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文言教学的方法_第1页
张中行:文言教学的方法_第2页
张中行:文言教学的方法_第3页
张中行:文言教学的方法_第4页
张中行:文言教学的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谈谈文言教学张中行有人说学文言比学外语还难,我想这大概是从学外语一年半载可用、学文言十年八年难通方面考虑的。如果要求的等级相同,我不同意学文言比学外语还难的说法,因为文言和现代汉语“都是汉语”,只是有祖孙行辈的不同。祖和孙是不同代的人,但是有血缘关系,就语言说,两种语文的词汇语法系统有血肉联系。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几个字我们现在都沿用,这是词汇的血肉联系。孟子第一句“孟子见梁惠王”我们现在仍是用这个格式说,这是语法的血肉联系。有联系就容易懂、容易学。外语就不成,见了总是面生,要硬记。再从正面说,关键在方法,方法对就不难学会,不对就难于学会。对的方法是什么?说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熟能生巧”

2、,或者说,以“多读”为基础求会求通。学会语言靠熟,是人人都知道的,都经验过的。也可以提到“理”的高度说,学会语言靠熟,是以语言的性质为依据的,这性质就是“约定俗成”。你要会,能用,就必须掌握“约”,掌握“俗”;想掌握“约”和“俗”,自然只能用“熟”的办法。不错,各种语言都是有规律的,就是说,表示某种性质的意思,一般是用某种性质的模式,如“主谓”“动宾”“偏正”等等。但这规律都是概括的,而且常常容许例外,真到用的时候,就多半不能靠它,而要靠约定俗成。举例说,活动触及或影响某一物这类意思,我们用“动宾”的模式表示,如吃饭,读书,买菜等等,可是机械地用这个模式,不能说“我醉酒”,而说“酒醉我”那就错

3、了。这是句法范围内的情况。词法就更灵活了,比如用文言,你称老朋友为“故人”可以、称为“故交”也可以,却不得类推而称为“故友”,因为故友的意义是死去的朋友。谁定的?不知道,反正约定俗成了,我们就得照办。熟的要求,或说熟的结果,是把一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印在脑子里。脑子里有这个表达习惯,或者说有各式各样的习用模式,看到新的,模式相同的自然会重合,于是鉴往知来,就会确定这个新的是什么意义。举例说,读过“雨雪”“雨霰”“雨雹”,知道意义都是由天上降什么,一次读到新的事“天雨粟”,立刻了解这是由天上降粮食。不过脑子里没有这许许多多模式,看见生疏的就会莫名其妙。求脑子里印上种种模式,除熟以外没有别的办法。熟来

4、自“多读”,也是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多读,不能不多用时间和精力,还不能不讲求方法。关于读的方法,内容复杂,这里只能提提要点。(一)要以精读为本。所谓精读,包括:1.选材要适当,既要高质量,又要利于熟悉文言的多种表达习惯。举例说,同是西汉作品,同是名作,读司马相如的赋就不如读史记,因为后者含有更多的文言表达模式,而且是典型的。2.要一字一词一句都了解得确切而透彻。这有如房基,稳固了,建以上多层就比较容易。3.要由慢而快,体会意义,吟味情调,抑扬顿挫地读,时间拉长,少则三五次,多则十次八次,读熟。必须这样才能印在脑子里。(二)要以博览为羽翼。精读,求多不容易,所以要到精读略有所得,稍有能力前进的

5、时候,应该博览。博览要求量多,理解方面可以安于粗疏,有时候甚至可以不求甚解。(三)读物性质的面宜于宽,要各类文章都读。举例说,翻来复去总是唐诗三百首,或者朝朝夕夕太平广记,不愿意费些力气读子部书的议论,所得就会有限。(四)原则上要由浅入深,理由用不着说。但容许跳跃,比如偶尔读一两种艰深的,硬着头皮啃,虽然不全懂,却会有利于更快地提高。(五)要尽力试着由“他力”过渡到“自力”。所谓他力是老师讲解和详细新注之类。学文言,到适当的时候,应该练习自己读古籍,所读或只有旧注或无注,甚至没有标点。多读,要求不止一项,总的说是个“勤”字。说起勤,我们都知道不很容易。常用的由“勤”构成的合成词有“勤勉”“勤奋

6、”“勤苦”等,可见勤与努力的艰苦紧紧相连。难,可是又势在必行,怎么保证?我的经验,最好乞灵于一个秘方,“养成习惯”,因为它是勤的坚固的支柱,保证有效。我有时想人的活动或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自或主要来自本能,如“吃”和“呼吸”等,生来就会,又须臾不可离,用不着以人力培养坚忍性。另一类就不然,如读书,尤其读文言,显然不是本能所要求,就需多用些人力,培养坚韧性。年幼、年轻的人初接触文言,一见倾心的大概很少,想学会,非勤不可,就最好用这个秘方,养成习惯。阅读习惯是学会文言的保证力量,但性质偏于消极。还有更积极的,更值得重视,是“兴趣”。与习惯相比,兴趣的本事更大,或说性质有些怪。说它怪,因为它既是习

7、惯的母亲,又是习惯的女儿。说它是母亲,意思是靠它可以产生习惯。我当年盲人骑瞎马,开始就是靠兴趣养成读文言的习惯的,那读的是聊斋志异,现在想,如果碰到的不是聊斋志异而是钦定四书文,那情况就会完全两样。就学文言说,这件事很小,意义却重大,是为了习惯容易养成,选择文言读物早期宜多照顾一些兴趣。举例说,陆宣公奏议和东坡志林都是名著,初学读,那就以选用东坡志林为好,因为读时可以少皱眉,有利于锲而不舍。以上说学文言不难的一面,筹画的路径,推想会引来不少诘难。理由有各种。(一)老一套,没什么新鲜的。(二)甘心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可以算作学会文言的办法,总不是好办法。(三)多读,于熟中求会,是旧时三味书

8、屋的老框框;时至今日,要讲科学,讲效率,应该另求多快好省的学习规律。这第三种反对意见值得重视,因为不只不赞成,而是另有办法。这所谓科学的办法又是什么呢?我推想,大致是以了解文言的词汇语法体系的情况或说结构规律为纲,以知识代熟悉,由认识一“点”而希求通达“全面”。我没有专力去调查,只是凭各方面见闻的集合,总感到近些年来,语文教学中形成一种风气,甚至成为潮流,就是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分析句子结构、研讨语法规律上,似乎相信这是不变通为通的一剂良药。表现在课内课外的是:详细介绍单复句的多种结构的分析法和图解法;学生的作业也是这一套,大多是析句,指出各个词在句中的身分和作用;语文期刊呢,也不能不随着这股潮流

9、动荡,于是连篇累牍的谈论语法规律,分析句子结构。这潮流自然不能不表现在文言教学上。举个突出的例子,大概一年多以前,一个女青年来求教,是分析一篇文言文的每一句的语法结构。问她,这道题是什么补习性的夜校的教师所布置,说是这样,可以深入理解,摸清文言的规律,一通百通。我皱皱眉,但也只好帮她分析。多数句子是比较容易的,但有少数不好办,有个别词,简直不知道应该算作什么语,原因是,一则句子结构不平常,二则不知道这位教师属于语法的哪一派。以“亭午雨霁”为例,“亭午”是什么成分呢?为了认真负责,我只好告诉她,依照黎锦熙先生的看法是附加语,依照赵元任先生的看法是主语。她追问究竟哪种说法对,她应该怎样分析,我当然

10、只能说不知道。勉强分析若干旬之后,我问她学习文言的情况,她说每天累得要死,题也做不完,也不知道有什么用,看见课本就头疼,想不学了。当然,我们应该承认,教师这样教,用意主要是希望学生费力不多而能够学会,这是好的。只是据我看,这样做,希望十之十要落空,这样说理由有很多。(一)这样翻来复去地分析结构,对于确切了解意义实在用处不大。以论语开篇为例,已经知道“子日”的意义是“孔子说”之后,分析结构,说“子”是主语,“日”是“谓语”,除去多费些话,多费些脑力之外,还有什么用?再举个例子,蒋士锭鸣机夜课图记里有“母子视之”的话,确切了解意义之前,怎么能够知道“母”是主语,以下是谓语呢?再有,分析结构,有时候

11、并不那么容易。还是以论语开篇为例,“子日”是主谓,不会有异议,向下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异议就会出现,大概会以为前面省略了“人”吧?由此可见,学文言,寄希望于认清结构,结果常常不是云开见日,而是走入迷宫。(二)有关结构的规律是概括的,形式的,作为语法学家,这是珍贵的知识,至于一般人学文言,那就苦于用不上,因为它不能告诉你某一个词汇在某处是什么意义,某些相连的一组字是什么结构,表示什么意义。(三)分析结构,如上面的举例所显示,要费大量的精力和不少的时间,而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的想法,不多读就学不会,所以是最严重的失策。(四)翻来复去分析的结果之一是,学的人被搅得头昏脑胀,望文言而生

12、畏,扼杀了接触文言的兴趣,这就等于拆毁了学会文言的基础,所以也是严重的失策。那么,有关文言词汇语法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就毫无用处,永远不要学吗?也不是这样。我的想法要在有相当的感性认识之后学,才费力不多而收效大。比如课内课外已经读了二三十万字,普通的文言表达习惯已经相当熟悉,找来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常识,用十天半个月看一遍会有一些好处:对文言的认识,零碎的可以集合为全面的,模糊的可以化为明确的,感性的可以上升为理性的。如果反过来,没有相当的感知,认识之前就硬记规律,难记且不说,还会莫名其妙。因此,我一直认为,就学文言文的进程说,规律性的知识是辅助力量,要放在较后期学,时间也不必用很多。上面谈了学文

13、言的两条路,我的私荐,一条是阳关大道,一条是死胡同。教是为学服务的,学应该走的路,教当然要随着走。不过中学是教学文言的大户,有特点,单提出来说说,引起注意,也许有些好处。这要从过去和目前的现实说起,因为这是个大特点。现实是五年(或六年)都在学,结业时候绝大多数没有学会。没学会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时代风气,直截了当地说,是文言没有科技吃香。理论上,二者都有用,但文言的用不像科技那样鲜明而易得。其结果是学的人缺乏积极性,有分数管着的时候虚应故事,一旦毕业就弃之如敝屣。这情况可以改变吗?应该改变吗?这问题太大我不得不避难就易,还是就事论事,只谈要学,要教,怎样做可以更好一些。中学教学文言,有目

14、的,这见于教学大纲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怎样算“浅易”?怎样算有“能力”。就是说,要怎样教,才可以培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我的想法,这有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刚才提到的时代风气,就目前、尤其将来说,要求中学生人人都立志学会文言,对文言有浓厚的兴趣,是过于理想的。无论货怎样好,对于不想买的顾客总是没办法。那么,这谈教法的文章还怎么下笔呢?教法是包罗万象的事,比如说可以细到讲授一首诗的教案。但更重要的是路径,因为错了就影响一大片,前面说了学的路径,教当然要随着走。以下主要算作举例,大致说说这条路径的要点。(一)教的效果如何,教材关系很大,教材合用不合用,主要与量的多少和质的高低有关。在这方面

15、,意见不是没有,但不多,这里为了集中谈教法,可以假定教材大致适合用的。(二)课内,教材宜于精读作基础。讲,要求学生能够确切理解。但也只是要求到此程度,不必嚼饭与人,不必画蛇添足。必要的词句知识可以顺便提一下(比如念到“吾谁欺”,说说宾语先说的习惯和条件),不必多。写作和修辞方面的知识可以顺便提一下,也不必多。讲完,布置作业,比如说与其让学生把全篇的“之”字的用法分作几类,把课文中作句子成分的主谓结构指出来,不如让他们多读几遍,或把某一段译为现代语,因为前一种作业费力多而用处不大,反而容易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三)要把相当多的力量用在课外。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甚至限定他们在课外读,养成习惯。这有许多工作要做。1.课内讲的,指导他们怎样安排时间,在课外读熟,或相当熟。2.尤其较高的年级,要指导他们读课本以外的。课外读物,其中小部分也可以精读,大部分只要求泛览。3.也是在较后期,可以讲一些古汉语词句的知识,以期感知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理解得更深入;讲一点点古籍目录的知识,以便向前走,知道还有哪些著作可以找来读;讲一些近于文学批评的知识,以便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