能单纯用特征法 ,也不能单纯法。所谓综合断法 ,是一般性的说法。由于汉语方言的复杂性 ,很难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这只是就平面的现状的分区而言 ,到底有多少适用率 , 尚有待实践检验。第二 ,区分方言的特征和特点 ,有助于认识方言的词汇系统。用特点法 ,而要用综合法 ,就是不仅要考虑方言自身的语言条件 ,还要考虑方言的历史和地理人文背景。语言条件 ,不仅要考虑语音条件 ,还要考虑词汇语法条件。历史、地理人文条件 ,不仅仅是“参考”,而是

30、必需考虑的条件 ,有时还起决定性的作用。之所以从官如果不包括和共同语只有语音差别的词 ,话里分出来 ,成为与官话、吴语、闽语、粤语等并列的从比较的角度来看 ,方言的词汇系统 ,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特征词、特点词和特色词。理想的特征词 ,应当是指那些对内一致性、对外排他性 ,对于方言分区具有区别性特征的词。由于汉语各方言同宗同祖 ,相互之间又不断影响、借用 , 典型的特征词很难找到。有时费了很大精力找到方言区 ,就是这种综合的结果。不同意立”的学者 ,主要理由有两个 ,一是认为入声属于晚期的历史性音变 ,只凭保留入声把升格”为“”的方言区 ,理由不够充分;二是同样保留入声 ,江淮官话仍留在官

31、话大区里 ,在分区原则上自相 征法或特点法。这两个说法的缺陷 ,在法来代替划分方言层次的综合立”之所以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 ,后来又被掉。有鉴于此 ,先生提出“方言的特征词并不能理解为最具特殊性的某一个词或少数几个词”,认为方言特征词“必须是有一定的批量 ,在本区方言中普遍存在 ,在外区比较少见的才提出来 ,是与在这时才证明布于山西、河北、内蒙、陕西、河南 5 个省区 175 个市县旗 ,使用总方言词”。他与合作的官话方言后起的特人数达 4570 万这个事实分不开的。立”不是单凭有入声 ,也不是凭构词法方面的特点 ,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考虑。在官话大区里 ,除了江淮官话外 ,其他官话

32、也有零星保留入声的 ,为什么这些保留入声的方言 ,不能分出来成区呢 ? 缺乏必要的征词一文具体地体现了这个主张。文章把官话方言后起的特征词分为“一级”和“”,一级符合“内部大体一致 ,对外基本排他”的标准“, 是官话方言独有的较为严格意义上的方言特征词”;“是指官地理人文条件恐怕是主要。话各方言普遍存在而非官话方言也有一定分布区域(限于与官话区相邻的 4 - 5 方言点) ,或散见于某些是这样 ,其他方言也是这样。“老湘语”的· 8 ·见见科学官话方言的分区, 方言1985 年第 2 期。,1956 。官话方言而非官话方言皆无此说法的”。这样一来势必扩大了方言特征词的范围。

33、同方言语音有特征和特点的区别一样 ,方言词也有特征和特点之别。方言特征词是客观存在 ,虽然不是单一的 ,但也不大好说是“批量”的 ,必须坚持“内同外异”的原则。即使放宽一些 ,也不能超出“内部大体一致 ,对外基本排他”的标准。要是再放宽 , 那就不是特征词 ,而是特点词。在方言词汇系统里面 ,有一批与该方言的语音吴语的对比情况, 国外语言学1987 年第 5 期 ,转引自1994 。吴语概说第 29 页 , 华东师范大学,先生在论汉语方言特征词( 1999) 里指出:“方言特征也很难都是对内划一、对外排他的。例如保存全浊声母(帮、滂、 三分) 这是吴语的特征 ,但一些非中心地区的吴语也有 音的

34、。”转引自期。也 ,徒合切。”见方言声母清化了的 ;而闽北方言则有保留汉语方言的分区, 方言第 4特点相的词 ,这批词就来说 ,虽然不一定具”字后加按语“: 本当作沓, 广韵重有内部的一致性和对外的排他性 ,但在相当大的程第 4 期 253254 页。度上体现该方言词汇的特点 ,有的还可以一个见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 第 12 页 ,语文2001 。,整体 ,成为该方言不同于其他方言的区别性特征。如里的圪头词、圪类词、分音词 ,以及其他见1978 年第 1 期;平阳瓯语音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平阳县和泰顺县的方言情况, 方统的由不表义入声音节所的词 ,便属于这种情况。这类词数量庞大 ,特点突出

35、。把它们作为特征词 ,则特征词就不仅“批量”而且是大批量 ;把它们称为特点词 ,则恰如其分。言1981 年第 1 期;阳蛮话的性质,两学术会议在上海举行,平阳蛮话的性质,平方言1984 年第 2 期; 吴语研究中国语文1983 年第 1 期。方言词汇系统里还有大量的与当地的、文见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 第 101 页 ,语文2001 。见论汉语方言的特征词, 中国语言学报第 10 期;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第 108 109 页 , 商务印书馆 , 2001 。参考文献 :,化 ,包括农牧业生产、民风习俗 ,以及信仰等方面的词语。如山西北部畜牧区有大量的与畜牧相关的词 ,南部农耕区有大量的与棉麦

36、相关的词。山西忻州、定襄一带素称“摔跤”,有一系列与摔跤和摔跤比赛相关的方言词 ,这些词不仅非方言没 1 2 3 . 现代.语言学集 C. 商务印书馆 ,1998.有 ,就连邻近的也没有。这些既不好叫做特征的研究 M . 商务印书馆 ,1999.入声韵母的区别性特征与词 ,叫做特点词也勉强 ,叫做特色词似乎更为合适。的分立把特征词和特点词区来 ,加上特色词 ,可能J . 中国语文 ,1999 , (2) .使我们对方言的词汇有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刚刚 4 ,等. 山西方言,1993. M . 山西高的忻州方言俗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校2002) 里的方言词部分 ,基本上是由特点词和特色词组成的

37、。第三 ,区分方言的特征和特点 ,有助于完善方言研究的理论体系。科学研究的前提是概念必须明确。一个成. 有关汉语方言分区的一些问题 5 ,J . 厦门大学学报 ,1963 , (4) . 方言比较、区域方言史与方言分区 以词和福州切脚词为例J . 方言 ,2002 , (1) . 官话方言的分区J . 方言 ,1985 , (1) . 6 音 7 8 . 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J . 方言 ,1985 , (2 ,学科 ,必须建立的科学术语。研究方言 ,重点3) .是研究方言的特征和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特征”和“特点”混用 ,把“特征”说成“特点”或把“特点”说成“特征”,既不利于方言研究

38、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 也不利于有争议的问题的澄清。为此 ,我们提出区别方言特征和特点的建议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附注 : 9 10 11 . 汉语方言的分区J . 方言 ,1989 , (4) .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M . 商务印书馆 ,2001.,. 官话方言后起的特征词J . 语文研究 ,2001 , (4) . 再论汉语北方话的分区J . 中国语文 , 1995 ,(6) . 二十世纪的汉语方言学·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 12 13 (主编) ,6162 页 ,见汉语方言及方言学 C ,1998.教育,1991 。 14 .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M . 语文&#

39、183; 9 ·,1999.1991. 东南方言关系综述J . 方言 ,1999 , (1) . 15 . 山西方言的“圪”字研究J . 语文研究 , 2002 , 22 23 (3) . 汉语方言研究的一次进展 A . 中国语文 16 . 试论的特点和归属J . 语文研究 , 1997 ,研究四十年纪念 C. 北京语言学院,1993.(2) . 24 25 中国. 重读中国语言地图集J . 方言 ,1997 , (4) . 方言和研究J . 方言 ,1998 , (4) . 17 18 和澳大利亚人文朗文(远东)合编. 中国语言,1987.立”与汉语方言分区问题J . 语文研地图集.,究 ,2000 , (1) . 吴语概说 M . 华东师范大学等. 汉语方言概要 M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