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枭雄蔡锷出生地山门镇的历史由来_第1页
历史枭雄蔡锷出生地山门镇的历史由来_第2页
历史枭雄蔡锷出生地山门镇的历史由来_第3页
历史枭雄蔡锷出生地山门镇的历史由来_第4页
历史枭雄蔡锷出生地山门镇的历史由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洞口县山门镇历史枭雄蔡锷出生地在洞口县山门镇河东的老城区,有一条南北长不过百米、店面不过三十的商业老街,它就是因童年蔡锷曾随父母居住而闻名遐尔的“松坡街”。古镇何时建成松坡街?松坡街由何人何时命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古镇老街的历史尚无文字可考。经人指点,笔者先后拜访了古镇街坊几位年过八旬的老市民,“松坡街”的轮廓才逐渐清晰了起来。山门早在唐代就形成墟场集市,时称“黄家桥”。北宋大观元年(公元 1107 年)设山门寨,为古武冈十寨之一。十九世纪中叶,受鸦片战争及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影响,清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姓负担深重,民不聊生,纷纷出外寻找生路。

2、此时,大批没落的邵阳及湘乡籍手工业者、小商人和农民举家徒迁来到山门,来到这块上接叙浦龙谭,下攘武冈州县的风水宝地。他们以路边要塞为契点,花薄银买屋置地,办酒坊、磨豆腐、打铁器、造土纸、贩盐巴、开客栈、耕田地,逐步盘活了一方经济,催生了本地商品意识的萌芽,促使山门寨的街道规模迅速扩大,河东有了老街、新街、河街、正东街、转龙街和回龙街,河西有了正西街、边街和美女街,时称“黄家桥”,隶属武冈州管辖。黄家桥成市后,以本地帮、江西帮、湘帮和邵帮等四大帮派为主体,各自在镇区建起了颇具规模的会馆,以便于本帮敬神、集会和议事。本地帮在转龙街和新街交汇处建起“武安宫”,湘帮在回龙街建起“龙城宫”,邵帮在新街背面

3、建起“洞天宫”,江西帮在边街也建起会馆。十九世纪后期,家住宝庆府郊外的蔡母颜氏携子正陵、正阶两兄弟为躲避清兵追捕,在熟人推介下,经隆回辗转来到山门。据传,乃两兄弟在宝庆府卖菜,清兵买菜却不付钱,两兄弟反抗,正阶用扁担揍打清兵,故有出逃之说。在拜见了邵帮会首唐安余后,蔡家被安置在邵帮“洞天宫”暂住,以缝纫蒸酒和磨豆腐为生。几年后,蔡正陵娶本地女子王氏为妻。 1882 年,王氏身 怀六甲仍与夫同出上门缝纫,归途在大坝上(现属洞口县山门水东乡)产下一子,取名蔡艮寅,又因蔡正陵先有梦得其子生于虎啸之松林而谓字松坡,此襁褓之人就是民国初年威震华夏的反袁护国大将军蔡锷。 由于“洞天宫”位于新街之后,无临街

4、店面,蔡家在洞天宫住居好几年,但生意惨淡,勉为度日。为考虑生意,蔡母颜氏托人找到本地帮武安宫的更夫黄熬(俗称熬巴粒)请求帮忙,意欲租住位于繁华闹市的“武安宫”内谋生,后经本地帮时任会首尹秋生同意,蔡家故由洞天宫搬迁至武安宫(1993 年民间筹资修复更名为“蔡锷公馆”)住居。 1887年初,山门附近“麻疹”肆虐,严重的缺医少药使疾病夺去了许多年幼的性命。当年清明前夕,为避免疾病染子,蔡父正陵趁祭祖扫墓之机,带年仅五岁的蔡锷回邵阳祖籍小住了几月,后听言传清兵尚在追究,父子两人连忙重返山门,之后蔡锷就读于山门南郊的路边私塾(现重建为“山门镇松坡学校”)。蔡锷十一岁时离开山门赴宝庆府科考中举,直至病逝

5、,未再回山门。蔡父正陵定住山门到老,殁后葬于近郊金鸡田蛇形地。二十世纪初,来山门(时称武冈县治安乡)的邵帮人速增,为解决子女就读,邵帮在洞天宫内创办了邵帮学校。1916 年 11 月, 参与反袁护国的大将军蔡锷病逝于日本,次年初噩耗传到山门,民众一片悲痛,人们以各种形式悼念将军英年早逝。当年4 月,治安乡张乡长应邀赴长沙参加蔡锷将军的国葬典礼,回乡后与时任邵帮会首申云浦商议将洞天宫内的邵帮学校更名为“松坡学校” 。1945 年, 末途日寇进犯山门,洞天宫连同松坡学校被日寇飞机扔下的燃烧弹烧成灰烬。山门人民奋起反抗,民间流传了许多抗击日寇的动人故事,其中陈四爷“黄江桥上揍日寇”最为经典。日寇溃败

6、撤离后,一些逃难的山门人陆续返家,才发现许多人的房屋已被日寇烧毁,仅邵帮就有十三户人家无家可归。为解决帮会成员的住房问题,帮会商议同意,并在时任会首申岳维主持下,首先给松坡学校划定预留了四块地基,其余由缺房的邵帮十三户人家各派代表以抓阄形式确定位置,在被烧毁的洞天宫原址修建松坡学校、临街店面和住屋。1946 年,松坡学校及十三户人家的临街店面、住房均以木瓦房形式建成,南端接入新街,北面连通东正街,具备了一定的街道规模,会首申岳维逐提议街名为“松坡街”,并在街道的北面入口处竖立了一块高约1.5米的“松坡街”字样石碑。这就是现松坡街的雏形。解放后,松坡街几经沉浮。先于1957 年秋遭受了一次毁灭性

7、的灾害,因一居民家中失火,全街化为灰烬片瓦不留。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松坡街的首尾先后被供销社新建的两栋营业大楼所拆占,两端各仅留一米多宽的狭道通行,成为名符其实的死胡同。九十年代以后,当地政府为丰富文化沉淀发展地方经济,多方协调,拓通了松坡街的南北两端,古老的松坡街才逐步焕发出她的活力,逐渐成为山门一带远近闻名的商业老街,现以经营工艺品和小手工业产品为主要特色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特上些关于山门和蔡锷的图片,以志纪念。洞口县山门蔡锷公馆.jpg蔡锷公馆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松坡街与回龙街拐角,秀云山西山脚,黄泥江北岸, 沿着小巷能通往秀云南岳庙以及洞口县第四中学。原为“武安宫”,始

8、建于清康熙年(),蔡锷公馆位于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松坡街与转龙街交汇处,地处黄泥江北岸,秀云山西麓 ,座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前后三进,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第一进牌楼与戏楼合建一起,正面砖筑牌门,石灰抹面,叠氏檐口,饰工笔彩绘,大门石刻对联“修文演武又能手,护国倒袁一伟人”。门上方楷书浮塑“蔡锷公馆”四个大字了。牌楼分 上下二层,左边楼系当年蔡锷的卧室兼书房,底层系蔡锷父母的寝室,右边二间为当年蔡家蒸酒打豆腐的作坊。戏楼于1945 年烧毁。原二进为礼堂,后修为木质结构走马廊二层楼房。第三进为神主堂,祀有蔡公塑像。屋面为单檐硬山,盖小青瓦。1997 年被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

9、义教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蔡锷战神雕像.jpg (31.55 KB, 下载次数: 0)15 / 12花桥在洞口县醪田乡花桥村老街上,西南距县城30 公里,桥东西端民房林立,店铺成行,为繁华的集贸中心,是隆回碧山通往山门的必经之道。该桥始建于明朝末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 年 ) 五月复修,原桥装饰极其华丽,木雕、泥塑、彩绘十分丰富,故名“花桥”。桥东西走向,全长23 米,宽 5 米,高 6 米,四墩三孔,墩台石砌,上部全为木构,石墩上架井干式挑梁两层,挑梁上再架通梁,梁上覆木板构成桥面。桥亭为重檐长廊,四柱三间式排架10 扇,中部建一单檐亭阁,两端建牌楼式桥门,覆小青瓦。廊内两侧满设栏杆,架

10、置坐凳,供行人憩息。位于洞口县水东乡又名遇仙桥,西距县城23 公里。桥为南北走向,横跨黄泥江面,与上游一百米处新建的公路大桥对映成趣。该桥始建于明末。八墩九孔,桥全长86 米,宽 5 米。石砌墩台,上架木梁,梁上铺桥板。桥亭系重檐,两端筑牌楼,盖小青瓦,桥廊三十九排柱架,每排四柱三间,两侧设凉板和木栏杆,桥亭高约五米,构成规模宏大的悬山长廊。桥中建有重檐亭阁,两端建牌楼式桥门,饰有各种彩绘、泥塑、此桥构造坚实,墩似船形,桥长如龙,蔚为壮观。特色:是一规模宏大的悬山长廊游玩线路:有重檐亭阁,两端建牌楼式桥门组成蔡锷,字松坡,又名艮寅,中国近代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军事家。清光绪八年十一月

11、初九日(公元年月日 ) 在今洞口县水东乡杨湾村大坝上的大义亭( 凉亭 ) 生,民国五年(年)十一月八日病逝,终年三十四周岁.18 年 (1929 年 ) 修纂的邵阳蔡氏三修族谱松坡公家传载: “其先世业农 , 居城北担地。 洪杨之变, 流离转徙于邑东及武冈山门。光绪八年生君。” 洪杨之变, 即清咸丰九年(1859年 ) 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发动内讧, 翼王石达开率军出走, 经江西转战湖南, 途中围攻宝庆一事。因宝庆府城北沦为战场, 蔡家避走“邑东及武冈山门。”这说明 , 蔡锷祖、父辈早蔡锷出生之前前二十多年就已迁居武冈山门一带。2001 年 5 月 16 日 , 洞口县水东乡杨湾村村民尹大金发现了一块清光绪九年二月( 1883 年农历二月 ) 以“蔡正陵男艮寅”之名立的“分路碑”( 见中国文物报2001 年 6 月 10 日发现蔡锷分路碑一文) , 该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