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离世,他们或许希望这么与你告别_第1页
亲人离世,他们或许希望这么与你告别_第2页
亲人离世,他们或许希望这么与你告别_第3页
亲人离世,他们或许希望这么与你告别_第4页
亲人离世,他们或许希望这么与你告别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亲人离世,他们或许希望这么与你告别如果说世界上最不愿意被谈起的事情,想必就是“死亡” ,所有人都会面对,但所有人都讳莫如深。这两天,一档轻松欢乐的说话达人秀奇葩说,重新将生死观这个沉重的话题抛向了大众。面对罹患绝症的亲友,我该不该鼓励TA 撑下去?从小我们就被教育,死亡是不吉利的事,所以很少有人讨论它,正视它。直到有一天死亡突然降临,打的我们措手不及泪流满面,那个时候,或许我们会后悔,早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当亲人身患绝症,比起一味地挽留,我们应该尊重他们选择自己生命的权利。亲人之间的缘分,就是看着对方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所能做的是用充满爱意的目光送别他们的背影。身患绝症的亲人想要放弃生命,可能

2、是他们的身体已被病痛折磨到了极致。我们总是有太多的面子、规矩,这些形式化的东西往往阻挡了真心的表达。何不都坦然一点,知道可能明天就不会再见了,那就不要再假装用“肯定会好起来的”这样的话来搪塞。一位乐观的女舞蹈家曾说,“人生是一场party, 我要先走了,但我希望你们继续快乐的玩,而不是为了我要停下音乐、收起笑容、穿上外套严肃地送我。 ”马东回忆起父亲马季时说,因为父亲突然离世,在他临终前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这份心中的遗憾直到三年后才渐渐放下。其实,我们和亲人的关系正如这段动人的小诗:你是那颗星星,我是你旁边的这颗星,我的整个轨迹被你影响。即使有一天这颗星星熄灭了,它变成了暗物质,它变成了看不见的

3、东西,它依然在影响着我的轨迹,你的出现永远改变着我的星轨,无论你在哪里。对于绝症病人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关爱?一个人的生死,他自己有没有权利决定?谁又有权利决定?就像奇葩说里辩手们的辩论,正反两方都在试图努力去理解临终病人真正的心理活动。但其实这其中最大的意义,不是辩论上的输赢,而是活着的人们终于开始勇敢地直视死亡的“目光”,并由此产生深刻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不愿谈论死亡?我们都要面对死亡,可为什么告别变得这么难?蔡康永说,因为我们不太喜欢练习这件事,明明知道每一个人都会死,但我们一聊到死亡的时候整个人都会错乱。我们为什么不愿谈论“死亡”? “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创办人罗点点说,一方面因为中国是

4、个 “好生恶死”的民族,连孔子都说“不知生焉知死”,不愿和他的弟子谈论死。这是传统生产力低下的社会,对死亡没有理性了解时的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每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作为生命的最后一个部分死亡的质量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重视。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关于死亡的教育还是太少。作为一名曾经的医生,罗点点说: “医生受到的医疗教育都是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抢救到底。 到底 ,说白了就是抢救到死 。可每当我看到临床抢救也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时,就会非常纠结,会有疑问:作为医生应该帮助病人,为什么帮助不了?那个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答案。老师除了教我们如何抢救病人外,并没有教给我们怎么让临终的病人更好地死。

5、”的确,因为我们骨子里避谈死亡的“文化基因”也好,还是本能地害怕、恐惧也罢,我们变得如此不擅长面对这堂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必修课。“读懂”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一位网友分享了面对亲人死亡的经历,也许你我将来也会遇到: “很多时候,最后时刻的亲人和病人之间的沟通并不是两个理性人的沟通,疾病和死亡让双方都变成了全世界最敏感的人。比如下班晚陪床来晚了,病人就会觉得是不是嫌我麻烦不想来了?在病房里接了个电话,病人就会觉得是我耽误了你的工作?如果没有精力照顾把病人送进疗养院或者请护工,病人会不会认为自己被抛弃了?疾病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能够磨光所有的理性。久病的老人试探子女是否重视她,疲惫的子女家财耗

6、尽身背债务也不敢放弃治疗,生怕父母或者外人说他不孝。在真实的人生中,没有人敢不鼓励一个病人撑下去,甚至都不敢流露出一点点放弃的情绪,因为这个社会的道德标准不允许。 ”社会道德不允许我们“放弃”的原因,源于大家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死亡不是生命的“反面”,而是生的要素。正是由于“死亡”的约束,生命才变得有限,人生中的一切取舍、抉择才变得珍贵,只有这样的生命才值得珍惜,才有价值。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必须以对死亡的认识为前提。人只有对死亡形成正确认知,直视死亡、征服死亡恐惧,才能发现死亡具有的正面价值。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使死亡成为一面可以反照生命的镜子,使人更欣然地接受死亡乃是生命的一部分。理性而豁达

7、的生死观念,大概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生如夏花之烂漫,死如秋叶之静美”。知易行难,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乔布斯却用死亡张满了生命的风帆。乔布斯的箴言: “记住你将死亡”如果明天就是你生命中最后一天,你是选择等待命运的审判,还是用最后的时间活出精彩?也许你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也能理性面对“如果生命只剩一天”的假设,但真等这一天来临,你还会坦然待之吗?乔布斯选择了“向死而生”乔布斯去世以后,他2005 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开始广为流传。那个演讲,是在他与死神刚打了个照面之后发表的,是他面对死亡的心声。2004 年, 他被诊断罹患胰腺癌,并且一度被宣判只剩下半年的生命。乔布斯在演讲中最引

8、人注目的是一个故事,他自己称为“关于死亡的故事”。这个故事并非是从罹患癌症开始的,开始的时间要早得多:“当我 17 岁时,读到了一句话: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 。 ”此后他每天都会用这句话来检视自己的生活,截至发表演讲的 2005 年,乔布斯“向死而生”已然有 33 个年头,是死亡张满了他生命的风帆。乔布斯在演讲中说道:“ 记住你将死亡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 记住你将死亡,这是我

9、所知道的能避免患得患失之陷阱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条条一无牵挂了,再没有理由不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乔布斯从“记住你将死亡”中获得的,是一份听从自己内心的从容不迫,从容是因为内心充盈饱满,不迫是因为逃离了身陷陷阱的种种焦虑。“向死而生”给乔布斯带来的是一片开阔地,而不是狭隘逼 仄的“紧迫感”。乔布斯的一生短暂而精彩,因为“记住你将死亡”这句箴言,他把握了住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他的人生不遗憾。反观现实中的很多人,因为对死亡讳莫如深,生前只字不提 身后事。乐生恶死虽是人之常情,但若生前只字不提身后之 事,最终自己遗憾而去,也给家人留下很多痛苦。所以,跟 老人谈谈身后事非常必要。找个时间,和

10、老人谈谈身后事尽管“死亡”对很多老人来说是个晦气的话题,唯恐避之不 及,但和晚辈聊聊身后事,有利于双方了解彼此的想法,避 免留下遗憾,尤其是对那些处于疾病晚期的老人。一方面, 聊聊身后事能让老人自己选择是否在人生终点接受没有必 要的治疗,延续没有意识的生命;另一方面,讨论身后事是 个正视死亡的过程,老人懂得用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死,反而 利于身心健康。身后事,说清三个方面 一是如何离开,离世前,是否还有 未能完成的心愿,想见谁,去哪里;离世时,想在家中还是 医院。二是留下什么,后者包括离世后,穿什么样的寿衣、 选多大的墓地、想要怎样的送别仪式、遗产如何分配等。这 个部分很重要,每位老人都是一部宝贵

11、的历史,整理、记录 他们的故事,更值得后人珍藏。第三是在医疗束手无策时,是否接受“姑息治疗”。也就是拒绝不必要治疗,因为有些终末期手术本身就是伤害。部分子女认为主动治疗才是尽孝,这是一种错误观念。故事是最好的开场白和老人聊身后事,要基于平时多和他们聊天的基础上,不能太过突然。老人既有观念早已形成,很难改变,不能强求他们接受某些观念。当下这代老人,和祖国一起成长,经历过很多磨难,他们独一无二的记忆是我们讨论身后事最好的开场白。不妨找个老人最信任或疼爱的亲人来和他们聊天,可以这么说: “爸爸,您是我们最尊敬的人,您辛辛苦苦地拉扯我们几个孩子长大,还为社会做出很多贡献。希望您多跟我们讲讲您的故事,这

12、是家里最珍贵的财富。”聊天中,晚辈可以多些追问,比如“您说的这位好友现在在哪,您想见一见吗?” “您说的那个地方具体在哪,要不改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最后,见缝插针地问问老人: “说到这, 您百年后,有没有什么事需要我们帮您做?”循序渐进,慢慢引导老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殡葬方式尊重老人的心愿如想和老人聊聊殡葬方式,不妨婉转一些,比如, “您觉得树葬好不好,骨灰撒在树下,就像埋下新的生命,未来长成参天大树。 ”如老人主动提及殡葬方式,晚辈最好尽量满足。和老人谈论墓地的选择,首先需要了解他们的心愿,比如想要“落叶归根”回到祖籍,还是留在当地;想和亲人葬在一起,还是独自下葬等。其次,需要安抚老人,晚辈一

13、定尽量满足他们的想法,让老人放心。生前立遗嘱,处理好身后财产老人在生前立下遗嘱,能起到固定证据的作用,从而避免身后发生遗产纠纷。老人如立口头遗嘱,最好录像或录音,并邀请两位与财产分割无关的见证人(比如律师、街道工作人员、邻居)作证。书面遗嘱由老人自行书写,并在写好后自行或委托他人保管。如老人先后写过多份遗嘱,则以日期最近的一份为准,因此遗嘱必须写清日期。公证遗嘱法律效力最高,但办理手续相对复杂,收费也相对较高,有的公证处可能要求老人到医院开具“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证明。目前,还有一种遗嘱确立、保存的形式中华遗嘱库。中华遗嘱库是一种特殊的书面遗嘱形式,以托管形式为参与人保存遗嘱,性价比很高,且对六十周岁以上老人免费,比较适合愿意立遗嘱的老人。相关链接:如果有一天,最亲的人离开了你耶鲁大学哲学教授谢利·卡根说,对死亡的正确反应不是恐惧,不是愤怒,而是感激,感激我们可以拥有生命(点击图文,查看全文)一位护士揭秘千人遗憾:临终前最后悔的25 件事生命是一段旅程,当你即将抵达终点,回首看来时的路,你也许走得 太快而忘记了两边的风景,也许走得太慢而跟不上亲友的脚 步,也许走进了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