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课改的下半场的思考_第1页
心得体会:课改的下半场的思考_第2页
心得体会:课改的下半场的思考_第3页
心得体会:课改的下半场的思考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得体会:课改的下半场的思考在这个新经验、 新概念高度泛滥的年代, 你会陷入集体焦虑和不安吗?在崇尚教育创新的转型期,你是否思考过日复一日的教学,哪些是过度的,哪些是不及的,哪些又是错位的?当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当教师与学生的边界因为互联网变得日益模糊,你思考过改革将何去何从吗?这是我设定课改进入下半场的三个问题。三个问题都要求我们进入一种反思程序。反思是一种研究方式,也是一种发展方式,它原本就是课改的一部分。新课改走过 16 年,有梦也有痛, 有繁荣亦有失败。 然而,在课改的宏大叙事中,我们看到太多被淹没的痛和被遮蔽的“课改病”。以下三个方面尤其需要警惕警惕课改领域的那些“野蛮人”。有一

2、部分课改人常常被“创造”或被“眼球效应”所牵引,于是热衷于标新立异和经验速成。 如此,那些被揠苗助长或催熟的经验常常会昙花一现;也有一部分课改人只着眼于解决当下的问题,缺乏长远设计,或者只顾一点、不及其余; 还有一部分课改人热衷于“改课”,即教学方式的变革,言“改课”者不愿谈课程,或执着于教学内容的统整,言“课程”者不屑谈“改课”。凡此种种,我将其定义为课改的野蛮人。这些都是被扭曲的课改、被异化的课改或被窄化的课改,都需要回归真实,回到地面。警惕改革带来的教学黑洞。当我们强调课堂需要建模的时候,不能以牺牲教学的艺术和自由为代价;当我们强调合作学习的时候,并不是要忽略独学;当我们强调让课堂“动”

3、起来的时候,潜台词并没有排斥“安静的学习”;当我们强调学生“表达”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要忽略“倾听” 的重要。但真实的课堂是什么样的?人性的悖论往往带来实践的悖论、课改的悖论,课改是一趟不断纠偏的旅程。强调某一点往往是因为缺乏才被重视,它都有特定的话语背景。 强调某一点不能以牺牲或排斥另一点为前提,遗憾的是,当我们过度关注某一点时, 却总是理所当然地忽略了另一点,这样就在不经意间制造了另一个教学的黑洞。 所以,课改不能矫枉过正,更需要在对立中找到统一,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走向课改的反面。警惕“执念”带来的危险。这是一个盛产经验的时代, 也是一个盛产专家的时代。一些专家花费了大半生研究形成一种经验,于

4、是拼命捍卫自己的学术立场,维护自己的“江湖”地位,大谈自己创立经验的“疗效”,却从来不愿意主动提示经验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于是,专家也可能陷入自设的“围城”。其实,每个版本的经验都有其独特的疗效,也都可能存在软肋和盲区。 但专家们不说, 迫切需要经验的追随者又太过急切,于是太多经验成了一场多方利益的合谋,成了一场圈内人的狂欢。在盛产经验的年代, 没有哪个经验可以包打天下。 旧有的经验会被不断刷新, 真正可以基业长青的是经验背后的创新精神。课改最终指向两个逻辑: 一个是以变应变, 一个是以不变应万变。 当大家都在谋变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哪些是不变的。 课改越来越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需要系统思维、统

5、筹布局。 缺少这样的思维,一不小心就会跑偏,就会遭遇课改的天花板。课改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 课改不仅需要火把, 也需要灯塔;课改不仅需要关注今天,也需要关照未来;课改不仅需要药品来疗救,也需要营养品来保健。重要的是,课改需要反思意识的觉醒,让我们一起走进“反思”程序,回到最初的地方进行重构,各方协同,彼此照亮,守住课改的风向。心得体会:基于随机导向的课程改革随机与必然相对, 指的是一种偶然因素, 一般不在预设目标之内。 基于随机导向的课程改革在课改中时有发生,出现的条件与原因多种多样,在处理时要区别对待。社会变化引出的随机导向。我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而现在的这场课程改革如果从 2001 年

6、新课标的颁布算起已经16 年了,改革仍在持续不断而且频度、力度越来越大。在课改十年总结期间,有专家提出各种观点。面对这些现状,我以为要正确对待变化,因为变化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把这个流动不居的时代命名为“液态的世界”,并著有流动的时代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 封信等著作,揭示了时代变化的特点与原因。要知道,改革本身就是变化,那些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要求的变化, 不仅要对变化点敏感, 还要紧紧跟上、尽快适应、迅速调整,而不是像现在有些人的情形:对时代发展、社会变革、科技进步、政策调整处于慢反应甚至不反应的状态。 其实,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与时俱进的重要变化点,当研究结果公布后

7、, 有的地区和学校很快捕捉到并做本土化、 校本化研究, 而有的地方则不闻不问。课改会触动各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奶酪”,如果没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决心与勇毅, 不从自身与学生生活方式的切己邻近度去改,就很难成功。只不过在变与改中,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做到准与稳。从总体看,基于“变的改”在方向上是对的,至少在课程意识、课程理念、课程类属等层面触动了我们固有的神经,出现了一批改革先锋校,引起了教师的思考,并得到了部分家长的认同。当然,基于“变的改”也出现了下行力不够、 学校和教师层面成为瓶颈、 配套改革不协同等问题,这正是不应变的结果,亟待疏通与改变。不确定性引出的随机导向。这里的“不确定性” 并不

8、是上面提到的变化所致,而是以下情况: 一是政出多门且相互冲突, 令下面无所适从, 因而盲从。二是领导变更,新领导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打乱课改秩序。三是怀揣“摸着石头过河”的心理,追求教育时尚,哪儿热闹往哪儿凑。四是不断制造新概念,争做“概念的引跑者”,让教师“穿越概念的丛林”,疲于奔命。这类不确定性的课改,并不是为课改而来,而是为政绩而来, 为所谓的影响因子而来,是浮躁的表现, 也是导致教师抱怨、 专家质疑的真正原因。非主要因素引出的随机导向。除了既定的改革政策和文件从宏观、主要方面引导课改以外, 一些非主要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参与进来,具体如下:一是项目推动。项目制改革已经深入到课改领域,每年

9、各地区都要集中发布一定数量的项目供区域、学校申请。有的项目提前做过项目意见征求工作,意向明确,但有的项目没有这个程序,项目本身的随机性很强,再加上申报单位的竞争性、准备性差异, 申报结果也是随机的。二是实验推进。 国家不仅设立了课改实验区,许多地区的课改也遵循实验先行原则。比如,北京的“遨游计划”就是基于义务教育“六位自主”的课程创新实验,涉及 50 所实验校,成就了一批课改先锋,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出台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三是科研引领。 国家及部委层面和各地每年发布的科研课题中,课改方面的课题数量急剧上升,也反映了此次课改的影响力。此外,还有一些交给区域、 学校的临时性任务。如此种种,它们是不可或缺的配套因素,虽然具有随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