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doc42)_第1页
—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doc42)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间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引言 间国际组织是间多边合作的法律形式是广泛活泼于国际社会并有着重大影响的非行为体。从法律角度考察间国际组织以下简称国际组织最根本的问题是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问题也就是国际组织在国际层面与国内层面的法律人格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到国际组织能否、有效地履行其职能、实现其宗旨关系到国际组织与其成员国及其他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其重要意义早为人们所共知。上国际组织是否应该并已实际具有法律人格已经不是一个理问题而是一种客观现实了。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赔偿案的里程碑式的咨询起到60年代末苏联东欧学者的根本认同有关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理争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了1但是实际上围绕这一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讨始

2、终没有停顿。随着国际组织数目的日益增多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同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相关的问题表现得更加复杂深化更加具表达实以致于一些根本的问题屡屡被重新提起一些新问题又脱颖而出。比较集中的至少有以下三个问题:一。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法律根据和法理根底;二。该人格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三。该人格属性的法律后果。国外学者这三个问题的著已连篇累牍经久不衰而国内学界在这方面的讨仍寥假设晨星浅尝辄止。本文不避浅陋试图对上述三个问题作一深层次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鉴于国际组织的活动跨越于国际、国内两类法律秩序本文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讨也将分别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层面展开。 一、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根据 1.

3、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人格 国际法律人格也称国际人格通常是指能参与国际法律关系并直接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的才能和资格。只有具备国际人格的实体才能成为国际法主体国际人格和国际法主体这两个概念因此也常交替使用。2转统国际法认为主权是唯一的国际法人格者也就是唯一的国际法主体而国际组织至少在它的早不被成认为国际法人格者或国际法主体。然而现代国际法倾向于认为在国际人格和主权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络。3意味着不排除非主权的实体也可能拥有某种国际人格。在其赔偿案咨询中明确否认了只有才是国际法主体的观点指出各国集体活动的逐渐增加已经产生某些并非的团体按指间国际组织引者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情况这种新的国际法主体不一定是

4、或具有的权利和义务因为“在任何法律体系中各法律主体在其性质或权利范围上不一定一样它们的性质取决于社会需要。4不但在该咨询中根据暗含权利理推出结合国具有国际人格从而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其他间国际组织也都在实际上在不同范围内被成认为国际人格者而且在它于1980年解释世界卫生组织与埃及1951年协定的咨询中明确断言“国际组织是国际法的主体受国际法一般规那么、这些组织的组织法或它们作为缔约方的国际协定对它们所设任何义务的拘谨。5看来国际组织具有不同于其成员国的单独的国际法律人格这一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了。6 不过有一个问题却是不甚明了的:与相比较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终究从何而来?它的法律根据和法理根底是?

5、在这一点上主权很清楚:的国际人格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客观的是在国际法上主权的一种根本属性是一般国际法所普遍成认的。那么国际组织呢?迄今为止大多数国际组织的组织约章本身都没有明文规定国际组织具有国际法律人格从成文法的角度看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7由此引发了一场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人格根据的学理战出现了众多的理和。就其观点的差异而传统上可分为三派:8第一派以前苏联东欧学者的观点为代表认为只有在组织约章中明确赋予国际组织以国际人格的情况下这种法律人格才存在。9按这种观点推凡没有在组织约章中明确规定的国际组织不得享有国际人格这无异于否认了现今国际组织的大部不具有国际人格。因为在理中通过组织约

6、章明确授予国际人格的情况始终是少数例外而不是一种规那么。10显然这是“约章受权的观点。 第二派观点以北欧学者斯耶斯第德为主要倡导者坚持国际组织具有客观国际人格的。他们认为国际组织国际人格的根底不在于其根本的规定或其创立者的意图而在于国际组织存在这一客观。就其国际人格不依赖于成员国的主观意愿而存在这一点而这种人格是客观的。国际组织从根本上说是国际法的一般性主体拥有固有的才能其国际人格是国际法所赋予的。11显然这是一种“客观人格说或“固有人格说的观点。这种观点忽略了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同的差异过分强调国际组织的固有权利强调其国际人格同成员国意愿的别离这种不在理中还是理上都难以自圆其说。 第三派

7、观点可以说代表了当今学界的主流看法。该看法首先确认了国际组织具有国际人格者地位其次强调这种国际人格不是组织存在的本身而产生而是由国际组织的组织约章明示或暗示赋予的。再次该派观点中的“暗含权利学者强调的国际人格是本身固有的而国际组织的人格那么是派生出来的二者必须有所区分。12从探寻国际组织国际人格的由来的角度考察第三派观点实际上是“约章受权与“暗含权利的一种结合它不否认组织的国际人格可以经由组织约章明确授予但更强调在没有约章规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暗含权利理推出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这一观点前者有国际理为证后者那么主要是根据的咨询。 从理考察确实自从结合国成立以后随着国际社会日益向实际存在的多种类型

8、的国际法主体在组织约章中明确规定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的现象多了起来。例如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第6条、国际农业开展协定0条1款、结合国海洋法公约其76条规定了国际海底开发的国际人格、西非经济共同体条约第88条1款、东南非洲共同条约86条1款、南圆锥形共同体组织议定书第34条以及国际刑事规约第 4条1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可否认以国际公约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是授予国际组织国际人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是这不是唯一的甚至未必是主要的方式因为绝大多数国际组织的根本都没有类似的规定它们的国际人格是组织根本默示赋予的也就是说成认根本暗含着授予国际组织以国际人格的权利。这种理的最初和主要的根据就是在赔偿案的咨

9、询。 其实早在1945年的旧金山结合国际组织会议上就有人建议在宪章中明确规定结合国的国际人格但被会议第四会第二小组会的回绝了。其理由是此种做法是多余的因为宪章作为一个整体其条文实际上将暗含这一意思。13这份的远见和洞察力人震惊可惜不具有法律效力。当面对是否确认结合国在宪章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具有国际人格的问题时全体法官一致认为结合国被设计成国际协调中心因此具有特殊的、权利和才能。“该组织被待并在上行使和享有那些职能和权利只能被解释为是以结合国拥有很大程度的国际人格及国际舞台上的才能为前提的。结合国是当今世界类型的国际组织假设没有国际人格就无法实现其创立者的意图。必须成认成员国通过赋予结合国一定

10、的职能、义务和责任也就赋予它为有效实现那些职能所必要的才能。因此本的结是结合国是一个国际人格者。14在这里实际上是运用国内法上的“暗含权利理对结合国宪章进展理解释。它从结合国的创立意图和职能需要出发推出结合国应具有为实现其宗旨、履行其职能所必须的某种权利即使宪章上没有相应的明确规定也不阻碍它实际上暗含着这种权利。这种推严格以宪章为根据正是鉴于宪章明确规定了结合国的各种权利、义务和权利才能得出它同时也暗含着赋予结合国以国际人格的意图否那么无法承担这些权利、义务和权利。这一推过程说明了在宪章的明文规定与暗含意图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确立结合国的国际人格找到了根源。法官们特别强调了结合国的国际人格属性同成

11、员国的意愿之间的关系。他们的观点很明确推出结合国具有国际人格正是为了表达和实现结合国创立者的意图二者是完全一致、严联络的从而实际上把结合国国际人格的效力根据建立在创始成员国的立法意图和共同同意的根底上。 的咨询虽然仅仅是针对结合国而言的但是这一充满睿智、人信服的推理过程和暗含权利理却被国际社会广泛承受和仿效具有普遍的示范效应使得几乎所有未被根本明确授予国际人格的国际组织都可以根本的默示授予为根据而获得国际人格。 国际组织国际人格的获得根据问题虽然因赔偿案咨询而获得打破性的解决但是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与此种人格相关联的一些问题必须同样引起重视。其中至少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是国际组织的国际

12、人格同的区别。虽然确认了结合国具有国际人格但又特别强调这并非说结合国是一个其法律人格、权利和义务同是一样的;也不意味着它是一个“超其权利义务总是在国际层面甚至在国际层面上有比更多的权利义务。说它是国际人格者只是说明它是一个国际法主体有才能获得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15这段的用意在于提醒人们虽然都是国际法主体都具有国际人格但不能把国际组织与等同起来混为一谈。在国际法律体系中法律人格是各不一样的。其法律性质取决于国际社会的需要其权利范围也并非一致。16至于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同相比有哪些不同没有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过通常认为主权拥有国际法所成认的国际法主体的全部国际权利和义务而象结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所拥

13、有的权利义务那么取决于组织约章所标明或暗含的、或在理中开展起来的组织宗旨和职能。17也就是说主权是主要的、典型的国际人格者具有完全的国际人格而国际组织只是在有限范围内是国际法的主体和国际人格者是不完全的国际人格者具有有限制、有条件而非一般的国际人格。18假设进一步地探究不难看出的国际人格是的根本属性主权所的是其本身固有的是主权性人格;而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那么是组织的约章明示或暗示授予的因此是派生的。其权利、才能的性质和范围主要取决于组织的职能需要是一种职能性权利和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组织的人格不妨称之为职能性人格。19 其次各间国际组织享有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国际人格。虽然所有国际组织都可援引

14、赔偿案咨询的理由断言自己享有组织根本上没有明示宣告的国际人格但是这决不表示所有的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上都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才能。20这与相比是很大的差异。所有主权都平等地享有国际法所成认的同等的主权权利和国际人格而每一个国际组织国际人格的程度和范围却是一个个案其差异取决于各自根本所规定的不同的宗旨与职能。可以肯定地说每一个国际组织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权利才能和行为才能。因此在国际组织法上法律人格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划一的概念而是有其详细不同的内涵的。这也恰恰验证了国际组织法的一个特征:国际组织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具有一套统一的固定的可以普遍适用于所有国际组织的原那么、规那么和制度它不过是把各国际组织产生和

15、运作过程同遇到的法律问题归纳、抽象出来形成为一套性或指导性的法律形式其真正适用须结合每一个国际组织的详细情况。 第三个问题是国际组织由暗含权利推出来的国际人格是否具有客观性对于没有成认该国际人格的非成员国是否有效。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国际组织的这种人格终究在多大范围内有效和得以发生。在咨询中明确断言结合国具有客观的国际人格即使对非成员国也有提出国际求偿的才能其理由是结合国是由代表国际社会绝大多数的组成的。21显然在这里把成员国的普遍性作为制定结合国具有客观国际人格的根据。假设照此推理是否意味着非普遍性国际组织就不具有客观的国际人格格效力仅限于成员国呢?这一点是不清楚的赔偿案咨询实际上是向国际社会

16、提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结合国的国际人格因其成员国的普遍性而具有客观性这一理由能否使之成为一条一般性原那么或规那么是值得商榷的。现今多数学者认为从理上看国际组织客观人格的概念同条约的相关性原那么是对立的。众所周知“条约不及于第三方。国际组织的组织约章本质上是一个条约对于非成员国的第三方不具有约束力而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也是针对其成员国而言的对非成员国不具有同等效力。因此非成员国享有充分以是成认还是否认这种人格。22虽然一般来说非成员国没有特别的理由去回绝成认一个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但是也绝无义务去成认这种人格。不过上除了曾经发生过前苏联东欧回绝成认欧洲共同体法律人格的情况外23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生

17、过非成员国回绝成认一个国际组织的先例。24因此客观人格问题在理中看来已经得到理解决。据国际组织法专家阿美拉辛荷的研究国际理说明国际组织的客观人格同成员国数目的多少及是否被非成员国成认无关的咨询也无意确立国际组织客观人格的一般性。国际组织的客观存在并且拥有一定的法律才能这一使得非成员国在与国际组织的交往时往往视之具有国际人格而无须予以正式成认。他的结是国际组织上具有客观法律人格而不其成员国多少或是否被第三国成认。这一结的得出也许符合实际情况但似乎尚缺乏人信服的证过程因此至今仍受到置疑。25 2.国际组织的国内法律人格 国际组织不但在国际层面而且也在国内法律秩序中拥有不同于成员国的自主的法律人格以

18、便能行使其各项职能。比较而言国际组织国内人格的获得与成认要比其国际人格来得明确和简易。 绝大多数国际组织的根本都正式宣告组织享有国内法上自主法人的权利26也就是说国际组织的国内人格主要是从其组织约章中取到法律根据的。当然除此而外还有一些用作补充的更为详细的法律。例如通过多边条约或议定书详细载明或列出组织在国内法律秩序中的地位及特权与豁免;通过双边性质的总部协定。进一步界定组织在东道国的法律地位等。所有这些都详细列出了组织在国内法上的权利才能与行为才能例如订立合同获得和处理动产与不动产进展法律诉讼等。27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即使组织约章及有关中没有组织的国内人格的明确规定国际组织也被普遍认为在国内法

19、上享有为实现其宗旨、履行其职能所必须的从事任何法律行为或任务的权利这种暗含的权利和权利应视为组织国内人格的必要组成部。28由此也可见暗含权利理不仅适用于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同样也适用于其国内人格。29 至于国际组织的国内人格如何在成员国或非成员国得到成认和发生效力那么由于多种因素而表现得各式各样。一般说来各国都有自身的规那么和来国际组织的人格是否及如何在本国法律体系生效力。 首先对成员国而言它们受组织约章的拘谨假设该约章已确立了组织的国内法人格都会在法律上或上成认组织在本国的人格这是它们的义务。不过在详细的承受方式上主张一元或二元的却大相径庭。在主张一元的成员国内约束的国际法规那么可以直接在国内

20、法庭上引用如荷兰因此成认根本规定的组织国内人格是顺理成章的事毫无窒碍。而在主张二元的成员国内往往只有当赋予国际组织以国内人格的国际准那么转化或纳入到该国内法之后这种人格才能被成认。也就是说需要相应的国内立法来确认组织人格在国内的效力。在这方面英国是一个转化的典型。英国专门制订了?英国国际组织 特权与豁免法?以规定英国参加的国际组织在国内法上的法人地位。也制订了类似的?国际组织法?。但是并非所有二元都象英国那样采取转化方式。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当一批在国内权利批准了所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条约后就视为完成了纳入程序该条约即在国内产生效力无需再作另外的专门立法了。总之不采取何种形式成员国成认国际组织明示或暗

21、示的国内人格是没有疑义的。 问题在于非成员国。它们没有义务成认自己未参加的国际组织在本国的法律人格。一那么因为该组织的根本对它们第三国无约束力二那么也没有习惯国际法规那么要求非成员国必须这样做。不过在理中非成员国是愿意并可能去成认一个国际组织的人格的。最突出的例子是非成员国通过与该国际组织订立总部协定或特权与豁免的双边协定成认该组织在本国的法律人格如瑞士与结合国签定的日内瓦总部协定奥地利与石油输出国组织签定的维也纳总部协定等。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非成员国都是在国内诉讼过程中通过适用其国内的冲突法规那么或其他原那么例如礼让来成认国际组织的国内人格的。特别是当出如今非成员国国内上的国际组织其根本没有明

22、确规定国内人格的时候非成员国一般都是借助于冲突法来确认的。冲突法上有个普遍规那么即法人的法律地位和才能是由属人法的。国内将国际组织应适用的准据法指向属人法即国际法。而在国际法上国际组织是享有国际法律人格的这样该国际人格就成为组织在国内法上具有人格的根底和证据。30例如在锡理事会诉AMALGAMET案中并不是锡理事会成员国没有成认该组织的义务但纽约根据冲突法规那么成认了该组织在的法律人格使之能在直接参与诉讼。31类似的案例还有阿拉伯货币组织AMF诉哈森案“。32在后一案中英国并非 AMF成员国但认为有迹象说明英国已经或准备成认该组织这一点就足以使英国成认AMF的法律人格了。更何况AMF业已被它的

23、一个成员国阿联酋赋予了国内人格出于国际礼让的考虑英国也成认其国内人格33以便其参与诉讼程序。英国的述做法确实有权宜应变的考虑但它惯常的主要适用冲突法规那么的做法却多为其他仿效。34总之不采用何种理由在大多数情况下非成员国成认一个国际组织的国内人格是不困难的。35 二、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一旦被确认接下来就必须理解这种人格在国际国内法律秩序中的详细内涵和表现形式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这种人格属性将要产生的法律后果。不过这种人格属性、内涵和效力在文献中不总是被评估得很清楚的应该根据各组织的职能需要而不是抽象的人格定义去确定其权利内涵。 1.国际人格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在谈到

24、国际组织国际人格的内涵时有两点是必须重申的。其一国际组织承受国际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才能不同于它只具有组织约章明示或暗示的为实现其宗旨职能所必要的那部权利才能和行为才能。其二各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因各组织的宗旨、职能、性质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范围和程度。 作为国际法律关系中的行为体国际组织可以同成员国、非成员国、其他国际组织开展对外交往。其国际层面的法律才能通常包括:缔结条约、承受和派遣外交使节、成认国际法主体、提出或承受国际求偿、就国际求偿诉诸、召开国际会议、保存和登记条约、颁发护照和国际行证件、承担船舶与航空器的注册以及使用组织的旗帜、信章和徽识等。36当然这些法律才能的详细施行要依各个国际组织的

25、实际情况而定并不是一种统一的固定的。同时个别国际组织如结合国还拥有比这更广泛更重大的法律才能如派出维持和平、对特定领土行使辖、监视成员国的选举等。以上所列举的国际组织对外交流的形式和手段本质上也是其国际人格的内涵与表现形式。鉴于不可能就每一种才能形式都予以详细讨下面仅以缔约权为例进展示范性说明。 国际组织的缔约权从根本上说是实现组织职能所必需的它可以由组织约章或其他法律直接明确授予也可以从组织约章中推出暗含有这种必要的法律才能。即使组织约章中没有明确规定也丝毫不阻碍国际组织在实际上享有和行使缔约权。另一方面各国际组织的缔约权才能是不尽一样的其范围、程度的差异取决于组织职能和的差异。 国际组织具

26、有缔约权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1986年结合国主持通过了一个与国际组织相关的专门的条约法公约即是这种共识及其重要意义的象征。37不过这并非表示任何国际组织都可以同第三方缔结任何类型的条约。对国际组织缔约权的明显限制就是这类条约的所涉事项不得超出国际组织的权限范围。这方面容易出问题的是组织暗含的缔约权的行使即这样缔结的条约有否超越组织或组织内特定机构的权限。假设真的发生这种情况并有人提出质疑从理上讲国际组织可以恳求给予咨询但是迄今为止这样的案例还没有出现过。38 国际组织本身订立的条约通常不直接拘谨成员国也不强迫性地针对它们而只拘谨组织自身。甚至组织内某一机构对外缔结的条约也最终以组织为拘谨对

27、象。这些都是组织被赋予法律人格的结果。除非组织规那么或所订条约另有规定或者组织成员国也是条约的缔约方才出现例外情况39对于例外情况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区分在同一条约中组织的责任和成员国的责任。以欧洲共同体为例它们一般是在有关条约的批准书或参加书中对此作出明确区分。40 国际组织的缔约权意味着它们是作为的一方而参与条约的但是这一权利必须同组织的另一项准立法性质的职能严格区分即国际组织具有充当间多边条约的发起者、组织者、审议场所或会谈场所的法律才能。在后一角色中国际组织本身通常并不参与缔结条约不构成条约的一方而只是将经它通过的条约提供给成员国参加。理中要做到这种严格区分并不容易。就连结合国都不

28、总是能区别清楚的。41一般来说国际组织作为缔约方参加的条约绝大多数是双边协定其目的是用以界定组织的活动和法律地位或是规定组织同特定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不过近些年来出现了国际组织在较多限制的条件下成为多边造法性条约的缔约方的现象有一些国际多边公约如今开场向国际组织主要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洲共同体允其参加。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的?与国际组织间或国际组织互相间条约法的维也纳公约?最近几年已承受结合国、结合国的一批专门机构及少数性组织的参加。42但是这样的条约毕竟只是一些例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经由公约形式的国际立法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主权的独有权利。 2.国内人格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规定国际

29、组织国内人格的根本通常都提到以下三类法律才能:订立合同、获得和处置动产或不动产、提起诉讼。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在国内法律秩序中都享有这三种法律才能如同一般的国内法人一样。然而国际组织国内人格的内涵远不限于此还包括其他许多法律才能和行为才能。诸如签发件或行理特定的交通工具注册制度制订旨在组织总部所在地活动的规那么等等。显然这些都不是国内法中一般法人所能具备的法律才能而只是为国际组织这类特殊的人格者所设立的。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国际组织在国内法律秩序中享有为实现其职能所必要的特权与豁免这是其国内人格的突出表现。 国际组织特权与豁免的法律根据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国际条约、又有国内立法。通常国际组织的组成条约

30、都包括一个根本条款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向组织、其他成员国使团及组织职员提供在其本国境内的特权与豁免如?结合国宪章?05条。不过这类条款往往过于原那么通常的做法是再补充一个更为详细详细的多边的专门条约或协定以便施行、操作如?结合国特权与豁免公约?、?结合国专门机构特权与豁免公约?43除了这类多边条约还有一些双边条约涉及到或专门规定了国际组织在有关内的特权与豁免如国际组织与总部所在国签订的总部协定与承办组织活动的东道国、承受组织技术或经济援助的受援国签定的双边协定以及同承受或参与维持和平行动的签定的双边协定44等等。所有这些国际条约赋予了缔约国在国际法上的法律义务即承诺要在国内法律秩序中给予国际组织以

31、特权和豁免。缔约国通常要经由国内立法来施行这些义务如的?国际组织豁免法?1945年12月29日英国的?国际组织特权与豁免法?1950年7月12日。当然这类国内法并不是一个国际义务的渊源真正构成其国际义务渊源的仍然是该参加的国际组织的组织法以及该缔结的有关多边条约或双边协定。在理中假设缺乏明确的条约规定根据诚信原那么一个一旦同意国际组织为某种目的在本国内存在也有义务给予该国际组织以必要的特权与豁免。45 作为国内法中的一个特殊人格者国际组织在国内法律秩序中通常享有以下特权与豁免: 1辖豁免。用以确保国际组织在其所有活动领域免于任何形式的诉讼程序。其正当性很简单:一个国际组织行为的合法性问题是不宜

32、由个别国内来的。46当然理中并非所有国际组织的所有活动都绝对地享有辖豁免那些从事经营活动的国际组织的具有私法性质的行为如国际金融组织的融资活动是不在豁免范围之内的。国际组织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以主动明确地放弃某种辖豁免47但是这种放弃通常不得及于执行豁免。 2判决的执行豁免。国际组织享有豁免所有执行措施的权利例如豁免针对组织财产、资产的判决执行。当然特定情况下某些国际组织也可能选择放弃执行豁免但必须是明示的。48 3组织的房舍、财产和不受进犯。这是国际组织特权与豁免条约或条款中的一项原那么。即便是东道国当没有获得组织行政首长的同意也不得擅自进入组织所在地尽组织所在地仍然处在东道国的主权和法律辖之下

33、。 4货币和财政特权。国际组织享有持有款项、黄金、任何货币并可移转的特权而且组织的资产、收入或财产免除直接税但属于使用公共设施效劳的税捐不得免除。此外组织为公务用处而运入运出的物品免除关税和进出口的限禁。 5。包括官方往来不受检查有权使用电码、信使和邮袋享有方面的最惠国待遇等等。49 需要强调的是国际组织所享有的特权与豁免仅仅是组织的国内法律人格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之一这种权利才能和行为才能的获得完全是出于实现组织宗旨、履行组织职能的需要。而且这种由职能需要所的特权与豁免不仅仅及于组织本身还扩及组织职员和相关人员。换言之作为国际公务员、国际组织的职员因组织享有的法律人格而获得在有关内的特权与豁免。

34、 首先就国际组织正式职员所享有的特权与豁免而言不同国际组织的不同级别的职员享有不同等的特权与豁免。 1辖豁免。组织行政首长及其副手、助手被赋予完全的辖豁免而其他只有他们的公务行为才能享有辖豁免。通常行政首长有权其下属的行为是否在执行公务。50而欧洲联盟的理进一步说明欧盟要为其职员的公务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但不对其私人性质的行为负责。51 2薪金免纳税捐。国际组织职员不是否是总部所在国国民均得免予薪金所得税但少数组织例外。52在一些组织的总部协定中东道国国籍的职员不但不能免除薪金税而且还不能免除其他国民义务甚至不能享受豁免。53 3出入境便利。在结合国系统及某些区域组织中其职员不但可豁免东道国

35、移民限制和外侨登记而出入境在发生国际时还可享有同外交使节一样的遣送、返国的便利还可以凭借组织颁发的行证件在各国享受快速获得签证、免予签证或其他特殊的行便利。 国际组织职员的特权与豁免如同组织本身一样具有明显的职能需要的性质;而且在必要的时候可经由组织行政首长明示予以放弃。54 其次虽非国际组织正式职员但为国际组织所聘用的专家或国际武装成员在他们履行公务间也享有不同程度的特权与豁免。55这些特权与豁免是为行使职能所必要的从根本上讲那么归因于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 至于说各成员国常驻总部使团或参与组织活动的特别使团其使团成员所享有的特权与豁免看上去类似于外交使团但其法律根据并不是间互相对等的互惠原那

36、么的条约而是渊源于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56据此国际组织有邀请、接纳各成员国使团的权利也有保证各使团成员、平等行使其职能的义务。 三、国际组织人格属性的法律后果 作为法律人格者的国际组织如同其别人格者一样格属性可带来相应的法律后果详细地说表如今两个方面即地承受国际法和国内法上的权利与义务。一方面国际组织在遭受到不法行为的后果时不是在国际还是国内法律秩序中都有权对行为者提出求偿要求包括在国内上提起诉讼。这一点已获得广泛成认并被理证明。另一方面国际组织也要对自己的不法或不当行为带来的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一点在理上也被广泛承受并为国际组织本身所成认只是在实际处理方面相对困难一些。结合国就曾指出过

37、结合国为其维和的行为所承担国际责任的问题应归结到结合国的国际人格及其承受国际权利与义务的才能上。57这一结其实对所有国际组织的活动领域都是适用的。就国际组织开展活动的领域而言它至少会在三个层面组织法律秩序、国内法律秩序以及国际法秩序产生因违背法律规那么而承担责任的问题。因为在这三类法律体系中责任的规那么适用于所有法律人格者当然也适用于国际组织。以下依次说明。 1.国际组织在法律秩序中的责任 比较而言国际组织在组织法律秩序中产生的责任不是很常见的即使有也主要表如今国际公务员法中尤其是在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欧洲共同体以及专门处理此类问题的行政法庭上。国际组织内各机构的行为倘属不合法行为不但不具有法律效

38、力而且还会因其不良后果使组织承担损害赔偿责任。58更有甚者欧洲共同体还把这种义务扩展到由组织各机构或有关在立法活动或执法活动中履行职能时可能产生的所有损害后果上59包括那些非合同责任。60欧洲共同体还由此开展出世所罕见的“共同体侵权法体制。61同样性质的规那么在结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三第22条中也有规定国际海底开发将对其在行使权利和职能过程中的不法行为造成的任何损害后果承担责任或赔偿。而某些国际金融组织如世界银行也正在小心翼翼地建立一种用以审查和组织机构行为在法中的合法性的机制。因为有公务员指陈组织的某些正在施行的工程违背了组织的政策和指导原那么个人诉求也将因此而产生。62 不过理说明国际组织在

39、法律秩序中的责任根本上是针对组织职员而言的从形式上看主要是损害赔偿责任。造成这些责任的原因更多的不是来自组织各机构的不法行为而是国际组织实际上充当着国际职员意外事故“人的角色。但凡国际职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遭遇意外事故通常都由国际组织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或代为要求损害赔偿这在国际组织的规那么中都有明确的规定。63 2.国际组织在国内法律秩序中的责任 国际组织在一个内存在和活动作为国内法人格者它具有承受国内法上权利义务的才能。它必须遵守驻在国的法律假设有违背法律的行为必须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这种责任或者归因于组织订立的可适用国内法的合同或者产生于因无视与合同相关的问题而导致的侵权行为。毫无疑问

40、假设组织参与订立的合同可适用国内法那么组织对合同的不作为或过失行为都要承担国内法上的相应责任。这方面人们所熟知的案例有西土案和国际锡理事会案。在西土案中阿拉伯工业化组织AOI因成员的纷争而中止了活动从而也未能完成与西土订立的合资工程合同。西土提起诉讼几经瑞士法庭的初步程序最终被判决获得赔偿。该合同受瑞士法律辖AOI中止合同要承担根据瑞士法而产生的责任。在第二个案子中国际锡理事会ITC是一个商品协定组织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了它的破产使之不能履行其在许多私法合同中的承诺债权人因此在几个国内和仲裁庭起诉其中多数在英国也有在和马来西亚的既起诉该组织也起诉其成员国大多数求偿诉讼在1990年获得最终解决。65

41、在这两个案子中国际组织在国内法中的责任问题并未受到置疑也没有成为国内法庭上的核心问题。 国际组织对其在一个领土内的活动造成的损害应承担国内法上的赔偿责任已成为一个被普遍承受的原那么即国际组织的责任原那么该原那么既适用于合同性损害也适用于非合同性损害即侵权责任。同时国际组织在一个内可能享受的辖豁免上也不会限制国际组织贡任原那么在国内法庭的施行。有许多措施可以保证这类损害赔偿义务得到公平解决。例如国际组织可以事先同私人订立合同或者同东道国签订责任移转协议来保证受损害者的权利。其他如设立求偿会在合同中规定仲裁条款组织主动发表放弃豁免权的声明等措施都是可用来确定和施行国际组织责任的方式。绝大多数有关国

42、际组织特权与豁免的均载明组织有义务规定可供选择的解决争端的各种机制如?结合国特权与豁免公约?第29节?专门机构特权与豁免公约?第31节以及各种总部协定等所做的规定等。 3.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上的责任 国际组织作为国际人格者假设违背了对其有拘谨力的国际是要承担国际法上的相应责任的这一点也已被普遍承受。而且多数认为责任的国际法规那么在经过必要的修改后原那么上也适用于国际组织。66结合国曾就结合国的责任问题指出“责任原那么被普遍认为也适用于国际组织。一项损害只要是由于违背国际义务而造成并且又可归因于或国际组织那么必定涉及到该或该国际组织的国际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67这就是说国际法上责任的原那么、规那么和

43、制度包括确定国际责任的两个构成要素的规那么同样也适用于国际组织。换言之确定国际组织国际责任的因素也是两个一个是确有违背国际义务的不法行为一个是该不法行为可归结于国际组织。 不过如何确定一项国际义务对国际组织是否有效不是总容易搞清楚的。理中国际组织对于那些即使有损害后果但并未构成违背国际义务的行为不承担责任。例如结合国维和正常的行动是严格遵循国际人道法原那么与规那么的对该行动过程中造成的伤害结合国向来回绝承担责任。68但是组织中任何正式机构的行为包括非正式受其理的人员或团体的行为从国际责任的角度考察都可以归责于国际组织的行为。例如结合国维和成员违背了国际义务从来都是归责到结合国自身而不是归责于提

44、供这些成员的各有关成员国。69 国际组织的责任通常可以通过适用外交保护的方式来施行。例如结合国认可其驻刚果维和对平民伤害所造成的责任并同有关缔结了付款协议向受害者给予了赔偿。当然国际组织的国际责任也可以利用各种传统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来解决。70理说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同国际组织在秩序和国内秩序中屡屡发生的责任事项特别是赔偿责任事项相比国际组织在国际层面责任事项的发生始终是处于最小限度内。71 4.成员国与国际组织的责任 同国际组织的责任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成员国应否对国际组织的不法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这一问题不从理上还是理上都涉及到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问题因此也有必要连带加以说明。在西土案与国际锡理

45、事会案中两个国际组织的债权人都试图要确立组织成员对组织责任的共同责任或者至少是附属责任。对此几个受理法庭做出了几乎一样的裁决:审理案中的不法行为所产生的责任仅仅是由国际组织自身而造成的。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这一点了不可能由组织成员国来承担组织的责任。72在这两个案子中主张国际组织成员国责任的据至少有三个:首先国际组织是成员国的代表或代理人代表说;其次国际组织受成员国控制控制说;第三组成条约中没有排除成员国责任的规定非排除说。然而所有这些据都被法庭驳回。 针对代表说受理锡理事会案的英国上诉裁决按照章程的规定成员国与国际锡理事会的关系并不是一种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就合同性质或成员资格性

46、质而言类似于股东与由他们通过合同或结合组成的法律实体之间的关系。章程说明。成员国无意受权锡理事会在对外订立锡合同或贷款合同时充当自己的代理人而锡理事会也无意这样做。73 针对控制说受理西土案的瑞士联邦法庭的判决指出国际组织享有的对其成员国的自主地位使得组织活动受成员国控制的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立者所提出的两点即创始成员国具有的支配作用阿拉伯工业化组织的权威机构是由各成员国部长组成的高级会也都缺乏以损害该组织的地位和法律人格。74 针对非排除说的观点英国上诉认为仅仅根据条约中没有排除成员国责任的条款就断言成员国也对组织的不法行为承担直接责任这种点缺乏说服力是不能承受的。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理说明仅

47、凭缺乏排除条款就承受国际组织的直接责任的先例。75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法研究院Institute ofInternational law在其1995年国际组织责任的一份中明确作出结国际组织本身而非成员国是对其不法行为后果承担责任的唯一主体。76该研究院的向来被认为是一种权威的国际公法学家学说用以阐述或证明国际法的原那么和规那么因此不妨作为对上述争议的一个结。 至于成员国是否能完全排除或应如何承担国际组织某些责任的问题涉及到其他许多详细的法律技术问题似已偏离本文的主题这里不再做进一步的讨。 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是一个老问题也是国际组织法中一个长久不衰的重要问题。它或可成为一个晴雨表反映出整个国际法的变

48、化与开展特别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主权的开展变化值得长地跟踪研究。理还在开展理尚有争议。本文及的三个问题既非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全部内容也非完全定不过是企望引起学界同仁的重视和参与以促进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应用。 注释 1 P Sands P. Klein Bouetts law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Sweet Maxwell London 2001 pp. 469-470;又G. I. Tunkin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United Nations 119 Rdc 1966 III. 3 Sands Klein 前引书 1p. 46

49、9. 4 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中文版第一卷第一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1995年页11-12. 5 ICJ Reports 1980pp. -90. 6 詹宁斯。瓦茨修订前引书4页11. 8 M. Roma-Montaldo International Legal Personality and Implied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A BYIL1970。PP.111-155. 9 Tunkin 前引书1pp.20-25. 10 Sands . Klein 前引1p. 470. 11 F.Seyersted Objesctive Intern

50、ational Personality of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 34 NorTIR19pp.1-112;又见F. Seyersted The Leagal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51NorTIR1982pp.203-205. 12 Sermers . Blokker前引书p.979. 14 1949 ICJ Reports at p.179. 15 1949 ICJ Reportsp.179. 16 詹宁斯。瓦茨修订前引书4页1-12. 17 Amerasinghe 见前注13p.94. 18 詹宁斯。瓦

51、茨修订见前注4页91-92. 19 与作者持同样观点的参阅:Sermers. Blokker 前引书7p.981; H. Mosler subjects ofInternational Law TEPIL1984P.443435 I.Brownlie Principles of PublicInternational Law. 4thed 1990p.680. 20 Sands . Klein 前引书1p.472. 21 1949 ICJ Reports p. 185. 24 Amerasinghe 前引书3p.86. 25 Amerasinghe前引书3pp.85-91. 26 ?国际规约?

52、第25条;?世界组织公约?2条1款;?结合国工业开展组织组织法?第21条1款;?美洲组织宪章?33条;?制止化学武器组织?条约第8条48段等。 27 ?结合国特权及豁免公约?条IMF协定第9条2款IBRO协定第7条2款。 28 Sands. Klein 前引书1p.477. 29 Amerasinghe 前引书13p.70. 31 International Tin Council V. Amalgamet Inc.524 NYS 2d 1988。P.971转引自 Amerasinghe前引书13p.71. 33 19901 All ER pp. 691-2. 34 Amerasinghe前引书13p.26. 35 Sands . Klein前引书1p.479. 36 Sermers . Blokker前引书72章“对外关系pp.1055-1183. 37 ?和国际组织间或国际组织互相间条约法的维也纳公约?1986年3月21日维也纳。 38 Sands . Klein前引书1p.481. 39 组织及其成员国参加同一第约在欧洲共同体是常见的现象参见 Sands .Klein前引书p.483. 40 ?结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九第5条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