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来自网文: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 年第 50 卷第 6 期 “辨证论治”词语源流考“辨证论治”词语源流考刘佳缘 1 , 2,王宇 2,陈艳焦1, 2,杨永清1, 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74058, 81473760) ;上海市卫计委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ZYSNXD-CC-ZDYJ039 , ZY3-CCCX-3-3005 ) ;上海市教委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项目沪学位办(2012) 13 号作者简介刘佳缘,女,硕士生,主要从事针灸防治哮喘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通讯作者杨永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 2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2、200030)【摘要】系统检索古代医籍,梳理其中与“辨证论治”相关的词语,分析其源流。 “辨证论治”在古医籍中有共四十一种不同的记载方式,其中与“辨证”相似的表述有十七种,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的“平脉辨证”;与“辨证论治”类似的表述有二十四种,同义词首次记载见于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五科凡例中的 “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 “辨证施治”首见于明代周之干慎斋遗书卷二 ,而“辨证论治”首载于清代章虚谷医门棒喝卷三 。古医籍载述的“辨证”,包括辨病名、辨症状、辨脉证、辨病因、辨病位、辨证候、辨病性、辨证型等八种形式。考证“辨证论治”词语源流及发展脉络,对于准确把握中医辨证
3、论治思想、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辨证论治;词语;源流;考证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其中的辨证论治既是中医诊断和防治疾病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属于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研究和处理方法的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其思想渊源已多有著述,但关于 “辨证论治”在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的词语记载,尚缺乏系统研究。辨证论治的思想萌芽于黄帝内经,其虽无“证”的名称,但在论述某些如疼痛、咳嗽、昏厥等病证时,往往已涉及脉象、症状、 病因、 病机、病位、病性等内容。并且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辨证的纲领,贯穿
4、于各种辨证方法之中1 。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辨证论治原则,并且升华出了“证”这个重要的概念。其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以“脉证”分篇立目,进行疾病分类,强调临证时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汉代以后,伤寒杂病论 “证”的概念普遍应用于临床,辨证手段不断发展和深化,演化出了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辨证于是成为医者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病情、治疗、体质、地域等情况,经过综合分析,对患者总体情况进行概括的结论,并依据辨证结论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 1 。 建国之后,任应秋、秦伯未、方药中等医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辨证论治体系,将辨证论治确立为中医
5、诊疗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并写入了第一版中医内科学讲义2教材,沿用至今。虽然近代中医对辨证论治思想体系有了深刻的认识,但 “辨证论治”词语的最早医籍记载以及记载中的不同表达方式却鲜有研究。为此,我们采用不同的关键词对古代医籍进行检索,梳理其中与 “辨证论治”相关的词语,分析其源流,以期为更好地准确把握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系、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参考。1 “辨证论治”古代医籍词语记载概况我们以中华医典等为主要工具,对“辨证论治”的词语源流进行了系统的检索。 “辨证论治”在古医籍中共有四十一种不同的记载方式,其中与“辨证”相似的表述有十七种,与“辨证论治”类似的表述有二十四种(见表 1) 。根据辞源当
6、“辩”作辨明、辨解时通“辨” 33043, “症”在古代皆用作“证”32133,则古医籍中的“辨证”表述有辨证、辨证法、辨证候、辨证学、平脉辨证、凭脉辨证、按脉辨证、切脉辨证、审脉辨证等九种。表明“辨证论治”在历代医籍中早有不同表达方式的记载,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具有词源依据。表1 中国古代医籍中“辨证论治”相似词语汇总表词语古医籍中的同义词“辨证”类词语辨症、辩证、辨证、辨病、辩症辨证法、辨症候、辨证候、辨症法、辨症学平脉辨证、平脉辩证、凭脉辨症、凭脉辩证、 按脉辨症、切脉辨症、审脉辨症“辨证论治”类词语对症施治、对证施治、随证治之、随证施治、 随症施治、临证施治、因症施
7、治、因证施治、 见症施治、见证施治、按证施治、按症施治、 辨证施治、辨症论治、分症论治、辨症施治、 分证论治、辨证论治、辨析论治、辨别论治、 凭症论治、辨症定治、凭证论治、因病辨证、 随证以施治2“辨证论治”词语溯源黄帝内经是中医辨证的思想来源,其虽无“辨证”名词的明确记载,但有“揆度”一词载述,其含义与辨证类似。素问玉版论要载: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 4 89 并在素问病能论中进一步解释到: “揆度者,切度之也。, 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 以四时度之也。” 4 258-259 隋代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
8、卷第十五诊候之二色脉诊中注解到: “切求其病,得其处,知其浅深,故曰揆度也。 ” 5因此, “揆度”可以理解为“切脉辨证”,可能是张仲景“平脉辨证”一词的来源。“辨证”一词首载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 :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 九卷 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6 3 在伤寒杂病论的正文中又以“辨 , 脉证并治”为篇名。很明显,从词语记载方面,张仲景在广泛研究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阴阳、经络、脉学、脏腑和临床用药,不仅建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还付诸临床实践。伤寒杂病论卷第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9、上中明确指出: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657 上述记载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体系的词语渊源。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用“脉病证治” “名体性用”的名词,首次将病因病机、脉象证候、处方用药相提并论,完整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具体内涵。其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二五科凡例中云: “凡学医,必识五科七事。五科者,脉病证治,及其所因;七事者,所因复分为三。故因脉以识病,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则能事毕矣。”715又详细解释到: “凡古书所诠,不出脉病证治四科,而撰述家有不知此,多致显晦,文义重复。要当以四字类明之,四字者,即名体性用也。”717 同时进一步举例说明: “如脉,浮则为名,举有
10、余按不足为体,为风为虚曰性,可补可汗曰用;如病,太阳伤风为名,感已啬啬为体,恶风自汗为性,传变经络为用;如证,太阳风证为名,头项疼腰脚痛为体,不与诸经滥为性,候其进退为用;如治,药桂则为名,出处形色为体,德味备缺为性,汗下补吐为用。 ”717“辨证施治”一词首见于明代周之干慎斋遗书 ,其对每一病症的表述均具备病症、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等典型的辨证施治要素。如慎斋遗书卷二辨证施治载:“凡读书人,精神恍惚,汗出不睡,或泄泻、或多痰,病虽不一,要之皆发于心脾。盖思虑多则心火乘脾,君不主令,相火用事,倘不清其原,正其本,阳气愈陷,病气愈盛,归脾汤之类,是为对证。”8更为重要的是,“辨证施治”虽
11、作为该书一篇的篇名,但细阅全书,却整体体现出对辨证施治的完整应用。慎斋遗书还包括“阴阳脏腑”、 “亢害承治”、 “气运经络” 、 “望色切脉”、 “辨内外伤”、 “二十六字元机”(治疗原则)、 “用药权衡”、 “炮制心法”及“病症治疗”等篇,非常接近现代中医内科学的理法方药的表现形式。完整的“辨证论治”和“辨症论治”名词出现于清代,其中与现代用词完全相同的“辨证论治”一词,首见于清代章虚谷的医门棒喝 。 医门棒喝卷三论景岳全书载: “即此数则观之,可知景岳先生,不明六气变化之理,辨证论治,岂能善哉。”9 “辨症论治”在清代有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和吴亦鼎神灸经纶两书记载。临证指南医案卷九 淋带载:
12、 “若阳气虚寒。脉微涩。腹痛多寒。宜加姜附。家韭子丸。一脾肾气虚下陷多带者。宜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以上淋带辨症论治。仿佛已备。”10671 神灸经纶卷之一说原 载: “粤稽古昔疗民疾病, 有医药而无方书。素问辨症论治,经络详明。” 11 历代关于“辨证论治”名词的不同记载详见表2。这些古医籍的记载,从词语渊源角度进一步表明,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古已有之。表 2 中医古籍中与“辨证论治”相似的词语朝 代年份作者书名篇名相关内容参考文 献序号东 汉219张仲景伤寒杂 病论序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6
13、3卷六辨太阳病脉证 并治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 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 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 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6 57宋1241太平惠 民和剂 局太平惠 民和剂局 方指南总 论卷 中 论伤寒 证候若不仔细分辨证候虚实用药, 则误人性命在反掌之间,不可 不知也 12440宋1174陈言三因极 一病证方 论卷一六经中伤病脉若其传变,自当依六经别论所 伤,随经说证,对证施治 7 9卷二五科凡例凡学医,必识五科七事。五科 者,脉病证治,及其所因;七 事者,所因复分为三。故因脉 以识病,因病辨证獉獉,随证 以施治,则能事毕矣 7 15卷四两感治法料简桂枝、麻黄,皆攻太阳经表药
14、,方各见太阳经,其如阳明、太 7 52阴、少阳、厥阴,并可于风寒 二方论中,随证施治宋1263陈自明外科精 要卷中疮出未辨用津 润墨围论 第三十大抵在背微有赤肿点,或因抓 破入浴犯水,或因饮酒脍炙而 作,初来辨症,且以津润,时 用墨围之 1343元1347朱震亨丹溪心 法卷一中湿四此方土内外,亦互相有之,但 多少不同,须对症施治,不可 执一 14 3明1406朱棣普济方卷一百二 九 伤寒门辨病不可火形证 15 1494明1445陶节菴伤寒六 书伤寒一提 金卷之 四 一提金 六经证治 捷法辩证法:表虚自汗者,为风伤 卫气,宜实表。表实无汗者, 为寒伤荣血,宜发表 16 147明1506鲁伯嗣婴童
15、百 问卷六伤寒表里第五十三问然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 在半表半里者宜和解,表里俱 见随症施治 17 64明1522俞弁续医说序有以脉而辩症有以症而辩剂之 己见者 18 序明1531汪机外科理 例序按脉辨症,审时制方,分经络,别表里,此医之处乎常也 19 346明1555薛铠保婴撮 要卷十九自汗若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 八珍汤、人参养荣汤之类,皆 可因症施治 20 301明1556徐春甫古今医 统大全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病机伤寒见证施治所以伤寒当看六经见证施治, 不拘日数,方为妙工为要法 21 1440卷之五十 九脚气 门病机叙论脚气主於水湿辨然则因内而致,不可以言表 乎?大抵因证施治獉獉
16、獉獉, 此万全也 21 1522明1573周之干慎斋遗 书卷二辨证施治,(注:篇名) 8 33明1601杨继洲针灸大 成卷十六 筋 手面图诸经脉俱隐不见,是伏于掌心,当以灯照之,则可辨症候,宜发汗表出 22 417清1675罗美古今名 医汇粹卷三病能集一疟疾门宜分脏腑、手足六经所见症施 治 23 121清1675戴天章广瘟疫 论卷二表证 周身骨节酸痛明乎此,则酸痛在周身,在一 处,按证施治,无不当矣 24 26清1675郭志遂痧胀玉 衡卷之上此下细述发 蒙论所不尽 暗痧辨如遇是症,必先审脉辨症的确 25 25清1680汪琥伤寒论 辩证广 注附中寒论辩证广 注辩中寒为 真寒论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
17、病论, 合十六卷,虽曰伤寒,而痉湿 暍霍乱等杂病,俱在其中 26 220-221清1732程国彭医学心 悟首卷中风类中辨症法中风类中辨症法 27 43清1746叶天士临证指 南医案卷三汗及甘脉大枣汤,镇阳理阴方法,按症施治,一丝不乱,谓之名医也 10 178卷九淋带脉微涩,腹痛多寒,宜加姜附,家韭子丸。脾肾气虚下陷多带者,宜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以上淋带辨症论治 10 671清1754汪文绮杂症会 心录序三尤于景岳全书,窥其秘钥,观 其会通,故每治一病,必凭脉 辨症,有症同而药异者,同而 药异者,有症异而药同者,莫 不应手取效 28 序三清1769黄宫绣本草求 真上编卷 四温 散半夏或因火因
18、风因寒因温因虚劳因 食积,宜分症论治 29 154清1773沈金鳌杂病源 流犀烛自叙夫医何能尽如秦越人,然切脉 辨症,就症合脉,反复推究 30 7清1773吴道源女科切 要卷七产后呃忒产后发呃,此症不宜见之,新 产须辨症施治 31 16清1819丹波元 胤中国医 籍考卷三十 八方论 (十六)欲人每证必明致病之由,每药必明参互之法,而后分证论治,经权相参 32 619清1825章虚谷医门棒 喝卷二评 温病条 辨鞠通亦不辨析论治,各证源流 未清,故立法不能尽当也 9 82卷三论景岳全书际此数则观之,可知景岳先生,不明六气变化之理,辨证论治,岂能善哉 9 109卷四评果尔,则治痘亦非难事,何必9痘科
19、正 宗千百年来,多人辨别论治,更 不劳此书之蛇足也185清1851吴亦鼎神灸经 纶卷之一说原粤稽古昔疗民疾病,有医药而无方书。素问辨症论治,经络详明 11 1清1860黄朝坊金匮启 钥妇科卷二 惊悸癫狂论证治歌倘若顽痰胶上膈,吐非瓜蒂 散)不为良。痰在肠胃宜何 药,承气汤投以剔荡。然而弱 多实证少,凭脉辩证自主张 33 329清1904柳宝诒评校柳 选四家医 案环溪草堂 医案三 卷下 卷 诸窍门此素体之阴亏也,当凭症论治,用景岳玉女煎 34 214清1889姜成之龙砂八 家医案学山公方 案以辨症定治,大凡伤寒之来, 始太阳而络厥阴,在一经则用 一经之症,有一经之症,必有 一经之脉,以符合之 3
20、5 505清1854王孟英王氏医 案绎注卷九此病系凭证论治,证在连服清 解大剂 36 156民 国1935谢观中国医 学源流论辨症学医家多好言脉舌,其实言脉舌,尚不如辨症之切。脉舌有游移,证象无假借也。脉舌者,医家所独知;证象者,人人所共见也 37 731955 年, 任应秋率先发表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的体系 38 一文; 1957 年, 秦伯未发表中医“辨证论治”概说 39 ,吴德钊发表中医的“辨证论治” 40 ; 1958 年,朱式夷发表中医辨证施治规律的探讨 41-42 ; 1959 年,方药中发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 43-45 。这些大师的论文系统建立了现代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并于1
21、960 年载入第一版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医内科学讲义 2 。至此,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载入史册,并不断充实与完善,成就了现代中医药学的新篇章。3“辨证”的不同涵义目前认为,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主要包括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46 。 但现代辨证的概念是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变形成的。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成都老官山六十病方和武威汉代医简所载内容中,可以看出在东汉之前
22、,中医疗法经历了从单验方到复方,从一病一方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历史发展过程47-48 。直至黄帝内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伤寒杂病论则首次记载了辨证的概念。之后, 不同医家对不同疾病的辨证要素表述各有侧重或综合应用,逐渐形成了现代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详见表2) 。31 辨病名中医学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依据疾病或症状进行处方用药,即根据一种疾病(或症状)对应采用一种药物或一首处方的治疗方法,谓之“病-方”时代。如北京大学藏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 年)的“秦简牍 4-261 ”记载: “腸辟(澼) ,取稻米善簡(氵簡)析(淅),磨取亓泔,孰(熟)煮之而饮之,毋食它物。” 49湖
23、北荆门周家台出土的秦始皇时代的“秦简309”和“秦简301 ”载: “取肥牛胆盛黑叔(菽)中,盛之而係(系),县(悬)阴所。干,用之,取十余叔(菽)置鬻(粥)中而饮之,巳(已)肠澼。不已,复益(饮) 之。鬻(粥)足以入之肠。” 50 至长沙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 、成都老官山六十病方、武威汉代医简,渐始出现一病多方和一方多病。这种根据疾病或症状名称处方用药的现象,不仅是中医学发展早期辨病名的诊断特征,后世在治疗某些特定疾病(如外科、时疫、急病等)时也经常应用。如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治痈疽发背,黄芪竹叶汤方 , 乌头赤散,治天性疫气病方。” 51现代的单方验方也属此类。32 辨症状 辨症状
24、是在辨病名的基础上逐渐分化发展而来。目前比较明确的早期记载见于近年出土的成都老官山西汉墓竹简诸病症候,如“内痭,弱(溺) 赤,足善栗,行不安地,数后血”52。将不同症状与治疗相结合者见于武威汉代医简,如“简牍 79”和“简牍 80 甲”分别记载了“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 以上方”和 “治久咳逆上气汤方” 53。其根据症状的不同,给予了不同的处方。 “简牍 82 甲”和“简牍 82 乙”还记载了治疗久泄肠澼的处方,并根据症状不同进行加减: “肠中恿,加甘草二分;多血,加桂二分;多脓,加石脂二分。”53此处“分”作“份”解。黄帝内经首先将不同症状组合统一在一个病名下并进行治疗。如素问病能论载
25、:“有病身热解堕, 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 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4258 其症状组合不仅是病名的延伸,更成为中医“证”的起源。这一载述方式在伤寒杂病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其将病名、症状集合、处方联系在一起,如“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6 127 。并根据症状的不同性质,给予不同处方,成为从辨症状向辨证型演进的先例。33 辨脉证 脉象作为中医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方法, 早在马王堆汉墓帛书“脉法” “阴阳脉死候”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黄帝内经难经则详细
26、记述了脉诊及其应用。但与东汉之前的记载方式不同, 伤寒杂病论首次载述 “辨证” , 将病、 脉、 症、 治相结合,并以 “ 辨 ,病脉证并治”分六经逐条辨析。其所辨之证是六经病名、脉象、症状的集合,如“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其书开篇“辨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突出了脉象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并与治疗方药相联系。此后,脉象在中医辨证中的作用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中医辨证的充分必要条件。34 辨病因 辨病因(古谓之“断其所因为病源”)的早期记载见于成都老官山西汉墓竹简病源论: “月(肉)风者,恶风温寒,遇风则肤痛 , 筋风者,其禺(遇)风寒,析而动心,其心汤(荡)。 ” 52 黄帝内经
27、集中医学理论之大成,对病因病机有系统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载: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4 16 并强调“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因此,能否明辨病因成为中医药取得临床效果的关键因素。隋代巢元方总结了隋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撰就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各种疾病的病源与病候, 是一部中医病因病理学的专门著作,其中以辨病因论述最为翔实。如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一水肿病诸候载: “风水病者,由脾肾气虚弱所为也。肾劳则虚,虚则汗出,汗出逢风,风气内入,还客于肾,脾虚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
28、风湿相搏,故云风水也。 令人身浮肿,如里水之状,颈脉动,时咳, 按肿上凹而不起也,骨节疼痛而恶风是也。脉浮大者,名曰风水也。”54南宋陈言在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序中指出:“论及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辨因之初,无逾脉息。” 7其进一步以“依源指治”为原则,归纳阐释了其辨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因论”在各种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成为后世辨病因的纲领性文献。3 5 辨病位 关于辨病位,早在老官山汉墓六十病方中就有不同病位不同类型的“瘕”“山(疝) ” “穨疝” “女疝” “肠疝等记载47 。至黄帝内经,对有关邪中不同病位的病因病机认识已臻成熟。如素问风论载: “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
29、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4 4 235-240 并详述了“五脏风”的病状和鉴别要点: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难经五十六难也详细记述了五脏之积的病状、预后与传变。伤寒杂病论以六经传变为主线建立了辨六经病位脉证体系。上述医籍共同构成了后世辨证体系的理论与临床基础。36 辨证候 证候是“症状群“之意。辨证候是中医从辨病名、辨症
30、状向疾病分类诊治较高级阶段的演进与发展。东汉之前的医简、黄帝内经、 难经及伤寒杂病论等虽已有辨证候不同侧面的记载,但直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才形成了系统的中医学辨证候体系。 其书以病立论,详载诸候,如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一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就列有“水肿候” “水通身肿候” “风水候” “十水候” “大腹水肿候” “身面卒洪肿候”等二十二种证候。每种证候由病因、病机、症状特点等构成,如水通身肿候“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肿也。令人上气,体重,小便黄涩,肿处按之随手而起是也”54 。其基本具备了现代辨证的特征要素。3
31、7 辨病性 这里的辨病性主要是指对中医证的鉴别诊断,对于中医治病必求其本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辨病性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素问咳论载述五脏六腑之咳的鉴别方法: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4214-217 并进一步对“脏咳”传为“腑咳”的症状进行了辨析。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二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进一步将辨病性与处方治疗相结合,如“太阳病,发热,无汗,而
32、恶寒者,若脉沉迟,名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若脉浮数,名柔痉”6129。无汗用麻黄汤,汗出用桂枝汤,成为中医辨病性指导临床治疗的典范。38 辨证型 辨证型是上述七种中医诊疗特性综合应用的现代中医证候分类方法,最早见于1960 年上海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第一版中医内科学讲义21-2: “首先在发病的原因上,可以明确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再从整体观点出发,运用四诊八纲,观察每一种病的属性、病位,以及人体虚实的情况,来分析、综合患者的复杂病情,依据辨证施治的规律,确定不同的治法,灵活掌握,处理一切疾病。 ”书中将感冒分为风寒、风热、挟暑、挟湿四种类型,并分述其证候特征。1963 年全国中医专家在
33、修订第一版中医内科学讲义时形成的共识是: 证候分类是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产生出来的,是在疾病产生和变化过程中,生理机能紊乱的客观病理反应,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55 。 并在 1964 年重订出版的第二版中医内科学讲义56中,在每一证型下分列主证、证候分析、治法、方药,完整形成了现代辨证论治辨证型的规范模式。4 小结本文通过系统检索古代文献,梳理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词语源流。“辨证论治”在古医籍中共有四十一种不同的记载方式, 其中与“辨证”相似的表述有十七种,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的“平脉辨证”。与“辨证论治”类似的表述有二十四种,首次同义记载见于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34、五科凡例中的“因病辨证,随证以施治”。 “辨证施治”名词首见于明代周之干慎斋遗书卷二 。“辨证论治”一词首载于清代章虚谷医门棒喝卷三 。同时,本文整理了古医籍载述的“辨证”包括辨病名、辨症状、辨脉证、辨病因、辨病位、辨证候、辨病性、辨证型等八种应用,进一步从词语源流角度,印证了辨证论治的发展脉络。参考文献: 1 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 22 2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中医内科学讲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3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5杨上善黄
35、帝内经太素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105 6张仲景伤寒杂病论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7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8周之干慎斋遗书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3 9章楠医门棒喝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 10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1吴亦鼎神灸经纶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 12 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44013 陈自明外科精要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314 朱震亨丹溪心法M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
36、985:39 15朱棣普济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49416 陶节菴伤寒六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4717 鲁伯嗣婴童百问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64 18 俞弁续医说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9 高尔鑫汪石山医学全书外科理例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346 20薛铠保婴撮要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 301 21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上)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2杨继州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17 23罗美古今名医汇粹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12124戴天章广瘟疫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625郭志遂痧胀玉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5 26汪琥伤寒论辩证广注附中寒论辩证广注M 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220-221 27程国彭医学心悟M 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计算机角色权限管理(RBAC)角色定义考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Tracert命令考试题及答案
- Excel筛选结果清除方法考试题及答案
- 酶制剂发酵工测试考核试卷及答案
- 卡尔多炉工数字化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搪瓷窑炉司炉工三级安全教育(车间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磷酸生产工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保健按摩师岗前考核试卷及答案
- 废纸制浆工新员工考核试卷及答案
- 白酒贮酒工上岗考核试卷及答案
- 医院药物使用流程及监控机制
- 绿化工程挂靠合同协议
- 2025年消防设施操作员(中级)职业技能鉴定参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2025年交管12123驾驶证学法减分题库(含答案)
- ISO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全套文件+表单
- 2024年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下午卷)
-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监理实施细则
- 顾问项目进驻与退出管理办法
- 2025年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 国有企业采购管理办法
- DBJ50-T-330-2025-建筑楼地面隔声保温工程应用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