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作业讲解(20220216030913)_第1页
第十六章作业讲解(20220216030913)_第2页
第十六章作业讲解(20220216030913)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六章沉淀与澄清P314:思考题:1、4、5、6、7、9、10;习题:1、2、3思考题1、什么叫自由沉淀、拥挤沉淀和絮凝沉淀?答:1自由沉淀:指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彼此没有干扰,只受到颗粒本身在水中的重力和水流阻力的作用的沉淀;2拥挤沉淀:是指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彼此相互干扰,或者受到容 器壁的干扰的沉淀;3絮凝沉淀:是利用絮凝剂使水中悬浮杂质形成较粗大的絮凝体, 再通过自由沉淀的沉淀称为絮凝沉淀。4、理想沉淀池应符合哪些条件?根据理想沉淀条件, 沉淀效率与池子深度、 长度和外表积关系如何?答:理想沉淀池应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即在沉淀过程中,颗粒之间互不干扰, 颗粒的大小、

2、形状和密度不变。2水流沿着水平方向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并且在 流动过程中流速始终不变。3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不再返回水流中。根据去除率公式:E旦可知:Q/A悬浮颗粒在理想沉淀池中的去除率只与沉淀池的外表负荷有关。与其他因素如水深、池长、水平流速和沉淀时间均无关。5、影响平流式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平流沉淀池沉淀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沉淀池实际水流状况对沉淀效果的影响,但是在实际沉淀池中, 停留时间总是偏离理想沉淀池,表现在一局部水流通过沉淀区的时间小于 to, 而另一局部水流大于to,这种现象称为短流。它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一些:沉淀池进出水的影响 进水的惯

3、性作用; 出水堰产生的水流抽吸;异重流的影响异重流:是进入较静而具有密度相异的水体的一股水流。 异重流之重于水体者,将下沉并以较高的流速沿着底部绕道前 进;异重流之轻于水体者,将沿水面径流至出水口。 浑水异重流:进水浑浊度与池水浊度不同,其比重不同而引起。 当进池浑水的浓度高时异重流的现象就明显一些,浓度低时不如浓度高 时明显。 温差异重流: 进水温度与池水温度不同而引起。 当进水温度较池 内水温高时,进水有可能趋向池表流动,形成温度异重流;低时,将会 加剧浑水异重流。 风浪引起的短流; 池内存在导流壁和刮泥设施。二凝聚作用的影响对混凝沉淀池而言杂质颗粒的絮凝过程在沉淀池内仍继续进行。 池内水

4、流流速的分布实际上是不均匀的,水流存在的速度梯度 将引起颗粒相互碰撞而促进絮凝。 水中絮凝颗粒的大小也是不均匀的,它们将具有不同的沉速而 引起碰撞和絮凝。 水在池内时间愈长,由速度梯度引起的絮凝便进行的愈完善, 说明沉淀时间对沉淀效果是有影响的; 池内的水深愈大, 颗粒沉速不同引起的絮凝也进行的愈完善, 所 以沉淀池的水深对混凝效果也是有影响的。 采用导流墙将沉淀池进行纵向分格可减小水力半径,改善水流条件。6、沉淀池外表负荷和颗粒截留沉速关系如何?两者涵义有何区别?答:颗粒的截留沉速U0与沉淀池外表负荷Q/A在数值上是相等。 两者含义不同外表负荷的涵义:是单位沉淀池外表积的产水量;截留沉速uo

5、:反映了沉淀池所能全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的沉降 速度。7、设计平流沉淀池主要根据沉淀时间、外表负荷还是水平流速?为什么? 答:设计平流沉淀池的主要控制指标是外表负荷或停留时间, 从理论上说, 采用前者较为合理,但是以停留时间作为指标所积累的经验较多。在实际设计 中应两者兼顾,或者以停留时间控制,以外表负荷率校核,或相反也可。还应根据原水水质、沉淀水质要求、水温等设计资料、运行经验确定。水平流速对 设计平流沉淀池不是主要根据。8、平流沉淀池进水为什么要采用穿孔隔板?出水为什么往往采用出水支渠?答:1因为进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分布在整个进水截面上,并尽量 减小扰动。2因为沉淀后的水应尽量在出

6、水区均匀流出,同时缓和出水区附近的流线过于集中。9、 斜管沉淀池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斜管倾角通常采用60°答:由沉淀池颗粒的去处率公式 E=-U-知:颗粒沉速ui 一定时,增加沉Q/A淀池外表积可以提高去除率。但沉淀池容积一定时,池深浅些那么外表积大些, 去除率可以提高些,即 浅池理论,斜板、斜管沉淀池的开展即基于此理论。 为解决排泥问题,斜板和斜管沉淀池开展起来,浅池理论才得到实际应用。斜管倾角愈小,那么沉淀面积愈大,沉淀效率愈高,但对排泥不利,根据生 产实践,倾角宜为60°。10、澄清池的根本原理和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澄清池的根本原理:依靠活性泥渣层到达澄清目的。

7、当脱稳定杂 质随水流与泥渣层接触时,便被泥渣层阻留下来,使水获得澄清。2主要特点: 将絮凝和沉淀两个过程在一个构筑物内靠活性泥渣完成; 澄清池充分利用了活性泥渣的絮凝作用。 澄清池的排泥措施,能不断排除多余的陈旧泥渣,其排泥量相当于 新形成的活性泥渣量。习题1、颗粒密度,粒径按球形颗粒考,求该颗粒在200C水中沉降速度 为多小?解:20r时,水的粘度系数?水的运动粘度2? ?水 的密度: ??? 假定水流处在层流区,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得:? ?-? ? ? ? X ?-?.? ?X ?cc CC?.? -?殳?=带Wr“?勿 一??? - X?X (?X ?) ?校核Re值:? ? X ? -

8、? X ?Re=?=?.?勺??81.51水流不是层流状态,不符合假设。假定它属于过渡区那么利用阿兰公式计算:U=R?匕罕=? ? (? ? X ?x? ?X?cc=(制?.??.?? ?Xx?X?X?1?x?X?=°.°75 m/s校核Re值:? ? X ? -? X ?Re=?=?.?-X?仃 1000因此,假设成立,颗粒沉降速度为2、平流沉淀池设计流量为720m3/h,要求沉速等于和大于的颗粒全部去除。 试按理论沉淀条件,求:1所需沉淀池平面积为多小?2沉速为的颗粒,可去除百分之几?解:设计流量:Q=720?7s沉淀池外表负荷=-=? X?m/s? -因此,所需沉淀池

9、面积为:A=Q/? X ? )=500(?)沉速为的颗粒的去除率为:? ?E= ? X ?%X ?%5%?*?.?3、原水泥沙沉降试验数据见下表。取样口在水面下180cm处。平流沉淀池设计流量为900m3/h,外表积为500m2。试按理想沉淀池条件,求该池可去除泥 沙颗粒约百分之几? C0表示泥沙初始浓度,C表示取样浓度。沉降试验数据取样时间(min)015203060120180C/ C01解:各取样时间沉速计算见下表:取样时间(min)015203060120180C/ Co1U=h/t cm/min-129631绘制沉速分布图,如以下图示:036912151821沉速U=h t 1 cm

10、 mi n)截留沉速在数值上等于外表负荷率,那么?十?<=? ? ?从图上查得uo=3cm/min时,小于该沉速的颗粒组成局部等于。从图上, 相当于积分式 當?闵??的阴影局部面积为附近都可以。因此得到总去除百分 数为? ?P=(1-?站+云??勿?囲+?x=86%第六章沉淀和澄清习题1、颗粒密度p =2.65g/cm3粒径按球形颗粒考虑,求该颗粒在20C水中沉降速度为多少?:查水力学数据:尸1.009>0 3Pas,尸1.011 >06m7s。因为不知道雷诺数Re为多少,所以只能用3个公式分别代入然后反过来验算雷 诺数Re。假设1符合斯笃克斯公式,那么由斯笃克斯公式得:1-

11、gd21u=181=182.651.0091.0010X9.8 0.45 >10 32X1000udRe=:U0.180.45 10 3=1.011 106=80>1不符合假设2符合牛顿公式,那么由牛顿公式得:=1.832.651.00>310 >9.8 >0.45 耳0udRe=:U0.320.4510 3=1.011 10“ 6 =142>1000不符合假设3符合阿兰公式,那么由阿兰公式得:u=42251223P s p 1g J口 p 142252.65 1.00 2 106 9.821.009 10 3 1.00 103>0.45 >10

12、udRe=_ :U0.0750.45 10 3331.011 10“ 61<Re=33<1000符合 综上可知:符合阿兰公式。在20C水中沉降速度为。2、平流沉淀池设计流量为720m3h。要求沉速等于和大于的颗粒全部去除。 试按理想沉淀条件,求:1所需沉淀池平面积为多少 m2?2沉速为的颗粒,可去除百分之几?答: 沉淀池平面积 A= =7230=500m2,uo 0.4 10 3 3600u iu i0 i由出去率公式可知:E= =25%。Q/A uo 0.43、 原水泥砂沉降试验数据见下表。取样口在水面下180cm处。平流沉淀池 设计流量为900m3h,外表积为500m2试按理想

13、沉淀池条件,求该池可去除泥 砂颗粒约百分之几? Co表示泥砂初始浓度,C表示取样浓度。沉降试验数据取样时 间min015203060120180C/Co1答:根据上述试验数据,可得出悬浮颗粒的沉速分布。分析说明,C/Co对h/t作图可以给出沉速小于h/t的颗粒组成局部的分布。相应于各取样时间的沉速计 算如下:沉降试验数据取样时 间min015203060120180C/Co1沉速计算表取样时间min015203060120180u=h/t 值cm/min-129631沉速分布见表。截留沉速在数值上等于说明负荷率:900 100uo 3cm/min500 60从表格中可以知道当u0=3cm/min时,小于该沉速的颗粒组成局部等于 p。对于点画图拟合相应曲线: 拟合曲线1沉降速度(an/inin)拟合曲线22r1±4IIO8 6 4-2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