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测试试卷_第1页
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测试试卷_第2页
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测试试卷_第3页
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测试试卷_第4页
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浏阳一中2016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化学试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 : 12N:140: 16 Na: 23 Cu: 61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来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压缩容器体积,增大压强,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B.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C.加入反应物,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D.使用催化剂,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2、总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46g NO;

2、和NO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数为3MB.标准状况下22. 4 L HF中含原子数为2NAC. IL lmol/L醋酸溶液中离子总数为2MD. 7. 1g氯气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 2L3、下列有关实验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图1装置制取干燥纯净的NH3 B.用图2装置实验室制取大量C0:气体C.用图3装置可以完成“喷泉”实验 D.用图4装置测量Cu与浓硝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4、向足量H60i溶液中加入100川L 0. 4 mol - L 1 Ba(OH):溶液,放出的热量是5. 12 kjc如果向足量Ba(0H),溶液中加入100 mL 0.4 mol 液与BaCL溶液反应

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A. Ba:(aq) +S03 (aq) =BaSCh (s) B. (aq)+S02 (aq)=.=BaS0i(s) C. Ba=t (aq)+S0a-(aq)=BaS0t(s) D. Ba:,(aq)+S03-(aq)=BaS0.(s)盐酸时,放出的热量为2.2 kJ。则Na3so,溶)。A4=-2. 92 kJ mol1AH=1Z kJ mol 1AH=13 kJ mol 1AQ -0.72 kJ mol15、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下变化规 律(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根据以上规律判断,下列结论正确

4、的是A.反应 I : HAO, P:P:B.反应 II: H0, L0, T=L:或HVO, LTi6、为探究NaHC03. NaCO,和盐酸(以下盐酸浓度均为1 molL )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实验测 得如下数据:序号35 mL试剂同体混合前 温度/混合后 温度/七水2.5 g NaHCO,20.018.5水3. 2 & Na:C0320.024.3盐酸2.5 g NaHCO,20.016.2盐酸3. 2 g Na:C0320.025. 1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0A. Na:COs溶液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B. NaHCO,溶液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C. 20.0 时,含3.2 g Na

5、cCN的饱和溶液和35 mL盐酸混合后的温度将低于25. 19D. 20.0 时,含2 5g NaHCQ的饱和溶液和35 mL盐酸混合后的温度将低于16.2;C 7、人体血液的正常pH约为7. 35-7. 45,若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突然发生改变就会引起“酸中 毒”或“碱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由于人体体液的缓冲系统中存在如下平衡HHCO3 Z:CO,=CO:+H:OH+POJ =F=S=HP0t2-HWor 千士拄po故能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正常生理活动。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当强酸性物质进入人体的体液后,上述缓冲系统的平衡向右移,从而维持pH稳定B.当强碱性物质进入人体的体液

6、后,上述缓冲系统的平衡向左移,从而维持pH稳定C,某病人在静脉滴注的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液被稀释,会导致c(H)显著减少,pH值显著增 大,可能会引起碱中毒D.人体进行呼吸活动时,如CO:进入血液,会使平衡向左移动,cGD增大,pH值略减小8、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hnol化学键时释 放(或吸收)的能量。己知白磷(P)和PQ.的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PP 198KJ - mol P-0 360kJ-mol 氧气分子内氧原子间的键能498kJ mol 1则Pi+30k=Pa的反应热AH为A. +1638 kJ mol 1B.-16

7、38 kJ mol 1C. 126 kJ mol 1D. +126 kJ mol 19、将匕mL L 00 mol - I? HC1溶液和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X+V;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N: (g)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C. 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1. 00 mol L?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10、在一个不传热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3H2(g)二2限9),达到平衡的标志是()反应速率V(N=) :V(IL) :V(NH5)=1:3:2 各组分的物

8、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 体系的压强 不再发生变化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相同状况) 体系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2V .1 (N=) =V a (NHO 单位时间内3molH-H断键反应同时2moiNH也断键反应11、在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物质的量浓度均0.lmolL-的CK与C0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C0(g户211四),测得CHi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如图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反应的H0B.压强 P1P3P3PC. 1100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64D.压强为P,时,在Y点:vGEXv(逆) H = -197 kJ mol向同温、同体积的三个1 mol 0c:(乙)1 mol S

9、O二和 0.5 mol 0二:(丙)12、已知 2S0: (g) + 0, (g)2S03 (g)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气体:(甲)2 mol SO二和2 mol SO, 恒温、恒容下反应达平衡时,下列关系一定正确的是()A.容器内压强P: P产P内 2P乙B. SOs的质里:m: m甲=m内 21n乙C. c(S0J与c(0二)之比k: kp=kiq k 乙D.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数值Q:。中=、内 2Q乙13、某可逆反应2X(g) 二Y(g)+Z(g),混合气体中X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关系如图所示:下0列推断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该反应平衡常数K减小B.压强大小有巳得9C.平衡后加入高效催

10、化剂使气体相对分子质量增大D.在该条件下M点X平衡转化率为日14、某温度时水的离子积常数左=10 ”,将此温度下pH=ll的Ba(OH);溶液a L与pH=l的H:SOi溶液6 L混合(设混合溶液体枳为两者之和,固体体积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所得混合溶液为中性,则a :b=l : 1B.若所得混合溶液为中性,则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为0.05b molC.若a : 6=9 : 2,则所得溶液pH等于2D.若a ; b=9 :2,则该混合溶液最多能溶解铁粉0. 28(a+b)g15、向27. 2gCu和Cu:0的混合物中加入某浓度的稀硝酸0.5L,固体物质完全反应,生成N0和 C

11、u(N03)5o在所得溶液中加入1. Omol/L的NaOH溶液C 0L,此时溶液呈中性,金属离子已完全沉 淀,经洗涤、干燥、灼烧,得到黑色固体质量为32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混合物中含氧原子的质量为L6g B.原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 Omol/LC.反应中产生标况下NO的体积为4. 48L D,固体物质溶解后剩余HNO,为0. 2mol二、非选择题:(包括四个小题,共55分)16、(10分)NaHSOi与NaHCO,是两种重要的酸式盐。(1)常温下把1 mL 0.2 mol L的NaHSO,溶液加水稀释成2 L溶液,此时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c(H)为,(2)NaHS0i和Xa

12、HCOs两溶液混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向NaHSOi溶液中逐滴加入Ba(0H)二溶液至呈中性,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在以上溶液中,继续滴加Ba(0H):溶液,此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一。(4)若将等体枳、等物质的量浓度的XaHCOs溶液和Ba(0H)二溶液混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17、(15分)合肥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铁与浓硫酸反应,设冲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1)已知C中盛有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实验过程中,观察到B中的品红溶液褪色,C中发生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为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C中有少量气 泡冒出,此气泡的成分是 0用“可抽动的铁丝”代替“直接投入铁片”的优点是;实验完毕

13、后,先熄灭酒精灯,由于导管D的存在,B中的液体不会倒吸入A中,其原因是(4)反应结束后,不需要打开胶塞,就可使装置中残留气体完全被吸收,应当采取的操作 是。(5)设计实验检验反应后试管A中所得溶液里是否含有亚铁离子,可选用的试剂为()A. NaOH溶液 B.铁轨化钾溶液 C. KSCN溶液和双氧水D.酸性高镒酸钾溶液(6)若用酸性高镒酸钾来测定溶液中Fj的浓度,酸性高钵酸钾溶液应装在(填 “酸”或“碱”)式滴定管中。若滴定前滴定管中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则测定结果是1 / 1(填“偏高”或“偏低”或“不变”) 18、(16分)冬季是雾霾天气高发的季节,其中汽车尾气和燃煤尾气是造成雾会的原因之

14、一。(【)工业上利用甲烷催化还原NO*可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已知:CH:(g)+ 4N0=(g)=4N0(g)+ CO:(g) + 2-0(g) 4=一574 kj/molCH;(g)+ 4N0(g)=2N3(g)+ CO: (g) + 2H:O(g) 层=一1160 kj/mol甲烷直接将NO:还原为N二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将CO二转化为甲醇可以实现废物利用,达到行能减排的目的,反应原理可表示为:(1)在一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和3 mol H:进行上述反应。测得 CO二和CHQH(g)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1所示。请回答:03min内,氢气的平均 反应速率为mol/(Lmi

15、n):第10 min后,保持温度不变,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1 mol COKg)和1 mol H=O(g),则平衡(填”正 向”、“逆向”或“不”)移动。(2)取五份等体积的CO二和出的混合气体(物质的量之比均为1 : 3),分别加 入温度不同、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反应相同时间后, 测得甲醇的体枳分数0(CEOH)与反应温度T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则上述 CO:转化为甲醇的反应的义 0(填”、“V”或 =)o(IH)二甲雄也是清洁能源,用合成气在催化剂存在下制备二甲般的反应原理为:2C0(g)+4HKg)=QKXR(g)+HP” LL B. PtP3, LLC. PcPb

16、d. pp:,(4)在恒容密闭容器里按体积比为1: 2充入一氧化碳和氢气,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 平衡状态。当改变反应的某一个条件后,下列变化能说明平衡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是A.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B.混合气体的密度增大C.化学平衡常数K值减小D.氢气的转化率减小1 /119、(14分)碳、氮、硫是中学化学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Cb.B、C两点的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BCc.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深,C浅d.由状态B到状态A,可以用加热的方法(3)若反应在398K进行,某时刻测得n (NO:) =0.6 mol、n (NA) =1.2mol,则此时ViE)Vg (填

17、“” “ 0)。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1。达平衡时,的浓度为NO二的2倍,回答下列问 题。NaOl容液体积/nL”(mckLT)J二一-二二二二二 ,十一工+土3+二 J.*+vb二44V i土,手*工丰二 二二 Z 二二二二 L J LLir J xlr L LIL A L 二二二X 二二二 二二.二 Z 二二二 二二二二 Kx 二二一 11 JI fr t 二二二二二z - ,4十丁十 丁十/丁 一二二二三二! 2 87654321 I I I 1 00000060(2)其溶液中c(OK)的数值最接近NHo - H:0的电离常数K数值的是(3)在c点,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

18、序是1 / 12016年下学期浏阳一中高二期中考试化学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5分)1 A2 A3 C1 B5 C6 C7 C8 B9 B10 C11 A12 D13 A14 B15 B二.填空题16.(每空2分,共10分)(l)lXlO10 mol f1(2)H, 4-HC03-=H:04-C0: t(3)2H+S02 +Ba+20H =BaS0j +2H二0S03-+Ba: =BaSOt I(4)HC03-+Ba3*+0H =BaCO,l +H917.(除标定外每空2分,共15分)(1) SO,+20H =S0+40 H:(2)便于控制铁与浓硫酸反应的发生和停止(3)当A试管中气体压强减小时,空气从D导管进入A试管中,维持压强平衡(4)从D管口向A中鼓入大量的空气(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