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取火》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_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用冰取火》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_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用冰取火》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_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用冰取火》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_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用冰取火》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_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用冰取火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本文是关于用冰取火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感谢阅读。教材简析用冰取火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一个探险队到 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中,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一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 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挽救了大家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只 要有决不放弃的信心,运用知识和智慧,就会战胜困难。这也是文章的教学重点。文章渗透了凸透镜聚焦及光的折射问题,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用冰 透镜取火的原理,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第二课时)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2 .能够正确、流利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3 .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并结合实际,谈谈运用知 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教学重点1 .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2 .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与智慧,懂得遇到困难要运用知识与智慧去解决的道 理。教学难点理解用冰取火所蕴涵的凸透镜的原理。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南极风光、重点句子)。学生:查找有关南极的资料,观察放大镜。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用冰取火这篇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还提 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师板书“怎样取?为什么取?)这节课我们继续深 入学习课文,解决你心中的疑问。(生快速

3、阅读课文,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 (自由读课文后) 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探险队到达南极, 他们要生火做饭,发现打火器不见了, 最后有一个年轻队员想到了用冰取火的方法, 把火给点燃了。师: 很好, 你说得非常完整而且简练。 那么, 这件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生: 我觉得这个年轻队员特别聪明。 我觉得他的知识非常丰富, 也很聪明。师:哦,看来大家都有这种感受:年轻队员非常聪明,充满智慧,可以这样说吗?(板书“聪明”)点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情,把握到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 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当微调。 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努力体现个性化阅读二、理解“怎样取火”部分

4、师: 仔细读读课文, 看看这个年轻的队员是怎样运用智慧用冰取火的。 找到有关段落了吗?生:(快速浏览后,齐说)57自然段。点评:直接切入主题,顺学而导,同时更有效的利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来解决重难点师:默读第57自然段,抓住能解决疑问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取火的方法。一会儿把你对这种方法的理解介绍给组内的小伙伴。 ( 生默读、 标画、 组内交流 )(教师在学生自学中适当提示:介绍的时候,可以用抓词语讲解的方式,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师: 哪个小组把你们组的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 ( 追问 ) 你们组用什么办法理解的?生 1:我们组是用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我们画的是第 6 自然段的几个词,取、刮、摩

5、挲,他先取来一块冰,用小刀刮,然后不断摩挲,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让冰成为半球形的冰透镜。生 2:我们画了第7 自然段的“举”、“向”、“穿”、“射”,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生 3:应该还加上一个“焦点”这个词,因为,他让光穿过冰透镜是想把光线聚集,这样就可以点燃火种了。师:其他小组还有没有用找重点词语的方法来理解的? ( 生没有举手)师: 看来, 大多数同学都用了画图的方法, 那么刚才这两个小组讲清楚了吗?生:不太清楚,有点乱。师:大家能否用表示顺序的词“先、然后、接着、最后”(板书)试着说一说。我想这样就能条理清晰了。 ( 全班练习。指名说)点评:注重培养学生品味词语,从重点

6、词语入手理解课文内容。另外,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努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师: 通过画图来理解课文内容也是一个相当好的方法, 哪个小组是用这种方法来理解的?来给大家展示展示? ( 学生上来一组, 在实物投影上边指图边解释)师:你们觉得他们组画的图有什么问题吗?生1 :光线穿过冰透镜,应该把线条画得穿过冰透镜。师:你是根据什么来评价他们的? ( 提示大家,别脱离开课文)生2 :(读)“他举着冰透镜”我觉得,如果光线不穿过冰透镜就不可能形成焦点。师:还有什么问题吗?生3:我从课文中抓住了 “焦点”这个词,他的图不应该把光线最后画成平的,应该是几条线连成一个点,才是焦点呢。师:你们组知道问题

7、了吗?自己来说说。点评: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课文内容, 努力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师: 这里蕴涵着丰富的光学方面的知识。 老师也找来了一些资料, 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课件动画:光的折射)师提示:同学们看的时候注意关于焦点的问题。点评: 课件的恰当运用, 动画的效果很直观地展现出阳光是如何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的,能够及时验证学生自学的内容是否正确师: 大家在看屏幕时仿佛很轻松, 大家也了解了课文内容, 在当时面临的是怎样的情况?生:面临死亡的威胁。师:这真是一个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时刻,这也是带给人希望的时刻。 (出示课文第 7 段)应该读

8、出怎样的感受? ( 生练读 )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非常危急的感觉,我来读读。生2:我觉得在读“一分钟,两分钟”时应该再紧张一点,因为他们等的时候肯定时间长,还特别特别饿,特别特别着急。师:你从哪儿看出时间长的?生:有一个省略号!师:这个省略号仅仅是等待的时间长吗?生 3:时间一长,他们就可能想:这样到底行不行呀,就更着急了。师:是呀,当时大家的心情太着急了,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生4 :我觉得最后一句还应该读出兴奋的心情,因为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火着起来了,他们一定特别兴奋。我来读读。师:这里的标点符号关注了吗?要读出这种兴奋的心情。 ( 生再次练习 )点评: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生生互动,互读

9、互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另外, 通过朗读引出对标点符号的关注, 落实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三、理解为什么用冰取火师:大家的生命都系于一块冰的身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终于燃烧起来了! 这团火对于大家来说太重要了。 因为他们身处南极。 你们了解南极吗?哪个同学来谈谈你对南极的了解?生 1:我知道南极特别冷,如果你倒一杯水,水还没有落到地上就冻上了。生 2:我查资料上说南极特别冷,温度在零下六十九度呢。师: 仅仅是冷吗?刚才同学都关注了自己查的资料, 别忽视课文呀, 能从课文找到有关句子吗?点评:学生此时很容易兴奋地说出很多自己查找的资料,从而忽视文本,教师此时再次巧妙地引导学生回

10、到文本的阅读,让资料为文本服务生 3:我找到了第1 段的第 2 句。 ( 读原句 )生 4:我抓住了“变化无常”这个词,也许刚刚天气还挺好的,一会儿就刮起风暴,他们还在进行科学考察。师: 气候非常恶劣, 让我们通过屏幕, 也来感受一下南极风暴的残酷吧。 (课件演示南极风暴场面)这是从南极带回来的真实的录像资料,在恶劣的气候下,探险队员还要工作,为了科学考察还要坚守在南极。点评: 此处课件的运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情境,为下面火的重要性以及对排比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师: 我发现同学们都被这种恶劣的天气状况惊呆了, 是呀, 这样的环境没有火(生接。教师课件出示重点句“没有火,就

11、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师:读读,谈谈自己的理解。带着这种体会,好好读读这句。发现了吗?这句话有一个特点。生:开头都是“没有火”。 ( 师生合作读)师: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一层比一层要严重,一层比一层情况更危急。这三个“没有火”,让我们感觉到火( 生接:太重要了 )师:再试试,读出这种感受。 ( 指名读 )师: 是呀, 这种恶劣的环境, 怎能没有火呢?带着这种感受再回过头来读课文第 7 段,相信读后你一定会对当时的紧张有更深的体会。点评: 理解火的重要性后再次回到火刚刚燃起来的那部分内容, 可以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体会四、体会最后的成功师: 这个年轻的探险队

12、员运用他的智慧, 用冰点燃了生命之火, 拯救了整个探险队!(师引读:这团红红的火学生接读最后一段)师:此时此刻,你就是探险队中的一员,我就是记者,采访一下,你又是什么感受?生 1:我要向那个年轻队员说谢谢,是他救了我。生 2:我能够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活下来了,真是太激动了!师:能读出这种感受吗?(练读、指名读。是呀,这团红红的火齐读)五、深入理解核心人物师: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 这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他的智慧点燃了火种, 真令人佩服! 你敬佩他吗?除了聪明以外, 还敬佩他什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懂的?生 1:我佩服他的不放弃的精神。师:从哪儿看出来的?生1:(读)“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

13、,我抓住“束手无策”这个 词,说明当时他们都没有办法了,可是年轻的队员不放弃,还在想办法。师:想象一下,当时他可能会怎么想?生 2:他可能想,现在大家都绝望了,我不相信,不会就这样让自己死在南极。师:带着这种理解,读读这句。师: 他一次次问自己, 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吗?同学们体会一下, 这句话还用回答吗?这种句子就是反问句, 反问句不用回答, 但是更强烈地表达了他不放弃的心情。 ( 生感情朗读后,指名读)师: (再出示4、 5 段) 自己读读这两段,对比一下,别人都一筹莫展,而他面对惨白无力的太阳、茫茫的冰原陷入沉思,体会体会,还有什么新收获吗?生1:我觉得他没有跟别人一起陷于绝望,我抓住了

14、“一筹莫展”这个词,就是没有一点儿办法,可他还在想办法。师:是呀,也就是刚才大家谈过的他有一种不放弃的精神。生 2:我觉得他头脑特别灵活,冰透镜就像放大镜,放大镜能让易燃的东西燃烧,他想到用冰做放大镜。师:太阳呢?生:当做光了。师:他灵活运用知识使光能转化成了热能,点燃了这团生命之火。点评:在充分理解了取火的重要性,取火的方法后,对于年轻探险队员意志品质的理解水到渠成,也更为自然和深刻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师:回顾一下,从大家陷入绝望、一筹莫展的时刻,到成功后欢呼跳跃的激 动。是什么挽救了大家的生命?生:是火!师:仅仅是这些吗?(小组内交流)生小结:是知识、智慧和不放弃的精神。(板书)师:课前

15、同学们产生的疑问都解决了吗?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能放弃,要冷静下来,想办法。生2: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战胜困难。教学思考执教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使我对课改的新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思考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的地方:1整体设计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可能是一致的,可能会出现各 种突发的问题。在教学第二课时的过程中,我将这篇课文的重点需要理解的内容 抽象出几个要点,每个要点将如何处理也理清了步骤。但是,在课堂上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思路硬牵着学生走, 而是尊重学生的体验, 学生谈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就按照学生

16、的兴趣点进入到那个要点。 上课开 始,在简单回顾课文内容后,我设问:“这件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目的 在于先了解学情,以便根据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当微调。 学生的关注点很自然地都集中到了年轻队员的身上。因此,我将年轻队员怎样用冰取火提到前面处理,目的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 注意力集中时间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再利用过渡语自然过渡到其他要点的理解, 整个教学设计关注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体现了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这就需要教师 对于教材的重难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心里非常清楚。关键在于如何顺应 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并把它引导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往往需

17、要教师把每一 个环节会出现的几种情况都考虑周全,如何去引导成了关键。因此,我在课文的 衔接之处动了不少脑筋,设想了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精心准备了过渡语,努 力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使课堂更有语文的味道。2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相结合的 方式,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在自读感悟的环节中,学生分别画出了能够解决疑问的重点词语,来 理解取火的方法。因为学生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然后再安排组内交流,这 样可以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互相碰撞,以便从别人身上汲取灵感,互相 补充。接着,在理解取火方法时,安

18、排小组用自己组内喜欢的方式,可以抓词语 谈理解,也可以画图来理解年轻探险队员的做法。 这样做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 识,指导学生合作的方法。采用画图法更能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将教材中 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图画的过程,需要孩子们在交流的时候思维碰撞,畅所欲言, 才能完成小组内共同的成果。这种合作是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学生有的可抓,有 的可说,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说是比较有效的。其次,文章有不少地方适合感情朗读,比如南极气候恶劣、队员陷于绝望等 句子,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教材。这时,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有关句子, 其他学生就会互相评价。如果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教师也要及时范读,让学生通 过评价老师的朗读,而将句子读得有声有色,这样就实现了师生、生生的互动。3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创设了情境,突破了难点在学生理解冰透镜取火白原理时,截用一段 flash ,将太阳光如何照射到冰 透镜,又如何发生折射、聚焦,最后如何点燃,形成了动态的火的生成过程。这 样就很容易突破难点。另外,在体会南极的恶劣气候,同时也是理解火的重要性 的时候,我播放了南极风暴的视频,给了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也就更好地理解了 课文。4 在阅读感悟的同时,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这篇课文有很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