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服_明朝服饰文化_第1页
明朝官服_明朝服饰文化_第2页
明朝官服_明朝服饰文化_第3页
明朝官服_明朝服饰文化_第4页
明朝官服_明朝服饰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标签:标题篇一:论明代服饰文化的演变及其影响论明朝服饰文化的演变及其影响方芬芬化材学院13应用化键词:服饰,明朝,演变在中国历史上,服饰是人类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集中的体现,每当朝代变迁的时候, 服饰往往也会随之改革变迁。正所谓“改正朔,易服色”,是开国之君奠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事件之一。新的服饰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从前,也不代表以后的服饰文化的定格。国家在发展,社会在发展,那么服饰文化必然也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一.明代初期服饰明代初期是从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时期到明武宗朱厚照的正德前期,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在 元末战争中建立了明王朝,明代初期百废待兴,举国休养生息,使得明初

2、经济迅速地恢复和 发展。不仅如此,明太祖还对社会风俗,服饰习惯进行了整顿,废止了元代留下的辨发,裤 褶,窄袖,胡服等习俗。并且以汉朝,唐朝,宋朝的袍衫为基础制定了明代的特征服饰。明 初的服饰制度十分严格和繁琐。有明确的等级区分。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起始最早的官服便是祭服,它由冕冠和冕服组成。冕服由上衣和下裳组成,各有十二种图案,分别依次安排在不同的部位,按照排列的数量划分等级。至 于文武百官的服饰,一品到四品官员的公服着绯色袍子;五品到 七品着青色袍子;八九品着绿色袍子。并且每个等级的袍子上面 的图案也是各不相同。明代的命妇的服装也有严格规定。凤冠霞帔在如今是个常见的名词,现代中国女性结婚

3、时有的也会使用凤冠霞帔来感受明代的 文化气息。霞帔是明代后妃及内、外命妇的一种礼服,并随着品 级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形似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于胸前,下 垂一颗金玉坠子。霞帔起源于晋,流行于隋唐,到了宋代,正式 成为贵族妇女的服饰,并且因品级而不同是披帛始于秦,帔始于 晋矣。今代帔有二等,霞帔若不是恩赐不能穿,是当时妇人的 命服;而直帔在民间通用。唐制,士庶女子在室搭披帛,出室披帔子,以别出处之义,今 仕族亦有循用者。皇后的常服,洪武四年三月定下来的,如下:戴龙凤珠翠冠、穿红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稍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加绣饰。凤冠 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面缀点

4、着翠凤凰,并挂有珠宝 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 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 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翠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 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 上也称为凤冠。1明代士人服饰,明代圆领大袖衫为儒士所穿的服饰,与其他官吏一样,都有详细的制度。明代士人平时还喜欢穿着道袍、 直身、直褛等交领袍服。 明朝皇后(南熏殿明朝帝后像) 二.明代中期服饰明代中期即明武宗正德中期到明穆宗隆庆时期,商品经济和农业经济发展成熟,统治者 控制力削弱,制度变得松弛。商贾不甘受拘于礼制,为消遣享乐,常常一掷千金做出一副 暴发户的蠢样,导致

5、整个社会的风气变得糜烂成觞。浙江新昌县在“成化以前,平民不论贫富,皆遵国制,顶平定巾,衣青直身,穿皮靴,鞋极俭素; 后渐侈,士夫峨冠博带,而稍知书为儒童者,亦方巾彩履色衣,富室 子弟或僭服之”。其它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 “绮靡之服,金珠之饰”。撇开这些特例不谈,明代中期的服饰在明初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和逐渐不如明代服饰文化成熟的阶段。由明初服饰的朴实无华和 整齐划一过渡到中期的奢华和多样化。然而,皇帝,皇后与其宗 室的服饰却少有变化。官员的官服等级体系有得到完备。明代文 武百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麒麟袍为 官吏的朝服。其服装特点是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际 横有一下

6、打满祠。所绣纹样,除前胸、后背两组之外,还分布在 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横条)。另在左右肋下,各缝一条本色制 成 的宽边,当时称“摆”。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 状像鹿,全身有麟甲,牛尾马蹄,有一只肉角。后人将它作为吉祥的象征范仲淹上朝画像广泛用于各种类器物的装饰。麒麟的形象也警告一番变化,将头绘成龙首并有两角,尾绘成狮尾等等。明 代官服上最有特色的装饰就是补子。所谓补子,就是在官服 的胸前和后背补上一块表示职别和官阶的标志性图案,补子 一般长34厘米,宽36.5厘米,上面织有禽兽两种图案:文 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 品用白鹏,六品用鹭鹭,七品用漏朝机八品用黄

7、鹏,九品用 鹤鹑,杂职用练鹊;武官一品二品用狮子,三品四品用虎豹, 五品用熊黑,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补子平民的服饰就如同上面参考文献当中的现象一样,逐渐地由朴素向奢靡的方向发展,服饰 上越礼的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平民妇女的服饰追求艳丽的色彩。还有就是弓鞋,缠足在那 是已经开始流行,虽然在现代的我们看来是件很残忍的事情,在那个时候,那样一个男权社 会下,成为流行元素也是不无它的道理的。三.明代后期服饰明代后期是从明神宗万历时期到明思宗崇祯时期,明代以前,中国传统的衣服用料在不同 阶层是不同的,比如说上流社会使用的是丝绸,而下层平民使用的是葛麻。宋代元代以来 尤其是在明初以来推广的

8、棉植业,在明朝中后期趋于兴盛,古有云“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 皆宜之,人吴贫富皆赖之” 。3 2因为棉布产量高,容易纺织,并且成本又低又保暖,所以很快的成为了当时最最主要的服装原料。明代晚期的服饰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变,从中期的华丽、奢靡、各式各样逐渐转向淡雅朴 素,这是在崇祯年间才开始有的转变,崇祯年间,皇帝颁布禁令,要厉行节约。并且他从自 己做起,这使得皇宫刮起一股节俭之风。从“大俗”到“大雅”。总而言之,明朝后期的服饰是最丰富多彩的,所谓“艳丽之极,必趋平淡”。然而,明代晚期,官服的僭越现象越发的严重,较初中期而言有过之而不及。节俭之风也仅仅只是在皇宫里面盛行,官员们收到社会的影响显然大于皇

9、宫的影响,官员们的服饰更是趋于奢靡,即使受到官服的限制,依旧标新立异,追求新鲜。四.明代服饰对现代服饰的影响明代的服饰文化不仅有着绚丽多姿的丰富内容,而且还对现代服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元素,为现代服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些学者对明代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是服装的款式,现在的婚纱、礼服、连衣裙或牛仔服装上,层叠的图案装饰,七分袖等款式都采纳并应用了明代服装设计的元素。现代流行的肚兜,就是借鉴明代内衣的式样而设计的。只是古人用来作内衣穿,而现代人用来当作上衣穿,更加开放了。“古代内衣”其次是服装面料和配饰,现代服装的面料,在借鉴明代绩罗绸缎,丝绸织物等面料的优点

10、,比如说柔软和弹性及韧性的特点,进行改造,织造出了更加适合现代服装穿着需求的面料。明代服装的配饰主要由珍珠、玛瑙、翡翠、金、银、玉 器等组成,纷繁复杂,各式各样,而这些恰恰展示的是明朝服饰的高贵与典雅。这些服饰的 气息都对现代服装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是服装图案,从古至今,中国人总是将情感寄托于某些东西上,明代服装的吉祥图案正是如此,代表着各式各样的情感寄托,如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牡丹象征富贵荣华,松鹤寓意长寿,蝙蝠和寿字结合在一起就是福寿万代,断字锦地上绣花卉是锦上添花等,这些吉祥图案,在近现代更是频繁的使用着,就连现在人们家里还是会有很多物品上有着这些象征性的图案。在现代服装中,大的团花和

11、描绘,文秀设计等都有明代服饰的理念和影子。团花主要在前襟、后背、衣领,并且主要设计在老一辈的服装上;文秀主要在衣领的领口上“福禄寿” 和袖口上,文秀装饰能使服装更显灵秀,这正是年轻女士们的最爱。明代服饰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的奢华它的典雅无一不影响着现代服饰。五.明代服饰对周围国家的影响1 .朝鲜唐代时期,新罗与唐朝的交流和往来十分的密切,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没有差别,朝鲜王朝中期之后韩服吸收了明朝服装式样,尤其是女服向高腰襦裙发展,而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也是依然保留汉服所有的制度,并一直 随着汉服的变化而变化。明代之后的乌纱幢头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而现代韩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12、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现代女子韩服” 朝鲜国王李成桂画像 V 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不明显, 近似小v领。还有就是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 而且下摆 十分宽大、蓬松。2 .越南越南古称交趾(中国称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领建 立丁朝,开始成为独立的封建王朝,两年后自称皇帝。在服饰上, 尤其是宫廷礼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 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不过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显 得小一号而已。满清占据中国之后的两百多年间,与中国南疆山 水相连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着明式衣冠,从十九世纪末二十 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来的许多珍贵照片和大量的历史 资料可

13、以明确的反映出这一点。“越南官员”纵观明朝服饰,俨然是一副精彩绝伦的画,明初期的稚嫩朴素,明中期的多彩多姿,到明 后期的奢华艳丽,无一不展现了这一盛世王朝的服饰文化的绚丽多姿。时至今日,出土的明代文物居然还有完整的,未腐烂的。这说明明代古人的智慧就如同他们设计出的服饰一样, 精彩,美妙,令人感叹。明代服饰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自然不是止步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它对京剧,对清代的影响也是巨大。一切意义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从初期到中期再到晚期,不论是一个王朝的灭亡还是新王朝的建立,不论是经济飞速的发展还是战火连天的腿部,服饰文化永存于世间, 和历史的心目当中。 也难怪今天的服饰设计如此多的学习明朝

14、服饰。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社会风气和文化,但是好的理念,优秀的想法永远都会被人们采纳和接受的。参考文献:1刘冬红:从出土文物按明代服饰演变,南方文物, 2013 4:83。2滕新才,刘秀兰:明朝中后期服饰文化特征探析,西南民族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8月,总21卷,第8期。3徐光启.木棉A,农政全书;卷35M,弓I:丘浚.大学衍义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篇二:简述明朝官服补子的文化意义1.简述明朝官服补子的文化意义;官服补子:官吏服饰是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文化的表征 之一,在其承载的文化符号中,可以看到人与动物的亲密和谐关系。这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质被图案化,刺绣

15、在官员所穿用的服装上,并且作为一种国家的服饰礼仪制度。这和西方的服饰礼仪截然不同,是中国民族性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文官用禽, 武官用兽,以示差别,是区分文武官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花纹图案,我们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级制度的缩影。3.古希腊服饰风格的特点;古希腊的服装称为“袍衣”,是以一块未经剪裁的四方形白色布,通过在人体上的披挂、缠绕、别饰针、束带等基 本方式,所表现的是一种自由不受拘束的精神。希腊服饰在形式上虽极其简单,但在穿着方式上却极其多变。其中可以划分为“披挂型”和“缠绕型”两大基本类型披挂型的服装是将面料裁成两个方形,类似两块大方巾,在人体的一前一后,

16、 将肩部固定,就可以披挂在身上了。腰部用绳带系住,既显出腰身,又形成了自然下垂的褶皱。绳子也可以以多根的形式系在胸部、胯部等不同的部位, 产生出不同的效果, 每天可以变换不同的造型。缠绕型的服装。缠绕型的服装则主要依赖面料是将一块长长的面料在人体上随意围裹, 形成延续不断、自由流动的褶制线条,围裹的方式不同,所造成的款式各异。这种方式很像印度纱丽的穿法。人们一般先把身体包裹住,余下的面料便在身上作出各种造型,形成优美流畅的褶皱? 2古埃及主要服装品种;1.缠腰布;古埃及男子的衣服主要是用一块白色亚麻缠裹在腰上。 有地位的人,会在腹前系着刻有蛇图案的三角板。2.卡拉西里斯;新王国时期的第三代法老

17、托拉麦斯二世,通过战争获得许多战利品,包括一些服装,从而使称为“卡拉西里斯”的筒形衣服传入埃及。有地位的人开始在腰裙外穿柔软的 筒形长衣,并衣料上做了许多褶制装饰。? 3.丘尼克;古埃及男女服装区别不大,女服以紧身直筒裙为主。用背带吊在肩上或用腰带 系住,并在筒裙上做了许多褶制,使其伸缩自如,行走方便,这种筒裙就叫“丘尼克”。? 4.斯卡特和凯普;古埃及中期,女服出现了上衣和裙子组合的两件套。?上衣叫凯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长方形的布披在肩系紧;另一种是在椭圆形的 布中间挖个洞,然后把头套进去披在肩上。?裙子也有两种:一种是用长方形的布缠在腰部;另一种是把布裁成筒形,在裙头 处穿些小孔,再用

18、带子穿入收紧,形成自然的碎褶。? 5.多莱帕里;多莱帕里是一种男女都穿用的卷衣。女用多莱帕里是一块长方形的布,从右肩到右臂缠裹在身上4欧洲古人穿兽皮服装的原因;2论5简述清代女子服饰特点;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 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 时兴小袖衣和长裙; 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 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 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 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论述题1论述欧洲中世纪服饰的基

19、本特点述巴洛克风格对现代时装设计的影响;篇三:明代服饰明代服饰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 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专制,对中央和地方封建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制度,禁胡服、胡 姓、胡语等措施。对民间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移民屯田,奖励开荒,减免赋役,兴修水 利等,使封建经济得以很快发展。1399年,建文帝朱允坟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公开反叛,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军南下,发生了一场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皇位争夺战,历 史上称为“靖难之变”。朱棣考虑到北京是他多年经营之地,而南京总为偏安王朝,难以控 制北方游牧部落,于是在 1421年正式迁都北

20、京。自此,北京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 文化的中心。明代注重对外交往与贸易,其中郑和七次下西洋,在中国外交史与世界航运史上写下了光 辉的一页。对待少数民族部落,明王朝采取了招抚与防范的积极措施,如设立奴儿干等四卫,“令居民咸居城中,畋猎孳牧,从其便,各处商贾来居者听”,安抚并适应了整粗、女真各部的发展。设立哈密卫,封忠顺王,使之成为明王朝西陲重镇。利用轮粗、瓦剌与兀良哈等 三卫,来削弱东蒙古势力等。明朝近三百年中,也发生“土木之变”、倭寇入侵、葡萄牙入侵等动乱,但各族人民之间仍在较为统一的局面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男子宫服与民服明代服饰改革中,最突出的一点即是建国后立即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

21、制度,太祖曾下 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包括服饰在内的更制范围很广,以至后数百年中都留有影响,但由于明王朝专制,因此对服色及服饰图案规定过于具体,如不许官民人等穿蟒龙、飞鱼、 斗牛图案,不许用元色、黄色和紫色等。万历以后,禁令松弛,一时间鲜艳华丽的服饰遍及 里巷。明代冕服除非常重要场合之外,一般不予穿用,皇太子以下官职也不置冕服。朝服规定很 严格。另有皇帝常服,一般为乌折上巾,圆领龙袍。戴乌纱折上巾、穿盘领、窄袖、绣龙袍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一、朝服朝服以袍衫为尚,头戴梁冠,着云头履。梁冠、佩绶、笏板等都具体安排,如下表:明代官服上还缝缀补子,以区分等级,似源于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之始

22、。明代补子以动物作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袍色花纹也各有规定。 盘领右衽、袖宽三尺之袍上缀补子, 再与乌纱帽、皂革靴相配套,成为典型明代官员服式。补子与袍服花纹分级简表如下:以上规定并非绝对, 有时略为改易,但基本上符合这种定级方法。明世宗嘉靖年间,对品官燕居服饰也作了详细规定,如一、二、三品官服织云纹,四品以下,不用纹饰,以蓝青色镶 边。冠帽以铁丝为框,外蒙乌纱,冠后竖立两翅,谓之忠靖冠。三品以上金线缘边,四品以 下不许用金。1966年苏州虎丘发现明王锡爵夫妇合葬墓,随葬品中即有“忠靖冠”实物, 这件为黑素绒面、麻布里,冠上五道如意纹,自双侧盘及冠后,纹上均压金线。同时出土的 还有一件云

23、纹缎官服,领、袖、右衽、袍襟下沿处均用花累缎镶边,前后各缀龙纹缉丝补子 一块,可作为当时官服的真实式样来参考。二、民服明代各阶层男子便服主要为袍、裙、短衣、罩甲等。大凡举人等士者服斜领大襟宽袖衫,宽边直身。这种肥大斜襟长衣在袖身等长度上时有变化,阅世编称:“公私之服,予幼见前辈长垂及履,袖小不过尺许。其后,衣渐短而袖渐大,短才过膝,裙拖袍外,袖至三尺, 拱手而袖底及靴,揖则堆于靴上,表里皆然。”衙门皂隶杂役,着漆布冠,青布长衣,下截折有密制,腰间束红布织带。捕快类头戴小帽,青衣外罩红色布料背甲,腰束青丝织带。富民衣绫罗绸缎,不敢着官服色,但于领上用白绫布绢衬之,以别于仆隶。崇祯末年,“帝命其太子、王子易服青布棉袄、紫花布浴衣、白布裤、蓝布裙、白布袜、青布鞋、戴皂布巾, 作民人装束以避难”。由此可以断定,这种化装出逃的服式,即为最普遍的百姓装束。明代士人大袖衫首服:其中有“四方平定巾”,为职官儒士便帽。有网巾,用以束发,表示男子成年。据说 为明太宗提倡,因以落发马鬃编织,用总绳收紧,也 得个“一统山河”的吉祥名称。另有 包巾、飘飘巾、东坡巾等二十余种巾式, 多统称为儒巾。帽子除了源于唐幢头的乌纱帽之外, 还有吉名为“六合一统帽”的,俗称瓜皮帽,为市民日常所戴,这种帽子一直延用至民国, 甚至于20世纪后半叶仍有老者戴用。另有遮阳帽、圆帽等约十五种帽子。明代士人冠帽和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