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羁旅思乡类诗歌鉴赏_第1页
2019年高考羁旅思乡类诗歌鉴赏_第2页
2019年高考羁旅思乡类诗歌鉴赏_第3页
2019年高考羁旅思乡类诗歌鉴赏_第4页
2019年高考羁旅思乡类诗歌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 年高考:羁旅思乡类诗歌鉴赏一、什么是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 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

2、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二、羁旅思乡诗的特点1 . 字词方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 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

3、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 登高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 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常见思想情感:1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2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手法方面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

4、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 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5、三、常见意象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

6、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望月怀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鸿雁传书”,如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折柳送别

7、”,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杜鹃啼血”,如晏几道的鹧鸪天等。解题技巧方法鉴赏方法1 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2 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3 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答题技巧4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5 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6 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4 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寒食舟中作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鹖(h é)冠:传为楚隐

8、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诗题交代写作时间与地点。“舟中”一语双关,真实反映了杜甫晚年的漂泊处境,同时隐喻天下百姓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B首句承题,写诗人强打精神,饮酒过节。“强饮”两字意蕴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节当饮、以饮浇愁的复杂心绪。C第二句写诗人穷愁潦倒的身世际遇。以儒士之身而戴隐者鹖冠,点出诗人无官无职,包蕴着不为朝廷所用的无奈与辛酸。D第二联传神地写出舟中所见所感。诗人因年迈多病、老眼昏花而产生了“天上坐”“雾中看”的错觉,给人感觉十分真切。E 尾联总束全诗,深化主题。面对眼前春江之上青山白云的自然景色,诗人遥想万里外的长安,表现

9、了他忠君忧国的执著。【答案】 AD【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 项,没有“一语双关”;“舟中作”为实写,并无隐喻; D 项,产生“天上坐”的错觉是由于天空倒映在水中。2联系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愁”的原因。【答案】年老体衰,漂泊流浪,穷困潦倒,思念朝廷。【解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诗人“愁”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作答,此题可

10、根据诗句中的“老年花似雾中看”“直北是长安”“云白山青万余里”概括年老体衰,漂泊流浪,穷困潦倒,思念朝廷等原因。【名师点睛】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意概括,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重要的场面,景物进行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谪官后却归故村,将过虎丘,怅然有作刘长卿万事依然在,无如岁月何。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唯馀旧山路,惆怅枉帆过。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题中的“谪官”表明诗人的身份,“却归

11、故村”表明了诗人被贬后所做之事,“帐然”一词体现了诗人的心情。B首联前句用“依然“点明了万事没有变化,后句则说不管岁月怎样,从语意关系上来看,后句其实可放在开头。C预联写出了诗人的朋友、同僚本来就相当少,现在又难以相逢,说明诗人注重相聚,更增添了自己孤独寂寞之情。D“唯余旧山路”中表面上是写诗人国家的路途只有曾经走过的那条山路,但实则暗示了诗人今后命运的艰难。【答案】 C【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 项“诗人的朋友、同僚本来就相当少”理解错误,“相逢少”与“不见多”都是写朋友、同僚相聚艰难,突出孤独之感。【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

12、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4请赏析“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一句的抒情艺术。【答案】“邑人怜白发”直抒胸臆,点明诗人生出白发,从而体现出对年老的感慨嗟叹。以及对生命的调怅茫然。“庭树长新柯”一句是写景,描绘了院中的树木长出了新的枝干。呈现出一派生机。这里用新枝的欣欣生新与人的黯然衰鬓相对照,以乐景衬

13、哀情.使垂重老者更显憔悴不堪。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因被贬所遭到的打击之重,表露出哀怨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题干是“请赏析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一句的抒情艺术。”题干要求很明确,从抒情艺术的角度进行赏析,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答题时从这两个角度入手指出手法,并分析表达效果。这一联用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邑人怜白发”写诗人生出白发,一个“怜”字直接体现出对年老的感慨嗟叹,以及对生命的调怅茫然。“庭树长新柯”是写景,描绘了院中的树木长出了新的枝叶,呈现出一派生机。这句和前一句形成对照,用 新枝和人的年老对照,是乐景衬哀情,表达诗人被贬后的哀怨之情。夏日途中李廓树夹炎

14、风路,行人正午稀。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注】李廓,唐代陇西人,官宦之家。少有志勋业,揽辔慨然,而未肯屑就,遂困场屋(科举考试)中。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诗主要是前三联写景,尾联“归故里”三字点明概括,表明是夏日归途所见之景。B作者在诗中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热风扑面,蝉声鸣噪,作者以景衬情,很自然地引出了尾联的抒情。C尾联直抒胸臆,全诗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诗句前后相承,水到渠成地抒发了作者情感。D诗人将说明、描写、抒情、叙事相结合,交替使用几种表达方式,给读者呈现了形象的画面。【答案】 D【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

15、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 项,不是“说明”的表达方式,应为议论。6 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象呈现了一幅夏日图景。热风扑面,蝉声鸣噪,夏日炎热纷乱,作者以景衬情,烘托了作者惆怅低落的心情。尾联直抒胸臆,“无成”直接点明情感。二者结合,较为充分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解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

16、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诗歌前两句“树夹炎风路”“初蝉数声起”呈现了一幅夏日热风扑面,蝉声鸣噪,夏日炎热纷乱的图景,作者以景衬情,烘托了作者惆怅低落的心情;尾联“无成归故里”再加之注释中的“遂困场屋中”可知全诗抒发了作者科举失利,抱负难施的失意惆怅之情。【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

17、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客中闻雁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本诗是一首律诗,属于近体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即偶数句)的尾字押平声韵。B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第二句写作者自身的感受,看到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

18、谢,显得空寂寥落。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E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答案】 B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B 项,“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说法不正确,首联的第一句营造的画面明亮澄丽,没有“萧瑟凄凉”。首句所写的景物是明亮澄丽的。只是这明亮

19、在下一句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 D 项,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说法错误,颈联的第一句中 “千村杵”是作者想象的情形。故选BD。8 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解析】题干是“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可以通过读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得出。本诗首联“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抒发了悲秋之情;颔联“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尾联

20、“我亦稻粱愁岁暮, 年年星鬓为伊加”诗歌表达了诗人岁末为生计而愁,同时感慨自己年华老去。答题时,先指出抒发了什么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名师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

21、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对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赴洛道中作(晋)陆机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注】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22、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C“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D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丘、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E全诗通过山川、崇丘、平莽、嵩岩、悲风等一系列意象铺陈出旅途之艰,又以“抱影衔思”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孤独忧愁的形象,结尾的乐情,正是这一系列意象的升华。BE【解析】 题干是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 项,在风尘仆仆,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提到“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 E 项,“结尾的乐情”有误,从诗中看,作者在结尾表达的是“哀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