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卷I试卷分析及高频考点_第1页
近五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卷I试卷分析及高频考点_第2页
近五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卷I试卷分析及高频考点_第3页
近五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卷I试卷分析及高频考点_第4页
近五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卷I试卷分析及高频考点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近五年高考文综新课标I卷地理试题分析近五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从整体上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试题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倡导学以致用;试题设计注重引导地理教学关注学生树立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试题仍然强调地理知识运用、地理信息获取、地理分析与评价、地理表述等能力的考查。因此,要在地理变式训练中,培养 学生的地理技能的熟练性与地理思维的敏捷性。同时,还要在案例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1 .选择题全部以题组的形式出现 ,全卷选择题分成34个题组,或3个一组,或2个一组,一气呵成,自 然流畅,形成梯度,保证了考生思维的连贯性,便

2、于考生答题。2 .主干知识抽样考查,地球运动知识基本从试卷中消失,自然地理突出地形、气候、河流、水资源利用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考查,人文地理突出人口、工业区位、农业区位、交通区位等区位理论的考查,区域地理 突出区域定位、区域特征、产业转移及可持续发展观的考查。这些考点都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所考查的知识皆为教材的原知识或原知识的深化拓展,是平时训练题的变通创新,基本上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工农业业区位、大气运动、水文条件、地形地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人类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及 对策、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历年高考题目中均有体现。试题贴近生活,注重联系实际,特别是对应用地

3、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推理性更强。3 .地理图表是高考试卷中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试题从地图或材料切入,涉及到区域图、统计图表、 景观图等,尤其等值线图常考不衰,以等高线地形图居多,等值线题因其类型多、善变化、综合性和能力要求高,能很好地体现试题的创新性和梯度性,体现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所以一直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图来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或关系,并作出准确的判断或阐述,从多角度考查 了考生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4 .选材关注热点和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试题开篇第一组选择题,即以当年

4、热点事件切入,非选择题也贴近生活,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选考题目同样关注社会现实。5 .开放性试题成为非选择题的主流方向,它能够培养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地理试题的不足,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有着封闭性试题无法取代的优点。此类开放性试题解题规律是正方观点论证其优势,反方观点论证其劣势。在论证时要特别关注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发展观。6 .选考题目稳中有变,更加突出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同必考题目相似,选考题目继承了主干知识抽样考查的传统 与2011年高考选考题问题设计不同, 2012年高考选考题的问题设计,由一问变成两

5、问,但是 2013、2014和2015年又回归成每题一问。7 .地理高考试卷的变化趋势。选择题考点趋于分散,以减少单道选择题的思考时间,提高学生得分率。新增地理原理示意图,注重考查考生读图及灵活运用地理学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注重学科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运用;学科特点鲜明,揭示学科内涵试题在保持形式与结构、题型与题量和难度设置方面稳定的同时, 能够注重选取反映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现实生活内容。材料分析题的题组小题数量减少,单个分值加大,答案更简短,且在设问词的设置上尽量降低难度,让学生 更易拿分。开放灵活,注重“地”与“理”的结合与问题探究;紧扣区域主题,注重理性分析,强调推理能力的 考查

6、。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旅游地理自然灾害 与防治环境保护2011 年试题序号1-5、11、376-10、36424344分值20+1824+28101010考查知识点1-2、工业区位因素分 析、工业联系与工业地 域3-5、农业区位因素分 析、中国农业问题11题、交通运输37、(1)地理事物分布 特征描述(2)区位因 素分析6-8、等局线地形图 的综合判读9、10题、青藏铁 路沿线水文特征36、(1)气候特征 描述、水资源短缺 原因分析(2)人类 活动(建坝)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3)水资源短缺解 决措施旅游发展条 件评价地质灾害 发生原因 分析湿地的生 态效益2012 年试题序号1-3、8-9、36

7、4-7、10-11、37424344分值20+2224+24101010考查知识点1-3、中国农业及其小 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 点8-9、工业的相关知识 及区位产业调整的变 化特点36、工业的区位因素和 工业集聚4-5、河流流量的变 化特点及其成因6-7、以城市的分布 为载体考查气温的 比较和区域定位的 知识10-11、等图线图的 判读37、世界气候的分 布和成因以及农业 用水水源旅游资源分 布和保护措 施自然灾害 的类型及 防范措施水资源的 利用与保 护2013试题序号1-3、7-8、374-6、9-11、36424344分值20+2424+22101010考查知识点1-3、农业区位因素及 其

8、变化7-8、人口数量变化和 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37、河流中的鱼类迁徙 河游、人类对自然地理 事物鱼类分布的改造及其影响,鱼类的 加工工业区位因素。4-6、气候和自然带 9-11、天气状况以 及等压线的应用36、气候中的气温、 天气特征和空气质 量(与我国北方冬 季多雾霾相关)等 自然地理要素旅游资源的 特性及其开 发过程中应 注意的问题, 以可持续发 展的理念实 现旅游活动 与环境的协 调发展洪灾发生 的原因及 其防治措 施分析矿产 开发过程 中可能产 生的环境 问题及其 防治措 施,与自 然灾害后 相似之处2014试题序号分值考查知识点2015试题序号分值考查知识点L审题2.解题圈点关键词

9、语被视隐性信息输定网期指向展开以想 求助图示 排弼要点3.答题层次分明运用术语表达完熟“规定动1要到位|关键步骤不容忽视这是你展示能力的唯一机会!1 .审题:审题是应试第一关。“审”就是阅读、琢磨、推敲。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明确问题。实质就是领会或揣摸命题人的意图。其能力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2 .解题:解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答案。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答题范 围和要点。解题的能力要求是处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3 .答题:答题是把解题中的答案要求用文字或图像方法表达出来。基本要求是清楚、准确、简明、完整、有 序。答题的关键是:正确运用术语,其能力指向是描述或阐述

10、、论证问题。2016年高考知识要点-地理科单元节 次考点考频A单元 行星地球第一节 地球与地 图1.地球仪中频2.地图二要素中频3.等局线地形图和地形剖囿图高频第一节 地球的宇 宙环境和地球的圈 层结构4.宇宙的特征高频5.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中频6.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高频7.地球的圈层结构中频第二节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8.地球自转的特点中频9.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高频第四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10.地球的公转中频1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高频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铲节 冷热不均 引起大气运动12大气的受热过程一低频13.热力环流中频14.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高频第二节气压带和 风带1

11、5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中频16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艾化及季风环流一高频17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高频第三节常见的天18锋面系统高频气系统19高低压系统高频第四节全球气候 变化20全球气候在小断变化过之中高频2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高频22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高频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 水循环和水资源的 合理利用23自然界的水循环高频24水资源及合理利用高频第二节大规模的 海水运动25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高频2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频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A节营造地表 形态力重27内力作用高频28外力作用高频:2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高频第二节山地的形 成30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高频

12、3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高频第二节河流地貌 的发育32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高频3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频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与差异性3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频35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高频第六单元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 量变化及 其合理容 量:36人口的自然增长高频137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高频38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高频第一节人口的空 间变化39人口的迁移高频40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高频第七单兀城巾与城巾化A节城市内部 空间结构 及不同等 级城市的 服务功能:41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高频;2城市内部仝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高频43不向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高频第F城市化44

13、城市化高频4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局频4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频第八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 位选择47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频48农业地域的形成高频第一节典型的农 业地域类 型49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50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高频高频第九单元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计节工业的区 位选择51工业区位因素高频5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高频第二节工业地域 的形成及 工业区53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高频54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高频55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高频第十单兀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计节交通运输 方式和布 局56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中频57交通运输布局高频第二节交通运输 方式和布局变化

14、的 影响58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中频59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高频针一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60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低频6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高频第十二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 展第一节地理环境 对区域发 展的影响62区域的含义低频6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频6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高频第一节地理信息 技术在区 域地理环 境研究中 的应用65地理信息系统高频66遥感高频67全球定位系统高频68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高频第十三第一节荒漠化69荒漠化概念低频单兀区域生态环 境建设的防治 一以我 国西北 地区为 例70十早为主日勺目然特征中频71荒漠化的人为原因高频72荒漠化防治

15、的对策和措施高频第一节森林的 开发与 保护一 以皿马 孙热带 雨林为 例73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中频74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高频75雨林生态的脆弱性中频76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中频78雨林的前途一开发还是保护中频第十四单兀区域第一节能源资源 的开发一 以我国山 西省为例799能源的分类低频自然资源综合开 发利用80资源开发条件中频:81能源基地建设高频82能源的综合利用高频83环境保护与治理高频第二节 流域的综 合开发一以美国田 纳西河流域为例84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中频85流域的早期开发与后果中频86流域的综合开发高频第d卜五单兀区计节区域农业 发展一以 我国东北 地区为例87地理条件高频

16、域经济发展88农业布局特点高频89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高频90农业发展方向高频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 地区为例91对外开放的前沿中频:9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高频93问题与对策高频第十六单兀区际A节资源的跨 区域调配 以 我国西气 东输为例:9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高频联系与区域协调 发展95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中频96西气东输区域发展的影响高频第二节产业转移 以乐业为例97产业转移高频98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高频199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频第第十七单 世界地理计节世界地理 概况100世界的陆地和海洋高频101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高频M02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17、高频第二节世界主要 的区域103 一个大洲亚洲高频104五个地区高频第三节世界主要 的国家105乐业-日本高频106南亚印度高频107欧洲的东部和北亚-俄罗斯高频108大洋洲-澳大利亚局频109北美-美国高频110拉丁美洲-巴西高频第第十八单 元中国地理第L节中国自然 地理111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频112我国的地形和地势高频113中国的气候高频114河流和湖泊高频115中国的自然资源高频第二节中国人文 地理116我国的人口和民族中频117我国的工业和农业高频118逐步改善的交通运输业高频第三节中国地理 分区119四大区域的划分低频120北方地区高频121南方地区高频122西北地区高频123

18、青藏地区高频124典型的小尺度区域高频选修3旅游地理A节现代旅游 及其作用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高频第二节旅游资源2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多样性中频3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高频4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具重要意义高频第三节旅游景观 的欣赏5旅游景观欣赏方法高频p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高频第四节旅游开发 与保护做一个合 格的现代游客7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高频8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频选彳5自然灾 害与防治A节自然灾害 与人类活 动9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高频110世界主要灾害带的分布高频1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高频第二节中国的自 然灾害12中国的地质灾害高频13中国的洪水灾害高频14中国的气象灾害高频15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高频第三节防灾与减 灾16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