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白细胞分类计数_第1页
临检白细胞分类计数_第2页
临检白细胞分类计数_第3页
临检白细胞分类计数_第4页
临检白细胞分类计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桂林市卫生学校唐丽娟第三节第三节 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一、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形态一、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形态二、白细胞分类计数二、白细胞分类计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1. 叙述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形态叙述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形态 . .分析白细胞在血涂片上的分布,正确分析白细胞在血涂片上的分布,正确选择分类计数区域选择分类计数区域 . .述说显微镜白细胞分类计数法述说显微镜白细胞分类计数法请你观察外周血中常见的白细胞,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M)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E) 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B)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一、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

2、形态一、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形态经瑞特染色后外周血中常见各种成熟白经瑞特染色后外周血中常见各种成熟白细胞形态如下:细胞形态如下:细胞大小、形态细胞大小、形态细胞核形态、染色质结构细胞核形态、染色质结构细胞浆、特异性颗粒细胞浆、特异性颗粒一中性粒细胞一中性粒细胞(一)中性粒细胞(一)中性粒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胞体呈圆形,直径10101515,约为红细,约为红细胞的倍。胞质量丰富染粉红色,含大量细小胞的倍。胞质量丰富染粉红色,含大量细小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细胞核染色质粗糙不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细胞核染色质粗糙不匀,排列紧密成小块状染深紫红色。根据核匀,排列紧密成小块状染深紫红色。根据核的形状分为

3、中性杆状(带状)核粒细胞和中性的形状分为中性杆状(带状)核粒细胞和中性分叶核(多节核)粒细胞两种。分叶核(多节核)粒细胞两种。 (一)中性粒细胞(一)中性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核分叶叶或更多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核分叶叶或更多叶,以叶叶为常见叶间以核丝或核桥相连。叶,以叶叶为常见叶间以核丝或核桥相连。分叶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各不相同。分叶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各不相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核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核杆状核和分叶核的划分标准杆状核和分叶核的划分标准 胞核完全分离或核间以丝状相连,或核叶重胞核完全分离或核间以丝状相连,或核叶重叠,使核的轮廓看不清,划分为分叶核粒细胞叠,使核的轮廓看不清,划分为

4、分叶核粒细胞。胞核细长多样,弯曲盘绕,可胞核细长多样,弯曲盘绕,可呈呈C C型、型、S S型、型、V V型型或不规则型,划分为杆状核粒细胞或不规则型,划分为杆状核粒细胞。为不完全成。为不完全成熟细胞。熟细胞。杆状核粒细胞的核形杆状核粒细胞的核形(二)嗜酸粒细胞(二)嗜酸粒细胞 圆形,直径圆形,直径13m13m15m15m,略大于中性粒细,略大于中性粒细胞。胞核常分两叶,似眼胞。胞核常分两叶,似眼镜形。也可见叶叶镜形。也可见叶叶者。核染色质粗。染紫红者。核染色质粗。染紫红色。胞质中充满粗大、均色。胞质中充满粗大、均匀、整齐、紧密排列的橘匀、整齐、紧密排列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偶见少红色嗜酸性颗粒。

5、偶见少许淡蓝或无色胞质。嗜酸许淡蓝或无色胞质。嗜酸粒细胞较易碎,破碎后颗粒细胞较易碎,破碎后颗粒多散在胞核附近。粒多散在胞核附近。(三)嗜碱粒细胞(三)嗜碱粒细胞圆形,直径圆形,直径10m10m1 1m m ,较,较其他粒细胞小。胞核常被颗粒遮盖,其他粒细胞小。胞核常被颗粒遮盖,核染色质粗着色较浅,分叶常不明核染色质粗着色较浅,分叶常不明显形态不规则,清楚时可见叶显形态不规则,清楚时可见叶叶。胞质量较少,常呈淡红或淡紫叶。胞质量较少,常呈淡红或淡紫红色,含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红色,含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常盖列不规则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常盖于核上。嗜碱性颗粒易

6、溶于水,故染于核上。嗜碱性颗粒易溶于水,故染色时易被溶解消失,而呈淡红色空穴色时易被溶解消失,而呈淡红色空穴状。状。(四)单核细胞(四)单核细胞 呈不规则的圆或椭呈不规则的圆或椭圆形,为外周血中最大圆形,为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直径的细胞直径15m 15m 25m 25m 。细胞核大呈不。细胞核大呈不规则圆形、肾形、马蹄形,规则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分叶有时折叠卷曲。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或不规则分叶有时折叠卷曲。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状,染淡紫红色。胞质量丰富染淡蓝、灰蓝色不状,染淡紫红色。胞质量丰富染淡蓝、灰蓝色不等,常呈毛玻璃样半透明。胞质内含有大量细小灰等,常呈毛玻璃样半透明。胞质内含有大量

7、细小灰尘样紫红色嗜天青颗粒。核凹陷处胞质染色较尘样紫红色嗜天青颗粒。核凹陷处胞质染色较淡偶见无颗粒胞质是伪足样伸出。淡偶见无颗粒胞质是伪足样伸出。(五)淋巴细胞(五)淋巴细胞 按其个体可有大小之分。按其个体可有大小之分。 小淋巴细胞:呈圆形,直径小淋巴细胞:呈圆形,直径6m6m 10m 10m 。胞核圆形。偶见。胞核圆形。偶见 凹陷,染色质粗糙紧密,排列凹陷,染色质粗糙紧密,排列 均匀,无空隙。常有隐约成块现象,核周常有染均匀,无空隙。常有隐约成块现象,核周常有染色质浓集,核膜明显,有时可见潜在核仁。色质浓集,核膜明显,有时可见潜在核仁。 胞质量极少,仅在核的一侧出现一线天蓝或深胞质量极少,仅

8、在核的一侧出现一线天蓝或深 蓝色,有的甚至完全不见。胞质中一般无颗粒蓝色,有的甚至完全不见。胞质中一般无颗粒 存在,偶见几颗大小不等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存在,偶见几颗大小不等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大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 体积较大直径体积较大直径10m 10m 15m 15m ,胞,胞核染色质比小淋巴细胞核染色质比小淋巴细胞疏松,胞质量丰富,呈疏松,胞质量丰富,呈透明的淡蓝色,常有少透明的淡蓝色,常有少量大小不等的嗜天青颗量大小不等的嗜天青颗粒。粒。注意细胞的鉴别:注意细胞的鉴别:三种粒细胞主要依据胞质中颗粒形态和三种粒细胞主要依据胞质中颗粒形态和染色性质去相互鉴别;染色性质去相互鉴别;淋巴细胞与

9、单核细胞则重点根据细胞核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则重点根据细胞核的特征去区别。的特征去区别。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二、白细胞分类计数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步骤步骤 1 1制备血涂片制备血涂片 2 2血涂片染色血涂片染色 3 3白细胞分类白细胞分类 4 4计算百分率计算百分率 白细胞总数(白细胞总数(10109 9/L/L) 应分类白细胞个数应分类白细胞个数4 504 501001004 410 10010 100101020 20020 200202030 30030 30030 40030 400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法二

10、、白细胞分类计数法 由于各种白细胞大小不同在血片中分布由于各种白细胞大小不同在血片中分布不很均匀。一般体积较小的淋巴细胞在头、不很均匀。一般体积较小的淋巴细胞在头、体部较多而尾部和两侧以中性粒细胞和单体部较多而尾部和两侧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较多特别是异常大的细胞常常在片尾核细胞较多特别是异常大的细胞常常在片尾末端出现。末端出现。二、白细胞分类计数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分类最好是在血膜体尾交界处由血分类最好是在血膜体尾交界处由血膜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曲线向血膜中间移膜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曲线向血膜中间移动,计数不同区域的白细胞,以免重复计动,计数不同区域的白细胞,以免重复计数缩小因细胞分布不匀的

11、误差。数缩小因细胞分布不匀的误差。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3.白细胞分类记录方法白细胞分类记录方法(1 1)分类计数器法)分类计数器法(2 2)完全记录法)完全记录法二、白细胞分类计数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4 .4 .各类细胞所占百分率乘以白细胞总各类细胞所占百分率乘以白细胞总数数/ /即得每升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浓度数即得每升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浓度数(习惯称绝对值)。(习惯称绝对值)。 某种白细胞数某种白细胞某种白细胞数某种白细胞白白细总数细总数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5 .5 .血片中如有幼红细胞也应逐个计血片中如有幼红细胞也应逐个计数,不列入白细胞总数,而是报

12、告分类计数数,不列入白细胞总数,而是报告分类计数100100个白细胞的过程中见到的幼红细胞数,并个白细胞的过程中见到的幼红细胞数,并应注明其所属阶段。应注明其所属阶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6 .6 .如发现如发现幼稚或异常白细胞幼稚或异常白细胞应分类应分类鉴定,包括在白细胞分类百分率中。此外鉴定,包括在白细胞分类百分率中。此外还应注意血涂片中有还应注意血涂片中有无异常红、白细胞及无异常红、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大体数量分布情况及寄生虫血小板的大体数量分布情况及寄生虫等。等。二、白细胞分类计数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 在血涂片在血涂片选择适宜的分类部位选择适宜

13、的分类部位进行细进行细胞分类。胞分类。 2.2.移动血涂片的移动血涂片的顺序一定要有规律顺序一定要有规律。 3.3.分类时分类时不能人为地抛弃个别细胞不能人为地抛弃个别细胞,不,不能确认者应单独记录比例并用文字描述其形能确认者应单独记录比例并用文字描述其形态特征。态特征。二、白细胞分类计数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4.4.法线幼稚白细胞应包括在法线幼稚白细胞应包括在% %内,若细胞内,若细胞形态异常也应加以说明。形态异常也应加以说明。 5.5.发现有发现有核红细胞(幼红细胞)不计入核红细胞(幼红细胞)不计入白细胞白细胞% %内,而内,而报告报告“计数计数个白细胞时个白细胞时发现幼红

14、细胞发现幼红细胞个个,同时要对白细胞计数,同时要对白细胞计数结果进行校正。结果进行校正。二、白细胞分类计数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6.6.如患者如患者WBCWBC少,一张血涂片上分类计数少,一张血涂片上分类计数不足不足100100个细胞时可在两张涂片上连续完成。个细胞时可在两张涂片上连续完成。实在有困难时可按实在有困难时可按“/50/50个白细胞个白细胞”报告报告(但本法误差大)。(但本法误差大)。二、白细胞分类计数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镜检中,对细胞形态力求掌握最根本点,镜检中,对细胞形态力求掌握最根本点,如如核形、核染质结构、胞质色泽、颗粒核形、核染质结构、胞质色泽、颗粒等等反

15、反复对比复对比。由于染色条件不可能使每一张涂片。由于染色条件不可能使每一张涂片完全一致,因此细胞大小,染色深浅,色调完全一致,因此细胞大小,染色深浅,色调等变化不是绝对不变的,要学会等变化不是绝对不变的,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 在注意细胞比例关系变化的同时,更要注在注意细胞比例关系变化的同时,更要注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改变。发现特殊变化要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改变。发现特殊变化要及时报告。及时报告。请你思考请你思考下列细胞组应重点从哪方面区分:下列细胞组应重点从哪方面区分:(1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2 2)中性粒细胞)

16、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3 3)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第四节第四节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变化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变化 一、核象变化一、核象变化 二、毒性变化二、毒性变化 三、退行性变化三、退行性变化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核象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核象-指粒细胞的指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成熟程度,核象变化反映疾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核象变化反映疾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分为核象左移与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分为核象左移与核象右移两种。左、右移的区分线在杆状与核象右移两种。左、右移的区分线在杆状与分叶核之间。分叶核之间。一、中性粒细

17、胞核象变化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 .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杆状核阶段细胞增多和杆状核阶段以前的幼稚细胞出现称以前的幼稚细胞出现称为核象左移。为核象左移。 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 (1) 再生性左移再生性左移-核象左移伴有白细胞核象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多者。表示机体迫切需要骨髓能释总数增多者。表示机体迫切需要骨髓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至外周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放大量粒细胞至外周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等。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等。一、核象变化

18、一、核象变化 (2) (2) 退行性左移或变质性左移退行性左移或变质性左移-核象左核象左移,但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降低者。表示骨移,但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降低者。表示骨髓释放功能受抑制。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髓释放功能受抑制。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加伤寒、败血症等。抵抗力低下时,加伤寒、败血症等。一、核象变化一、核象变化 (1 1)轻度核象左移:仅见于杆状核粒细胞)轻度核象左移:仅见于杆状核粒细胞 增增多,多,6 6 ( () )中度核象左移:杆状核粒细胞中度核象左移:杆状核粒细胞 1010,伴少数晚幼粒、中幼粒细胞。伴少数晚幼粒、中幼粒细胞。 ( () )重度核象左移(类白血病反应):

19、杆状重度核象左移(类白血病反应):杆状核粒细胞核粒细胞25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并常伴有明,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并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 一、核象变化一、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核象右移中性粒细胞核象右移 核右移核右移-外周血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同时外周血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同时分分5 5叶核以上的细胞叶核以上的细胞3 3时(正常时多为时(正常时多为3 3叶核)。叶核)。 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核象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核象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的减少。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的

20、减少。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可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右移。在疾病进行期,出现一过性右移。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右移,提示预后不良。突然出现右移,提示预后不良。二、毒性变化二、毒性变化 在重症传染病、各种化脓性感染、恶性在重症传染病、各种化脓性感染、恶性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放射性治疗等病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放射性治疗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毒性变化。具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毒性变化。具体表现为中毒颗粒、细胞大小不均、空泡、体表现为中毒颗粒、细胞大小不均、空泡、杜氏小体、核棘突杜氏小体、核棘突 。二、毒性

21、变化二、毒性变化 1. 细胞大小不等:细胞大小不等: 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悬殊的情况而言。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悬殊的情况而言。常见于炎症。其发生机理可能是在内毒素的常见于炎症。其发生机理可能是在内毒素的作用下,骨髓内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作用下,骨髓内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的分裂增殖所致。二、毒性变化二、毒性变化 瑞特染色后,中性粒细胞瑞特染色后,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出现深紫蓝色或紫黑色的粗大而分布胞质内出现深紫蓝色或紫黑色的粗大而分布不均匀的颗粒有时也较小或稀疏散在于中不均匀的颗粒有时也较小或稀疏散在于中性颗粒中。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性颗粒中。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

22、大面积烧伤等。积烧伤等。二、毒性变化二、毒性变化 4.4.杜氏小体杜氏小体 细胞严重毒性变时胞质细胞严重毒性变时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二、毒性变化二、毒性变化 5.5.核变性核变性 包括核固缩、包括核固缩、核溶解、核破碎等。核溶解、核破碎等。 核固缩指细胞核固缩为核固缩指细胞核固缩为均匀而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均匀而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则可见细胞核膨胀,着色浅淡,则可见细胞核膨胀,着色浅淡,伴核破碎的则核的轮廓不清。伴核破碎的则核的轮廓不清。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等。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等。二、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6.6.核棘突核棘突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核有各种形态的芽

23、状突起,称为核有各种形态的芽状突起,称为核棘突。正常人白细胞如大量出核棘突。正常人白细胞如大量出现此种现象,则预示有严重中毒现此种现象,则预示有严重中毒或感染存在,如转移癌、晚期结或感染存在,如转移癌、晚期结核病、严重放射线损伤等。核病、严重放射线损伤等。 与代表性染色体的核鼓锤状突出物区别。 鼓锤状突出物为一直径约鼓锤状突出物为一直径约1.5m1.5m的圆形物突出,并有细的圆形物突出,并有细丝与核相连接,形同鼓锤。丝与核相连接,形同鼓锤。 三、退行性变化三、退行性变化 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晰;核固缩、核肿

24、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失去结构的疏松。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失去结构的肿胀的胞核,则成裸核或蓝状细胞。肿胀的胞核,则成裸核或蓝状细胞。白细胞计数与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一、参考区间一、参考区间 二、生理变化二、生理变化 三、病理变化三、病理变化 四、白细胞变化和疾病预后的关系四、白细胞变化和疾病预后的关系课前复习课前复习1.作白细胞分类计数应注意哪些问题?作白细胞分类计数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答案:1.1.选择好分类的部位选择好分类的部位2.2.移动血涂片的顺序一定要有规律,移动血涂片的顺序一定要有规律,3.3.分类时不能人为地抛弃个别细胞,分类时不能人为地抛

25、弃个别细胞,4.4.发现幼稚白细胞应包括在发现幼稚白细胞应包括在% %内,内,5.5.细胞形态异常也应加以说明。细胞形态异常也应加以说明。6.6.发现有核红细胞(幼红细胞)不计入白细胞发现有核红细胞(幼红细胞)不计入白细胞% %内,内,同时要对白细胞计数结果进行校正。同时要对白细胞计数结果进行校正。课前复习课前复习 2. 2.瑞特染色后见部分分叶核粒细胞胞质瑞特染色后见部分分叶核粒细胞胞质中颗粒呈紫黑色,问此类细胞有可能是哪中颗粒呈紫黑色,问此类细胞有可能是哪几种细胞!几种细胞!答案:答案:(1 1)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2 2)中性粒细胞染色偏碱)中性粒细胞染色偏碱(3 3)嗜酸粒细胞颗粒

26、染色偏碱)嗜酸粒细胞颗粒染色偏碱参考区间)参考区间) 百分率(百分率(%) 浓度数(浓度数(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4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01 00.1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2040 0.84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38 0.120.8绝对值的计算方法某种细胞绝对值白细胞总数某种细胞绝对值白细胞总数该种细胞该种细胞% % 例:某患者例:某患者WBCWBC为为4 410109 9/L/L;D.CD.C中中NcNc为为60%60%,求该患者中性粒细胞浓度

27、数(绝对值)?,求该患者中性粒细胞浓度数(绝对值)? 解:解: 绝对值绝对值4 410109 960%60% 2.42.410109 9/L/L二、生理变化二、生理变化 年龄年龄 日间变化日间变化 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 妊娠与分娩妊娠与分娩 二、生理变化二、生理变化 二、生理变化二、生理变化 活动进食后较高活动进食后较高 下午高于上午下午高于上午 当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当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可引起白细胞显著增加。动时,可引起白细胞显著增加。 妊娠期白细妊娠期白细胞常轻度增加。产胞常轻度增加。产后后2 2周左右恢复正周左右恢复正常、此后如再次升常、此后如再次升高,就

28、有产后感染高,就有产后感染的可能。的可能。三、病理性变化三、病理性变化(一)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总数的增多与减少(一)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总数的增多与减少 1中性粒细胞增多 2中性粒细胞减少 (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减少(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减少(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四)淋巴细胞增多与减少(四)淋巴细胞增多与减少(五)单核细胞增多(五)单核细胞增多 三、病理性变化中性粒细胞病理增多中性粒细胞病理增多 急性感染急性感染 急性中毒急性中毒 急性大出血急性大出血 严重的组织损伤严重的组织损伤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三、病理性变化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理变化中性粒细胞增多

29、的病理变化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等、其白细胞总数的增高视感染范围,严重程度其白细胞总数的增高视感染范围,严重程度及机体反应性如何而有所不同。及机体反应性如何而有所不同。 常见疾病有肺炎、丹毒、猩红热、败血常见疾病有肺炎、丹毒、猩红热、败血症、白喉、兰尾炎等。症、白喉、兰尾炎等。急性感染急性感染 为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最常见的原因。化脓性球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多最明显。增高的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感染局限时,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中度程度感染时,白细胞数可增高至(1020)109/L, 中性粒细胞进

30、一步增多,并伴有核左移。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时,白细胞数可增高至(2030)109/L, 中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 伴明显核左移和中毒性改变, 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急性中毒急性中毒急性药物及农药中毒如安眠药、有机磷等中急性药物及农药中毒如安眠药、有机磷等中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及汞、铅中毒等。毒症及汞、铅中毒等。急性大出血急性大出血 在急性大出血后12小时内,由于反射性血管收缩及脾脏释放存血,周围血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高,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可高达20109/L.故此时白细胞计数可作为早期诊断内

31、出血的重要依据之一。 严重的组织损伤严重的组织损伤 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组织严心肌梗死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组织严重损伤者重损伤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多,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多,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白血病系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大多数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呈不同程度的增多,可达数万甚至数十万。 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 病时,还出现中性粒细 胞增多,并伴外周血中 细胞质量改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中性粒细胞减

32、少的病理变化传染病传染病 理化损伤理化损伤 血液病血液病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 传染病传染病 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感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感染和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肝、麻疹等,染和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肝、麻疹等,无并发症时均可见白细胞减少。无并发症时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伤伤 寒寒杆杆菌菌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 某些理化损伤某些理化损伤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线、镭照射等;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线、镭照射等;或应用、接触某些化学药物、抗癌药物、有或应用、接触某些化学药物、抗癌药物、有毒物质,如晚期或严重的苯、铅、砷、汞等毒物质

33、,如晚期或严重的苯、铅、砷、汞等中毒。中毒。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可缺乏症,白细胞可1 11010。 分类时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分类时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再障)(再障)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 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 肿大的脾脏中单核肿大的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过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过多的白细胞及分泌过多的脾素灭活了促进粒细胞生多的白细胞及分泌过多的脾素灭活了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子。成的某些因子。 (Niemann-Pick细胞细胞)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4、因自身免疫性抗核抗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粒细胞破坏增多。体导致粒细胞破坏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与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与减少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与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与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 皮肤病皮肤病 传染病传染病 肿肿 瘤瘤 血液病血液病嗜酸粒细胞增多与减少 . 嗜酸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 由于嗜酸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较低,故其减少意义不大,在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由于它抑制组胺合成可间接导致嗜酸粒细胞减少。急性传染病的早期亦常见减少。 嗜碱粒细

35、胞增多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增嗜碱粒细胞增多可达多可达1010以上。以上。 . .嗜碱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性白血病:此病罕见嗜碱此病罕见嗜碱粒细胞增多粒细胞增多, ,多为稚型多为稚型 . .其他:其他:如淋巴网细胞瘤,脾切除术后如淋巴网细胞瘤,脾切除术后和某些转移癌等可见嗜碱粒细胞增多。和某些转移癌等可见嗜碱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与减少淋巴细胞增多与减少 . .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4040) ()绝对增多()绝对增多 是指淋巴细胞浓度数是指淋巴细胞浓度数和分数数都增多,可见于:和分数数都增多,可见于: 某些传染病某些传染病 某些传染病的恢复期和肾移植术后某些传染病的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