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接收机性能试验_第1页
光接收机性能试验_第2页
光接收机性能试验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光纤通信实验指导书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2021 年 10 月目录第一章 光发射机实验 4实验一 MZ 调制器半波电压和偏置电压对调制的影响 4一、实验目的 4二、实验原理 4三、实验配置图 6四、实验步骤 6第二章 新型光调制格式实验 8实验一 NRZ 、 RZ 调制原理及产生 8一、实验目的 8二、实验原理 8三、实验配置图 10四、实验步骤 10实验二 CSRZ 调制原理及产生 11一、实验目的 11二、实验原理 11三、实验配置图 11四、实验步骤 12实验三 SSB 调制原理及产生 12一、实验目的 12二、实验原理 12三、实验配置图 12四、实验步骤 13第三章 光放大器性能实验

2、14实验一 观察增益随 EDF 参量的变化关系 14一、实验目的 14二、实验原理 14三、实验配置图 15四、实验步骤 15实验二 EDFA 输入光功率与增益关系曲线测量 16一、实验目的 16二、实验原理 16三、实验配置图 16四、实验步骤 16附: 16第四章 光接收机性能实验 17实验一 . 接收机灵敏度的测试 17一、实验目的 17二、实验原理 17三、实验配置图 17四、实验步骤 17实验二 . 光接收机灵敏度的影响因素 18一、实验目的 18二、实验原理 18三、实验配置图 18四、实验步骤 19第五章光纤色散对传输性能影响实验 19实验一、观察不同速率和光纤长度的系统受色散的

3、影响 19一、实验目的: 19二、实验原理 19三、实验配置图 21四、实验步骤 21实验二、色散补偿光纤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23一、实验目的 23二、实验原理 23三、实验配置图 23四、实验步骤 23五、仿真结果 24六、实验结论 24第七章光纤传输系统综合实验 25实验一、 WDM 长距离传输系统 25一、实验目的 25二、实验原理 25三、实验配置图 25四、实验步骤 25五、仿真结果 26第一章光发射机实验实验一 MZ调制器半波电压和偏置电压对调制的影响、实验目的1. 掌握在光通信系统中,外调制光发射机的组成和原理2. 掌握马赫-曾德调制器中偏置点的设置对调制结果的影响、实验原理1、M

4、Z调制器结构V2(t)图1.1 MZ调制器结构示意图MZ调制器的典型结构如图1.1所示,输入光波在一个丫分支处被分为功率相等的 两束,分别通过两路光波导由电光材料制成,其折射率随外加电压的大小而变化,从而 使两束光信号到达第二个丫分支处产生相位差,假设两束光的光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那么 相干加强;假设两束光的光程差是波长的半整数倍,那么相干抵消。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外加 电压来对光信号进行调制。2、MZ调制器的调制原理及传输曲线马赫-曾德调制器的偏置点位置不同时,会导致输出信号的不同,其输出光形式为:q h2 勺 一%R兀 y +v2兀 y v2Eout 二 jEin exp(j-)COS( -)

5、= jEin exp(j L)exp(j -2)cos( -2)222 V2 V 其中2二ne f f人,V1,V2为两电极上的驱动电压输出端的光强为:1 out = Eout E°ut 1 in COS () = 1 in COS (_ 乙 )i _ 匚in22Vr,其中1山=E|对于单电极调制,可以认为是一个电极上的电压为零。下列图所示为MZ调制器的传递曲线。从曲线上可以看出,对于特点的输入信号,如ji幅度为4的双极性信号,当偏置点取在2处时,处于MZ调制器的线性区域。当偏置点取在0, V二和2V二时,处于MZ调制器的非线性区loutV n2V n2V nV1-V2图1.2 MZ

6、调制器传递曲线V1-V2图1.3 MZ调制器处在非线性区的输入输出信号lout图1.4 MZ调制器处在线性区的输入输出信号三、实验配置图外调制光发射机由伪随机码发生器、编码器、连续波激光器以及单臂/双臂MZ调制 器组成。编码器之后的示波器用于观察被调制的数字信号码型,输出端用示波器和眼图 分析仪来观察输出结果。伪随机码 发生器归零漏码器服图分析 仪i至续波阖邮按单电楹骏光器动號调制示波黑图1.5外调制光发射机实验配置图四、实验步骤1 如图1.2配置实验系统2. 选择单臂MZ调制器中的结构参数,保持半波电压设为 4V;3. 选择编码器中的结构参数,设置高电平1V,低电平-1V,占空比0.5。4.

7、 从 0-8V 每隔 1V 均匀改变 MZ 的偏置电压 Vbias ,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的码型和 眼图变化,比拟误码率。第二章 新型光调制格式实验光纤通信系统中,二进制非归零开关键控调制 NRZ 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最简单 的调制格式。然而在高速大容量的 WDM 系统中,由于其不能有效抵抗色散,非线性和 噪声影响的缺点,而出现了各种新型的光调制格式。如基于强度调制的归零调制格式RZ,载波抑制归零调制格式CSRZ,单边带调制格式SSB,残留边带调制格式 VSB,双二进制调制格式等。这些调制格式能够有效减小信道间隔,增加频谱利用率,增强光传输过程的抗干扰 能力。本实验中主要介绍高速大容量的 WDM

8、系统中的几种新型光调制格式的原理及其 产生,通过观察不同调制格式的下产生的信号输出码型,眼图及光谱进行比对了解。实验一 NRZ 、RZ 调制原理及产生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不归零调制格式NRZ产生的原理和方法2. 掌握归零调制格式RZ的原理3. 掌握归零调制格式RZ的二级调制产生方法4. 了解归零调制格式的性能二、实验原理1、NRZ 调制格式二进制不归零开关键控调制NRZ是最简单的一种基于强度调制的调制格式,其 原理是将传输的信息调制在光信号的幅度上, 在接受端通过检测幅度的变化解调处所传 输的信息。但在高速大容量 WDM 系统中, NRZ 调制格式不能有效地抵抗色散、非线 性和噪声影响,有其

9、固有的缺陷。2、二级调制原理归零调制格式RZ是对NRZ的一种改良,其原理是对NRZ调制的波形进行切割, 形成归零脉冲,由于RZ调制信号的码间干扰小于NRZ调制信号,因而具有更高的非线 性容限和更大的 PMD 容限,所以具有较高的接收机灵敏度。RZ、CSRZ和SSB等新型调制格式都是基于二级调制原理。原理图如下列图所示:图2.1二级调制原理图第一级调制器采用普通的强度调制方式,数据信息以电的NRZ形式加在调制端。为了方便分析,假设MZ1的输出信号Ein为承载了信息的理想举行 NRZ光脉冲。第一 级调制器采用双端调制,每个调制端均加上一个时钟信号和一个偏置电压,选取不同的 时钟信号幅度、频率和相位

10、以及直流偏压便在MZ2的输出端产生不同调制格式的信号脉冲Eout。3、RZ调制格式原理归零调制格式RZ分为两类:全频率调制和半频率调制,其主要差异在占空比的 不同;此处,考虑全频率调制 RZ调制格式的实现。全频率调制RZ调制格式中,MZ2偏置在.处,时钟信号幅度和频率分别为.和B,两时钟信号相位差为n,两臂电压分别为= Y+jCOS27iBt此时信号输出光强为13占;信号半高全宽为嘯占空比为1/2。三、实验配置图发生器归零編玛器连续波激单电扱驰光器动HZ调制服團分析 仗Mh图22 NRZ码产生实验配置图笈空器归零編码器Q码正弦彼发生器正弦谀发 主器图2.3 RZ码产生原理图四、实验步骤一 NR

11、Z码的产生1. 按照图2.2配置实验系统2.将单电极驱动调制器MZ1的半波电压、偏置电压均设为2V。将不归零码编码器中的高电平设为2V,低电平为0V二 RZ码的产生1. 按照图2.3原理图配置实验系统2. 将单电极驱动调制器 MZ的半波电压、偏置电压均设为 2V。3. 将双电极驱动调制器 MZ的半波电压设置为2V,偏置电压1, 2均设置为0.5V, 将不归零码编码器中的高电平设为 2V,低电平为0V。4. 正弦波产生器上部的初始相位设为 0,正弦波产生器下部的初始相位设 为3.1415,抽样率均为32,频率均为0.0仃Hz,幅度均为0.5V。5. 仿真,观察记录信号输出眼图和光谱。注意:NRZ

12、编码器与正弦波发生器的抽样率要设置为相同的数值,系统中的正弦波产生器实际上产生的是余弦波。实验二CSRZ调制原理及产生、实验目的1. 掌握载波抑制归零调制格式CSRZ的原理2. 掌握载波抑制归零调制格式CSRZ的二级调制产生方法3. 了解归零调制格式的性能、实验原理载波抑制归零调制格式中,MZ2偏置点在处,时钟信号幅度和频率分别为和B/2,两时钟信号相位差为n,两臂电压分别为IL ttrU尹矜-刃叶洱谆推导一种调制格式信号的产生I :此时信号输出光强为=信号半高全宽为,.占空比为2/3。三、实验配置图配置图与实验一 RZ码调制相同,只是参数配置不同四、实验步骤1. 将单电极驱动调制器 MZ1的

13、半波电压,偏置电压均设为 2V。2. 将双电极驱动调制器 MZ2的半波电压设置为2V,偏置电压1, 2均设置为1V, 将不归零码编码器中的高电平设为 2V,低电平为0V。3. 正弦波产生器上部的初始相位设为 -1.5708,正弦波产生器下部的初始 相位设为1.5708,抽样率均为32,频率均为0.005THZ,幅度均为1V。4. 仿真,观察信号输出眼图和光谱。注意:NRZ编码器与正弦波发生器的抽样率要设置为相同的数值,系统中的正弦波产生器实际上产生的是余弦波。实验三SSB调制原理及产生一、实验目的1 掌握单边带调制格式SSB的原理2. 掌握单边带调制格式SSB的二级调制产生方法3. 了解单边带

14、调制格式的性能二、实验原理单边带调制是指将信号频谱的第一级边带进行压制的调制格式。单边带调制格式中,MZ2偏置点在瓷耀处,时钟信号幅度和频率分别为一和B,两时钟信号相位差为n2,两臂电压分别为sin(2irBt +此时信号输出光强为=-;信号半高全宽为】占空比为1/2。人4他三、实验配置图配置图与实验一 RZ码调制相同,参数配置不同。四、实验步骤1. 将单电极驱动调制器 MZ 的半波电压、偏置电压均设为 2V ,将不归零码编码器 中的高电平设为2V,低电平为0V。2. 将双电极驱动调制器 MZ的半波电压设置为2V,偏置电压1, 2均设置为0.5V3. 正弦波产生器 1 的初始相位设为 -0.7

15、854,正弦波产生器 2 的初始相位设为 -2.3562,抽样率均为32,频率均为O.OITHz,幅度均为0.707V。4. 仿真,观察信号输出眼图和光谱。注意:NRZ编码器与正弦波发生器的抽样率要设置为相同的数值,系统中的正弦波产生器实际上产生的是余弦波。第三章 光放大器性能实验实验一 观察增益随 EDF 参量的变化关系一、实验目的1. 掌握掺铒光纤放大器 EDFA 的原理及性能2. 了解 EDFA 放大器小信号增益与泵浦功率的关系, 绘制小信号增益随泵浦功率变 化的关系曲线3. 了解 EDFA 放大器小信号增益与 EDF 长度的关系,绘制小信号增益随 EDF 长度 变化的关系曲线二、实验原

16、理EDFA放大器的性能指标包括小信号增益、 增益形状、饱和输出功率、噪声系数等, 这些性能指标不仅与放大器的工作机理有关,还与放大器的结构参数有关,如 EDF 长 度、泵浦强度等。对于小信号增益这项指标,在相同的 EDF 长度下,放大器增益随泵浦功率的增加 而增大,但到达一定水平就不再增加了,这是由于 EDF 长度固定,信号从泵浦中汲取 功率有限所致;而固定泵浦功率,放大器增益随 EDF 长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存 在一个对应最大增益输出的最正确长度,这是由于当长度小于最正确长度时,整个 EDF 都 能为信号提供增益,而当大于最正确长度后,多余的局部由于粒子反转水平过低而吸收信 号功率。ED

17、FA放大器的增益由很多因素决定, 信号波长,泵浦波长,泵浦功率,信号功率、 泵浦方式等, 光纤长度也是其中之一。 EDFA 的增益并非随着 EDF 的长度增加而正比的 增加,并且光纤长度增加,波形失真加大, EDFA 有其最正确光纤长度。三、实验配置图发射机視型牧图3.1放大器实验配置图四、实验步骤1观察增益与泵浦功率的关系1. 如图3.1配置实验系统,放大器选择 EDFA物理模型。2. 将单信道光发射机中的平均功率设为 0.01mW,即小信号。3. 将EDFA放大器中的光纤长度设为 20m,使用前向泵浦波长1480nm,泵浦 功率从0到20mW以2mW为间隔递增。眼图分析仪上读取不同泵浦功率

18、所对应的平均 功率大小,求出增益单位为 dB。4. 将泵浦功率作为横坐标,增益大小作为纵坐标,绘制出增益随泵浦功率变化的关 系曲线。可借助Excel5. 将EDFA放大器中的光纤长度改为10,重复3、4两步,绘制出EDF长度为10m 的情况下增益随泵浦功率变化的曲线。2观察增益与EDF长度的关系1. 如图3-1-1配置实验系统,放大器选择 EDFA物理模型。2. 将单信道光发射机中的平均功率设为 0.01mW,即小信号。3. 使用前向泵浦波长1480nm,将泵浦功率设为3mW。4. 改变EDF长度,由10m至50m以10m为步长递增。在眼图分析仪上读取不同EDF长度所对应的平均功率大小,并求出

19、增益单位为dB.5. 以EDF长度为横坐标,增益大小为纵坐标,绘制出增益随EDF长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可借助Excel6. 将前向泵浦的大小改为4mW和5mW,重复4-5步,EDF长度可适当加长至 150m。绘制关系曲线。实验二EDFA输入光功率与增益关系曲线测量一、实验目的1掌握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原理及性能2 掌握放大器的输入光功率与增益的关系3. 掌握饱和输出功率和饱和输入功率的概念二、实验原理对于掺铒光纤放大器,其增益随输入光功率的关系并非是线性的。当输入光功率增加到一定值时,增益会出现下降,其下降3dB时所对应的输入光功率称之为 EDFA的饱和输入功率。三、实验配置图四、实验步骤1

20、. 按照实验配置图搭建好实验系统。2. 为了方便数据设计,此处用光衰减器来代替光纤传输产生的衰减。 设置光发射机 功率为10mW,光衰减器衰减40dB,仿真,记录EDFA前后两个示波器显示的信号功 率,即EDFA的输入输出光功率,计算 EDFA的增益。3. 每隔5dB减小衰减器的衰减系数,记录输入输出光功率并计算相应的增益。4. 画出输入光功率与增益 G的关系曲线,计算小信号增益降至 3dB时对应的饱和 输出功率和饱和输入功率。附:在仿真EDFA模块时,系统会自动在安装文件夹中生成一个 Excel文件,文件名为“ EDFAdata.xls 要求实验主机安装的 EXCEL版本为2003或以上。文

21、件中记录了每次仿真的“输入信号功率mw、“EDF长度、“信号增益dB、“前向泵浦功率mw、“后向泵浦功率mw。学生可借助exceI中的图表功能绘制以上各种关系曲线。第四章光接收机性能实验实验一.接收机灵敏度的测试实验目的1. 了解光接收机灵敏度的含义2. 测试光接收机的灵敏度实验原理灵敏度是光接收机的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其定义为:在满足给定的误码率指标条件 下,光接收机需要的最低光功率 pmin。灵敏度可以用每一个光脉冲所需要的最低平均能 量来表示,但更经常的是用最低平均光功率 W或dBm来表示。三、实验配置图单洁道迷 发射机按收机血喑光 邮挨误码仪光袁減器图4.1测试接收机灵敏度实验配置图四、

22、实验步骤1. 按照图4.1配置实验;2. 设置光衰减器的参数,将其参数值设置为17,单击“仿真;3. 改变光衰减器的参数值,范围从,步长为0.1,并且每改变一次参数, 单击一次仿真;4. 单击“误码仪,假设误码率不满足要求,重新设定光衰减器参数值的范围,重复 步骤3,直到到达误码率要求为止;5. 观察分析实验结果,从图中读出光接收机灵敏度。实验二.光接收机灵敏度的影响因素、实验目的1. 了解影响光接收机灵敏度的因素。2. 通过仿真实验观察信号比特速率和消光比对接收机灵敏度的影响、实验原理影响接收机灵敏度的因素有:放大器噪声、光电检测器噪声、比特速率、输入波形、 消光比。1. 灵敏度与消光比的关

23、系:消光比EXT是发射机的性能指标,是由于光源的不完善调制所引起。它的定义 为:PEXT=10log红dB, EXT越小,不仅使有效信号的光功率减小,而且使 H全 o接收机中检测器的散粒噪声加大,从而影响接收机的灵敏度。2接收机灵敏度与比特速率的关系z的定义为I2色4Tq当系统的比特速率较高,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又较大时, z的量值往往由上式中 的后一项所决定,这时假设比特速率很低时,这关系式不一定成立,因此,接 收机灵敏度与比特速率的关系如下:当用PIN光电二极管作检测器时Pmin 乂 T" 4.5分贝/比特率倍程当用Si APD作检测器,且工作在最正确雪崩增益时0.5Pmin =

24、 T睑3.5分贝/比特率倍程三、实验配置图与图4.1同,只是参数需要改变四、实验步骤1. 按照图 5.1 搭建仿真配置图2. 将单信道光发射机模块中的消光比改为 10dB3. 重复实验一中2-4步建议衰减器从17dB以O.ldB递增4. 观察误码仪中的误码率曲线,得出光接收机灵敏度。5. 将单信道光发射机模块中的消光比改为 15dB6. 将“单信道光发射机的仿真参数“比特率改为 2OG7. 重复实验一中的第 2-4步8. 观察误码仪中的误码率曲线,得出光接收机灵敏度。第五章 光纤色散对传输性能影响实验实验一、观察不同速率和光纤长度的系统受色散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 了解色散产生的原理。2.

25、通过仿真实验比拟进一步理解信号在不同比特率、 传输距离情况下受色散的影响 大小。二、实验原理光纤色散包括模式色散、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模式色散仅存在在多模光纤中,是 由于不同模式的传输时延不同而形成的。在单模光纤中,色散主要由材料色散和波导色 散组成,它们统称为色度色散,是由于在光纤中传输的不同频率成份的光的传输时延不 同而产生的一种物理效应。1. 色散引起的脉冲展宽色度色散具有累积效应,并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另一方面,色度色散 还与光源的谱宽有关。对于高速调制系统,假设光源的静态发射谱线很窄,色散对系统 的影响以数据速率平方的关系增加。首先,数据速率翻倍将导致信号傅里叶变换频谱宽

26、度翻倍,从而使色散效应翻倍。其次,数据速率翻倍使数据脉冲时域宽度减半,也导致 对色散引起的脉冲展宽的敏感度翻倍。 更宽的频谱和更小的脉冲宽度一起导致了整个二 次方效应。从展宽因子角度来说,CJ其中, C為z 2 P2z 22 2 1 P3z 2 |/212r2二21C22 2Il2亦22亦 22 43i- 0 0 06为啁啾高斯脉冲的初始均方根宽度, C为啁啾参量,:2为群速度色散系2AD2 c ,3壬s 2D其中,波长的导数。为工作波长,当不考虑啁啾和三阶色散,即c为真空光速,D为色散参数,S为色散斜率,它等于D对C=0和_ 3=0时,展宽因子变为:CJCT0- p z 11 穴2数,飞为三

27、阶色散系数,可得,展宽因子与传输距离z呈线性关系,与脉冲初始宽度;0成平方关系2. 色散引起的信号走离不同的信道群速度不同,群时延不同,因此信号发生走离现象。走离效应群速度失配,两束光波由于群速度不同而造成走离效应。d = : 12 -1 1-二11丿Vg1 一 Vg2Vg2Vg1Vg1Vg2三、实验配置图图5.1观察光纤色散影响的实验配置图四、实验步骤1. 按照图5.1搭建仿真图2. 修改光纤器件的参数。双击光纤器件,弹出属性设置窗口,在“结构参数设置 中,将光纤长度设置为20km。选择“仿真参数,将“考虑色散项选中,将“考虑非 线性和“考虑四波混频的小勾去掉,只考虑群速度色散对传输信号的影

28、响;3. 设置发射机的“结构参数,中心频率193.1THZ,信道数为1;设置发射机的“仿 真参数,发射功率5mW,比特率2.5Gb/s;4. 其他器件均采用默认参数,参数设置好之后点击仿真按钮开始仿真, 记录仿真结 果;5. 分别修改光纤长度为60km、120km,回到步骤2,再次进行仿真;6. 修改发射机属性,将发射信号的比特率改为10Gb/s,重复步骤1-4,观察色散对 不同速率的信号的影响。7. 保持发射信号比特率10Gb/s不变,将光纤长度改为80Km,观察传输后的眼图8. 将光纤长度改为20Km,发射信号比特率改为20Gb/s,观察传输后的眼图。五、仿真结果mWmW图 5.2B=2.

29、5Gb/s , L=20km图 5.3 B=2.5Gb/s , L=60kmuW44.8图 5.4 B=2.5Gb/s , L=120kmmW n.D djm q.uu d.«vd.iz o.u n.iu v.iv nz 时图 5.7 B=10Gb/s , L=120km图 5.6 B=10Gb/s , L=60kmrrWU D4ZMG V.W QJ PIE D" 汁 H.IQ QZ MnW«1QJI3 Q.44 闻 4.KI14.H4.H 上 ni图 5.8 B=10Gb/s , L=80km图 5.9 B=20Gb/s , L=20km六、实验结论1. 比拟的

30、仿真结果,当传输速率较小时,由于信号带宽较窄,色散对信号 的影响并不是很大。2. 比拟5.2与5.5, 5.3与5.6, 5.4于5.7,可以看到,信号速率越高,受色散的影 响越大,脉冲展宽越宽。3. 比拟,可以看到,对于速率较高的信号,传输距离越长,受色散影响越 大,脉冲展宽越宽。4. 参照图5.5,比拟5.8, 5.9,可以看到,当比特率增大为原来的两倍时,信号脉 冲展宽的程度与速率不变,传输长度增大为原来的4倍时脉冲展宽的程度相似。说明在高速系统中,在色散的影响下,提高比特率对信号的影响比增大传输长度对信号的影响更加严重,可以间接说明信号受色散的影响以速率平方的关系增加。实验二、色散补偿

31、光纤对传输性能的影响、实验目的学习色散补偿的原理和方法。、实验原理对于简单的两段光纤的模型,在其组合色散排布下,传输方程解为:二i 2|U(Lm,t)U(0, )exp ; 2( 2丄122L2br t d2 _2式中,Lm L2是色散排布周期,:2j是长为Lj的光纤的群色度色散系数(j=1,2) 由:2与D的关系可得,色散补偿条件可以写为:D1L1 D2 L2 = 0假设上式能够满足,那么A(Lm,t)二A(O,t),即经过每一排布周期后,脉冲恢复到其初始 宽度,尽管在每个周期内脉宽可能显著改变。隔光发射mFW>ECF光纤三、实验配置图n«iG.E亚光 址图5.10色散补偿光

32、纤实验配置图四、实验步骤1. 按照图5.10搭建实验拓扑图2. 设置第一段光纤(G.652光纤)“结构参数,长度设置为80km,参考点色散系 数17ps/nm.km;设置光线仿真参数,将“考虑色散选框选中,不选“考虑非线性和四波混频;3. 根据色散补偿的原理,设置第二段光纤色散补偿光纤参数,色散补偿需满足D1L1+D2L2=0, L2=80*17/100=13.6Km。在“结构参数页中将参考点色散系数设置为 100 ps/nm.km,长度设置为13.6km,在“仿真参数页中将考虑色散复选框选中,不 考虑非线性和四波混频;4. 设置发射机参数,在“结构参数页中将发射信道数为1,中心频率设置为193.1THZ。在“仿真参数页中,设置发射速率为10Gb/s,发射功率为5mW;5. 点击仿真按钮开始仿真,记录原始信号和补偿前后两个眼图分析仪结果。五、仿真结果11.1 Q.D2 D.«4 O.D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