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综述_第1页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综述_第2页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综述_第3页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综述_第4页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综述 姓 名: 张建明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旅游管理 班 级: 旅游62班 学 号: 2226215 指导教师: 王建喜 职称: 讲师 2009 年 6 月 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综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张建明指导教师 王建喜摘要:从现有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资料来看,目前的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发和开发模式;在回顾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之后,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并借鉴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采用综述的方法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虽然国内的乡村旅游研究近

2、年来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整体上研究水平不高,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深度有待加强。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综述Review of the Study on Rural Tourism exploitation patterns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ang Jian-ming Tutor WangJian- xi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study on rural tourism in China. Presently, studies ondom

3、estic rural tourism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concept of rural tourism; rural tourism exploitation and exploitation patterns.after looking back unon study on rural tourism in home and aboard, This articl generates diffirent exploitation patterns with the way of review in diffirent ways,and

4、 puts in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board. Although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recent years, the overall level of study on rural tourism in China is low.Key words: rural tourism, exploitation patterns ,review目前国内所说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我国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 90年代以后得以迅速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是

5、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就会有什么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式。一、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进展(一)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进展乡村旅游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跟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诸多学者已对国内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吴必虎(2001)等针对民族文化提出生态博物馆的开发模式;文军(2003)等从乡村旅游投资的角度提出政府投资开发的公有模式、政府出资金与乡民出资源的合股、政府主导和协调,由外来或本地投资商独资、政府主导,外来或本地投资商与当地村民合作合股、撇开政府,由当地村民委员会

6、与外来投资商合股开发等五种模式;金方梅(2003)提出了文化旅游者、社区居民以及开发管理者“三向参与”的乡村文化保护模式;肖光明(2004)以肇庆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例提出了复合型开发模式;魏小安(2005)归纳了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古村落的开发、农业的绝景和胜景等五种模式;李德明(2005)等归纳出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以乡村旅游业为龙头的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农旅结合模式、以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式、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持续调控模式等六种模式;杨兴洪(2005)总结了贵州天龙模式的股份公司制、郎德模式的社区共管式和中洞模式

7、的需求主导型这三种典型开发模式;刘得谦(2006)概括了客源地依托模式、目的地依托模式、非典型模式和复合模式等四种模式;王云才(2006)从乡村旅游功能的角度总结了主题农园与农庄型、乡村博物馆型、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型、乡村俱乐部型、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型等模式;白四座(2006)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概括了农户+农户、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公司制、股份制、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等模式;谭豹(2006)从成因的角度归纳了乡村休闲型、乡村度假型、农业观光型、民俗风情型和景区配套型等五种模式;同时,何景明(2004)、唐代剑(2006)等对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

8、总结。(二)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展根据政府干预的力度,Marcjanna Augustyn(1998)把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划分两类:干预较大型(如波兰、西班牙)与干预较小型(如英国) ;Aliza Fleischer(1997)认为,有的国家的乡村旅游采取的是由政府发起引导的开发模式(如法国) ,而一些国家采取的是由下至上( bottom - up )并融合各种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支持的开发模式(如德国、奥地利等) 。从管理角度来说,Anne - Mette Hjalager(1996)认为社区层次( community - level)的内部组织管理创新(如在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合作

9、)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Iole Di Simone(1999)针对西西里岛农村区域的Etna公园,提出了四方一体(地区政府城镇公园当地居民)的管理模式并说明了各方的主要责任; Carlos Fernan(2003)以葡萄牙Peneda - Gerês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提出了RA IN2BOW开发模式,该模式强调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采取从下至上( bottom - up)的方法,吸引当地居民积极参与;而社区参与管理模式,不管是从上至下( top - down)还是从下至上( bottom - up) ,受到了积极的关注与倡导。从产品经营角度来说,王瑞花、张兵(2005)等介

10、绍了国外乡村旅游两种主要的开发模式:休闲观光型和务农参与型; Geoff McBoyle(1996 )Johan Bruw2er(2003)分别介绍了苏格兰和南非的由酿酒引起的乡村旅游活动;Aliza Fleischer(2006)还详细介绍了以色列的B&B (床位加早餐)经营模式,等等。总之,正如R.M. Hernández Maestro(2003)所说的,“不同的地理区位差异意味着不同的乡村旅游特征甚至形式 。”二、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总结(一)从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或协调机制来划分1政府主导型。这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的乡村经济

11、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给予乡村旅游开发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其典型特征就是政府参与规划、经营、管理与推销等活动 。Carlos Fernan(2003)强调政府参与规划、经营、管理与推销等活动。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开发乡村旅游的初始阶段,其驱动功效十分突出。这也是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初始阶段采取的主要模式,较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国家有爱尔兰和葡萄牙等国, 杨兴洪(2005)总结政府主导的郎德模式的社区共管式认为发展乡村旅游被视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和首要目标,也属这种模式 。2. 市场主导型。Anne - Mette

12、Hjalager(1996)与政府主导型模式相比,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府很少干预乡村旅游产业的成长和发展,而主要由市场自动调节乡村旅游经济的成长和变动趋式。这种发展模式往往要求具备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各种民间团体、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能起到行业自律和保护行业利益的作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属于这种模式。这里以国内外的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和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状况来说明。国外的协会相对成熟, Aliza Fleischer(1997)认为行业协会对乡村旅游发挥重要作用。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和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等,已经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发挥着

13、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为乡村旅游提供宣传促销之外,还包括制定标准、监督检查、进行评估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本身就是企业,家庭成员按企业组织分工,按企业制度管理,按企业运营分配。农场之间、农场与社会之间也按照企业形式协作和联系。国内一些地区也开始重视行业协会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但总体上来说国内乡村旅游协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在乡村旅游产业化方面,近些年来国内各地也有较多实践。石培基(2006)在安徽黄山上张村,成立了黄山市翡翠人家农家乐旅游有限公司,公司对自愿加入的农户在服务水准和价格上进行统一领导,并由公司统一对外宣传促销,统一报价,统一安排客人与结账,但公司是免费服务

14、的,使该村的乡村旅游不断规范化发展。邹统钎(2005)认为成都农家乐的发展方向是由个体开发向联户成片发展、由单户经营向公司经营发展。从理论层面上,学者对乡村旅游市场化、产业化进行研究。3混合成长型。Iole Di Simone(1999)提出了四方一体(地区政府城镇公园当地居民)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把政府的干预机制与市场经济整合起来以发展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成长的初期,政府往往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与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来发展,在资金、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培训、规划甚至管理方面普遍干预扶持。随着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及其他民间组织的成立,行业自律行为也逐步产生作用, 政府的管理职能弱化, 而监管职能加强。

15、欧洲诸国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然而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一直在实施有效的管理,如法国政府部门对农场旅游的管理,德国政府对乡村旅游实行质量认证等。目前情况下,我国旅游业的开发较多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外部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完善,政府力量的推动对于发展初期的乡村旅游业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初具规模后应适时地向混合型转变,逐步采用市场参数间接调节、鼓励农民成立相关民间团体、协会等组织以取代部分政府职能。(二)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类型来划分1联合开发模式。Iole Di Simone(1999)针对西西里岛农村区域的Etna公园,提出了四方一体(地区政府城镇公园当地居民)的管理模

16、式并说明了各方的主要责任;这种模式强调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统一的形象、品牌向市场推出,其实质强调的是区域旅游合作。捷克的摩拉维亚利用遗产廊道这种方式来对乡村旅游进行联合开发。遗产廊道是“拥有特色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它最重要的特点是,将同一地理区域内的多个文化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串联在一起。近年来,美国中部的印第安纳州的农民通过开发田园风光和历史遗产,联合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了相当成效。该州的布鲁克维尔县的农民们起初也为了争夺有限的旅游资源而竞争,但是如今他们发现联合在一起,推出共同的品牌后,旅游者人数反而有增无减。戴斌(2006)在综合对比国内外开发模式提出国内

17、的一些乡村旅游点过于作坊式,乡村旅游资源地资源品位低、知名度也不高。因此,须将散落的旅游景区(点)以踪迹等各种方式连点成线,整体营销,联合开发。目前,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区域旅游合作已成趋势。如江西婺源县、安徽绩溪县、旌德县和黄山市发起组建了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并发表共同宣言,联手打造中国乡村旅游“金三角”。2. 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模式。Iole Di Simone(1999)提出了四方一体(地区政府城镇公园当地居民)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在发展乡村农业经济的同时,通过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理想化的乡村旅游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一种结合,是第三产业在

18、不影响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的一种附加,是农业向多样化经营转化的最佳形式。在国外,乡村旅游业被认为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李德明,程久苗(2005).探析我国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像现代农业科技园、观光农业园、有机茶生产基地等既是农业生产基地,又是乡村旅游观光基地。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生产经营形态,是在农业资源加工利用基础上旅游功能的延伸。农业生产本身有基础、有产品、有市场,在此基础上赋予其附加值,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同时可避免旅游业因季节性而带来旅游从业人员的失业等不足。在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尤其要提高农旅结合程度。尹振华(2004)曾

19、提出了这种模式下开发乡村旅游的五种做法。3. 社区参与的管理模式杨兴洪(2005)探析郎德模式的社区共管式中贵州的安顺天龙屯堡采取了社区参与的模式,景区把政府、旅行社、当地的农村旅游协会三者结合起来,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配利益,成功地避免乡村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保护本土文化,增强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这种模式也被称作“天龙模式”,即“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郑群明(2007)等总结的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的五种模式之一。种模式强调社区居民参与在乡村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其基本原则是充分现在“社区事务,社区参与”。当地人对本土文化的自豪与自信是保持乡村旅游魅力的关键,要

20、让当地居民加强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尽管社区参与是体现社区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机制,但并不是所有的社区参与都有助于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关键要强调社区参与内容的全面性。对我国目前情况而言,由于管理因素众多、民主意识淡薄和参与意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目前国内社区旅游发展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参与式的乡村旅游还需要在政府和各方面的扶持下不断发展与完善。没有有效的政策与管理战略的实施,没有政府和广大社会团体的参与,就不可能建立当地社区、资源环境与乡村旅游业三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所以,加强基于社区的乡村旅游管理研究非常迫切,也极其必要。 (三)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21、乡村旅游的活动项目(产品)来划分 张广瑞(2006)等认为,乡村旅游产品有四种模式,即村落民居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旅游需求、动机是推动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直接动力,根据游客需求而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才能满足市场。刘德谦(2006)概括了乡村旅游者需求的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这里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来划分乡村旅游活动或产品,各个乡村旅游目的地根据游客不同的旅游动机、需求来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尽管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动机是多方面的,但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和氛围是乡村旅游者参加乡

22、村旅游的主要动机,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最大限度地保证乡村环境和乡土文化的原生态。因此,乡村旅游必须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Marcjanna Augustyn(1998)波兰的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匈牙利的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波兰与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典范,指明农村地域环境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在现阶段侧重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可以预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乡村旅游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必然得到进一步发掘。三 、总结 总之,分类标准不同,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就不一样。上述几种类型的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23、往往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没有最佳的模式,没有万能的模式,也没有终极的模式。一个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创新与运用,是在特定的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反复博弈的结果。博弈的过程是动态的,机理是复杂的,其结果也是多变的形态。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业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因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依据实际情况和市场前景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而不可整齐划一,生搬硬套。这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才能既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又能协调与解决好各方面(尤其是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冲突,保证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1Marc

24、janna Augustyn. National strategies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the Polish experience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98,6(3):191-209.2Aliza Fleischer.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J Tourism Management,1997,18(6):367-372.3Anne - Mette Hjalager. Agri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into

25、tourism -Evidence of a European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gramJ. Tourism Mangagement,1996,17(2):103-111.4Iole Di Simone. Tourism in rural area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C39th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23-27 August 1999, Dublin.5CarlosFernandes,OlgaMatos, Jonathan

26、 Edwards. The rainbow development modelCeRural conference2003, 15th September 2003, Brus2sels.6Alenka Verbole. Actors, discourses and interface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t the local community level in Slovenia: soci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J Journal of

27、 sustainable Tourism, 2000, 8 (6): 479-490.7Jenny Briedenhann, Eugenia Wickens.Tourism routes as a tool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vibrant hope or impossible dreamJ Tourism Management,2004,(25):71-79.8Roberta MacDonald,Lee Jolliffe.Cultural rural tourism Evidence from Canada J.Annals

28、of Tourism research,2003,(2):307-322.9何景明.中外乡村旅游研究:对比、反思与展望J.农村经济,2005,(1):156-159.10余青,吴必虎.生态博物馆: 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1,(6):40- 43.11文军,魏美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为例J.生态经济, 2003,(10):125-127.12金方梅.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保护开发模式探讨重视文化旅游者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13-16.13肖光明.观光农业的复合型开发模式初探以肇庆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例J.经济地理,2004,(5):679-682.14邱海蓉.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