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人口增长预测摘要:人口问题是制约一个国家开展的重要因素,像中国这样的开展中国家,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将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人口的特点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都影响着中国人口的增长。本论文的内容就是关于中国未来人口增长的预测问题。1 对问题一的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开展趋势作出预测1.1 对问题一中的人口增长的短期20年内开展趋势作出预测模型一指数增长模型:仅考虑自然增长率,忽略其他因素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与迁出等的影响且每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r相同,建立指数增长模型,预测人口增长的短期开展趋势。本模型以2005年为参照年,得出2025年的
2、人数是2005年的约1.3倍。 1.2 对问题一中的人口增长的中期40年内模型作出预测模型二阻滞增长模型:考虑到自然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资源的限制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而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人口的增长不可能一直按照指数增长,人口增长到一定时间后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阻滞作用,针对这种现象建立了阻滞增长模型,用来预测人口增长的中期开展趋势。由于没有近几年各年的人口总数,因此,本模型没有预测出具体的结果。2 对问题二的中国人口增长的长期100年内开展趋势作出预测模型三微分方程模型:在长期的时间内,人口增长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我们选择了五个主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区域差异。1)
3、在考虑出生率时,根据题中附录2所给数据本文利用求和再平均的方法算出了1994年至2005市镇乡三个区域的男婴死亡平均值,并把此值作为长期预测的男婴死亡率。利用此值可以求出相应得女婴死亡率。再利用死亡率和存活率的关系求出存活率,进而可以求出出生率。2) 在考虑死亡率时,由题中所给附录2知老年人65岁以上与非老年人164岁的死亡率差异很大,所以我们把年龄段分为老年人和非老年人,这样可以使本模型更精确,然后依据题中所给附录2中提供的数据分别拟和出他们的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3) 在考虑年龄结构时,我们除了把人分为老年人和非老年人外还把女性分为了育龄期妇女和非育龄期妇女,这也提高了本模型的精确度。4
4、) 在考虑区域差异时,我们分别讨论市镇乡的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然后分别写出他们的人口数随时间变化的微分方程,再用matlab分别求出他们的人口数的解析式,三个解析式相加即为全国的总人口数随时间的变化。本模型的出的100年后中国的人口比2005年增加了约84亿。3 由于在上面三个模型的讨论中,都没有考虑迁入、迁出和方案生育强度对出生率的影响,因此,在改进方法中,把这些因素参加了进去,仍然是利用微分方程模型,但是,我们并没有具体去解。关键词:中国人口增长 指数增长 阻滞增长模型 插值拟合 微分方程一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1 问题的提出人口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
5、究,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本模型通过对附录1中所给中国人口特点现状的分析和附录2中提供的数据建立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因此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开展趋势作出分析和预测。2 问题的分析 本论文建立模型的思路如下 对中国人口增长的短期20年内开展趋势作出预测模型一:由于短时间内人口变动不大,因此忽略了人口的迁入、迁出、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认为人口按一个固定的比例r随时间增长,并以2005年为参照年建立指数增长模型。本模型以2005年作为开始来预测以后各年的人口数量,并把2005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以后各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没有2005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上
6、网查了一些资料,得出2005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9,那么预测短期的几年里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为5.892005人口自然增长率。又由于没有2005年的人口总数因此在本模型中把2005年的人口总数设为1,因此,以后各年的人口数都是2005年的倍数。从而建立了人口增长的指数增长模型,预测出短期内各年的人口总数量见图1。 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期40年内开展趋势作出预测模型二:由于受到资源条件的制约、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等方面的影响,人口不可能一直按照指数规律增长下去,人口数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增长速度必然会有所下降,而且最后还会在某个时间到达最大人口数,此时人口数量已经到达了自然资源所能承受的
7、最大限度。根据这些问题建立了阻滞增长模型来预测中期的人口增长。 对中国人口增长的长期100年内开展趋势作出预测问题一中的模型过于理想化,因此只适合作短期的预测。模型二中虽然考虑到了自然条件等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但是,由于它是以总的人口数为整体来考虑的,并没有考虑到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因此,用它来作中期的的预测是足够的,但如果用它来作长期的预测是不可能的。针对上述情况,考虑到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区域差异方面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我们建立了微分方程模型队人口增长的长期开展趋势作出预测。考虑到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本模型用插值拟和的方法拟和出了人口
8、增长在各中因素影响下的曲线,最后,利用微分方程求出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量。前两个模型是以全国人口为对象来研究的,而这个模型分别以市、镇、乡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求出它们的人口数随时间的变化量,最后,再把市、镇、乡的人口数随时间的变化量加起来即得到全国人口数随时间的变化量。 需要解决的问题考虑到模型的复杂性,我们忽略了迁入和迁出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但这也造成了模型的不准确,因为市、镇、乡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会随着迁入和迁出而改变。又由于不知道国家的方案生育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同时也为了模型的简单我们忽略了方案生育强度对出生率的影响。二 模型的假设1 附录2中的人口数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的局部数据
9、真实、可靠;2 预测全国人口增长时,短期、中期、长期的年限分别为20年、40年、100年;3 模型一中,由于是对中国人口增长的短期内做出预测,因此,忽略任何可能的因素的影响。4 所用时间都以年为计量单位;5 模型一中,假定2005年全国人口总数为单位1;6 假设2005年为第0年,2005年的人口与本年比较,记增加人口数为0,以后依次类推;7 模型三中,假设影响中国人口增长的因素为:出生率与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区域差异,忽略其他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8 模型三中,在考虑死亡率方面,0岁为刚出生的人;年龄在164之间的为非老年人,65岁以上的为老年人9 模型三中,在考虑出生率方面,设定年
10、龄在1549岁之间的妇女为育龄妇女;10 模型三中,育龄妇女每次所生孩子个数为1;11 模型三中,怀孕妇女在其怀孕期间,死亡率为零;12 模型二中,假设影响中国人口增长的因素为自然资源的限制和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说明:模型假设中没有指明在那个模型中的,一律认为是针对所有的模型。三 符号说明x0 : 表示2005年全国人口总数;x(t): 表示t时刻全国人口总数;x(t):表示2005年后第t年人口增长总量;r: 表示模型一中的年增长率;r(x):表示人口数量为x时,人口的增长率;r0: 表示人口很少时的增长率,即固有增长率;xm: 表示人口容量,即自然环境和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11、t:表示为2005后第t 年,取值为1,2,3y1(t):表示市人口年增长率, h1(t):表示t时刻市人口增长数;y2(t):表示镇人口的年增长率, h2(t):表示t时刻镇人口增长数;y3(t):表示乡人口年增长, h3(t):表示t时刻镇人口增长数;n1(t):表示市妇女年怀孕率;n2(t):表示镇妇女年怀孕率;n3(t):表示乡妇女年怀孕率;b1: 表示市育龄妇女的年生男率; g1:表示市育龄妇女的年生女率; b2: 表示镇育龄妇女的年生男率 ; g2:表示镇育龄妇女的年生女率;b3: 表示乡育龄妇女的年生男率; g3:表示乡育龄妇女的年生女率;s1(t):表示市0岁男孩年死亡率 ,
12、m1(t):表示市0岁女孩年死亡率;s2(t):表示镇0岁男孩年死亡率, m2(t):表示镇0岁女孩年死亡率;s3(t):表示乡0岁男孩年死亡率, m3(t):表示乡0岁女孩年死亡率;p1(t) :表示市非老年人年死亡率, q1(t):表示市老年人年死亡率;p2(t) :表示镇非老年人年死亡率, q2(t):表示镇老年人年死亡率;p3(t) :表示乡非老年人年死亡率, q3(t):表示乡老年人年死亡率;四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1 中短期人口预测模型模型一 指数增长模型设t时刻的人口总数为x(t),当考察一个国家或一个较大地区的人口是,x(t)是一个很大的整数。为了利用微积分这个数学工具,将x(t)
13、视为连续的,可微函数。计初始时刻t=0的人口为x0,假设人口增长率为常数r,即单位时间内x(t)的增量等于r乘以x(t),考虑t到t+t时间内人口增长的数量,显然有:x(t+t)-x(t)=rx(t)t 1 令t0,得到x(t)满足微分方程=rx, x(0)=x0 2 由这个方程可以解出 x(t)=x0ert 3 r>0时上述式子表示人口将按指数规律随时间无限增长, 参数r 的取值为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9见参考文献5,那么取r=5.89;X0的取值:x0为2005年的全国总人口数,而假设中我们设定2005年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单位1,那么在中短期内每年的人口数都与2005年的进行
14、比较。利用Matlab绘图,得出指数增长模型的图形如下:图1 年人口增长曲线由上图可知:在其后的20年内,全国人口的总数量变化不是很大,20年后的人口才是2005年的1.3倍左右。 模型二 阻滞增长模型阻滞作用主要表达在对人口增长率r的影响上,使得r随人口数量x的增加而下降,假设将r表示为x的函数r(x),那么它应是减函数,于是模型一中的方程2写作: 4 对的一个简单的设定是,设为的线性函数,即 r>0, s>0 5当x=xm时人口数量不再增长,即增长率r(xm)=0,代入5式得s= , 于是5式为: 66式的另一种解释是,增长率r(x)与人口尚未实现局部的比例成正比,比例系数为固
15、有增长率将6代入方程4得: , 7方程7式右端的因子表达了人口自身的增长趋势,因子那么表达了资源和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阻滞作用。显然x越大,前一因子越大,后一因子越小,人口的增长是两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此模型虽然能很好地预测人口的中期增长趋势,但是由于没有以往各年的人口数,所以我们并没有解出这个模型,这是我们的缺陷。2 长期人口预测模型 模型三:微分方程模型为了使模型易于被理解,我们在建立模型时,忽略了人口的迁入及迁出;那么全国人口增长总量=市人口变化总量+镇人口变化总量+乡人口变化总量;而各类地区每年的人口增长率=该市或镇或乡育龄妇女生育率×该市或镇或乡育龄妇女的生男率×1
16、男性年龄为0岁时的死亡率+该市或镇或乡育龄妇女的生女率×1女性年龄为0岁时的死亡率此年其他年龄段的死亡率;2.1 对各区妇女生育率的分析表1年育龄妇女率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市区育龄妇女率镇区育龄妇女率乡区育龄妇女率 此数据是根据附录2 所提供的2001年到2005年期间各年市区或镇或乡15岁至49岁女性百分率的累加和;由假设可知在此期间的妇女为育龄妇女。由上表可知:各年各区育龄妇女率为:0.35,因此,我们把这个值作为以后各年的各区的育龄妇女生育率。表2 各区育龄妇女年生育率见附录2区域年份市育龄妇女生育率镇育龄妇女生育率乡育龄妇女生育率1995199619
17、971998199942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名词解释:生育率为该类年龄段妇女生育子女的千分比各区各年妇女的生育率=该区该年育龄妇女率0.35×该区该年育龄妇女生育率,得出下表:表3 各区妇女年生育率区域年份市妇女生育率镇妇女生育率乡妇女生育率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图2 各区妇女生育率+曲线为市育龄妇女年生育率曲线,曲线为镇育龄妇女年生育率曲线,o曲线为乡育龄妇女年生于率曲线;(程序见附录)对图2作如下分析1) 拟和度分析有图2知:1998年的市妇女生育率严重偏离了曲线,因此,这就造成了
18、曲线拟和的不准确,乡和镇的拟和曲线根本吻合。2) 造成1998年的市妇女生育率严重偏离了曲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因为统计有错,也许是由于人为因素,也有可能是因为其他方面的影响。3 图2反映现象从图中可以看出市镇乡三区的妇女生育率根本上都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农村,下降幅度最明显。4) 对图2出现上述现象原因的分析对农村来说:近几年我国农村的受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有所改变,独生子女家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很多年轻人现在都提倡晚婚晚育,这也是造成各区妇女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5) 拟合出的曲线关于时间t的关系表达式: (8) 对各区男女婴死亡率的分析表4 是男女出生比
19、例见附录2区域年份市男女出生比例女100计镇男女出生比例女100计乡男女出生比例女100计1994199511199619971998199920001132001200220032004200511721由于上表所给各区的1994年2005年的生男率变化不大,因此为了简化模型,我们分别求出了各区生男率的平均值并把此平均值作为以后各年的各区的生男率。因此,市区或镇或乡育龄妇女的生男率=1994年至2005年期间该区男孩出生比例的平均值,并得出下表: 表5 各区育龄妇女的生男女率区域类型性别市镇乡生男率生女率 各区0岁男婴及女婴的死亡率根据附录2中所提供数据,其算法实现如下那么某年某区域类型的0
20、岁男女的死亡率=此年此区0岁男女性比率×该年该区0岁男女性的死亡率,见表6表6 各区0岁男女年死亡率市区镇区乡区0岁男婴死亡率×10-50岁女婴死亡率×10-50岁男婴死亡率×10-50岁女婴死亡率×10-50岁男婴死亡率×10-50岁女婴死亡率×10-520012002200320042005根据表6数据拟合出:各区域类型每年的0岁男女型死亡率与时间t的曲线,并得出其关系表达式;各曲线如下图3 0岁男婴年死亡率图3中各曲线的含义: +曲线为市区0岁男婴死亡率的曲线,曲线为镇区0岁男婴的死亡曲线,o曲线为乡区0岁男婴死亡曲线
21、程序见附录对图3作如下分析1) 拟和度分析从曲线中可以看出,对乡的拟和比较接近真实情况,而对市和镇的拟和有明显的误差,因此,这些误差也将带到模型中,造成模型的不准确,但误差是不可防止的。2) 图中反映的现象2.1 从曲线中还可以看出乡村的男婴死亡率可以说是逐年下降,镇的男婴死亡率虽然有变化但是根本上保持不变,与乡村和镇相比,城市的男婴死亡率变化最大,根本上没什么规律。2.2 对出现上述现象原因的分析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村投入了较大的精力,与过去相比,农村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婴儿的死亡率也比以前减少了。3) 从图中还可以看尽管男婴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农村的男婴死亡率
22、还是要比城市和镇高出很多。城市与镇的男婴死亡率差不多,但是总体来看镇还是比城市高。4 )对出现上述现象原因的分析虽然近几年农村的生活条件有所提高,医疗水平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是不能与城市和镇相比,医疗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5) 对解决上述现象的建议希望国家在以后的建设中多关注一下农村的医疗建设,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国家人口的大多数,只有农村生活质量高了国家才能更好的进步。6拟合出其关于t的关系表达式为: (9) 图4女婴死亡率+曲线为市区0岁女婴死亡率的曲线,曲线为镇区0岁女婴的死曲线,o曲线为乡区0岁男婴死亡曲线程序见附录对图4作如下分析1)
23、拟和度分析从上图可以看出三条曲线都根本能反映各自所代表区域的女婴里亡率,其中农村的拟和度最好,城镇的最差。2) 上图所反映现象2.1 从上图可以看出农村的女婴死亡率下降最快,而且幅度最大,城市和镇的女婴死亡率根本上不变。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同男婴2.2从图中开可以看出,尽管女婴的死亡率都呈下降趋势,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农村的女婴死亡率还是要比城市和镇高出很多。城市与镇的女婴死亡率差不多,但是总体来看镇还是比城市高。2. 对出现上述现象原因的分析:同男婴3) 对解决上述现象的建议同男婴4) 拟合出其关于时间t的关系表达式分别为: (10) 对老年人非老年人死亡率的分析每年城市或镇或乡非老年人死亡率=
24、该区此年龄段男性比例×该区此年龄段男性死亡比例+该区此年龄段女性比例×该区此年龄段女性死亡比例老年人的死亡率的算法与非老年人死亡率算法等同;由附录2提供数据及上述公式,计算出2001年至2005年每年不同区域两个不同年龄段的死亡率,结果如下表所示:表7 各个年龄段的年死亡率 市镇乡非老年人死亡率×10-5老年人死亡率×10-5非老年人死亡率×10-5老年人死亡率×10-5非老年人死亡率×10-5老年人死亡率×10-520012002200320042005根据上述数据用Matlab绘图分别绘出各区域非老年人死亡率,
25、老年人死亡率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从而拟合出其与时间t的关系表达式;其曲线图如下图5 非老年人年死亡率曲线+曲线为市非老年人的年死亡率曲线,曲线为镇非老年人的年死亡曲线,o曲线为乡非老年人年死亡率曲线程序见附录对图5作如下分析1 拟和度分析由图5可以看出三曲线根本上能反映各自所代表区域的非老年人的年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拟和度很好,但是,镇2005年的非老年人的年死亡率有明显的误差。2 2 上图所反映的现象2 从上图可以看出农村的非老年人死亡率根本不变但是有小幅度的升高,城市的非老年人的死亡率有稍微的下降趋势,镇的非老年人死亡率除了2005年外也有稍微的下降趋势。 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分析农村
26、:农村的医疗条件比较差,同时与城市和镇相比农村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且,昂贵的药费常常令农民望而却步。另外,农村人的工作条件比较差这也是造成农村非老年人死亡率升高的又一个原因。3 还可以看出农村的非老年人死亡率与城市和镇相比要高出很多。3.1) 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分析同老年人原因4 针对上述现象提出的建议希望国家可以提高农村的医疗条件同时改善农民的工作条件,同时,还应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5 拟合出的其关于时间t的关系表达式为 (11) 市镇或乡老年人的年死亡率曲线如下 图6 老年人年死亡率曲线+曲线为市老年人的年死亡率曲线,曲线为镇老年人的年死亡曲线,o曲线为乡老年人年死亡率曲线;程
27、序见附录1 拟和度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代表农村老年死亡率的拟和度还可以,另外两条曲线的拟和度都不好,这不免要产生误差,以致影响预测结果。2) 上图所反映的现象: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区的老年人死亡率根本上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农村的老年人的死亡率最高。 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分析农村老年人死亡率比城市和镇高的原因主要还是受到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同时,农村可供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机构比较少。 针对上述现象提出的建议希望国家可更多的关注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多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一些免费的身体检查和治疗。3) 拟合出的其关于时间t的关系表达式为 (12) 对微分方程模型进行求解由以上4个步骤中的数据及公式:市镇
28、或乡年人口增长率=市镇或乡育龄妇女生育率×市镇或乡怀孕妇女的年生男率×1男性年龄为0岁时的年死亡率+市镇或乡怀孕妇女的年生女率×1女性年龄为0岁时的年死亡率市镇或乡其他年龄段的年死亡率;得出以下关系表达式= (13)=以上所得式子为市或镇或乡人口的年增长率,再对以下微分方程组求解: (14)利用matlab求微分方程的解析式即得市或镇或乡第t年内人口总数为: (15)由以上式子可得2005后第t年的人口总数: (16) 其中2005年的人口总数当t=0时, 那么有: 又因为与2005年相比全国人口增长总量=与2005年相比市人口变化总量+与2005年相比镇人口变化
29、总量+与2005年相比乡人口变化总量所以可得2005后第t年与2005年相比增加的人数的式子 (17)用Matlab绘图,得出在以后长期内每年中国人口增长和2005年人口作比较曲线 ,如图7所示:图7 全国各年人口增加量由图7可知在未来100内我国人口根本上呈增长趋势,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也有点不切合实际,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模型是不够精确的。2.5 未来中国人口开展的趋势:综和模型三中对各区妇女生育率、男(女)死亡率、老年人非老年人死亡率的预测中可以看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区的妇女生育率、男(女)死亡率和老年人非老年人死亡率根本上都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未来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会逐渐变慢。对
30、各区之间进行考虑可以发现,农村在各方面的比率都要比城市和镇要高,因此,未来控制农村人口的开展仍是重点。五 模型的优缺点1 关于模型二缺点:由于数据缺乏和能力有限我们并没有对人口增长的中期模型进行很好的预测,也没有画出具体的图像。2 关于模型三 模型三的主要优点是 本模型在对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的分析中,对出生率的考虑中分别对出生的男婴和女婴进行了讨论即考虑了性别比,在对死亡率的考虑中分别对老年人和非老年人进行了讨论即考虑了年龄结构。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镇、乡村三区的人口增长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分别对城市人口、镇人口和乡村人口进行了讨论,最后,全国增加的总人口城市增加的总人口镇增加
31、的总人口乡村增加的总人口;两个特点让我们的模型更精确、更接近实际情况。2.2 模型三的缺点 为了模型的简便我们忽略了迁入和迁出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这将对模型的精确性产生影响。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和地区有关。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不知道各年国家的方案生育的执行情况,因此,我们也没有考虑方案生育对出生率的影响。两个方面的忽略将会对模型造成影响,以致于使人口增加的人数要比实际情况多,。六 模型的改进由于在考虑影响人口增长的各因素中我们忽略了迁入、迁出和方案生育强度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因此,为了改进模型使模型更精确、更接近实际情况,在改进的模型中我们把迁入、迁出和方案生育强度考虑了过去,得到了改进的模型如下市
32、镇或乡年人口增长率=市镇或乡育龄妇女生育率×方案生育强度对出生率的影响×市镇或乡怀孕妇女的年生男率×1男性年龄为0岁时的年死亡率+市镇或乡怀孕妇女的年生女率×1女性年龄为0岁时的年死亡率市镇或乡其他年龄段的年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但是,此模型只是我们的一个想法,我们并没有进行模型的求解,希望大家可帮助我们解决。七 建议1 从以上几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短期预测的还是长期预测人口的增长,人口总量或快或慢都在增加,因此,我国的总人口数正在逐渐变大。人口数量是影响国家开展的重要因素,人数太多就会对国家的开展产生压力,降低国家开展的速度,因此国家必须控制人口
33、的增长。下面我将就如何控制人口增长提出以下建议1) 因为晚婚晚育可以减慢人口的增长,因此,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把合法的结婚年龄推迟。2) 努力宣传方案生育政策,特别是加强在偏远地区的宣传力度,因为在那些地方的人们各方面的思想都比较落后,因此,方案生育在那些地区执行的往往很不好。3)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的执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来中国定居,这也会使我国的人口数增多,因此,不能无制止地让外国人来中国定居。2 从模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另一个现象,农村的婴儿死亡率、非老年人死亡率和老年人死亡率都要比城市和镇高很多,因此,国家应该提高农村的医疗条件水平和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参考文献1韩忠庚等,?
34、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姜启源等,?数学模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吴建国等,?数学建模案例精编?,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4孙祥等,?MATLAB 7.0根底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5 < :/zhidao.baidu /question/24738469.html?si=7> 2007年9月22日附录:1 育龄妇女生育率程序:t=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y1=10(-5)*0.35*37.2710 56.6100 3
35、7.7700 36.2200 35.1000 31.0300 26.6800 26.7000 29.1300 26.3000;%1995到2005除2000年外各年的市育龄妇女生育率A=polyfit(t,y1,3)%对其进行3次拟合z1=polyval(A,t);%A为拟合系数plot(t,y1,'k+',t,z1,'r')hold ony2=10(-5)*0.35*43.6510 45.9000 40.6900 81.7300 42.0000 37.1100 34.8700 35.9000 35.9100 32.6100;%镇育龄A=polyfit(t,y2
36、,3)%对其进行3次拟合z2=polyval(A,t);%A为拟合系数plot(t,y2,'*',t,z2,'b')hold ony3=10(-5)*0.35*54.5050 57.8300 55.7900 53.6300 50.9000 46.3000 45.1700 44.3000 43.5600 39.9200;%乡育龄A=polyfit(t,y3,3)%对其进行3次拟合z3=polyval(A,t);%A为拟合系数plot(t,y3,'o',t,z3,'y')2 男婴死亡率程序:t=2001:2005;%各地男婴(指0岁死
37、亡率男婴死亡率=0岁男性比率*死亡率y1=10(-5)*2.7824 4.7344 1.3000 2.0069 2.9348;%2001-2005年各年市男婴死亡率A=polyfit(t,y1,3)%对其进行3次拟合z1=polyval(A,t);%A为拟合系数plot(t,y1,'k+',t,z1,'r')hold ony2=10(-5)*4.1005 2.6712 4.7300 1.5222 5.0960;%2001-2005年各年镇男婴死亡率A=polyfit(t,y2,2)%对其进行2次拟合z2=polyval(A,t);%A为拟合系数plot(t,y2
38、,'*',t,z2,'b')hold ony3=10(-5)*15.1353 15.1956 13.3254 10.7856 9.0805;%2001-2005年各年乡男婴死亡率A=polyfit(t,y3,2)%对其进行2次拟合z3=polyval(A,t);%A为拟合系数plot(t,y3,'o',t,z3,'y')3 女婴死亡率程序:t=2001:2005;%各地女婴(指0岁死亡率女婴死亡率=0岁女性比率*死亡率y1=10(-5)*2.1840 4.8867 2.6316 0.2460 2.4320;%2001-2005年各年市女婴死亡率A=polyfit(t,y1,2)%对其进行2次拟合z1=polyval(A,t);%A为拟合系数plot(t,y1,'k+',t,z1,'r')hold ony2=10(-5)*5.4340 5.9432 7.9632 1.9320 5.1792;%2001-2005年各年镇女婴死亡率A=polyfit(t,y2,2)%对其进行2次拟合z2=polyv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理解创业扶持政策背后的经济逻辑试题及答案
- 注册土木工程师应考流程试题及答案
- 护理安全选择试题及答案
- 注册土木工程师技能提升试题及答案
- 家具行业的数字化创新与市场拓展研究试题及答案
-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监测试题及答案
- 幼儿营养学试题及答案
- 乐理知识如何提升创造性音乐表现能力考核试题及答案
- 大学物理自主学习模式实施方案试题及答案
- 乐理考试知识点精粹题及答案
- 医学美容美学设计师培训
-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测试与装调》电子教案
-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问题及对策探究:以L街道为例》
- 护理查房(抑郁发作)
- GB/T 2423.17-2024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 宽带服务用户行为分析与大数据应用
- (高清版)JTG D81-2017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 21《杨氏之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MOOC 农学概论-福建农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无形资产转让协议书
- 数字贸易学 课件 第8、9章 数字营商环境、数字贸易生态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