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名词解释22432_第1页
生化名词解释22432_第2页
生化名词解释22432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 名词解释1. 氨基酸的等电点 (pI) :在某一 pH 的溶液中, 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 性离子,呈电中性 , 此时溶液的 pH 叫氨基酸的等电点( pI).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 -端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 构。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 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4。 模体(或膜序):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一级结构上总有 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 , 在空间结构上可形成特殊的构象,并发挥其特殊的

2、功能,此结构被称为模体。5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 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6。结构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 1 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 ,折叠的较为紧密,各 行其功能 , 称为结构域。7。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 质的四级结构。8。蛋白质的等电点:在某一 pH的溶液中,蛋白质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 pH叫蛋白质的等电点(pl).9 蛋白质的变性 : 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 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

3、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 空间结构 , 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变性。10。盐溶: 加入少量盐时, 很易离解成带电离子 ,对稳定蛋白质所带的电荷有利,从而增加了蛋白质的溶解 度。11。盐析 :是将盐(中性)加入蛋白质溶液,使蛋白质表面电荷被中和以及水化膜被破坏,导致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因素去除而沉淀。12。透析:利用半透膜原理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叫透析。13。超滤法: 应用正压或离心力使蛋白质溶液透过有一定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达到浓缩蛋白质溶液的目 的 , 称为超滤法。14 电泳:蛋白质在高于或低于其 pl 的溶液中为带电的颗粒,由于不同的

4、蛋白质带电的性质、数量、分 子量和形状等的不同,在电场的作用下而达到分离各种蛋白质的技术,称为电泳 .15。等电聚焦电泳:用一个连续而稳定的线性pH梯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电泳,从而根据蛋白质不同的pl而在电场中加以分离,这种电泳称为等电聚焦电泳五. 名词解释1. 核苷:戊糖与碱基靠糖苷键缩合而成的化合物。2核苷酸 : 核苷分子中戊糖的羟基与一分子磷酸以磷酸酯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3. 核酸:许多单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4 . 核酸的变性 :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 , 核酸分子中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松散分开, 理化性质改变, 失 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5 .DNA复性或退

5、火:变性 DN 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配对,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热变性的DN 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退火。6. D NA的一级结构:组成DNA的脱氧多核苷酸链中单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称DNA的一级结构。也可认为是脱氧多核苷酸链中碱基的排列顺序。7解链温度、熔解温度或T m DN的变性从开始解链到完全解链,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内完成的。在 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 50 %时的温度称为DN的解链温度。由于这一现象和结晶体的 融解过程类似 , 又称融解温度。8. 稀有碱基:是指除A、G C、U外的一些碱基,包括双氢尿嘧啶(D

6、HU)假尿嘧啶和甲基化的嘌吟等微量不常见的碱基。9。核酸的杂交:不同来源的 DNA单链与DNA或R NA链彼此可有互补的碱基顺序,可通过变性、复性以形 成局部双链,即所谓杂化双链,这个过程称为核酸的杂交。1 0.碱基对:核酸分子中腺嘌吟与胸腺嘧啶、鸟嘌吟与胞嘧啶总是通过氢键相连形成固定的碱基配对关系, 因此碱基对 , 也称为碱基互补。五 名词解释I。同工酶:是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2 酶:由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大分子,大多数是蛋白质,个别是核酸或脱氧核酸 .3. 单体酶: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 , 即仅有一条肽链所形成的酶称为单体酶。

7、4. 寡聚酶:由多个(至少是两个)相同或不同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酶称为寡聚酶5 多功能酶 (串联酶):具有多个催化功能的一条多肽链所形成的酶称为多功能酶。6. 结合酶 :由蛋白质和非蛋白质部分所组成的酶。7 单纯酶:仅有氨基酸所组成的酶,没有非蛋白质的部分。8. 金属酶:在以金属离子为辅助因子的结合酶中 ,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紧密,提取过程中不易丢失的这类酶 称为金属酶。9. 金属激活酶:在以金属离子为辅酶的结合酶中,虽金属离子为酶的活性所必需,但与酶蛋白的结合不紧密 , 这类酶称为金属激活酶 .1 0。 酶的活性中心 :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一些化学基团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甚远,但在空间结构上相

8、互靠近 , 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 能与底物特异的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或活性部位。II。绝对特异性 : 有的酶只能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专一的反应 , 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12。相对特异性 :有的酶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建 ,这种不太严格的选择性称为相对特异性。13。诱导契合假说 :酶在与底物密切结合前,必需与底物相互靠近 ,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 ,进而 相互结合。这一过程称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14。 酶促反应动力学:酶促反应动力学就是研究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和激活剂等理化因 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的。

9、15。不可逆性抑制作用:就是指抑制剂通常与酶的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相结合,使酶失活,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予以去除的抑制作用叫不可逆性抑制作用.16。 可逆性抑制作用:就是指抑制剂通过非共价键与酶和(或)酶- 底物复合物可逆性结合,使酶活性降 低或消失,采用透析、超滤等方法可将抑制剂除去,这种抑制作用叫可逆性抑制作用。17。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些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 结合成中间产物。这种抑制作用叫竞争性抑制作用 .18。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些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 酶和底物的结合也不影响与抑制剂的结合,

10、但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不能进一步释放出产物,这种抑制作 用叫非竞争性抑制作用。19 .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 抑制剂只能与酶 - 底物复合物结合 , 使中间产物的量下降,从而起到抑制作用。这 种抑制作用叫反竞争性抑制作用。2 0。必需激活剂:有了这种激活剂酶有活性,没有这种激活剂酶就没活性,这类激活剂叫必需激活剂。21 . 非必需激活剂 : 有些激活剂不存在时 , 酶仍有一定的催化活性 , 这类激活剂叫非必需激活剂。2 2。 酶的活性单位 : 是衡量酶活力大小的尺度 , 它反应在规定条件下 , 酶促反应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一定量的 产物或消耗一定数量的底物所需的酶量。23.酶的国际单位:在特定条件下

11、,每分钟催化1卩mo 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要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 IU) 。2 4.催量:在特定条件下,每秒钟催化1 m 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要的酶量为一个催量单位(ka t)。2 5 .酶原的激活:酶原向酶的转化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酶原的激活实际上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26. 变构酶 : 变构效应剂与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可逆的结合, 使酶分子发生构象改变 , 从而改变了催 化活性的酶称为变构酶。27. 酶的共价修饰 (化学修饰):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些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的共价修饰或化学修饰。五。名词解释1。糖酵解 : 在无氧

12、或缺氧的情况下 , 葡萄糖或糖原生成乳酸的过程2。 糖酵解途径 : 糖酵解途径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生成丙酮酸的阶段,。3。糖的有氧氧化: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途径.4。 三羧酸循环:又称Kre b s循环,由草酰乙酸和乙酰辅酶 A缩合成柠檬酸开始,经反复脱氢脱羧再生成 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5。糖原合成:由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合成糖原的过程,是糖原合成的直接途径。 6肝糖原分解: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7. 糖异生:非糖物质 ( 如丙酮酸 、乳酸 、甘油 、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8糖异生途径:由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反应阶段。

13、9巴斯德效应: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10Cori 循环:又叫乳酸循环 , 是指肌肉缺氧时产生大量乳酸,大部分经血液运到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 合成葡萄糖补充血糖,血糖可再被肌肉利用 ,这样形成的循环称乳酸循环。11.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指机体某些组织(如肝、脂肪组织等)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又称为磷酸戊糖旁路。12底物循环: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由催化单方向反应的酶,催化两个底物互变的循环。13。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14 糖原累积症:因体内先天性缺乏与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类而引起糖原在体内大量堆积的一

14、类遗传性代谢 病。15 .蚕豆病:是一类遗传性代谢病,因体内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不能经磷酸戊糖途径得到NAD PH,使谷胱甘肽不能保持在还原态 ,从而使红细胞膜脂质被氧化,细胞膜结构被破坏,细胞破裂而 溶血。常在使用蚕豆后发病 , 故称为蚕豆病。16三碳途径:指丙酮酸、乳酸等三碳化合物经糖异生途径合成糖原的途径,也称之为糖原合成的间接途 径五。 名词解释1 营养必需脂肪酸: 动物机体不能自身合成 , 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 它们是不可缺少的营 养素。2。脂肪动员: 储存在脂肪组织中的脂肪, 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 , 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 氧化利用的过程。

15、3 .脂肪酸B -氧化:进入线粒体基质的脂酰 CoA,从B碳原子开始经过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四步 连续反应,生成1分子乙酰 Co A和少2个碳原子脂酰 CoA的过程。4. 酮体:脂肪酸在肝中氧化分解产生的特有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酮。5。ACP:酰基载体蛋白,是脂肪酸合成过程中脂酰基的载体 ,脂肪酸合成的各步反应均在ACP上进行。6 血脂:血浆所含的脂类 ,包括甘油三酯 .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肪酸。7. 血浆脂蛋白 : 血脂在血浆中不是自由存在,而是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而运输。8。apo:载脂蛋白,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可分为 A. Bo Co D

16、和E五类。在血浆中起转运脂质。识 别脂蛋白受体和调节血浆脂蛋白代谢酶活性的作用。9. RC T:胆固醇逆向转运.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肝,在肝内将胆固醇进行转 化或排泄。10. LDL :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浆中由V LDL转变而来,其内核主要为胆固醇酯,几乎只含有载脂蛋白 apo B 1 o o,主要转运内源性胆固醇。11. 磷脂酶A2 :水解甘油磷脂第2位酯键,产生具有较强表面活性的溶血磷脂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与动物各组织的细胞膜和线粒体上,可被Ca2+激活。五.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biolog ic al o xida t i o n):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

17、称为生物氧化,主要是糖、脂肪、 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2。 呼吸链(res pirato r y c ha in ):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 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由于此过程与细胞呼吸有关,所以将此传递链称为呼吸链(resp iratory cha 1 n), 又称为电子传递链( ele c tron t ran sf e r ch ai n)。3。 氧化磷酸化(oxi da t 1 ve p h o sph or ylat 1 on):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 P磷酸化 生 成A TP的过程叫作氧化

18、磷酸化(oxi d a t ive phosphoryla t io n),又称为偶联磷酸化。是A TP生成 的主要方式。4。磷氧比值(P /O) : P /O比值是指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的摩尔数(或ADP摩尔数),即生成ATP的摩尔数。5。底物水平磷酸化(s u b s t rate l ev el pho s phory 1 ati on):细胞内还有一种直接将代谢物分子 中的能量转移至 AD P(或GDP ),生成ATP (或GTP )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 t r a te level phosphor y1 at 1 on)。6。 解偶联作用:是

19、使呼吸链传递过程中泵出的H+不经ATP合酶的F 0质子通道回流,而通过线粒体内膜中其他途径返回线粒体基质,从而破坏内膜两侧的质子化学剃度,使ATP的生成受到抑制。7。高能磷酸键: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大约有40%以化学能形式储存于一些特殊的有机化合物中,形成磷酸酯(磷酸酐)。这些磷酸酯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较多(大于21KJ/ mol),一般称之为高能磷酸键,用 P 表示。8高能磷酸化合物: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称之为高能磷酸化合物°ATP是生物细胞中最重要的高能磷酸酯类化合物。五. 名词解释1. 氮平衡:测定食物中的氮即摄入的氮和粪。尿中的氮即排出的氮来研究体内蛋白质的代谢个概况。2

20、. 营养必需氨基酸 :指机体需要但自身不能合成 ,必需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包括以下八种 :Val , Thr, Met 丄eu, I l e , L y s, Tr p,P he。3. 食物蛋白的互补作用 :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必需氨基酸可以相互补充 ,从而提高营养价值。4. 氨基酸代谢库:食物蛋白经消化吸收的氨基酸与组织蛋白降解产生的氨基酸混在一起,分布于体内各 处,参与代谢。5. 转氨基作用:某一氨基酸的a氨基在转氨酶的作用下,可逆地转移到另一 a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 应的氨基酸;原来的氨基酸则转变成相应的a酮酸的过程.6. 一碳单位 : 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有

21、一个碳原子的基团。7. SA M :S 腺苷甲硫氨酸,又称活性甲硫氨酸,是体内甲基的直接供体,参与体内多种甲基化反应。8 .联合脱氨基作用:是体内最重要的脱氨基方式,氨基酸首先与a酮戊二酸在转氨酶的作用下生成a酮酸和谷氨酸,然后谷氨酸经氧化脱氨生成a -酮戊二酸再参加转氨作用。五.名词解释1 .嘌吟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 , 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从头合成途径 .2 .嘌吟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吟或嘌吟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嘌吟核苷酸,称为补救合成途径。3 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利用谷氨酰胺、CO

22、 2和天冬氨酸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 合成嘧啶核苷酸,称为从头合成途径。4. 嘧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 利用体内游离的嘧啶或尿嘧啶核苷 , 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 , 合成嘧啶核苷酸, 称为补救合成途径。五。名词解释1. 限速酶 :指整条代谢通路中。 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 ,它不但可影响整条代谢途径的总速度,还可改变代 谢方向,是代谢途径的关键酶 , 常受到变构调节和 / 或化学修饰调节 .2. 变构酶(All o st eric enz yme):指代谢途径中受到变构调节的酶,酶分子中含与底物结合起催化作用的催化亚基 ( 部位)和与变构效应剂结合起调节作用的调节亚基(部位)。3

23、. 变构调节(Allosteric r egu 1 ation):某些物质能以非共价键形式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特定部位结合, 使酶蛋白分子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4. 蛋白激酶(Protein ki n ase):细胞内由ATP提供磷酸基及能量,催化酶蛋白或其它蛋白质分子中丝氨酸,苏氨酸或酪氨酸羟基磷酸化的酶,包括蛋白激酶A、K等.5. 酶的化学修饰 : 某些酶分子上的一些基团,受其它酶的催化发生共价化学变化,从而导致酶活性的变化。6. 泛素(U bi q uit in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胞浆中,高度保守的蛋白质,能与待降解蛋白结合, 促进蛋白的降解 .7. 激素反应元件(HRE

24、):能与激素一受体复合物二聚体结合的DNA特定序列,结合后可调节(促进或抑 制)相邻基因的转录,进而调节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合成。8. 激素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和结合配体(激素、药物等) ,并将信息传给细胞内信息转换 系统, 从而启动各种特异生物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分子。9. 膜受体激素:指蛋白、多肽及儿茶酚胺等水溶性的激素,因其不能透过细胞质膜,这类激素需与膜受体 结合后,才能将信息传到细胞内,产生各种生物效应 .10物质代谢: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摄入O2及营养物质,在细胞内进行中间代谢,同时不断排出CO及代谢废物,这种机体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即物质代谢五. 名词解释1。 基

25、因:基因是为生物活性产物编码的DNA功能片段,这些产物主要是蛋白质或是各种RN Ao2.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 DNA向RNA再向蛋白质传递的规律。3 .半保留复制:亲代双链D NA以每条链为模板,按碱基配对原则各合成一条互补链,这样一条亲代DNA双螺旋,形成两条完全相同的子代DNA螺旋,子代DNA分子中都有一条合成的“新”链和一条来自亲代的旧链,称为半保留复制。4 领头链:在 DNA复制过程中,以亲代链(35 '为模板时,子代链的合成 (53')是连续的.这条能连续合成的链称领头链。5. 冈崎片段:在D NA复制过程中,以亲代链(5 ' t 3')为模板时,子

26、代链的合成不能以 3't 5 '方向进 行,而是按 5't 3'方向合成出许多小片段 ,因为是冈崎等人研究发现 ,因此称冈崎片段。6. 半不连续复制:在D NA复制过程中,一条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另一条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所以叫做半不连续复制。7. 复制叉:复制中的 DNA分子,末复制的部分是亲代双螺旋,而复制好的部分是分开的,由两个子代双 螺旋组成,复制正在进行的部分呈丫状叫做复制叉 .8. 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 NA的过程。9突变指个别dN MP残基以至片段DNA在构成、复制或表型功能的异常变化,也称为DNA损伤。1 0 切除修复: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

27、将DNA分子中受损伤部分切除,以互补链为模板,合成出空缺的部分,使DNA恢复正常结构的过程.? ?五.名词解释1. 转录:由依赖于D NA的R NA聚合酶催化,以 DN A的一条链的一定区段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合成 一条与DNA链互补的RNA链的过程。2 不对称转录:一是指双链DNA只有一股单链用作转录模板;二是同一单链上可以交错出现模板链或编码 链.3 模板链:转录过程中用作模板的这条DNA链,称模板链.4.启动子:DNA链上能指示RNA转录起始的DNA序列称启动子,是 RN A聚合酶结合模板 DNA的部位。5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

28、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6。 内含子:真核生物基因中,不为蛋白质编码的、在 mRNA加工过程中消失的 DNA序列,称内含子.7. 外显子:真核生物基因中,在m RNA上出现并代表蛋白质的D NA序列,叫外显子.8剪接体:是由snR NP和h nR NA形成的复合体,可对 hnRN A起剪接的作用,去除内含子,连接外显 子。9。核酶:有催化作用的核酸称为核酶。五。 名词解释1. 翻译:以mRNA为模板,氨酰一tRNA为原料直接供体,在多种蛋白质因子和酶的参与下,在核糖体上将mR NA分子上的核苷酸顺序表达为有特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

29、程。2. 密码子:mRNA中碱基顺序与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的对应关系是通过密码实现的,mRNA中每三个相邻的 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这三个相邻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 .3. 密码的连续性: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密码子在阅读时为连续阅读,密码间无间断也无交叉。4. mRNA编辑:某些生物基因后存在一种对m RNA外显子加工过程,可通过特定碱基的插入、缺失或置换,导致mR NA的移码、错义突变或提前终止。造成mRNA与其D NA模板序列之间不匹配,使同一m RN A前体翻译出序列、功能不同的蛋白质 .5 密码的简并性:某些氨基酸具有两个以上密码子的现象称为密码的简并性。6。 反密码子:指tRNA反密码子

30、环中的三个核苷酸的序列,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通过碱基配对,识别并结合 到 mRN A 的特殊密码上。7。多核蛋白体:mRNA同时与若干个核蛋白体结合形成的念珠状结构,称为多核蛋白体。8。核蛋白体结合序列(S-D序列):原核生物mRNA起始密码前,普遍存在有A GGA序列,可与核蛋白体小亚基1 6Sr R NA 3'末端序列互补,称为核蛋白体结合序列.9 核蛋白体循环:肽链延长是在核蛋白体上连续性循环进行,每次循环可分为进位、成肽、转位三步,每 次循环肽链增加一个氨基酸,此过程称为核蛋白体循环 .10蛋白质的靶向输送:蛋白质合成后经过复杂机制,定向输送到最终发挥生物功能的目标地点,这一过程

31、称为蛋白质的靶向输送 .11 信号肽:是未成熟分泌性蛋白质中可被细胞转运系统识别的特征性氨基酸序列。有碱性N-末端区、疏水核心区及加工区三个区段 .五. 名词解释1 操纵子:原核生物绝大多数基因按功能相关性成簇地串联、密集于染色体上,共同组成的转录单位。2. 增强子:远离转录起始点(130 kb )、决定基因的时间、空间特异性表达、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 序列,其发挥作用的方式通常与方向、距离无关。3. 管家基因 : 某些基因产物对生命全过程都是必需的或必不可少的。 这类基因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细 胞中持续表达,通常被称为管家基因。4. 基本的(组成性 ) 基因表达:某些基因产物对生命

32、全过程都是必需的或必不可少的 . 这类基因在一个生物 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 通常被称为管家基因。 管家基因较少受环境因素影响 , 而是在个体各个 生长阶段的大多数、 或几乎全部组织中持续表达 ,或变化很小。 区别于其它基因,这类基因表达被视为基 本的、或组成性基因表达。5. 顺式作用元件(ci s - ac ti n g e 1 eme n t):是指可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真核DNA序列。根据顺 式作用元件在基因中的位置、转录激活作用的性质及发挥作用的方式,可将真核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分 为启动子、增强子及沉默子等。6。反式作用因子(trans- a cting fa c tor )

33、:大多数真核转录调节因子由某一基因表达后,通过与特异的顺式作用元件相互作用(DN -蛋白质相互作用)反式激活另一基因的转录,故称反式作用蛋白或反式作用因子。7启动子(真核基因)或启动序列(原核基因 )(pr om ot e r):原核基因启动序列与真核基因启动子都是 R NA聚合酶结合位点周围的一组转录控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转录起始点。在真核基因中增强子和启动子常交错覆盖或连续。有时,对结构密切联系而无法区分的启动子、增强子样结构统称启动子。8。基因表达的时空性:即时间、空间特异性. 噬菌体、病毒或细菌侵入宿主后 , 呈现一定的感染阶段。随感染或生长阶段发展 , 某一特定基因的表达严格按特定的

34、时间顺序发生, 这就是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 在 多细胞生物,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表现为与分化、发育阶段一致的时间性。因此,多细胞生物基因表 达的时间特异性又称阶段特异性。在多细胞生物个体某一发育、生长阶段 , 同一基因产物在不同的组织器官表达多少是不一样的;在 同一生长阶段,不同的基因表达产物在不同的组织、器官分布也不完全相同。在个体生长全过程,某种 基因产物在个体按不同组织空间顺序出现,这就是基因表达的空间特异性。基因表达伴随时间或阶段顺 序所表现出的这种空间分布差异, 实际上是由细胞在器官的分布决定的 , 因此基因表达空间特异性又称细 胞特异性会组织特异性 .9锌指结构:为蛋白质分子中的

35、一种模序结构,往往以B 2°或8 lB等形式存在,由多个二级结构共同组 成。其中肽链上 2 个半胱氨酸、 2 个组氨酸残基通过配位键与 1 个锌离子结合,使该肽段折叠成手指状 而得名锌指结构 .锌指结构往往出现在锌指蛋白中 , 起转录调控作用。10基因表达:就是基因转录及翻译的过程.在一定调节机制控制下,大多数基因经历基因激活、转录及翻 译等过程 , 产生具有特异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赋予细胞或个体一定的功能或形态表型。 但并非所有 基因表达过程都产生蛋白质.RRNA tRNA编码基因转录产生RN A的过程也属于基因表达。五。 名词解释1。 接合作用:细胞或细菌通菌毛相互接触时,

36、质粒DNA从一个细胞转移至另一个细胞。这种DNA的转移方式称为接合作用2。 转化作用: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使外源D NA进入宿主细胞,并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的过程。3。 DNA克隆:应用酶学的方法,将外源 DNA与载体相连,继而导入宿主细胞,筛选出含有目的DNA的转化子再进行扩增,获得大量同一DNA分子的过程。4。基因工程 : 在分子水平上, 按照人们的设计对基因进行人工操作 , 使基因得以改造 . 扩增和表达的一系列 技术。5。克隆: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与亲代遗传性状相同的子代群体。6。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 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内或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核酸内切酶。7。c DN

37、A文库:以mRA为模板,经逆转录酶催化,在体外逆转录成c D NA,与适当的载体连接后导入受体菌,则每个细菌含有一段能繁殖扩增的cDNA ,这种包含细胞全部 mRA信息cDNA克隆的集合称为c D NA文库.8。 质粒: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双链 DNA分子。小质粒只有 23 kb,大的有数 百 kb.9。标志补救 : 是一种直接筛选法。 若克隆基因能够在宿主细胞内表达,且表达产物能与宿主的营养缺陷互 补, 那么就可以用营养突变菌株进 行筛选,这种筛选方式称为标志补救 ,10。基因诊断 :利用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技术和原理,在分子水平上分析。鉴定遗传性疾病所涉及 的基因突

38、变。11。基因治疗 : 向有功能缺陷的细胞导入具有相应功能的外源基因, 以纠正或补偿该基因缺陷, 包括体细胞基因治疗和性细胞基因治疗。五名词解释1细胞间信息物质 : 指由细胞分泌的调节靶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2细胞内信息物质 : 指在细胞内传递细胞调控信号的化学物质3。 第二信使:指在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如DAG, IP 3, c A MP等4。受体(Rec e pt or):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成分,它能把识别和接受的信号正确无误地放大并传递入细胞内部,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5。 受体下调(d o wnr egul a t ion ):受体的数目和(或)对配

39、体的结合能力降低与失敏6。HR E:激素反应元件,激素与胞内受体结合为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核内与DN A的特定部位结合,这个DNA勺特定部位就是HRE7。第三信使:负责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的物质五. 名词解释1。未结合胆红素:在网状内皮系统中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胆红素在血浆中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这部分水溶性低、易透过细胞膜的胆红素称为未结合胆红素或称游离胆红素。2. 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在肝微粒体中与葡糖醛酸结合生成的葡糖醛酸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 易从尿中排出。3. 生物转化作用(B io tr a nsformati o n):人体内存在一些非营养物质(药物. 剂,以及肠管内细菌的腐败产物

40、), 它们既不能构成细胞的结构成分 , 又不能氧化供能, 它水溶性大,毒物 . 染料 . 添加 其中一些对人体有一定的生物学效应或毒性作用, 机体在排出这些物质以前将其进行各种代谢转变 (氧化. 还原 . 水解和 结合反应 ), 这一过程称为肝的生物转化作用。4. 初级胆汁酸(Primary bile ac ids):初级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细胞内转化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胆 酸和鹅脱氧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5. 次级胆汁酸(Se con d a ry bile aci ds):由初级胆汁酸在肠道中经细菌作用氧化生成的胆汁酸,包 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 .粪胆素原和 d 尿胆素6. 胆素 随胆汁分泌到肠管中的结合胆红素在细菌的作用下转变成中胆素原.原。这些物质在肠道下段接触空气分别被氧化为相应的 1- 尿胆素 . 粪胆素和 d- 尿胆素。后三者合称胆素。7. 胆素原 : 经肝转化生成的葡糖醛酸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 在肠菌的作用下大部分脱去葡糖醛酸基, 并 被逐步还原生成中胆素原. 粪胆素原和 d 尿胆素原 . 这些物质统称为胆素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