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作业区开车置换方案_第1页
合成作业区开车置换方案_第2页
合成作业区开车置换方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合成作业区开车置换方案一,循环水泵1,按调度指令往循环水池补充新鲜水,待水位到达正常刻度线后联 系调度开启循环水泵。可能存在的突发故障: 循环水泵进口阀门无法正常开启、 循环水泵电 处理措施:及时开启备用泵,同时联系检修。二、空压机岗位 按调令指示正常开启三、低压机工段:1、待条件具备,得到开车命令。2、检查各机系统阀门位置是否正确。3、N2 置换步骤:3.1 、开全各回路阀、各级排污阀、一段进口阀、四段出口阀、 一级、四级放空阀、关闭集油器排污阀,翻开集油器放空阀;3.2、启动盘车装置,用N2对压缩机进行置换至 OW 0.5%为合格;3.3、关闭压缩机一级进口阀、四段出口阀、 1-1 阀、

2、4-1 阀、 1 级放空阀、四级放空阀、排污阀,机组保持微正压、等焦炉煤气 置换;4、焦炉气置换 (N2)4.1、N2气置换合格后,用焦炉气对机组进行置换;4.2、启动盘车装置,翻开一段进口阀,按 N2置换方案进行焦炉气置换(以Q < 0.5%为合格,系统正压保护等待开车;5、排净各冷却器、别离器、各出口缓冲器内油水。6、检查各部件连接是否完好,是否具备开车条件,设备周围 有无人员检修以防启动主机时造成人员伤亡。7、检查各阀门开关位置是否正确,应开的阀门: 1 进、11、 41,各仪表阀、应开的水阀、油阀、注油点阀门、集油 器放空阀。 应关的阀门: 4 出、1放、4 放、新鲜氮进口阀、

3、循环氮进口阀、集油器放水阀。8、盘车 3 5 圈,检查各部件连接是否正常, 看有无卡死现象, 盘车完后,把盘车器倒回到开车位置。9、启动注油器,检查下油量,启动油泵,检查油压及循环油 泄漏情况,以防污染环境。10、一切准备工作做好,联系电工、仪表工到场,让调度通知 配电室送电。11、绕设备检查一圈,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启动主机。12、启动主机后,检查主机电流,各段压力、油压、注油器下 油量,各部件运转情况以及各部件的声响是否正常。13、联系好前后工段,准备送气。14、给干法脱硫送气 因干法脱硫无压,因此在开车前需要先开 4 出阀,再根据需要关 11、41 阀。四、高压机工段:1、置换步骤:1.1

4、 氮气置换a、开全各回路阀、各级排污阀、一段进口阀、四段出口阀、一级、四级放空阀、关闭集油器排污阀,翻开集油器放空阀;b、启动盘车装置,用N2对压缩机进行置换至OW 0.5%为合格;c、关闭压缩机一级进口阀、四段出口阀、1-1、4-1阀、1级放 空阀、四级放空阀、排污阀,机组保持微正压、等净化气置换;1.2 新鲜气置换a、N2 置换合格后,用新鲜气对机组进行置换;b、启动盘车装置,翻开一进大阀,按氮气置换方案进行新鲜气置换以QW 0.5%为合格,系统正压保护等待开车;1.3 置换考前须知a、置换以前本系统与外工段所有连接阀门应确保全部关闭 ,不能发生串气现象b、与外工段连接的管道要确保置换干净

5、,不留死角c、置换必须有专人负责,一级一级一个一个设备进行置换,确保 整个系统全部置换干净。五、合成工段:1 、新鲜气置换步骤:1.1 应开阀门系统近路阀、 f0.f 1.f 2.f 3. 热交一次入口阀,水冷进口阀,塔后 放空。1.2 应关阀门各排放阀、导琳、放空,补气阀1.3 采用新鲜气放空控制置换压力。1.4 通知前工段送气,稍开补气阀,向系统充新鲜气。1.5 置换采用常压置换,边充边放,取样分析,置至合格。1.6反复数次直至各取样点 O含量0.5 %为合格,关闭排放。1.7 置换中所有 压力表、取样点、排放阀、排污阀、放空阀等均 应翻开进行排放。1.8 置换完毕后, 关闭系统所有阀门,

6、 保持正压,防止空气漏入系 统。1.9 以氮气作为置换的气源进行置换冰机和氨库,留放口,最高 点、最末端,边充气边置换,从氨球排污口驰放气处取样,作分析, 氧含量小于0.5%后,憋压,再置换,氧含量连续三次W 0.5%为合格1.10 考前须知:a、置换以前本系统与外工段连接阀门应关闭,不能发生串气现象。b、置换时与外工段连接的管道要确保置换干净,不留死角。c、排气置换必须专人负责,明确分工。2、合成触媒升温复原方案:2.1 升温复原前的准备工作a 操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本方案,熟悉合成系统改良后的工艺流 程,设备、阀门位置及用途,认真听取技术人员的技术交底。根 据本方案结合厂实际情况编制升温复原

7、操作规程,绘制升温复原b 对合成系统的设备、阀门管道进行详细检查,并在操作记录上详细记录以便交接。c 通知电工,对本系统电器设备,特别是电炉、调压器进行认真 调试,使之处于良好状态d 通知仪表,对本系统的压力、温度、流量等仪表进行检查。使 之处于完好状态。e 准备好分析水汽浓度烧碱石棉法 、出水氨含量的物品器具, 并校准好仪器,以备所需。f 详细检查氨水计量装置,使之处于待用状态。g 根据升温复原的要求,将画好的升温复原理想曲线和制定好的 升温复原要求及操作指标一并发到岗位。h 系统进行吹除、置换、试压。i 开启蒸汽阀门向废热锅炉补入 1.0Mpa 以上蒸汽,提压煮炉,准 备升温。j系统充氨0

8、.60.8MPa表压,然后补气充压至5.0MPa,启动循 环机,取样分析系统氨含量在 2%左右。2.2 升温复原的根本要点a 本方案以 TA201-2 型氨合成催化剂为蓝本编制,其复原特性是:TA201-2型催化剂320350C开始复原,出水主期温度为400 480C,最高复原温度为500C。正常操作温区为350500C,后 期可使用至510C。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抗毒性。b 整个复原按轴向层和径向层分层复原的原那么进行,采用“二高三低法即高空速、高氢含量和低水汽浓度、低压力、低氨冷温度还 原,各层温度通过冷激调节控制,不采用快速复原法。c 整个复原分升温期、 复原初期、复原主期和复原末期四个

9、阶段完成。 而对于整个催化剂层来说,分层复原,上层比下层早一个阶段进行。轴向层复原的要点是,尽可能快速地把零米温度升到490C以上,尽可能在低温低压下多出水, 以使轴向层触媒彻底复原。 径向层复原的 要点是充分利用已复原好的轴向层的反响热, 进行对最下层触媒的还 原,必要时应提压、降氢,尽可能加大入塔气量,把大量复原水汽全 部带出来。全部复原过程需时约 190 小时左右。d 水汽浓度分析要及时准确,真正起到指导整个复原过程的作用每 半小时分析一次。出水应及时排放称量和记录。e升温期和升温复原过程中补气微量应w 10ppm超标不补。f 操作调节要平稳注意平安,一切遵照厂平安规程及相关方案要求进行

10、。2.3 升温复原初期a 平安准备工作做好后,再次检查电炉正常,开启循环机,推电炉开 始升温。循环气量必须大于电炉平安气量b升温期的温度为常温至350C,升温速率为2040C/h需时约12 小时。升温时触媒平面温差w 10C。c当触媒层温度升至100140C时注意热电偶测温有无异常,如有应 重点检查电偶套管上端可能出现水汽升凝,应擦净水汽,使之正常。d当触媒层温度升至200C开启水冷,350C开启氨冷,使氨冷温度降至指标,以便别离除净气体中的物理水,350 C开始水汽浓度分析,每半小时一次。e复原初期温度为350400C,需时约20小时。触媒明显开始出水, 尽量加大气量开足电炉,并用fi、f2

11、、f3冷气阀控制下层温度w 340C。 此过程中触媒层平面温差应w 10C,否那么,须恒温,且适当增加空速, 待温差w 10C后,再继续升温。2.4 复原主期a此阶段为大量出水期,触媒温度为 400C -480 C,升温速率应以水 汽浓度上下为依据,应特别重视顶部的升温循环氢提至75%以上,水汽浓度w 2.5g/m3,氨冷温度10C15C。应调动一切手段保持 尽可能大的空速。b 控制水汽浓度是本阶段操作重点,是触媒复原好坏的关键。而水汽 浓度的平稳靠触媒层温度的稳定,因此触媒层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 温度波动应控制在03C/h以内。压力的波动也会引起水汽浓度的 波动,因此其波动应控制在 0.10

12、.3Mpa/h 以内,方法是调节补充气 阀和塔后放空阀进行控制,提温提压错开进行。c本阶段特别注意第一轴向层上部触媒的复原,温度要到达480C以上, 1520小时,以期轴向层上部触媒彻底复原。轴向温差w 10C。 d第一轴向层进入复原末期时,第二轴向层进入主期,第二轴向层进 入末期时,第一径向层进入主期,再第二径向层进入主期,严格控制 分层复原,控制好水汽浓度。2.5 复原末期a本阶段温度480495C,需要约13小时。复原末期的目的是将 触媒底部温度提至480C以上。必要时热点温度可控制在500C甚 至更高,使其彻底复原,然后降温转入轻负荷;如果底部温度达 不到规定的温升,可采取不降温复原

13、816小时的方法。b 在此过程中,锅炉的温度不断升高,将产生蒸汽向外输出,此 时,锅炉应进入正常运行状态。c 全部复原过程结束的条件是: 床层底部温度?480C连续8小时以上; 累计出水量到达理论出水量的 90%以上; 水汽浓度连续 6 小时低于 0.2g/Nm3 ;同平面温差W 10C;d确认复原结束后即将径向层热点温度降至 480C以下,降温速 率小于5C/h ,逐渐关小电炉,直至停电炉完全自热运行,此时即 可投入轻负荷生产期。2.6 轻负荷轻负荷的目的是:a 使复原后的触媒结构稳定;b 调整各操作指示过渡到正常值;c 摸索操作特性,掌握操作规律,为满负荷正常生产做好备。d 轻负荷生产操作

14、指标如下参考 :压力W 20MPa氢氮比2.3 2.8氨冷温度10C15C触媒层温度C:进口出口主要调节阀第一轴向层380 400470 480塔付线 (f 0)第二轴向层400 430460 480f 1 冷激气第一径向层430 450460 470f 2 冷激气第二径向层430 450440 460f 3 冷激气以上指标根据具体情况修订。转入轻负荷后, 应稳定操作条件, 保持规定压力, 防止温度波动, 一般 23 日将负荷加满,以求获得最正确活性和使用周期。3、轴径向氨合成塔的操作要点3.1 轴径向氨合成塔是采用绝热、层间冷激操作。上层触媒层温度由塔付线 f 0调节; 第二层触媒层温度由

15、1#冷激气阀 f 1调节; 第三层触媒层即一径向层温度用2#冷激气阀 f 2调节;第四层触媒层即二径向层温度由3#冷激气阀 f 3调节;3.2 系统近路或循环机付线对全塔触媒温度能起到全面控制作 用,其调节对第一第四层触媒的作用是比拟均匀的。 所以在操作系 统稳定的情况下,通过系统近路的调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3 当用塔付线进行调节时,它不仅对第一触媒层起直接控制作 用,同时对第二第四层触媒起间接调节作用,但反响比拟缓慢。 4、复原及轻负荷操作考前须知及一般事故处理4.1 复原操作时:1) 前期控制好温度,主期控制好压力,末期控制好氢浓度; 切实控制好触媒层上部和底部的温升。2) 水汽

16、浓度是复原过程中操作控制的核心指标。 严格执行相 关指标是保证复原质量的最重要环节。3) 三个冷激阀调节正常后, 原那么上不要常动, 用系统近路和 塔副线阀控制温度。4) 温度在正常范围时尽可能加大循环量, 多用塔副线阀控制 温度,床层稳定后可用冷激气进行床层的微调。4.2 一般事故处理:1) 当微量超过10ppm时,应停止补气;循环氢低于下限时,要放空置换。2) 如遇停电,应做塔后缓慢放空处理, 以免水汽在塔内凝聚。3) 当温度出现周期性振荡时, 不急于调节冷激阀门, 而要判断振荡趋势。 现象 振荡向上至超温 在一定范围内振荡不超温 振荡向下处理方法缩小温差,加大循环量观察缩小温差,减少循环量以上现象多数为前工段气质变化造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