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综述_第1页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综述_第2页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综述_第3页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综述_第4页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综述 姓 名: 杨柳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班 级: 社会学51班 学 号: 2215115 指导教师: 屈勇 职称: 讲师 2008年5月31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综述社会学专业学生:杨柳指导教师 屈勇摘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中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是人类社会最关切的话题之一,对于生活质量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国外。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一套生活质量理论分析生活质量的发展状况,我国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生活质量研究领域一

2、般包含三个重要问题即如何界定生活质量的概念,如何对生活质量进行量化和如何把握生活质量的研究进程,本文就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关键词:生活质量;主观生活质量;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Life Quality of Urban Inhabitation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Yang LiuTutor Qu YongAbstract: The quality life of urban inhabitation is direetly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3、 the residents of each city which is one of the topics of greatest concern to human society. The research on the life quality begin in the middle of 20th century out of China,The research on the life quality of urban aiming to provide a series of theory about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poliey一maker

4、s.Although our countrys research on the life quality of urban started a little later,we also have drawn lots of conclutions.There are three critical question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life:How to confirm the definition;How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ow to manipulate the progress of

5、 the research on quality of life.This passage will make a comprehensive survey about the three questions.Key words: Quality of life;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Objective quality of life:Index system前言城市是人类聚居活动最密集、最丰富的区域。随着当前全球城市化愈演愈烈,许多国家的城市在其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忽视社会发展,尽管经济增长迅速,但社会问题日益增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日渐明显。城市居民的生活质

6、量作为社会政策和社会发展的结果,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内涵,如何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是当前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所特别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对生活质量概念界定的不同理解自从美国经济学家J·加尔布雷斯在50年代末首次提出“生活质量”的概念以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确切定义一直没有达成统一,也没有对城市居民与非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内涵进行区别。在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各有不同,比如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城市家庭生活质量状况、如何构建主客观指标体系的等等。虽然研究者的关注点不同,但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含义理解

7、在不同视角下是统一的。(一)主观角度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出发,可将生活质量理解为人们对于生活总体水平和客观生活条件的主观评价。1957年Gurin等人在美国进行的首次生活质量调查具有明显的注重精神健康取向,1Angus Campbell等1976年将生活质量定义为“生活幸福的总体感觉”,2美籍华人社会学家林南认为生活质量的定义为:“对于生活及其各方面的总体评价和总结”。1不难看出,这种从人们主观角度出发的定义是以社会中的人为核心的,以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状况、生活满意程度为目标的生活质量研究观。它注重的是人的主观感受而非物质类的具体数字与指标。(二)客观角度从人们客观生活状况角度出发,不同学者

8、也给出了不同定义。冯立天认为:“所谓生活质量就是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人口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3105陈深则将生活质量定义为:“反映人类为了生存与提高(生存)机会所进行的活动的能力和活动的效率”。“活动能力”是指“人们生存能力和提高生存机会的潜力”。他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唯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方法方能转化为现实效率。”1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生活质量是反映人们生活和福利状况的一种标志,它包括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内容。生活质量的自然方面是指人们生活环境的美化、净化等;社会方面内容是指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生活服务状况、社会风尚和社会治安等,即生活质量的好坏是由生活中的客观物质因素决

9、定的。”4可见,从城市居民客观生活状况角度出发给出的定义,是以社会为中心、以衡量社会发展程度为目标的生活质量研究观,它往往注重宏观的、以社会为单位的整体指标,因此这种生活质量研究也更接近于社会发展意义层面上的社会指标研究。(三)客观角度与主观角度相综合的观点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同时采用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来评估生活质量,2例如,风笑天认为将主、客观角度综合起来考虑则形成了对生活质量定义的第三种视角。1陈义平1992年曾经给出生活质量的定义:“社会提供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这一定义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5易松国认为生活质量是“社会成员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方面情况特征的综合

10、反映,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上的社会个体对自身及其社会环境的认同感”。1总之,持此派观点的学者认为综合角度的定义更全面、更具科学性。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一般认为,指标体系的选取将直接关系到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的量化。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不同于农村,城市在交通、社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城市文化、社交、娱乐休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属性,城市居民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主体,其生活质量测量的指标也相应的要求有一定的对城市居民针对性和可比性。风笑天曾指出:“在建立合适的生活质量指标方面是这一领域研究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大难点,这种难点主要体现在概念测量的全面性、完备性与测量指标的可比性。”6对

11、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量化主要有三种指标设定的原则派别:第一种派别是偏重于对人们主观感受方面的研究,把“满意度”作为人们对生活主观评判的关键词。林南等通过对天津和上海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测量出人们对生活各方面的感受和满意度,并提出了一系列主观生活质量结构与指标模式。78衣华亮和王培刚在东中西部八个省会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研究中,选取了自我发展满意度、工作机遇满意度、公共政策满意度等5个因子共49个具体指标进行调查。9在风笑天和易松国对武汉、北京、西安三地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中,他们选取了住房满意度、交通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婚姻满意度等六个方面作为量化指标。10另外,也有研究者采用

12、国外对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量表来进行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如,吉林市社区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就采用了LSIA量表,该量表共有20个问题,其中有12个正向问题,8个负向问题,LSIA的记分方法是同意正向问题得2分,不同意得0分;同意负向问题得0分,不同意得2分;不回答或不清楚的得0分,总分最高为40分,最低为0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满意度越高。11第二种派别是从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来理解的,因此在测量与评估时主要运用的是衣、食、住、行等反映人们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1“在国外文献中,颇负盛名的综合指数应首推莫里斯建立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13、由于具有简明、综合的特点,业已为许多人所接受,用来衡量城市中的社会经济发展或生活质量变化,甚至被推为全球估价模式。”3107但是由于“这一指数仅包含三个指标,即识字率、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因而只反映了健康和教育两个方面的最基本内容,同时也没有用权重来区分指标的不同重要性。所以,国内学者一般认为,用这样的指标来衡量生活质量显得过于简单”。6在实际中,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研究者通过结合国内城市居民的具体情况,从而制定出更多方面和更多具体的指标。第三种测量方法是从主客观指标同时入手进行研究。如陈义平认为,“生活质量评估,既然是生活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评估的统一,因而其评估的结果应该是客观生活质量与主

14、观生活质量评估的统一。”2风笑天也指出:“生活质量是由反映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和人们对生活的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因而应在对生活质量进行测量和评估时,既有放映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又包含主观评价。”6“客观指标是从产生生活质量的成因方面来进行操作化的,是生活质量的投入,而主观指标是从生活质量的结果方面来进行操作化的,是生活质量的产出。”12在我国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多采取此种测量方法。三、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进程自从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之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在国内外分别经历了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发展历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此领域自身的发展也不断趋于系统化和具体化。(

15、一)国外研究进程生活质量的研究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策源地在美国。生活质量最初起源于人们对生活指标的兴趣。1958年,J·加尔布雷斯在富裕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他因此而被看作是生活质量概念及其研究的始作俑者。3108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一般没有较多对城市居民和非城市居民的区分,因此对城市居民这个特定群体的研究结果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对于生活质量的研究,事实上可见于更早期的一些学术著作中。早在1927年,William Ogburn就对这方面的研究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在他的领导下,胡佛研究中心1933年发表了近期美国社会动向专著,专门讨论和报道美国生活各方面的

16、动向。这类研究逐渐发为两大主流:社会指标的研究和生活质量的研究。12生活质量研究的成熟期是在50和60年代,生活质量的研究在美国各地蓬勃开展。Hadleyeantril在1965年发表了13国(包括美国)关于生活满意度和良好感觉的比较研究结果,13几乎与此同时,Normar Bradburn也在一项全国民意调查中研究了国民民众的幸福感14。70年代Angus Campbell、E·Converse和Rodger作了一项全国抽样调查,主要研究美国社会的生活质量,重点放在了对生活整体的满意度及对13个生活具体方面满意度的研究上。1517此外,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调查中心,以及密歇根大学社会

17、研究所的积极参与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16霍夫曼与劳特纳1976年的论文集中反映了国际范围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在斯沙莱与安德罗1980年的生活质量比较研究论文集中,有十几个国家的研究成果。17(二)国内研究进展我国学者是在70年代后期对生活质量开始作理论上的探讨的,但是作大规模经验研究还是始于80年代中期以后,并且初期大多是致力于探讨生活质量的评估指标和研究方法上。10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成为人们共同的期待,因此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状况研究也不断的深入发展。1我国对生活质量概念的引入1983年,国家统计局提出关于社会统计指标的提纲草案,

18、并从1984年起陆续公布社会统计的系列数据,1986年,北京市社科院承担了“首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该课题组在其首都社会发展指标及其评估方法一文中指出,“生活质量是全面衡量生活优劣的尺度,既有物质水平的提高,又有精神道德的内容。物质条件是生活质量的基础,生活质量的提高又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15201987年10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社会改革与生活方式理论研讨会”上,不少学者先后就生活质量的概念、指标及国外研究情况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此后,全国各地社会学界纷纷展开对这一课题的讨论和研究。从1988年开始,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在与有关单位联合组成的课题组进行的“社会发展会指标”课题研究中,提出

19、了衡量地区社会综合发展的5组指标。2到1990年左右,我国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迅速发展起来。2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研究1985年林南等利用天津千户居民调查的资料开始了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在这一研究中作者将“满意程度”作为生活质量的量度,以人们的主观态度资料为依据对生活质量做了分层式结构分析。7李莹在2001年对天津市青年生活质量采用了主观满意度的度量方式,并设置了身体健康状况、日常饮食和衣着、个人婚恋、工作条件等十个指标。18南京大学的衣华亮和王培刚对我国东中西部八个省会城市的居民抽样调查,也选择了主观生活满意度的角度进行研究。9雷弢和孙龙对近十年来北京市城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变迁做了

20、比较比较分析。19易松国和风笑天在对武汉、北京、西安三地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做调查资料的比较分析时同样采取了主观生活质量的角度。1082此外,王培刚利用2004年4-8月在全国八个省会城市中进行的,对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的数据,分析了有关主观生活满意度的代际差异情况。203城市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研究1992年,卢淑华和韦鲁英的研究测重于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客观指标,但他们并没有否定人们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这样的主观指标,他们认为生活等级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或等级,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的量和质也会发生新变化,从而把生活质量推向更新、更高的层次。

21、121990年前后,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生活质量课题组在北京等几个城市对城市居民作过调查和研究,主要以生活的环境质量为对象,调查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1526在指标选取方面,上海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组的研究者建立了包括收入、教育、消费、文娱休闲、健康、居住、生活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9个大的方面、共36项指标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整体状况。21赵彦云等建立了包括就业、收入水平、收入分配、贫困、消费、健康、教育、环境和城市化等9个方面的34个指标作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22冯立天则建立了包括5大方面、共8个指标的生活质量指数,其中涉及到教育(识字率、入学率)、健康(

22、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儿童死亡率)、营养(热量供给)、平等(收入分配)、环境(安全用水人口比例)等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31094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在学术界,许多学者对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因素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具有代表性的有:薛兴华和王运泉对我国30个省会、直辖市进行了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尺度上气候资源禀赋是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的第一因素,而客观物质条件(收入、住房)、基本生活资源消费等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差异23李正龙利用了2004年31个省市居民的截面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特别指出,社会发展与医疗养老保障因子对

23、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起重要作用。24王培刚和衣华亮对城市居民主观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发现,当前职业结构或收入结构仍然被城市居民看作是影响他们生活质量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但主要仍是很多分割性的结构因素在影响着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地位获得,最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感知。研究也证实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正在从以往的微观层面转向当前的宏观层面,反映了他们的主导需求开始由经济型向发展型转变。而且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不同婚姻状况、收入、年龄、文化程度的个体在不同领域生活满意度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25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闫臻在兰州市也做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他认为经济生活满意度、文化程度、

24、物质生活设备、健康状况以及养老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26对于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杜瑞红、董莉萍通过对吉林城市社区所作的老年人群生活满意度指数研究,认为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经济收入、心理状况、健康自评、行动能力、消极感受、食欲等。11邢占军则认为,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状况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性别对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则不明显。27另外,在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满意度研究中,卢淑华根据在北京、西安等城市抽样调查结果认为婚姻满意度是首位影响因素,并且她首次提出将“城市家庭经济支配权”对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放到重要位置。285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其他视角

25、的研究其他视角主要包括将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构建。例如,李凌江等在所做的城市社区生活质量研究中编制了127项可操作性条目,分为客观状态的评价和相应内容的主观满意度,两类指标分开记分。291987年到1989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生活质量课题组在北京、西安、扬州三个城市进行了多次抽样调查,调查中他们除了引入客观指标外,还对主观生活质量指标的影响这一项增加了参照标准,并通过中介评价指标将客观指标系列进行综合,形成了三级主、客观作用机制的生活质量模型,通过验证,此模型可较大地增加对生活质量满意度的解释力。30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城市生活质量作过重要的理论阐述,一些学者对生活过程的某一侧面,或不同

26、区域、不同层次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进行过专门研究,如冯立天所作的北京市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生活质量探讨31;易松国所作的影响城市婚姻生活质量的因素分析;281995年12月,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居民生活质量”课题组在武汉市进行了千户居民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全面分析了武汉市民的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321995年,厦门市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厦门进行了千户问卷调查,了解厦门市民的生活质量状况33等等。小 结生活质量研究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在学术领域,美国的加尔布雷斯在20世纪50年代末首次提出了“生活质量”

27、这一概念,并且在此后的10年,西方对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入了成熟阶段。在我国学者们对生活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大规模经验研究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并且最初大多致力于探讨生活质量的评估指标和研究方法,在1990-2000年,国内生活质量研究才发展到了成型阶段并在此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如何界定概念、以及如何对生活质量进行量化等相关问题,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也只有在上述两点达成统一认识之后,才可以保证学术界对生活质量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可比性和规范性。在研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各有主张,普遍公认的是物质经济状况和医疗养老保障是重要影响因素。在指标的量化方面,有

28、学者指出“国内在已有的研究中在体系的建构上一般是“经验预选”和“专家咨询”,有的是自己摘选认为有代表性的指标,还有的把生活质量同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对等起来。”2虽然我们在全面性和完备性上还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甚至有一些各唱各家的味道,但是我们可以试图在指标选取的可比性上获得更多的收益。正如风笑天指出的:“如今比较可取的做法是,在实际研究中除非有特殊的目的,否则一般情况下研究者都应该尽量采用前人已有的、数据可得性较好的指标来开展同类研究。”6正因为目前国内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这个领域的研究才更需要系统的指标探索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参考文献:1 易松国.生活质量研究进

29、展综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106-112.2 詹天庠,陈义平.关于生活质量评估的指标与方法J.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宣读论文,1995:29-34.3 冯立天.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4 陈义平.两种生活质量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1993(3):37-42.5 陈义平.关于生活质量评估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9(1):84-88.6 风笑天.生活质量研究: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2007(6):3-6.7 林南,王玲,潘允康,袁国华.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1985年天津千户户卷调查资料分析

30、J.社会学研究,1987(6):76-87.8 林南等.社会指标与生活模型的结构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1989(4):74-85.9 衣华亮,王培刚.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东中西部八个省会城市抽样调查J.经济问题,2007(9):39-43.10 易松国,风笑天.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研究武汉、北京、西安三地调查资料的比较分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81-83.11 杜瑞红,董莉萍.吉林市社区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262-265.12 卢淑华,韦鲁英.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作用机制J.中国社会科

31、学,1992(1):55-60.13 Catril H. The pattern of human concemsM.New Brunswiek: Rutgers un1versity Press,1965:102-105.14 Bradburn N. The Strueture of Psyehologieal Well-beingJ.ChiCago A1ding,1969(2):97-105.15 韩东晓.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16 K·苏斯耐G·A·费舍.生活质量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科学评述,唐仲勋,叶南客,译.1990(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