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人教部编版(含答案)_第1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人教部编版(含答案)_第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人教部编版(含答案)_第3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人教部编版(含答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拼一拼,写词语.zhongdunchujinngzh1c1gufanchuqngjngziweimoydowng2 .比一比,组词语.亭挺停庭累音螺113 .查字典填空.(1)厌用部首查字法,应查潭淡胡湖_部,冉查_yInjiuynpn,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音节,组词.(2)螺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音节,组词.4.?望洞庭?一诗中,诗人奔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表现了诗人对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非凡的和高卓清奇的情致.()A.宁

2、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B.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C.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对这句理解正确的选项是()(多项选择)A.这句写的是: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盘旋澎湃.B.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C.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可以说这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6 .根据解释写诗句雄伟的天门山好似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样,让长江浩荡的流经这古代楚国的旧地.滔滔东流的江水,在天门山遇到巨大的障碍掉头向北流去.分列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就像迎着江水扑面而来.在那水流湍急的

3、地方,有一只小船乘风扬帆,从太阳升起的东边驶过来.7 .回忆古诗的内容并填空.(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朝大诗人.诗中的楚江指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朝大诗人.诗中的西子指的是春秋时代越国美女.(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头两句“数熊,空蒙:'写出了西湖晴天波光闪动和雨天烟雨缭绕、山色空蒙的美丽景色.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用欲把,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景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相提并论.(3)?望洞庭?的作者有诗豪之称.诗中用了很多比喻,如白银盘里一青螺中把洞庭湖的湖面比作,把(山的名称)比作青螺.二、诗歌鉴赏8 .课内阅读.望天门山

4、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的,而是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江,东流水,青山迎出,孤帆日边,景色由及再及地展开.()A.静止、流动、断、开、回、相对、驶来、近、远、近B.静止、流动、断、开、回、相对、驶来、远、近、远C.流动、静止、断、开、回、相对、驶来、远、近、远(2)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和江水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楚江开",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A.雄奇

5、壮观、浩荡奔流、中断、险峻8 .雄奇壮观、浩荡奔流、中断、奇特C.雄奇壮观、静静流淌、中断、险峻(3)碧字明写江水之,暗写江水之;回字描述江水奔腾盘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A.深、色、流向B.色、深、起伏C.色、深、走向9 .课内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澈舞晴方好,山色空濠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水光澈舞晴方好,山色空濠雨亦奇.诗人既写了,又写了;既有之景,又有之韵.()A.湖;山;春天;夏天B.湖光;山色;晴和;雨天C.湖光;山色;温暖;凉爽(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以绝色美人比喻,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而且,情味隽永.()A.西湖;生命;

6、新奇别致B.美景;生命;新奇怪异C.晴天的西湖;活力;别有情趣(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两者的相似之处是.这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淡妆与前面“相照应,浓抹与前面“相照应,相宜与“'相照应.()A.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澈舞;空蒙;好;奇B.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夸张;空蒙;澈舞;好;奇C.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空蒙;澈舞;好;奇入现代文阅读10 .课外阅读.字字皆辛苦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因此,15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挺不错的诗来.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

7、绅常常单独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诵读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改,改了写.后来,由于他在佛经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李绅离开了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风餐露宿,有时在山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

8、民的同情.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才写成了?悯农?诗.他写?悯农?诗时,正值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人们都摇扇乘凉,惟有李绅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衬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疙瘩.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悯农?诗终于写成了.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快就流传开了.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李绅刻苦认真的写作态度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字字皆辛苦工为了读书,李绅先是寄居在,后来他漂泊流浪,>、都当过他的住所,从中可以看出李绅.()A

9、.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牛棚;生活十分艰苦B.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茅房;生活十分艰苦C.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牛棚;生活勉强维持(2)李绅写?悯农?诗是由于.他写?悯农?是为了,从中可以看出李绅.()A.他亲眼看见农民一年四季辛苦劳作;表达对农民的同情;看不起农民.B.他亲眼看见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表达对农民的关心;不想与农民有一样的处境.C.他亲眼看见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十分热爱、同情劳动人民.(3)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句话表现出李绅()A.拥有很多的空闲时间.B.写作态

10、度很认真.C.写诗的水平还不是很好.(4)选择意思相同的成语.A.短小精悍B.风餐露宿C.赞叹不已D.置之度外E.千锤百炼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比喻经受屡次的艰苦斗争的锻炼、考验.也指写作的反复琢磨.不在自己考虑的范围之内.指不放在心上,不去管它.形容文章、讲话简短有力.称赞不止.答案解析局部、积累与运用1. 中断;楚江;至此;孤帆;饮酒;初晴;镜子;未磨;遥望;银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水平.解答此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楚、至、孤、酒、初、镜、遥、银

11、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标准、正确和美观.故答案为:中断、楚江、至此、孤帆、饮酒、初晴、镜子、未磨、遥望、银盘【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2. 凉亭;挺好;水潭;停下;家庭;淡水;劳累;音乐;胡乱;田螺;谙熟;湖水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拟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有的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拟组词记忆生字.3. (1)厂;4;Y;y厌烦(2)虫;11;L;luq海螺

12、分析:此题不仅考察学生查字典的水平,同时对汉语拼音、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组词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考察.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水平.4. A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忆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望洞庭?内容的理解的水平,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5. A,B,C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水平.解答此题,应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及选项判断.故答案为:AB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水

13、平.6.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分析: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诗句及意思.在此根底上,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时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比方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楚、碧、岸、青、孤、帆.【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7. (1)唐;李白;长江;宋;苏轼;西施(2)水光;晴方好;山色;雨亦奇;西湖比西子(3)刘禹锡;白银盘;君山分析

14、:(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测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2)考查对古诗、名句背诵积累,做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名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3)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根本结构分为三局部: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卜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故答案为:(1)唐、李白、长江、宋、

15、苏轼、西施(2)水光、晴方好、山色、雨亦奇、西湖比西子(3)刘禹锡、白银盘、君山【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名句的意思.(3)考查学生比照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二、诗歌鉴赏8. (1)BA(3) C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故答案为:(1)B;(2)A;(3)C【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水平,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9. (1)BA(3) C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故答案为:(1)B;(2)A;(3)C【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