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二上册语文桃花源记课件【三篇】 【教学构想】 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较强,可要求学生借助注 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词,教师稍作 点拨即可。同时,要加强诵读练习,积累文中的成语及有价 值的词汇,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 言。另外,要让学生多收集资料,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 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 容和写法。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 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 .* .* 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2.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3. 了解作者笔下的理
2、想社会, 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难点: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 性 i i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一下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 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 ( ( 课件显示 饮酒 诗) ) 谁来说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 ? 提示:全诗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乐于田居、陶醉于自 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既反映了远离尘俗、安贫乐道、 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 的消极思想。 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很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 仅如此,在桃花源记
3、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 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 花源、走近陶渊明。 ( ( 此环节的设计既创设了情景, 同时又通过复习、 联系已 有的知识,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花时不多,收益却很大。 ) ) 二、检查预习 1.1. 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 (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 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 2.2. 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hu (hu o) )屋舍俨然(y (y a n)n)阡陌交通(qi (qi a nmo )nmo )黄发垂 髫(ti (ti d o)o) 便要还家(y y a o o
4、)刘子骥(j j i )诣太守(y y i) 三、诵读和复述 1.1. 课件展示,配乐朗读。 2.2. 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 (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 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 3.3. 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 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 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 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发展学生的 想像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 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 复述。 ) 4.4.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一 四、疏通词句 1.1. 请学生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 予以重视的字词。 2.2. 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 补充注释如下 ) 鲜美:鲜艳美丽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都。邑 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语 云:告诉 ( 他)说既:已经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 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 词类活用现 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 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 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 (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 阡陌交通 )
6、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今义:指男 方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 今义:没有出路 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 今义:不管 ( 连 词) 缘古义:沿 ( 缘溪行 )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 后遂无问津者 ) 今义: 口液 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 房子( 屋舍俨然 寻: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寻病终 ) 志:做标记 ( 处处志之 )标记( 寻向所志 ) 向:以前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 3 3。请学生找出难
7、译的语句讨论作答。 (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 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 五、布置作业 1.1. 初步背诵全文。 2.2. 积累文言词汇。 3.3. 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积极评价 ( 积极引导, 充分评价,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背诗 文的好习惯。 ) 二、访谈练习 同桌二人, 一人为采访者 (渔人 ) ,另一人为受访者 ( 村 里人 ). . 将课文内容展现出来。最后推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 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 ( 渔人 ) 和受访者 ( 村里人 ) ,通过一问 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
8、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 三、用三个词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 美丽、神秘、幸福 1. 1. 桃花源美在何处 ? ? 桃林美 ; ; 土地美 ; ; 屋舍美 ; ; 田池美 ; ; 桑竹美 ; ; 阡陌美。 桃 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 2.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 ?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3.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 ?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 ( 侧面烘托 ) :杀
9、鸡作食,皆出酒食 ( 民主平等,民 风淳朴 ) 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 风淳朴。 ( 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检查了上节课翻译落实的情况, 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了全 文内容。 ) 四、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1. 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 美在民风淳朴, 美在生活幸福, 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 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 ? 2.2. 有人说陶渊明的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 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 ? (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弓 l l 导学生用自主、 合作的方式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体验自主学习
10、的乐趣。 ) ) 学情预估: 问题一: 生 l l :我认为不可能存在。 因为当时政治黑暗, 兵祸连绵, 民不聊生,是个十分黑暗的社会,“桃花源”是由于作者对 现实社会生活的厌倦而虚构出的如仙境般的地方,它反映作 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 2 2 :我认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 社会动荡不安, 官僚阶 级贪腐贪腐,人民受着压迫,不会有这样的地方存在。并且 后来渔人因失约而找不到桃花源的情节也暗示了这一点。 生 3 3 :我认为有可能存在, 即使现在还有人迹罕至的地方, 何况在一千年之前呢 ? ? 生 4 4 :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因为东晋虽然是个纷乱之世, 不过,在这战乱频发的乱世之中,人们向往和平
11、,肯定会有 人带领心地善良的人,来到这与世无争的桃源绝境。冥冥之 中,命运只让热爱这美丽且愿意保护这美丽地方的人来到这 儿,享受美好生活。 问题二: 生 l l :我认为陶渊明写 桃花源记 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 的表现。在当时黑暗的社会,有人就心甘情愿地沉沦下去, 有人则努力地去争取美好的生活,而陶渊明正是这后一种人 的一个代表。他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十分美丽的地 方,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大家都努力争取美好 的生活。 生 2 2 :我认为陶渊明创造这样一个桃花源, 表现了他对美 好生活的渴望。但渔人、太守和刘子骥最终都未找到桃花源 的情节,暗示了桃花源的可望不可即,也体现了他的消极心
12、 态。 生 3 3 :我认为陶渊明是消极逃避现实的。 因为在这乱世之 中,作者的心已疲倦,厌烦了这混乱之世。想找到那样一个 世外桃源,躲人桃源之中。 生 4 4 :我认为陶渊明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 要不然他不 会将桃花源写得那么美好,宛若仙境。这说明他心中还是向 往美好生活的。 五、全文总结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贪腐, 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 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沽身自好,安 贫乐道。他憧憬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 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 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
13、意志和愿望,在当 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对社会 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 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 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 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 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古人云:“国家兴亡,匹 夫有责。”作为 21 21 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 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还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 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 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六、布置作业 1. 1. 背诵全
14、文。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2. 2. 拓展阅读桃花源诗 ,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 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翻译并背诵全文。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在扫除语言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 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创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审美情趣,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属于自己 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加强诵读训练。 感受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法 自主学习与探究
15、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 :2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世外桃源那是陶渊明为我们开启的一个躲避世事烦扰的 理想境地。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美,那“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之趣,那“设酒杀鸡作食”之朴,无不给人以 美好的遐思。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让我 们继续学习桃花源记 。 二、 采访对话,理解课文 设计语文活动:今天我们穿越时空进行连线,与陶渊明 笔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 社会的追求,去欣赏桃花源带给我们的神秘和优美。 同学们都是武陵人,是采访对象,老师客串一下记者。 采访开始 : : 记者:你是如何发现桃
16、花林的? 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记者:发现桃花源后你一定感到很诧异, 这是为什么呢? 请说说你当时的想法。 武陵人: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 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让我 惊讶的是为何会有这么一大片美丽的桃林呢?会是仙境吗? 我想看看它的尽头有在哪里呢? 记者:桃花源外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 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进入桃花源,你在 桃花源中停留了数日,请你说说在桃源中的的感受! 武陵人 1 1:桃花源的环境真美, 那里的土地平坦如砥, 一 望无垠,田地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房屋整整齐齐,青砖白 瓦。田地肥沃,
17、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桑树茂盛,修竹成林 实在是山清水秀,优美恬静啊。 武陵人 2 2:桃花源中民风淳朴, 人们热情好客。 对素不相 识的我热情相邀,摆酒杀鸡做饭款待我;不止一人如此,其 余人也是热情相邀,盛情款待;村里人听说我的到来,都来 打听消息。这份热情淳朴实属少有。 武陵人 3 3:桃花源里人们生活幸福, 其乐融融。 他们男耕 女织,丰衣足食,老人和小孩生活安康,无忧无虑,人人安 居乐业。真是一个好地方。疑似天上却人间。 记者:桃花源人告诉你他们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是什 么? 武陵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 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记者:你在桃花源受到
18、盛情款待,当你告辞离开时,桃 源人对你有何嘱托?他们何出此言呢? 武陵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也许他们害怕世人知道 了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 活。不愿再面对纷乱更替的乱世。 记者:既然受人之托,为何还要在离开时处处做标记, 还要将此事告诉太守? 武陵人 1 1: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方世间少有, 我担忧别人 不相信我的话,可以再探桃花源。 武陵人 2 2:想急于告诉人们我的传奇经历, 我想太守是当 地长官,他应该知道。 三、运用想象,配话 ( 画) 外音 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语言 简洁而含蕴丰富,留给我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运 用丰富的想象
19、,再次品读课文,配画外音。两位同学为一组, 一位同学读课文,另一位同学配画外音或(话外音) 一位同学读课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一位同学配画外音: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动,只见一片粉 红夹岸而来,晴空下,桃枝交柯,纷纷扰扰,桃花菲薄迷离。 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粉霞。地面上青草葱茏,香 气袭人。一阵清风,伴随着芬芳香气,花瓣如粉红蝴蝶,飞 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水中,悠悠荡荡,沿着春 天的津渡而上,清溪泻玉,桃花放焰 一位同学读课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一位同学配话外音:桃源人问 : : “今是何世?”渔人回
20、答:“今是晋”。桃源人接着问 : : “秦朝之后就是晋朝吗 ? ?” 渔人回答说:“秦之后还有西汉、东汉两朝,汉之后又历经 三国鼎立,之后是魏,魏之后方为晋。” 桃源人感叹道:“唉,世外朝代更换如此之快,人民生 活苦不堪言啊。” 一位同学读课文:“诣太守,说如此。” 一位同学配话外音:有一天我沿着溪水打鱼,不知不觉 迷路了,发现一片桃花林,桃林尽头有座山,几经曲折入山 后,竟然有与世隔绝的好地方,那里环境优美,人们富足安 康,一片祥和。我返回时处处做了标记,请太守大人派 人随我前往探个究竟。 四、品味研读,主题探究 1 1、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探桃 花源,可人们再去找时“
21、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 什么? ? 明确:这样写的目的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的 存在,暗示在现实社会中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虚构的。 2 2 既然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 为何通过渔人的眼睛 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 目的何在呢? 明确: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 期战乱连连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 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 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 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 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 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在当时
22、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既 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 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 黑暗社会的批判,又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五、总结出自的成语,理解其含义。 (1 1)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 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 好世界。 (2)(2) 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 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 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 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 , , 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 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
23、系,互不通气。 (3)(3) 无人问津:没人访求 , , 探求。用来形容受冷落;没 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某件事、某种东西 (4)(4)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 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5)(5) 黄发垂髫:释义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用 指老人。垂髫: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儿童。 指老人和儿童,即老老少少。 五、课堂总结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 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 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尽管唐代韩愈说“桃源之说 诚荒唐”, 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的温馨
24、,他 们“不疑灵境难闻见”, 只怪自己“尘心未尽思乡县”, “尘 心如垢洗不去”也许,愈是神秘愈是能扣动诗人的心扉,所 以尽管“仙家一去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 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魂牵梦绕,津 津乐道, 难以忘情。 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 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丽的象征。 六、作业设计 1 1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 却是并不 存在的, 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 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 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 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查字典 教学目的 : 1. 1. 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
25、文字词理解。进行古文基本知识 的积累。 2.2. 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 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3.3. 要求复述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义。 教学重点 :1. 1. 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2. 2. 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 :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 :教授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 :1 1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朗读,探讨关于课文作者的信息,教 授生字,生词,归纳古文字词(第一自然段) 。 教学过程 : 导入(5 5 分钟) 今天在上课的开头我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民歌,大家可 以先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勾勒
26、出一副风景画,等 到音乐结束。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乐梦入桃花源 ,约 2 2 分钟) 提问。请 2 2- -4 4 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听完音乐的感受以 及他脑海里所呈现的画面( 2 2 分 20 20 秒左右) 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音乐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个 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相信大家对金庸笔下 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 有俏丽的黄蓉。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 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 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 记。( 35 35 秒) 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10
27、10 分钟) 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 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2 2- -4 4 分钟) 关于作者陶渊明, 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 他又名潜, 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 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 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 赫,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 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 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士族是比较牛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态 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
28、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 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 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 十多天,便弃职而去, 从此脱离了 * *(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 因为在他到任 81 81 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 也就是相当 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 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因为 5 5 斗米而向这么一个乡村 小官点头哈腰的”, 一气之下就辞职了。 )也就是的“不为五 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 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 于后”。 并且他在
29、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 开始一段期期, 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 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 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 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 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 * * 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 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 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 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 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
30、的诗歌可以担得起“杰 出”二字。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个部分,饮酒诗、咏怀诗和 田园诗。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 他开创了田 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 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 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 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 无华的冲淡美, 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 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 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奠定了不朽的地位。 )这位老先生喜欢 喝喝酒,喜欢种种菊花,喜欢恬淡的隐居生活。但是他的作 品却影响了唐宋元明
31、清的后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维,孟浩 然,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他的田园山水诗,比如宋代的苏轼, 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拜陶渊明, 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 那是一个 * *的时代: 宗室内部 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 的火并。 这种社会 * * 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 同时在社会上层也 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 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因此,陶渊 明才会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找个地方隐居。他向往的社会是 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 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
32、泊高远、任运委化、 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 自然意趣的乡村。 (东晋时代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 被称为“玄言诗”, 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然而,在东晋玄言诗中却 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 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 而且,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 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玄学本是超世的哲学,它强调 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即每一个精神主体,都 是直接面对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也不在于世 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 对生命的彻底把握。 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 四时运转、 万物兴衰是
33、“道”的外现。 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 体悟、 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加以江南山水, 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 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 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 作。)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桃花源记就横空出世了,下面 我们来对课文进行解读。 课文基本知识教授和翻译(2020 分钟) 播放课文朗诵 FLSH FLSH ( 3 3 分 15 15 秒)同时要求同学将生字 注音。注意朗诵者的断句要领。初步熟悉课文。 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 , ,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年间,武
34、陵郡有 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 公,以及他的职业。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 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 :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 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 注意: 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 词, 表示估计而已。 )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中间没有别的树,花 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 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非常诧异,继续 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 : : 很;异:感到奇怪;之 : :
35、语 气助词;复 : : 继续;前:向前;欲 : : 想要;穷 : : 形容词 - -动词走 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 便出现一座山。尽 : : 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 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 便舍船,从口入。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 句。舍:舍弃)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 洞口很狭窄, 只容一个人通过。 省略句。才 : : 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 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 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 (hu h
36、u o )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 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 齐的样子。俨(y y a n 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 树、竹林之类。属:类。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 路。交通: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阡(qi qi a n n) 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人们在田野里来 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黄发:指老人。垂髫(ti ti a o 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 (指代) ),垂髫(ti (ti a o)o) 读音:豁(hu (hu o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畜牧智能养殖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考核试卷
- 纸板生产过程中的废纸脱墨与利用考核试卷
- 电信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互联网+战略考核试卷
- 电玩具高级环境适应性测试考核试卷
- 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中的频谱效率提升技术考核试卷
- 畜牧良种繁殖场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考核试卷
- 电能表的电能质量改进策略考核试卷
- 环保社会组织参与自然保护考核试卷
- 聚苯并噁唑纤维耐氧化性能考核试卷
- 时尚产业中的品牌创意与品牌差异化考核试卷
- 中医眼干燥症试题及答案
- 租电动车电子合同协议
- 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韧性及其空间演变研究
- 2025-2030中国公路沥青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4年全球及中国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人教版五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
- 《血小板分离机》课件
- 快递云仓合同协议
- 2025-2030功能性饲料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建筑设计中的重点难点及相应控制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